156.第156章 治水之难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156章 治水之难
    嬴成蟜一听师长说到楚国水域,就知道师长接下来想要说什么。
    吕不韦端茶杯,喝水润喉。
    少年出声接道:
    “莫说百国如林的时候,楚国现在也很大,面积比我秦国还要大。
    “楚国早在楚庄王时期就成为天下霸主,之后一直没有过太大劫难。
    “没有如晋国一样遭受三家分晋,没有如秦国一样被魏武卒打的濒临灭国,没有如齐国一样被五国共伐到仅剩两城。
    “最大一次失利就是被武安君攻占都城,但那次距离灭其国也还差得远。
    “楚国国土这么大,也没有遭遇重大打击,却一直不能恢复霸主地位。
    “其原因除了楚国国情外,疆域中水域过多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楚国境内高山层叠,阻隔水道,江河湖泊,聚相碰撞,以致水患多发,人力远不足以克之,比巴蜀水患更甚。
    “水乡泽国遂多成荒僻渔猎之地,益水之说在楚国并不适用,能够稳定聚集财富的农耕沃土极少,多聚集在江淮之地。
    “复杂的水域是楚国天然的屏障,也是限制楚国进步的沼泽。
    “弟子经过楚国时,听说春申君黄歇想要楚王给自己换一块封地。除了是给自己谋私利之外,也未尝没有治水增强国力的意思。”
    吕不韦满怀欣慰,一点就通的弟子谁都喜欢,哪个老师不喜欢学习好的学生?
    刚要继续往下说,想着弟子刚才说到楚国君臣的话,忽然心血来潮,有所感悟。
    他的弟子每至一地不是游山玩水,而是观察君王、大臣、国情……
    这种作为,越来越像一位明君。
    越明的国君,越无情。
    方才还担心弟子太过君子的他,忽然又想弟子君子一些了……至少对他吕不韦君子一些。
    因为“郑国”和“治水”这两个词放在一起,远比弟子想象的要大,大的多。
    他脸上欣慰神情不变,说出来的话却不是最开始要说的话:
    “公子所言不错。
    “楚国现在有中兴之象,便是楚王与黄歇这对君臣配合之能。
    “我当初曾以为范雎为昭襄王集实权除四贵,提出远交近攻之国策,乃社稷之臣。
    “最后落得个辞相不做,忧惧病死的下场,是昭襄王不近人情。
    “及至为政于秦,才发现武安君因范雎谗言而死,赵国因范雎在长平之战后主张撤兵而存活,就连楚国这中兴也是因为范雎。
    “当今楚王和春申君黄歇当初本在秦国为质,能归楚都是范雎劝说昭襄王的功劳,我真的怀疑范雎实乃一间人也。
    “昭襄王不但不杀范雎,亦不夺其相位,现在看来,真是仁慈啊。”
    大谈特谈范雎到这里,吕不韦略一停顿,好像才发现自己跑偏了。
    略有些歉意地笑笑,苦恼得指着自己脑袋,道:
    “公子勿怪。
    “当上相邦后,公务繁重。
    “加之年龄日长,智力衰退,总会忍不住啰嗦几句。
    “或许,范雎当初也是为相邦日久,才昏了头。”
    嬴成蟜猛吸口气,又长出去,道:
    “师长和弟子之间,说话也需要遮遮掩掩吗?
    “只要师长不谋反,就算因为变法而触动秦国大部分贵族利益,和当初商君处境一样,我也会拼尽全力保师长性命。
    “宁可在父亲或者阿兄面前撒泼打滚,也不会为了平息众怒而推出师长,师长晚年绝对会比范雎好。”
    吕不韦牵牵嘴角,就代表笑过了,心中稍定。
    他明面上在说范雎,实际上就是在说自己。
    只要一想到要做的事,他就会感觉到脑袋上悬着一把秦剑,随时会斩下劈他成两半。
    百年前秦国陷入世家沼泽,濒临灭亡,商君变法乃出沼泽。
    百年后的今天,时移世易。
    在吕不韦看来,曾经助大秦兴盛的商君之法,成了拖陷大秦的新沼泽。
    秦国因商君变法而霸天下,而他要推行的国策,就是要变商君之法。
    商君变法遇到的阻力,是当时占据秦国高位,掌握秦国权力的一系列老世家。
    而吕不韦变法也有阻力。
    这阻力就是因为商君之法而兴,在秦国身居高位的军武势力。是当年那个叫做商君法的孱弱少年,孕养出的一批残暴的恶龙!
    商君变法成功,受五牛分尸之刑而死。
    不只是商君,历代于秦国有杰出功绩的非宗室相邦,难有好下场。
    张仪死于魏,甘茂逃至齐。
    魏冉殁于忧愤,范雎亡于惊惧,魏辙化氏黄石。
    只有蔡泽这等深谙明哲保身之辈能安然无恙,却也是半途便辞印不做。
    而今他吕不韦要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与公子成蟜谋而相合。
    事成之后,出身宗室的公子成蟜肯定没事。
    当初,樗里疾与甘茂为秦国右左丞相。
    武王举鼎而亡,甘茂远逃去齐,而樗里疾留在秦国继续执掌大权,主持大局。
    同相不同命。
    为甚?
    不就是因为樗里疾是孝公庶子,是嬴姓吗?
    王上的为人,吕不韦知道。
    只杀他吕不韦一人,不波及其三族,就算是看重感情了。
    若他吕不韦能有一条生路,便是在公子成蟜身上。
    今日适逢其会,他便要个承诺。
    这承诺或许在十数年后能用上。
    又或许,很快就能用上了……
    吕不韦致歉,解释:
    “多谢公子。
    “不韦不该言辞闪烁,是不韦的错。
    “但这个错不韦改不了。
    “不韦害怕习惯了和公子直来直往,回到咸阳依旧如此言语,招来无妄之灾。”
    嬴成蟜无奈颔首:
    “弟子明白。
    “咸阳居,大不易。”
    秦国大环境如此,他还能说什么呢?
    他仗着出身好可以任性一些,不拘小节,其他人却不行。
    就有一个小问题他没明白。
    聊治水的事,师长怎么突然担心性命了?
    治水归司空管,出了事也是司空背锅,能把师长这个相邦治死?
    吕不韦收敛心神,沉声道:
    “得公子一诺,不韦便可以继续说下去了。
    “黄歇知道治水,知道楚国被水域局限住了,楚国历代君臣难道不知吗?
    “不,他们都知道。
    “若说其他大臣不治,是因为不是自己的领地,自私心作祟,那楚王也该早早将治水提上日程才对。
    “这其中的原因除了楚国国情以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公子刚才所说,其水域之复杂,较巴蜀更甚。“欲治全域,少有水工能行。
    “准确的说,除了得禹王真传的郑国,没有哪个水工敢言能治,包括我秦国的蜀郡太守李冰在内。”
    嬴成蟜眨眨眼:
    “那干嘛不让郑国治?”
    他记得刚才郑国说其足迹到过楚国,一直想要治水,只是一直没有国家敢用。
    吕不韦沉默了一下,闷声道:
    “因为郑国要的人太多,用的时间太长。”
    嬴成蟜不解。
    治水本来就需要许多人,需要许多年,这是常识啊。
    现代有了机械都是如此,更别说战国时代基本纯靠人力。
    “师长,这也算理由?”
    “……都江堰还没有完工,公子知道到现在为止治了多久?用了多少人吗?”
    “曾祖王父抱着我看过李冰的奏章,到现在为止治了六年了。”少年努力回忆,实在想不起来了,道:“只记得年份,人就记不清了。”
    少年不记得,刚从巴蜀赶回来的吕不韦却是记得清清楚楚:
    “都江堰工程经年不休,风雨无阻。
    “不算管制士卒、庖人、运送粮草之民夫这些人,仅做活的。
    “轮换更替,至少要有万人同修才行。”
    嬴成蟜翻个白眼:
    “我还当多少呢,才万人。
    “我秦国登记在册的人就有五百万之多,这也不是很多啊。”
    吕不韦发现了弟子的又一短板,对民情不够了解,本想训斥两句。
    看到弟子幼稚的脸,才想到按秦历弟子才七岁。
    七岁娃娃,能周游列国,搅动天下风云……民情不知道就不知道吧。
    “咳,这一万是做活的人,把都江堰整个工程需要用的人都算上,要有两万人。”
    “两万人……”少年歪头想了一下:“也不是很多啊。”
    “……公子知道我秦国常备军有多少人吗?”
    这个嬴成蟜确实不太清楚,喜欢带他上朝的曾祖王父基本不给他看与军事有关的奏章。
    没看过不要紧,他可以根据赵、燕大战,还有看过的奏章,以及知道的历史推算一下。
    [燕起六十万伐赵。]
    [赵国没有男丁,凑了十三万。]
    [李信先领二十万伐楚大败,二十万阵亡。]
    [王翦后领六十万伐楚成功。]
    [燕国这么弱都能弄出六十万,没道理秦国不行。]
    [再考虑到在册人口五百万,六十万好像有点多……]
    [汉武帝十中抽一就穷兵黩武了……我秦国也很好战啊,十中抽一差不多吧……]
    “五十万?”少年试探道。
    吕不韦没有卖关子,直截了当地说道:
    “十万。”
    “十万?这么少?”
    “我秦国是列国中常备军最多的国家。”
    “不对不对,王翦跟我说过,蓝田大营就有十万人。”
    “我秦国只有一座蓝田大营,蓝田大营就是我秦国唯一常备军营地。”
    嬴成蟜:“……”
    少年真的没有想到秦国常备军这么少。
    吕不韦等少年缓过来一些,出声道:
    “公子猜想常备军,不要将长平之战、邯郸之战,我秦国投入的四十余万兵力当做参考。
    “这些士卒大多都是临时征召,仗打完了,就各回家乡,种地务农。
    “列国也都是如此。
    “战时为兵,不战为民。
    “而都江堰要用两万人,相当于在打一场伤亡不大的持久仗。
    “这两万人还大多都是壮男子,是绝对的劳动力。
    “他们不能种地,不能务农,且每日都要消耗粮食。
    “我问过治粟内史士仓,一个壮年男子一年平均要食粮十八石。
    “我们按照最粗略的计算,不算运送粮食损耗,这两万人一年就要食粮三十六万石。
    “而都江堰没有完工之前,这是完完全全的耗损,基本得不到任何回报。
    “也就是说,我秦国每年光在都江堰上,至少出两万劳动力,粮三十六万石。
    “赵国老虎大开口,借着我秦国之威和大胜之势,也只敢向燕国要十万石粮。
    “燕相将渠为这十万石宁可去死,燕国举国上下为这十万石粮皆仇视赵国,而对逼死将渠的我们秦国却恨意寥寥。
    “不韦这么说,公子应当知道都江堰这两万人,到底是多还是少了吧。”
    前世,嬴成蟜的数学从小到大都很好,本就对数字很是敏感。
    经过吕不韦深入浅出这么一说,对都江堰立刻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
    知道了现实治水不是游戏里建水利,点一下等着时间就行,是真的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
    他苦笑一声,轻轻下拜:
    “怪不得大父生前总说父亲为都江堰而发愁。
    “方才听师长说只要两万人,弟子还想这有什么可发愁的。
    “此事,是弟子想的简单了。”
    吕不韦笑了一下,双手托起少年:
    “都江堰的两万人,就让我王忧愁,公子可知郑国向楚国要多少人?要多少年?”
    不等少年回答,吕不韦就给出了答案:
    “做活者就要十万,修十年。”
    “卧槽。”少年脱口而出:“郑国疯了?”
    做活者十万,整个工程至少二十万。
    二十万人一年消耗三百六十万石粮,十年就是三千六百万石粮。
    少年彻底知道为啥没人用郑国了,他要是楚王他也不用郑国啊。
    这他喵的水没治完,楚国没了。
    吕不韦露出一副“这下公子你懂了吧”的表情,道:
    “李冰的都江堰,用的是鲧之法。
    “其利用巴蜀之地的地利、水脉、水势,主要以堵、截之法,分泄水流。
    “鲧之法大多只需要在关键水口出力,用人较少。
    “而禹王之法是开道引水,用人极多。
    “两种治水方法的区别,公子可以简单理解为鲧是在已经有的道路上砸出一个缺口,或者用石子泥沙堵上道路的半截。
    “而禹王则是本来没有道路,硬生生靠人力开凿出数条,乃至数十条道路。
    “这其中差别,公子自己想一下就是。
    “……公子要执意用郑国,有充足理由,不韦会帮公子,只是请公子记住对我的承诺。”
    这么大的事,他这个相邦也扛不住啊!
    我本来想直接提一句治水特别难,然后就去写后面的剧情。但我发现我要是不把治水的难点说清楚,后面写的剧情就会很空,兄弟们可能认为古人都是傻子,治水这么好的事干嘛磨磨唧唧不干,会觉得降智。所以虽然我知道写偏硬核的东西会掉追订,但为了整体剧情的完整还是写了。我这章虽是是在写水,但真不是水文啊!相信我,我真的一直努力推剧情,我剧情多到都写不过来!我把没写完的大纲直接放上来都有二十万字啊啊啊啊啊!拜托大哥们不要再说水文了,我真的要破防了,要是开玩笑的话请您能不能加个狗头啊……感谢大佬1000起点币打赏。
    (本章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