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金荣附学之事
晴雯给他用篦子通了通头,笑道:“眼下先忍忍吧,反正也没法子。”闻言,宝玉长叹一声,只得躺下歇了。
却说跟宝玉有同样心情的,还有贾璜之妻璜大奶奶的侄儿金荣。其父去世后,他随寡母胡氏投靠了姑母璜大奶奶生活。
这贾璜夫妻因着是宁国府嫡派分支,守着些小产业,璜大奶奶又时常到宁国府里请安,时时奉承尤氏,得她资助一二,日子也过得不差。
璜大奶奶对这唯一的侄儿颇是上心,听闻族学由探花出身的贾珠管着,如今又有榜眼在里头坐馆,便心动不已。近日已是专程求到李纨跟前,想让自己的侄儿也去附学。
李纨冷不丁听人说“璜大奶奶求见”,还愣了一下。晚月见她似不认识此人,便在她耳边低语了一番。
得知是旁支,李纨倒也没有轻慢,放下手中的账册:“快请她进来吧。”
晚月领命,不一会儿便领了璜大奶奶金氏进来。金氏惯常在宁国府奉承,这还是第一次往荣国府来。
见这位珠大奶奶一身簇新衣裳,金钗玉环衬得人比花娇,心中暗暗生出几分嫉妒:“真是人跟人比不得。我还得为着自家奉承珍大奶奶,人家一来就是西府当家奶奶,竟是天上地下。”
不过只片刻,这位长袖善舞的金氏已经殷殷勤勤跟李纨叙过寒温,说了些闲话,这才说了今天的来意:“也不瞒您,我这是为着娘家侄儿来的。
我哥哥前几年去了,只留下嫂嫂和我那侄儿。娘俩也没个生计,过不下去了,这才投奔了我家。如今我那侄儿也七岁了,我寻思着也该去族学读读书。
虽不指望跟珠大爷那般蟾宫折桂,至少也能在学里学些本事,日后好出来谋生。
他毕竟不是咱家子弟,但读书机会难得,我左思右想,今儿还是觍着脸上门跟您说说这事儿,想着求个机会让他附学。”
说罢让身后的婆子拿出个锦盒来,顿了顿,还是伸手递给李纨:“这是我们金家祖传的一对儿夜光杯。
咱们府里什么没有,寻常的礼我也拿不出手,只余这个,我那嫂子一直珍藏着没敢卖,如今便送给您罢。”
李纨却不伸手去接,只摆摆手笑道:“这可就生分了。你难得上门一趟,所求不过这么件小事,哪里需要此物?
还是替你那侄儿好好收着吧。先人之物,也是个念想,正该好好保管。”
呷了口茶,李纨放下茶盏:“这事我应了。今天下衙了,我就跟我家大爷说说,你放心罢。若有了信儿,让人给你传话。”
见李纨这般爽快应了,金氏喜出望外:“那就多谢奶奶了。”说罢,见李纨桌上还放着几本账册,又有玉算盘搁在一旁,便知这位正忙着。她是个极有眼色的,连忙起身告辞。
李纨也不挽留,差晚月送人出去,这才继续盘起账来。
待晚间贾珠回来,夫妻二人一桌用了晚饭,李纨才说了此事给他听。
贾珠倒对这个金荣有点印象,似是个顽童啊!不过现下族学没有薛蟠,贾蓉几个还算老实,单金荣一个掀不起什么风浪。
再不济,学里还有执事堂在,难道管不了一个调皮学生?
一念至此,贾珠笑了笑,拉着媳妇的手把玩:“我还当什么事儿呢,你这么认真的样子。那就让他来吧!
不过丑话说在前头,若是不好好学,不守规矩,可是要挨罚的。”
李纨笑着晃了晃他的手:“这是自然。既来咱家附学,阖该如此。”想了想,又说起金氏送礼,自己拒绝的事。
贾珠闻言点点头:“这事做的对。咱家也不差他那点儿,且这么点小事,也不该夺人所爱。
对了,你到时候给那金氏说一声,若她那侄儿家果真贫寒,符合条件的,可以申请免学费。”
李纨望着丈夫年轻英俊的面庞,深觉他不仅人物出众,更难得是个极善良的人,一时对他的爱慕更深了几分。
被媳妇用充满爱意的眼神瞅着,贾珠心中也生出几分炽意。夜里二人自是一番情意绵绵,倒让空气也热了几分。
第二日,李纨便打发人去贾璜家,跟金氏说了此事。金氏闻言大喜,对着来的婆子谢了又谢,想了想,还是咬了咬牙打赏了几个铜板,这才亲自送人出去。
那婆子摸了摸红封里似只有几个铜板,不由一哂。不过看这家也不似有钱的,有总比没有强,倒也笑吟吟收了。
待那婆子走了,金氏颇是喜气盈腮。瞅着天气好,家中也无事,赶忙去了哥哥家,瞧寡嫂和侄儿去了。
到了金家,见侄儿穿着洗的发白的旧衣裳,大白天的在院子里寻狗尾草编小玩意儿,一时又是气恼、又是心疼。
待进屋去,见嫂嫂在给侄儿做新衣裳,心里才算舒服了些。姑嫂二人寒暄了几句,金氏便跟嫂子胡氏说了附学的事。
胡氏喜之不尽:“真是多亏了妹妹,不然大郎上学的事,我真不知怎么办了。”
金氏也知哥哥去了以后,家里穷得紧,没见侄儿穿得衣裳都旧成那样了吗?
她也晓得嫂子是个没能为的,只得安慰了几句,又把那琥珀夜光杯递了回来:“珠大奶奶没收,你好好给哥儿存着吧。”
胡氏见这珠大奶奶竟肯不要好处就帮忙,口中自是千恩万谢,又谢了小姑子一回。
金氏摆了摆手:“大郎是我亲侄儿,比之儿子也不差什么,他的事便是我分内之事。”
顿了顿,又叮嘱道:“今儿珠大奶奶传话来,说是咱家家贫,可以免费附学。到时候让哥儿在学里申请了,他们过来考察。只要符合了,也能省下一笔银子。”
金氏自是高兴不已,这年头读书是个无底洞,不让孩子读书,到底说不过去,毕竟先夫还是个童生的。
若让大郎读书,自家现下一应产业皆无,实在是负担不起。要不是小姑子坚持要儿子附学,言说她可以贴补一二,儿子怕是再没机会读书的。
如今竟能免了这钱去,真是再好不过了!
却说跟宝玉有同样心情的,还有贾璜之妻璜大奶奶的侄儿金荣。其父去世后,他随寡母胡氏投靠了姑母璜大奶奶生活。
这贾璜夫妻因着是宁国府嫡派分支,守着些小产业,璜大奶奶又时常到宁国府里请安,时时奉承尤氏,得她资助一二,日子也过得不差。
璜大奶奶对这唯一的侄儿颇是上心,听闻族学由探花出身的贾珠管着,如今又有榜眼在里头坐馆,便心动不已。近日已是专程求到李纨跟前,想让自己的侄儿也去附学。
李纨冷不丁听人说“璜大奶奶求见”,还愣了一下。晚月见她似不认识此人,便在她耳边低语了一番。
得知是旁支,李纨倒也没有轻慢,放下手中的账册:“快请她进来吧。”
晚月领命,不一会儿便领了璜大奶奶金氏进来。金氏惯常在宁国府奉承,这还是第一次往荣国府来。
见这位珠大奶奶一身簇新衣裳,金钗玉环衬得人比花娇,心中暗暗生出几分嫉妒:“真是人跟人比不得。我还得为着自家奉承珍大奶奶,人家一来就是西府当家奶奶,竟是天上地下。”
不过只片刻,这位长袖善舞的金氏已经殷殷勤勤跟李纨叙过寒温,说了些闲话,这才说了今天的来意:“也不瞒您,我这是为着娘家侄儿来的。
我哥哥前几年去了,只留下嫂嫂和我那侄儿。娘俩也没个生计,过不下去了,这才投奔了我家。如今我那侄儿也七岁了,我寻思着也该去族学读读书。
虽不指望跟珠大爷那般蟾宫折桂,至少也能在学里学些本事,日后好出来谋生。
他毕竟不是咱家子弟,但读书机会难得,我左思右想,今儿还是觍着脸上门跟您说说这事儿,想着求个机会让他附学。”
说罢让身后的婆子拿出个锦盒来,顿了顿,还是伸手递给李纨:“这是我们金家祖传的一对儿夜光杯。
咱们府里什么没有,寻常的礼我也拿不出手,只余这个,我那嫂子一直珍藏着没敢卖,如今便送给您罢。”
李纨却不伸手去接,只摆摆手笑道:“这可就生分了。你难得上门一趟,所求不过这么件小事,哪里需要此物?
还是替你那侄儿好好收着吧。先人之物,也是个念想,正该好好保管。”
呷了口茶,李纨放下茶盏:“这事我应了。今天下衙了,我就跟我家大爷说说,你放心罢。若有了信儿,让人给你传话。”
见李纨这般爽快应了,金氏喜出望外:“那就多谢奶奶了。”说罢,见李纨桌上还放着几本账册,又有玉算盘搁在一旁,便知这位正忙着。她是个极有眼色的,连忙起身告辞。
李纨也不挽留,差晚月送人出去,这才继续盘起账来。
待晚间贾珠回来,夫妻二人一桌用了晚饭,李纨才说了此事给他听。
贾珠倒对这个金荣有点印象,似是个顽童啊!不过现下族学没有薛蟠,贾蓉几个还算老实,单金荣一个掀不起什么风浪。
再不济,学里还有执事堂在,难道管不了一个调皮学生?
一念至此,贾珠笑了笑,拉着媳妇的手把玩:“我还当什么事儿呢,你这么认真的样子。那就让他来吧!
不过丑话说在前头,若是不好好学,不守规矩,可是要挨罚的。”
李纨笑着晃了晃他的手:“这是自然。既来咱家附学,阖该如此。”想了想,又说起金氏送礼,自己拒绝的事。
贾珠闻言点点头:“这事做的对。咱家也不差他那点儿,且这么点小事,也不该夺人所爱。
对了,你到时候给那金氏说一声,若她那侄儿家果真贫寒,符合条件的,可以申请免学费。”
李纨望着丈夫年轻英俊的面庞,深觉他不仅人物出众,更难得是个极善良的人,一时对他的爱慕更深了几分。
被媳妇用充满爱意的眼神瞅着,贾珠心中也生出几分炽意。夜里二人自是一番情意绵绵,倒让空气也热了几分。
第二日,李纨便打发人去贾璜家,跟金氏说了此事。金氏闻言大喜,对着来的婆子谢了又谢,想了想,还是咬了咬牙打赏了几个铜板,这才亲自送人出去。
那婆子摸了摸红封里似只有几个铜板,不由一哂。不过看这家也不似有钱的,有总比没有强,倒也笑吟吟收了。
待那婆子走了,金氏颇是喜气盈腮。瞅着天气好,家中也无事,赶忙去了哥哥家,瞧寡嫂和侄儿去了。
到了金家,见侄儿穿着洗的发白的旧衣裳,大白天的在院子里寻狗尾草编小玩意儿,一时又是气恼、又是心疼。
待进屋去,见嫂嫂在给侄儿做新衣裳,心里才算舒服了些。姑嫂二人寒暄了几句,金氏便跟嫂子胡氏说了附学的事。
胡氏喜之不尽:“真是多亏了妹妹,不然大郎上学的事,我真不知怎么办了。”
金氏也知哥哥去了以后,家里穷得紧,没见侄儿穿得衣裳都旧成那样了吗?
她也晓得嫂子是个没能为的,只得安慰了几句,又把那琥珀夜光杯递了回来:“珠大奶奶没收,你好好给哥儿存着吧。”
胡氏见这珠大奶奶竟肯不要好处就帮忙,口中自是千恩万谢,又谢了小姑子一回。
金氏摆了摆手:“大郎是我亲侄儿,比之儿子也不差什么,他的事便是我分内之事。”
顿了顿,又叮嘱道:“今儿珠大奶奶传话来,说是咱家家贫,可以免费附学。到时候让哥儿在学里申请了,他们过来考察。只要符合了,也能省下一笔银子。”
金氏自是高兴不已,这年头读书是个无底洞,不让孩子读书,到底说不过去,毕竟先夫还是个童生的。
若让大郎读书,自家现下一应产业皆无,实在是负担不起。要不是小姑子坚持要儿子附学,言说她可以贴补一二,儿子怕是再没机会读书的。
如今竟能免了这钱去,真是再好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