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为我好的旗号
她望向贾珠,见他视线毫不躲避,直直与自己对视,一时竟觉得长孙已经长大,到了能与自己当场论是非的年纪。
二人皆有些沉默,四下只余阵阵蝉鸣,倒显得有些燥热。僵持了一会儿,倒是贾母败下阵来,率先开口道:“就依你罢。祖母老了,有时候确实思虑不周。”
见贾母这般,贾珠上前扶住老太太,温声道:“您只是想宝玉平平安安的,都是为了他好。这次他搬出去住,我亲自看着,定不教他受委屈,您就放心吧。”
贾母拍了拍他的手,没有再说话。见老太太似是有些萎靡,贾珠也不擅长安慰人,只得起身告辞,到了外头叮嘱鸳鸯几句,让哄一哄老太太。
于是贾珠完成了老娘交代的任务,又去了荣禧堂。王夫人见他不过去了半个时辰,困扰自己多时的事情就这么顺顺利利解决了,心中既惊又喜。
惊的是老太太信重珠儿似乎更甚于自家夫君,喜的是宝玉终于能搬出来进学了,日后也不会再长歪。
欣喜之下,王夫人一迭声叫人进来,吩咐金钏等人收拾延辉院旁边的院子给宝玉住。又让人往绛芸轩去,尽快搬了宝玉的一应衣物用品出来。
另有一桩心事,宝玉年纪不小了,他那院子里的丫鬟们都得筛一筛,省得有那心大的做出事来。
正这么琢磨着,就见外头有人禀报,说是贾政回来了。
丫鬟掀开竹帘,政老爹拾级而上,见母子二人一处说话,不由露出几分惊奇:“在说什么呢?”
贾珠起身行了礼,扶了老爹坐下,这才道:“娘在跟我商量宝玉搬出来进学的事。”
贾政一听,抚了抚须:“哦?老太太竟同意了?为父去说过两次,老太太一直没应。你倒是能行,竟把此事办成了。”
这语气怎么有点酸,贾珠抬头看了政老爹一眼,这老爷子倒是面色无波,还挺稳得住。
见状他微微一笑,连忙把话题拐去让宝玉进族学的事:“依我看,宝玉也不好耽搁了,还得尽快入学。
正好学里的蒙童班如今师资充足,他进去就算不被关照,也不会被放了羊去。且一应书本文具我这里都有,送他一套便是。”
王夫人长子已是探花及第,自是盼着小儿子也能科举出仕。见他们父子俩讨论宝玉的学业,脸上难掩笑容。
贾政见长子这般周到,也是连连点头。至于宝玉学到什么程度,他们二人心中自有默契,却不必让王夫人知晓。
跟老爹沟通了一回宝玉的事,贾珠也起身告辞。翌日元春得知此事,也是心下微松。她就知道,有事找大哥准没错!
英莲听闻宝二爷搬出去了,也算放下心来。自此英莲学习越发用心,元春见她这般,教导也越发尽心。
又让人裁了纸来,亲自指导英莲描红、临卫夫人小楷,比之先前教宝玉的认真劲儿也不逞多让。
却说宝玉搬出来人人都觉是件好事,惟他本人不大高兴。他初初听闻此事,便跑去贾母那里撒娇,腻在贾母怀里道:“孙儿不想外头去,也不想读书,老祖宗,您就帮帮我吧!”
贾母已被长孙说服,此时见宝玉还是一团孩子气,摸了摸他的脑袋,笑道:“你大了,不能再在这儿住了。外头多好啊,学里有同龄的家族子弟,你也能交交朋友。”
宝玉嘟囔道:“我不要上学,也不要那劳什子朋友!”
贾母笑道:“真是孩子话。人生在世,谁还能没个朋友。上学这事,你父亲和你大哥都开口了,要不你去找他们说说?”
宝玉素来怕贾政,闻言立刻蔫了。可没想到大哥竟跟老祖宗也提了这事,不由面上着恼:“大哥真是的,又不是人人都像他一般爱学,干嘛拉扯我!”
贾母不赞同地看了他一眼,宝玉见一向疼自己的老祖宗也不向着他了,只得悻悻作罢。
于是搬出来这几日,都似霜打的茄子一般。待从学里回来,就在屋里伤春悲秋。
袭人见他躺床上没精打采的,放下手中的络子笑道:“依我看,搬出来也挺好。有珠大爷照看着,二爷也能早日得中。”
宝玉不爱听这话,袭人却常劝他学习,不由心中生烦。可她又是祖母派来服侍自己的大丫鬟,也不好平白下了她的脸,索性背过身去不理她。
袭人知他这是恼了,暗暗叹了口气,也只得闭上嘴。有隔壁珠大爷珠玉在前,二爷若不能在仕途上有所进益,怕是一辈子都比不上大爷了。
这么想了一回,却见宝玉没了动静。定睛一看,竟是睡着了。看宝玉鼻尖沁出汗来,袭人拿起扇子轻轻扇风,一边自顾自想着心事。
外头麝月进了院子,却见晴雯在屋外凉椅上坐着嗑瓜子,连忙问道:“二爷人在屋里?袭人呢?”
晴雯漫不经心地把瓜子皮扔在一边,凉凉道:“二爷自是在里头。至于那上赶着的,当然在二爷跟前巴结呢,哪能把机会留给旁人。也不知爷都睡着了,她还在里头表现个什么劲儿。”
麝月听她这么夹枪带棒的一顿话,不由道:“我就问一句,倒惹出你这么多话来。罢罢罢,我还有针线没做,先回屋里去了。”说罢也不肯进里面打扰,自顾自走了。
见麝月也避袭人锋芒,晴雯不由嗤笑一声,又继续磕着瓜子。
外头的动静袭人如何不知?但她一向口拙说不过晴雯,又不想扰了宝玉,便只当没听见。
待晚间宝玉跟晴雯两个在,他仍是闷闷的:“你是不是也盼着我好好读书、出人头地?”
晴雯正在给他散头发,闻言瞥了他一眼:“二爷想不想读书是自己的事,与我何干?至于其他的,二爷对得起自己就行。”
说罢,二人的视线在镜中交汇,片刻又各自移开。宝玉笑道:“就知道你懂我。她们只一径说搬出来好、读书好,也不问我愿不愿意。
我就不想他们打着为我好的旗号,做些我不喜欢的事。”
二人皆有些沉默,四下只余阵阵蝉鸣,倒显得有些燥热。僵持了一会儿,倒是贾母败下阵来,率先开口道:“就依你罢。祖母老了,有时候确实思虑不周。”
见贾母这般,贾珠上前扶住老太太,温声道:“您只是想宝玉平平安安的,都是为了他好。这次他搬出去住,我亲自看着,定不教他受委屈,您就放心吧。”
贾母拍了拍他的手,没有再说话。见老太太似是有些萎靡,贾珠也不擅长安慰人,只得起身告辞,到了外头叮嘱鸳鸯几句,让哄一哄老太太。
于是贾珠完成了老娘交代的任务,又去了荣禧堂。王夫人见他不过去了半个时辰,困扰自己多时的事情就这么顺顺利利解决了,心中既惊又喜。
惊的是老太太信重珠儿似乎更甚于自家夫君,喜的是宝玉终于能搬出来进学了,日后也不会再长歪。
欣喜之下,王夫人一迭声叫人进来,吩咐金钏等人收拾延辉院旁边的院子给宝玉住。又让人往绛芸轩去,尽快搬了宝玉的一应衣物用品出来。
另有一桩心事,宝玉年纪不小了,他那院子里的丫鬟们都得筛一筛,省得有那心大的做出事来。
正这么琢磨着,就见外头有人禀报,说是贾政回来了。
丫鬟掀开竹帘,政老爹拾级而上,见母子二人一处说话,不由露出几分惊奇:“在说什么呢?”
贾珠起身行了礼,扶了老爹坐下,这才道:“娘在跟我商量宝玉搬出来进学的事。”
贾政一听,抚了抚须:“哦?老太太竟同意了?为父去说过两次,老太太一直没应。你倒是能行,竟把此事办成了。”
这语气怎么有点酸,贾珠抬头看了政老爹一眼,这老爷子倒是面色无波,还挺稳得住。
见状他微微一笑,连忙把话题拐去让宝玉进族学的事:“依我看,宝玉也不好耽搁了,还得尽快入学。
正好学里的蒙童班如今师资充足,他进去就算不被关照,也不会被放了羊去。且一应书本文具我这里都有,送他一套便是。”
王夫人长子已是探花及第,自是盼着小儿子也能科举出仕。见他们父子俩讨论宝玉的学业,脸上难掩笑容。
贾政见长子这般周到,也是连连点头。至于宝玉学到什么程度,他们二人心中自有默契,却不必让王夫人知晓。
跟老爹沟通了一回宝玉的事,贾珠也起身告辞。翌日元春得知此事,也是心下微松。她就知道,有事找大哥准没错!
英莲听闻宝二爷搬出去了,也算放下心来。自此英莲学习越发用心,元春见她这般,教导也越发尽心。
又让人裁了纸来,亲自指导英莲描红、临卫夫人小楷,比之先前教宝玉的认真劲儿也不逞多让。
却说宝玉搬出来人人都觉是件好事,惟他本人不大高兴。他初初听闻此事,便跑去贾母那里撒娇,腻在贾母怀里道:“孙儿不想外头去,也不想读书,老祖宗,您就帮帮我吧!”
贾母已被长孙说服,此时见宝玉还是一团孩子气,摸了摸他的脑袋,笑道:“你大了,不能再在这儿住了。外头多好啊,学里有同龄的家族子弟,你也能交交朋友。”
宝玉嘟囔道:“我不要上学,也不要那劳什子朋友!”
贾母笑道:“真是孩子话。人生在世,谁还能没个朋友。上学这事,你父亲和你大哥都开口了,要不你去找他们说说?”
宝玉素来怕贾政,闻言立刻蔫了。可没想到大哥竟跟老祖宗也提了这事,不由面上着恼:“大哥真是的,又不是人人都像他一般爱学,干嘛拉扯我!”
贾母不赞同地看了他一眼,宝玉见一向疼自己的老祖宗也不向着他了,只得悻悻作罢。
于是搬出来这几日,都似霜打的茄子一般。待从学里回来,就在屋里伤春悲秋。
袭人见他躺床上没精打采的,放下手中的络子笑道:“依我看,搬出来也挺好。有珠大爷照看着,二爷也能早日得中。”
宝玉不爱听这话,袭人却常劝他学习,不由心中生烦。可她又是祖母派来服侍自己的大丫鬟,也不好平白下了她的脸,索性背过身去不理她。
袭人知他这是恼了,暗暗叹了口气,也只得闭上嘴。有隔壁珠大爷珠玉在前,二爷若不能在仕途上有所进益,怕是一辈子都比不上大爷了。
这么想了一回,却见宝玉没了动静。定睛一看,竟是睡着了。看宝玉鼻尖沁出汗来,袭人拿起扇子轻轻扇风,一边自顾自想着心事。
外头麝月进了院子,却见晴雯在屋外凉椅上坐着嗑瓜子,连忙问道:“二爷人在屋里?袭人呢?”
晴雯漫不经心地把瓜子皮扔在一边,凉凉道:“二爷自是在里头。至于那上赶着的,当然在二爷跟前巴结呢,哪能把机会留给旁人。也不知爷都睡着了,她还在里头表现个什么劲儿。”
麝月听她这么夹枪带棒的一顿话,不由道:“我就问一句,倒惹出你这么多话来。罢罢罢,我还有针线没做,先回屋里去了。”说罢也不肯进里面打扰,自顾自走了。
见麝月也避袭人锋芒,晴雯不由嗤笑一声,又继续磕着瓜子。
外头的动静袭人如何不知?但她一向口拙说不过晴雯,又不想扰了宝玉,便只当没听见。
待晚间宝玉跟晴雯两个在,他仍是闷闷的:“你是不是也盼着我好好读书、出人头地?”
晴雯正在给他散头发,闻言瞥了他一眼:“二爷想不想读书是自己的事,与我何干?至于其他的,二爷对得起自己就行。”
说罢,二人的视线在镜中交汇,片刻又各自移开。宝玉笑道:“就知道你懂我。她们只一径说搬出来好、读书好,也不问我愿不愿意。
我就不想他们打着为我好的旗号,做些我不喜欢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