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1章 兵制,兵事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1354章兵制,兵事
    前汉初期,主要实行的是征兵制,也就是全国皆兵。
    特别是每年秋季由太守主持的都试(即军演),让前汉全民的军事素养远超后世大部分朝代。
    这个制度,为前汉的强大武功打下了坚实基础。
    但同样的,都试制度也会让太守集军政于一身,成为一郡的实际统治者。
    而太守掌握的这一股武装力量,让地方有可能用来对抗中央。
    比如王莽暴露出自己的篡位之心后,东郡太守翟义就是在举行都试时斩杀“观令”,然后挟持东郡军民起兵反莽,没过多久,就发展到了十万人。
    后来虽然失败了,但却激起了反莽的浪潮。
    光武皇帝举兵时,也曾想过利用南阳郡的都试夺取郡兵的指挥权。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光武皇帝再兴汉室后,有感于地方郡守权力过大,于是实行罢兵政策。
    从建武六年(公元30年)到建武二十三年,五次罢省郡国兵,同时实行以募兵制为主的兵役制度。
    募兵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压制,削弱了地方拥兵作乱的可能性。
    但却又产生了另外的问题:兵源不但不足,而且良莠不齐,军队战斗力不断下降,而且下降速度惊人。
    后汉武功远不如前汉,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特别是在中后期,凉州羌乱持续百年之久,让后汉严重失血——凉州可是前汉打下来的固有版图。
    单单这一件事,就足见后汉中后期军队战斗力的衰弱。
    至于黄巾之乱之后,朝廷兵源和兵力的严重不足,更是极大地动摇了后汉的统治根基。
    最终不得已,汉灵帝采取了刘焉的建议,“废史立牧”,即废除刺史,任用州牧。
    州牧掌一州军政大权,这简直就是前汉太守都试制度的威力加强版——那都算往轻里说。
    历史兜兜转转,终究还是转了回来。
    州牧制度实施以后没过多长时间,本就衰落的后汉朝廷,再也无力控制地方,几乎是在瞬间就分崩离析。
    与此同时,不少州牧成了第一批地方割据军阀。
    然后么,大汉昭烈皇帝起于燕、代,伯豫君荆,吴、越凭赖,望风请盟,挟巴跨蜀,庸汉以并,终能乾坤复秩,宗祀惟宁。
    当朝天子又天资仁敏,爱德下士,以聪明之姿,等契往古,总百揆于良佐,参列精之炳耀,凭丞相得还旧都,任冯永而复雒阳。
    大汉三兴在望,除了人心向背,仁人志士用命,亦赖精兵猛将扫荡群贼。
    纵观大汉两落三起,其武功与兴衰,兵制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经过这么多年不断调整和完善,季汉现在实行的是征兵制和募兵制相结合的兵役制度。
    征兵服役四年,一年在本郡戍守,同时接受正规军事训练,这就是郡兵——这比前汉的都试还要激进一些。….
    至于剩下的三年,则是要调入中央军,参与对外作战。
    这四年是强制性的,也是徭役的一部分。
    四年之后择优选入卫士,家里才能免除一部分赋税或者徭役。
    如果立了军功,授了军田,那这辈子就算是值了。
    只是从古至今,从来就没有一直完美的政策,只有适合当前情况的政策。
    季汉的兵役,自然也是有得有失。
    优点是在保证兵源充足的同时,还能让兵源保持较高的军事素养。
    缺陷是百姓负担较重,财政支出较高。
    也就是随着摊丁入亩以及各种新政的不断深入推行,还有工坊业的蓬勃发展,让大汉的税收来源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这才让大汉的财政足以支撑起眼下的兵役制度。
    但除了财政方面,还有一个和前汉一样的最大隐患:赋予了地方太大的兵权。
    郡兵在本地接受正规军事训练,而且还是一年,真要有心,足以让太守掌握住一股不小的军事力量。
    也就是现在的中央诸军皆是虎狼之师,战斗力爆表,可以无视这点小问题。
    但正所谓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更别说丞相和鬼王是什么人?
    当代能解决的问题,就没必要留给后人。
    统军府的成立,说白了,就是要实行军政分离。
    太守专以政事,都尉(即统军府将领)专以军事。
    一州之长的刺史,则负责监察太守与都尉——监察地方,本就是刺史最初的本职。
    颇有些三权分立的味道。
    当然,除此之外,也有避免像后汉那般,让军中战斗力下降太快的打算:
    在这个年代,军中文化水平太低,如果兵不识将,将不专兵,多半会让将士之间互不信任。
    上下相疑,则容易被人所趁,一旦遇到困境,就会军心动摇,最终溃败(“大送”骂骂咧咧退出群聊)。
    但若是专将专兵,却又会产生兵为将有的隐患。
    虽说以眼下大汉的情况,不用太过杞人忧天,但制度远比人心可靠。
    所以统军府,就是吸取了两汉兵制的经验教训,又考虑了季汉的实际情况,做出的一个折中方案。
    平日里统军府的都尉和别将负责训练府兵,征召时带领府兵出战。
    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都尉和别将,在战时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保证军令的畅通。
    同时只要规划得当,单个统军府的兵力,就可以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尽可能地既不影响当地的生产,又不虞有尾大不掉之忧。
    而直接受朝廷管辖的统军府,还能断绝地方豪右拥有宗兵私兵的根基。
    这算是皇权下乡的又一个重大措施。
    当然,这等影响大汉未来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重大决策,还轮不到老魏这些人操心。….
    他们操心的是,统军府的成立,对他们有什么影响。
    老冯现在好歹也是能领军镇守一方的人物,特意跑过来跟他们这些老兄弟讲这些事情,总不可能是因为闲得慌。
    老冯又给自己倒了一碗酒,呲了一口,再扫了一眼众人,看到所有目光都落在自己身上,这才开口道:
    “成立统军府,除了都尉和别将领兵,平日训练府兵,还需要有教头辅佐,这教头嘛……”
    说到这里,老冯又是顿了一下。
    “这教头嘛,自然不能是随随便便就能当的,懂得军阵上的事情,那自是最好的人选。”
    听到这个话,所有人的眼睛顿时一亮。
    这个活,听起来似乎,挺适合自己这些老家伙啊?
    别看在场的这些人,或多或少身上都有些毛病,阵上厮杀肯定是不行了。
    但阵上厮杀的经验,他们还真敢说不逊任何人。
    这年头,但凡是能从军中活着退下来的家伙,哪个是吃干饭的?
    “到统军府中当教头,日后朝廷征召,我们是不是也要一起去?”
    有人提出了这个疑问。
    “想什么呢?”老冯撇撇嘴,“就算是都尉同意,难道朝廷派下来的人眼是瞎的?”
    “就算是派下来的人是瞎的,难道你们还真以为军中那些将军,都是没脾气的?”
    军中大事,岂能儿戏?
    哪天真要在阵前出了什么事,整个军统府上下,再到朝廷下派的人,怕是一个都跑不掉。
    严法治国,可是丞相留下来的规矩。
    这个严法,可不仅仅是指治民治吏,也指治军。
    要不说就连冯大司马这等人物,当年也被丞相打过军棍呢?
    扫了一眼众人,老冯知道,光是教头这个噱头,怕是还不足以吸引这些老兵油子。
    别看他现在大小是个军将。
    但真要论起出身来,在座的有一个论一个,谁也别笑话谁。
    不同的是,老冯这些年来积极响应冯君侯的号召,在军中努力学习。
    再加上可能比眼前这些大老粗聪明一些,所以能多学了那么一丁点学问。
    还有运气也要好一些,多了几分军功。
    这才比他们多受了几次提拔。
    但这些老家伙心里在想什么,他是一清二楚。
    阵前厮杀半生,现在虽说退下来了,有人手脚总痒痒,闲不住。
    但也有人能沉下心来,想要过好小日子,不想再过多折腾。
    毕竟吧,以前跟了君侯,绝大多数人的第一想法,就是想要能吃口饱饭。
    现在么,家里有屋有田,有炕有妻,有子有女,还图什么?
    这些可是自己拿命在阵前换来的,凭啥不能享受享受?
    出身差不了多少的老冯,太了解这些老兵油子了,所以他准备要说出了一个劲爆的“内幕消息”:
    “这些年以来,那些什么世家大族子弟,终是放下了身段,参加了朝廷的科举。”….
    老冯摇了摇头,叹息道,“想当年,这科举之制,可是君侯专给咱们开的道路呢,哪像现在……”
    说到这里,有人就是“啧”了一下,然后又是唉了一声。
    这些年来,参加科举的人,越来越多了。
    人多了,竞争就大了。
    不像以前,只要肯学,出了学堂就有人抢着要。
    虽说现在出了学堂也不愁生计。
    但想要再进一步去皇家学院求学,终是不像在南乡学堂时那么容易了。
    想想以前那些高高在上的世家子弟,居然也愿意撩起衣袍下到田地,让泥水脏了自己的双脚,就入他阿母的离谱!
    高傲呢?
    大族子弟的骄傲呢?
    但不管再怎么骂,终是改变不了这个趋势。
    这读书的事情,苍头黔首怎么跟那些世家子弟争嘛?!
    “不过呢,”老冯面露神秘之色,“君侯终究还是向着咱们南乡子弟的,这不,统军府其实就是给咱们的子弟寻的另一个出路。”
    这个话,终于把所有人都吸引住了:
    “说说!快仔细说说,是怎么一回事?”
    换成他人,这些老兵油子肯定是不可能轻易相信的。
    但若是换成“君侯”“南乡子弟”,那就不一样了。
    南乡子弟是君侯的嫡亲子弟,至少在老冯这一代人心里,是永恒不变的。
    “朝廷要开武举了,”老冯没有卖关子,而是直接开口解释,“后面会从统军府上选拔适合能战敢战善战之士,以充军中各级将校之职。”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更难求的是,具有坚定信念的军中基层骨干。
    南乡子弟跟随君侯征战二十载,亡的亡,残的残,老的老。
    还能活跃在军中的,升迁路线基本都和老冯差不多。
    至于是当个卒伯还是当个校尉,就看个人际遇造化。
    前几年改制后,不适合继续呆在军中的南乡子弟都退下来了。
    而剩下的,都被各军军头拿着改制的借口疯抢。
    这年头,能看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念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人,在军中当个普通兵卒就是暴殄天物。
    就算是冯君侯……也要为自己的嫡系子弟前途着想啊,不能耽误了人家的前程。
    否则的话,那就是害,而不是爱。
    有了南乡子弟填充各军基层将校,所以改制后的大汉军队,真的是正处于战力最巅峰时期。
    就算是新军,在经历一两场见血的战斗后,也能迅速成为精锐之师。
    但还是那句话,不谋一世,不足以谋一时。
    作为大汉军队的领军人,冯某人也要考虑到十年后可能出现的断层问题。
    所以武举,就是为此而生——讲武堂一年才出几个将校?
    完全不够给大汉军伍塞牙缝。
    扩招迫在眉睫!
    有科举在前头,武举只要稍一解释,大伙就一下子明白了,同时也立刻兴奋起来。….
    “老冯,你是说,日后咱们的娃,就算读书比不过那些大户人家,也能走武,那什么武举的路子,吃上皇粮?”
    “真能通过了武举,那可是要去长安城的讲武堂学兵法的,不吃皇粮吃什么?”
    “讲武堂?讲清楚,哪个讲武堂!”
    那可是出来就能在军中当将官的地方!
    以前除了能得到军中将军们举荐,就是只能从皇家学院考进去。
    现在听到居然还有这么一条道路能进去,怎么不让这些老兵油子两眼放光?
    “这天下除了长安那个讲武堂,还能有哪个讲武堂?”
    “还有这等好事?”
    “要不是说君侯一直惦记着我们南乡这些老兄弟呢?”
    群情激动之下,又是一阵闹哄哄。
    “说得倒也是,这读书拼不过那些大族子弟,难道这阵上厮杀的本事,还比不过他们?”
    听老冯说,这武举,不外乎是考些阵前所用的技艺:
    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远奔以及刀戟钩叉等军中武器。
    听说可能还有组织小队冲阵厮杀等技能。
    要不说想要武举,得先进入统军府呢。
    就这么些兵器,普通人家怎么可能会有?
    更别说练习了。
    而在使用这些兵器方面,这些老兵油子有着特殊的技巧。
    那都是在生死之间摸爬滚打拿命换来的。
    传下去,必须要传下去!
    就算是已经打算享受生活同时也让妻子享受生活的老家伙,也是激动得脸色发红。
    此时不拼更待何时?
    老夫厮杀半生,才换来了这般生活,肯定不是为了让儿子平躺享受。
    儿子也有自己的儿子,也得为自己的妻儿拼一把,不然怎么叫为子孙后代计?
    气氛到位了,酒自然就没少喝。
    大约是劣酒喝多了,也不知道是哪个脑抽地问了一句:“那若是武举也考不过,当如何是好?”
    此话一出,气得老冯一顿酒碗,骂道:
    “科举考不过,武举还比不过,那还寻思那么多做什么?”
    “要么到军中当个兵卒,拿烂命博一博军功,要么就乖乖地在地里刨食吃,还想什么?”
    什么都比不过人家,还有那么多心思,不是烂人是什么?
    烂人自然是烂命。
    看着群情激动,老冯借着举碗喝酒的时机,嘴角露出了得逞的笑容。
    看来自己这一府的教头,终是有着落了。
    就在老冯在武功水东岸收集旧日老兄弟,在为自己出任统军府都尉做准备的时候。
    另一位老冯,也站在武功水西岸的五丈原,俯视着车舟如龙的水道。
    虽说早就在纸上看过数据,但真到实地观看,仍是让冯某人升起一股豪情:
    这是老子,哦,还有丞相,积攒了二十年的最大底气。
    得知大司马来到了五丈原,原本在视察水道的尚书令费祎顶着烈日,一路小跑过来:….
    “祎,见过大司马。”
    前一任尚书令蒋琬,与大司马同录尚书事,又出任大将军,再加上资历,这才能与冯大司马平起平坐。
    费祎虽是蒋琬的接任者,但在冯大司马面前,却是没有一丁点资格。
    原本背着手看着下方的冯大司马,满脸笑容地招了招手:
    “费尚书且过来。”
    费祎这才继续上前,站在冯大司马后面一个身位,低声问道:
    “大司马何来?”
    “自是过来看看蜀地运过来的物资。”冯大司马的目光再次落到下边,开口问道,“费尚书以为,今年从蜀地运来的物资,足否?”
    “足!怎么可能不足?”费祎也是看向下方,脸上亦尽是舒展开来,“不但补足了府库,还能有所剩余。”
    “剩余多不多?”
    尚书台是大汉的大管家,冯某人虽说录尚书事,但平日里都是秘书处对接尚书台。
    他只需要知道应该知道的大事。
    至于哪里是要修水利还是开荒地,亦或者迁流民,那都是小事,相信大秘书会给尚书台一个妥当的回复。
    更别说府库收支出数目,那是大司马应该记的东西?
    费祎“多”都说出半个字了,但心思细密的他,在目光收回落到冯大司马身上的同时,已经改口道:
    “多少才算是多呢?到处都是有用钱的地方。”
    冯某人闻言,也把目光收回来,看向费祎,笑了了点头:
    “费尚书这个话,说得倒是有些意思。”
    感受到冯大司马颇有意味的目光,费祎心头一动:
    “大司马这是有什么安排?”
    冯某人点了点头:
    “统军府的事情,费尚书知道吧?”
    “大司马放心就是,这个用度,已经安排了。”
    “还有年底,可能要用兵。”
    “年底……”费祎的声调一下子高了上去,然后又突然被压低了下来,“用兵?”
    冯大司马点了点头,看向东边,目光变得深邃。
    “有点突然了。”
    费祎下意识地说了一句。
    作为尚书令,他还是知道一些军事机密的。
    按计划,今年是没有什么军事大行动的。
    能让大司马跑过亲自告诉跟自己说一声,这事恐怕小不了。
    似乎是猜到了费祎心里的想法,冯大司马回答道:
    “吴国那边出了大事,事情确实有些紧急。”
    “吴国?”
    “陆逊死了,”冯大司马解释道,“吴主孙权已经下令,召集大军聚于建业。”
    “吴主又欲北上?”
    冯大司马闻言,脸上反而是露出讥诮的笑容:
    “我看恐怕未必,他这是怕了……”39314538.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