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1章 争分夺秒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对于关将军的军事天赋,冯都护一向是认可的。
    若是没有足够敏锐的目光,以及足够果断的行动,就算冯都护能及时赶到潼关,但所要面对的情况,恐怕要远比现在复杂得多。
    在上党战况扑朔迷离,大汉上下都在纷纷猜测司马懿真正意图的时候。
    关将军不等大军集结完毕,就立刻提前赶到河东,及时调整河东的布防。
    在确保河东无虞的前提下,又率领大汉所能调动的最强战略机动,驰援太原。
    可以说,关将军是在纷乱无比,让人看不清局势的情况下,及时而又准确无误地抓住了核心矛盾。
    河东有失,则太原不保。
    太原不保,则并州不守。
    而且此二者,有先后之分。
    河东在先,太原在后。
    正是因为关将军争取到的珍贵时间,才能让冯都护赶到潼关后,有机会寻找反击的机会。
    若不然,那就是可能是要想办法怎么守住河东了。
    虽然太原的最新消息还没有传回来,但冯都护知道,冠爵谷目前大概率是没有丢的。
    如果丢了,那么关将军被阻于山口的消息,这两天就应该送到自己的手上了。
    既然没有消息送过来,那么就意味着这是一个好消息。
    只要冠爵谷没有丢失,眼下最差的情况,也不过是太原城暂时沦陷。
    而最好的情况,则是保住河东和太原,把司马懿堵死在上党。
    大胆想一想,说不定还能重新收复上党。
    所以一切……也许都还来得及——只要王平和邓芝能坚持到关将军的到来。
    “将军,来不及了,快退吧!再不退,贼子恐怕就要绕后,包围我们了!”
    太原大谷口,王平的营寨,有如一片在大海中沉浮不定孤舟。
    正源源不断地从大谷口里冲出来的魏军,则是有如飓风掀起的大浪。
    孤舟一次又一次地被怒浪抛起,却又平安落回水面。
    摇晃无比,但就是没有翻船。
    壕沟已经被填平了,鹿角已经被推平了,连营寨的栅栏都是补了又补,最后补不上了,就用人命去堵。
    饶是如此,但数量巨大差距,终是让魏军冲入了营寨中。
    王平站在帅帐前面,提着长刀,刀身血迹未干。
    身上的盔甲散发污血的恶臭味。
    “退?退到哪?怎么退!”
    王平举着长刀,指向下方不远处,厉声喝道。
    那里,但凡是轻伤,还能拿得起刀枪的汉军将士,都已经在做好重新上阵的准备了。
    最后剩下还有战斗力的两千将士,正在全力阻止魏军向帅旗这边冲过来。
    至于被安排在最后面重伤不起将士……若是帅旗倒下,就意味着主帅的阵亡。
    他们自然也只能接受命运的安排。
    以帅旗为中心的小高地,就是汉军最后的阵地。
    旗帜,就是一个作战单位存在与否的标志,同时也是传达军令的手段之一。
    大至一军,小至一队,都有属于自己独有的旗帜。
    无论攻守,所属团队的士卒,都要追随围绕在旗帜周围,共同进退。
    只要旗帜在,即使被冲散打散,混乱中的士卒也可以凭借旗帜的所在,迅速靠拢相互集结形成新的战斗力。
    相反,若是被夺旗毁旗,导致溃败的事情亦是习以为常。
    特别是中军帅旗,乃是整军之魂,最最重要的一面旗帜。
    一旦倒下,就有如人没了大脑,身体再健壮,亦要倒下死亡。
    而如今,王平的帅旗所在,已经成为汉军的最后集结地。
    而魏军,亦如同闻到了血腥的蚂蟥,不顾一切地要冲上来。
    形势之紧迫,就连王平都已经领着亲卫,亲自上阵堵住缺口好几次。
    “晋阳那边,邓刺史还没有准备好,我们多挡半天,那晋阳就能多出半天时间准备!”
    “若不然,我们守在这里,死了这么多人,图个什么!”
    王平的目光,看向远处,大谷两边的山峰。
    这是多么好的阻挡地形。
    可惜的是,司马懿来得实在太快了。
    快得让王平根本没有机会把这个有利地形充分利用起来。
    “所有人,都跟我上!”
    王平举刀,再次喝令剩下的亲卫,带头冲了上去。
    无数木板、木杆,或破裂,或折断,帐蓬裹着泥土和石块,乃至不知名的东西,散乱地堆积在战场两边。
    这是营寨里的汉军,用手边所有能利用上的一切物体,做成的一道简陋无比的防线。
    这道防线,也仅仅是起到了一点点的阻挡作用。
    很快,面对魏军兵力最集中的正面被冲破了。
    防线这一点点的作用,这个时候终于体现了出来。
    以为大局已定的魏军,并没有及时清理,也没有时间去清理掉两边的堆积物。
    他们只是下意识地顺着缺口冲进来。
    从正面缺口冲进来的魏军,对上了以三什为单位结成的一个个小圆阵。
    三花阵。
    三花阵是一个圆阵,它是冯都护与镇东将军在八阵图的基础上,共同改进的中小型阵法。
    当然,这是对外的说法。
    至于是不是还有某只非法穿越的土鳖,在改进汉军兵器的前提下,想要尝试一些更符合新型兵器作战的阵法,那就说不准了。
    这个三花阵圆阵,本意是为了防止大战或者混战中帅旗发生意外情况而设——比如说贼子的勐将出其不意地冲阵夺旗。
    同时顺便保护主帅。
    没啥机动力,更不要说进攻,最大的优点,就是防守力比较强——毕竟冯某人比较怕死。
    旋转交错的队列,让后方的将士,可以源源不断地补上因为伤亡太多而造成的某个缺口。
    小圆阵不断转动,有如绞盘,把冲到两阵中间的贼军碾碎绞烂。
    兵力优势的魏军,被挤撞的四散开来,远远看去,似有形成合围之态。
    但实际上,却是被隔绝四散,首尾难以呼应,最终不得不各自为战,整军被割的支离破碎。
    看似汹涌的大浪,冲撞在犬牙交错的岩礁上,化成无数的破碎。
    这是王平手里最后的一支战力,同时也是最精悍忠勇的队伍。
    每一个小圆阵,几乎都有一个核心。
    这些核心,要么是南乡系子弟,要么是有过参谋团经历,要么就是从讲武堂出来的。
    有的甚至就是集三个身份于一身。
    他们都是军中最坚实的骨干。
    战阵上血肉横飞,魏军仗着优势兵力,终是冲破了某个小圆阵,有人的兵器在被数个贼子强行击飞。
    在被魏军淹没之前,赤手空拳的士卒,仗着身上优良衣甲的保护,不顾一切的冲上去,用牙齿狠狠地咬在他所能咬到的地方。
    拼尽了最后一点力气,把自己的手指掐进所能掐到的地方。
    仅仅是为了能给贼军造成最后的一点点伤害。
    仿佛他们不是活生生的肉体,而是远超刀剑的神兵利器。
    空气中弥漫着浓血浸渍金属皮革的气味,再混杂某些不知名的臭恶,让人作呕。
    司马懿站在汉军营寨原来的栅栏位置,看着前方恶战,原本有些盛怒的脸上。
    以绝对优势兵力,久攻不下区区数千人的临时营寨,如何不怒?
    此时却已是惊骇,甚至一股恐惧之意由心底而生:
    “西……汉军如此死战不降,王平寂没无名,麾下将士为何堪能与前汉精兵相比?”
    “莫不成,莫不成,刘氏当真要三兴耶?”
    心里这些话,司马懿自然是不敢说出口的。
    但身为主帅,看到汉军如此疯狂,某些念头,竟是再也遏制不住,有如春日里的野草,疯狂生长。
    前汉与匈奴征伐不休,士卒之精锐,作战之顽强,犹为可称。
    不说卫青霍去病,就是不远万里前去戍守西域的将士,亦有“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之举。
    意思就是,面对匈奴人的围攻,困守关城的汉军,宁愿把弓弩上用动物筋腱做的弦和所穿皮革都煮来吃,也要坚守不降。
    正是因为前汉有这等壮举的将士,方才铸就了前汉的赫赫武功。
    从曹操时代就出仕的司马懿,这么多年来,见过的军阵不计其数。
    但如此有前汉精兵遗风的军队,可谓少之又少。
    因为后汉,特别后汉中后期,军中的将士的成份,已与前汉有了极大的区别。
    前汉的精兵,是由真正的良家子构成。
    而后汉中后期,所谓的良家子,并不一定是良家子,更大可能的是干着青皮勾当的浪荡子。
    更别说就算是名义上的良家子,在后汉军中,那也已经是少之又少了。
    多是由“商贾惰游子弟”“农野谨钝之人”组成。
    虽有乘制之处,但不讲戎阵,既不简练,又希更寇,名实不副,难以备急。
    到了黄巾之乱以后,就连名义上的良家子都难寻了。
    曹操确实善用兵,但从屡次屠城,多设军中校事以监军中,以及用苛法重刑以迫士卒看来,军中的某些方面未必尽人意。
    比如说曹操一死,青州军立刻就当众击鼓,招摇过街,相引离去,根本没把曹丕放在眼里。
    其军纪之差,可见一斑。
    司马懿征战数十载,也不是没有见过将士用命,死战不退的军伍。
    但那些将士,无一不是主帅平日里最为厚待的亲兵。
    像眼前这种全军皆是如一的,可谓少见。
    最让司马懿在意的是:
    王平在汉军诸将中,根本就没有多大的存在感,甚至可以说得上是籍籍无名。
    其麾下将士却如此精锐,那就更显得罕见。
    只是很明显,大谷口这一战,无论最后结果如何,他都要出名了。
    眼看着摇摇欲坠,偏偏就是屹立不倒的最后一块高地,司马懿吐出一口气:
    “让他们退回来。”
    鸣金声起,最前线的魏军如闻仙乐,再一次狼狈地从高地上退了下来。
    “太傅,末将请命,亲自领精兵,替大军攻破此贼!”
    司马懿身边的部将,心有不甘地纷纷请战。
    明明就是眼看着似乎最后一冲就能破阵的西贼,偏偏是让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往上冲,又一次又一次地退回来。
    不少人心里已是窝了一肚子火。
    “破肯定是能破的,但什么时候破,那就不一定了。”
    司马懿盯着仍在飘扬汉军大旗,面无表情,不知道在想什么:
    “贼子的防守力度,远超前几日,如果说,我们能击退谷口两边山头的贼军,是因为他们没来得及做准备。”
    “那么我怀疑,我们能这么快地攻破贼子的外围营寨,是对面主将有意而为之。”
    听到太傅这么一说,魏军诸将不禁面面相视。
    有人壮着胆子,提醒道:
    “太傅,将士们攻破贼军的营寨,也是费了不小的力气……”
    “那与眼前相比呢?”
    司马懿举手指向王平所在的方向,“若是贼军从一开始,就防守如此严密,你们能这么快攻得下么?”
    诸将有些愕然。
    过了好一会,才有人小心翼翼地问道:
    “那太傅的意思是……”
    “贼人是在示弱,要把我们拖在这里!”
    司马懿一字一顿地说道,“他们这是在给晋阳城拖延时间!”
    说到这里,司马懿的脸色已经变得有些阴沉起来:
    “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可是太傅,”底下的人仍是有些不敢相信,“真是如此的话,那么这支贼军,岂不是从一开始,就抱着玉石俱焚之心?”
    这可能吗?
    司马懿摇了摇头:
    “不需要全军,只需要主将,以及底下那些将校,就够了。”
    至于那些士卒,有主帅立下决心,有将校带头,在陷入眼下的危局中,难道还有机会逃走?
    司马懿说完,脸色越发阴沉。
    在轻松破壶关而入上党,各地闻风而降,形势大好的情况下,就是自己,都在无意间,起了不该有轻视之心。
    王平此人,十有八九,就是冯永特意安排在并州的重要人物。
    司马懿深吸了一口气:
    “留下三千人,看住他们,其余的,随吾绕过去,攻打晋阳!”
    “可是太傅,三千人,恐怕看不住他们。”
    “我观察过了,如今汉军能战者,不会超过两千人,其中还有不少人是带了伤。”
    司马懿转过头,目光炯炯地看着诸将:
    “不需要围死他们,只要他们不影响大军继续前行就可以了。”
    大谷口这里,不少水流从群山里出来,王平挑选安营扎寨的地点,自然是要保证取水的方便。
    若是想要完全围死这支汉军,逼得他们无力再战,少说也要再花上三五天时间。
    但在司马懿洞察了王平的打算之后,立刻就明白过来:
    时间已经不多了!
    以冯明文以往的作战风格,还有司马懿自己在汉军铁骑身上得到的教训。
    他笃定,汉军定然是要利用骑兵的优势,前来增援。
    从长安到太原,虽说有不下于一千五百里左右的路程。
    再加上战报的传递,也需要一定时间。
    但留给自己的时间,最多最多,不会超过半个月——司马懿相信冯永有这个能力。
    因为司马懿自己就干过八日急行一千二百里的事情。
    以己度人,料敌从宽,半个月是司马懿留给自己最极限的时间。
    对于他来说,这支汉军,已经耗费了自己了太多的时间。
    想通了这一点,司马懿当机立断,决定马上放弃继续在这里与王平纠缠的打算。
    “现在,马上,立刻派出斥候,前去打探晋阳城的消息!”
    “喏!”
    ps:
    大西北下雪啦,而且是大雪,漫天的风雪,我不觉得冷。
    都说十年饮冰,难凉热血。
    我在这片土地上奋斗了何止十年?
    但看着快要烧湖的这锅粥,心很凉,凉透了。
    我真的很想哭。
    对不起,我不应该这样,可是我破防了。
    因为这段时间的事情太多了,身心俱疲,请诸位读者老爷们见谅。
    我某某郑重承诺:虽然无法保持速度,但肯定会把这本书认真写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