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23章 任性一把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大汉建兴四年四月,永安都督、中都护、都乡侯李严,升迁前将军,同时从巴东郡的永安移治巴郡的治所江州。
    原李严副将陈到接手永安的防御,仍归李严统属。
    同月,李严回锦城面圣谢恩。
    与此同时,越雋长史冯永给锦城写三封信,一封是给留守自己府上的小妾阿梅,一封是通过锦城转去给汉中的张星忆,最后一封,则是给大汉丞相。
    诸葛亮接到越雋长史冯永的来信后,考虑许久,然后召来丞相府的长史向朗,参军蒋琬、杨仪、张裔等人,同时还特意请来前将军李严。
    冯永的来信里头,讲的是关于越雋的治理设想,其中着重点出越雋夷汉分布不均衡所造成的尴尬局面。
    对此建议对夷人进行大力教化。
    这个本来也没什么,父母官么,不就是教化子民,劝课农桑么?
    可是关键就在于,冯永提出的教化,是拿朝廷新编出来的典籍作为教化的一部分教材。
    于是这就涉及了一个敏感问题:知识解释权。
    南乡纸的出现,让朝廷有了与世家大族争夺知识解释权的机会。
    但仅仅是重新编辑典籍,对典籍进行注解,那只是第一步。
    最重要的一步是,要把官方注解的典籍推广开来。
    这才是最关键,也是最困难的一步。
    就如南乡这种冯永自己一手建起来的地方,最多也就是教人最基础的识字和不被世人看重的算术之学,在朝廷的官方注解典籍出来之前,根本也没敢碰这些领域——当然,暂时也没这个需求就是了。
    就这样,还是被人喷为群魔乱舞之地。
    至于蜀中这种被世家大族垄断教育权知识解释权的地方,朝廷想要推广自己的官方典籍标准,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毕竟几百年的世家风流不是白说的,单单一句“这句话自古以来都是这样解释”,就足以让世人觉得世家的解释更有权威性,正确性。
    所以想要从世家手里争夺知识解释权,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
    冯永提出的建议,让大汉丞相看到了另一种途径。
    农村包围城市这句话,大汉丞相是不懂的。
    但他知道,汉夷杂居的地方,同时也是世家势力薄弱的地方,如果在这些地方推广官方典籍呢?会不会有点效果呢?
    大汉丞相考虑了许久,也没有什么把握,所以这才召集众人过来商量一下。
    “丞相,光武皇帝时,南匈奴内附,分屯部众于边境各郡,助大汉戍守边疆,大汉由此边境安宁,此乃长策是也。”
    “丞相平南中,却不在南中诸县设汉官,驻汉兵,仍由夷人自治,朝廷不但不费钱粮,反而能得铜漆牛马之利,此亦善策是也。”
    “故严以为,冯长史之言,实是多此一举。那越雋夷人,若是愿意归顺者,可教其农桑,若是不惯农桑者,可仍令他们自守其地,遵其旧俗。”
    “若是过于压迫,只怕会再生夷乱,焦璜、龚禄便是前车之鉴。”
    李严比诸葛亮大一岁,但因为吃好喝好,看上去反倒是比诸葛亮年轻一些。
    此时坐在主客的位置,慢条斯理地说道。
    李严的意思很明确,那就是怀柔,只求夷人不乱即可。
    至于教化什么的,就不要强求了。
    光武皇帝那等雄才,不但让南匈奴的人南迁,甚至还专门划分了地方给他们集中居住。
    丞相你平定南中后,不也是仍让南中的豪族和夷帅蛮王统其旧部么?
    这冯郎君却是有些折腾太过了。
    教化?教化是那么简单的事情么?万一激起夷乱怎么办?
    这话要是放在两年前来说,那的确没错。
    但今日不同往昔,朝廷手里有钱,有粮,甚至还可以通过毛布和南乡储备局发行的票子,悄悄而又隐蔽地触摸一下世家大族的敏感点。
    老子现在不用求你了,甚至反过来你还得求着我,凭啥你手里有的东西我不能有?
    意思大概就是这么个意思。
    李严可能是离开权力中心太久了,也可能是大汉这几年变化太快,更可能是因为某些不好启齿的原因,开口就直接表态冯郎君多此一举。
    大汉丞相一听这话,眉头就是微微一皱,然后又马上松开,动作很轻微,只有一个人注意到了,那就是杨仪。
    只听得杨仪开口道,“李君侯说得有理,但仪有一言。”
    李严看都没看杨仪一眼。
    他本性情孤傲,如今地位仅在诸葛亮之下,杨仪不过区区一参军,两者的体量不在一个等级,他根本没有必要理会。
    杨仪心胸也不大,看到李严这副模样,心头愤恨之意顿生。
    他本是想说得委琬些,但如今却是不管不顾地大声道,“孔子删诗书,著春秋,作易传,传经艺,所为何?不正是欲重建周礼?”
    “为何欲重建周礼?正是因为春秋诸礼崩坏,几成蛮夷之地,礼实乃是汉夷的根本之辨也!”
    “若是汉人入夷地,说夷话,行夷礼,那他岂能算是汉人?当今天下大乱几十年矣,多少汉民为避乱世,遁入蛮夷之地,成了夷人?”
    “反之,若夷人入汉地,习汉话,行汉礼,又岂能算是夷人?”
    “冯君侯收越雋夷人,欲让他们改夷欲,教他们汉礼,此乃教化大功是也,当大力推行才是,如何能说是多此一举?”
    此话一出,连好老人向朗都吃惊地向杨仪看去,这家伙,还当真是大胆!
    “冯君侯可比光武皇帝?亦或可比丞相?”
    李严冷笑一声。
    这话问得委实诛心之极。
    杨仪顿时胀红了脸,牙齿咬得格格作响。
    这李严,根本就是要把他往死里坑啊!
    若是他答是,不但是当场得罪了丞相。
    就算是远在越雋的冯永,得知了今日之事,只怕也要跳脚,恨不得直接赶回锦城把他掐死!
    比光武皇帝还厉害?你怎么不扶摇直上九万里?
    可若是答否,那光武皇帝和丞相都是以怀柔为主,那冯永不遵循旧例,不就是自作聪明?
    诸葛亮咳了一声,终于插了一句,“公琰,你觉得如何?”
    问的却是蒋琬。
    蒋琬与杨仪的关系并不算好,但也不算差,而且同为丞相府参军,此时看到他硬肛李严,也有些担心。
    听到丞相问话,连忙开口道,“回丞相,琬以为,李君侯说得有道理……”
    李严满意一笑,杨仪则是怒目而视。
    “然冯郎君乃是山门中人,行事常有惊人之举,咳,倘若当真能如杨参军所说的,教化夷人习汉话,学汉礼,那越雋郡岂非能成为第二个朱提郡?”
    朱提郡儒学兴盛,大姓人家以习汉书,行汉文为荣,南中叛乱时,朱提各夷王大姓皆是不为所动,正是因为人心向汉。
    李严杨仪两人却是没想到蒋琬后面的话里还有转折,于是两人的神情竟是又立马互相调换了过来。
    要说起知晓诸葛亮的心思,除了去汉中当太守的马谡,接下来定然就是蒋琬。
    别的不说,李严劝丞相进九锡称王的事情,蒋琬是少数知晓的几个人之一。
    当时丞相暴怒无比,从那时起,李严因为私心之重,就已不被丞相所喜。
    如今让他进前将军之位,看似高升,但从永安调往江州,却非是简单。
    永安是李严接受遗命的地方,同时也是先帝亲手把手上的精兵交予他的地方,意义非同一般。
    但江州就不一样了。
    当年先帝伐东吴,赵老将军可是督江州之人呢。
    这其中的微妙,非一般人所能知。
    也就是说,丞相如今已经开始提防李严了。
    大汉丞相听了蒋琬的话,垂下眼眸,不让人看到他眼中闪过的寒芒。
    同时心里对李严也有些失望,正方啊正方,我本以为,你只是私心有些过重,还是可以相忍为国的,没想到你竟然已经到了这等惘顾公事的地步。
    若是朝廷钱粮吃紧,或者无力南顾,让夷人仍自守其地,遵其旧俗,不失为暂守一时安宁之法。
    但如今朝廷为何能够大肆清查田亩人丁,你当真不知道是为什么?
    既然敢对世家大族的人口土地这一条命根子动手,又何须怕对另一条命根子动手?
    作为大汉丞相,诸葛亮很清楚目前南中的状况,甚至这种情况还是他刻意放纵的。
    如今南中正准备大开庄园,所需的劳力从哪里来?
    总不能赶着汉人去南中吧?
    谁愿意去?谁愿意从富庶的蜀地去传说中的疫瘴之地?
    所以自然还是找当地的夷人最为方便。
    只要夷人没有习汉话,没有遵汉礼,没有归于官府的直接管理之下,那他们就仍是潜在的劳力来源。
    世家和权贵要让他们变成劳力,那就只是需要一个合理的借口。
    但在大汉丞相看来,朝廷需要削弱南中夷人没错,可同时也不可能让南中的地方势力再次膨胀。
    如今的做法,只是为了能更好地控制南中,最终的目的,还是有朝一日能让朝廷直接管理南中,而不是假手南中豪族和夷王蛮帅们。
    南中,只能是朝廷的南中,而不是其他人的南中。
    但很明显,李严铁了心要反对冯永的建议。
    只听得他对着蒋琬斥道,“朱提郡自前汉始,就兴儒学,自今已有数百年矣。越雋设郡,亦始于前汉,自今亦有数百年,可如今夷乱仍频,两者岂能混为一谈?”
    李严反对此事,是因为他对南中目前这种情况很满意,甚至想让它永远保持下去。
    至于有没有顺便帮世家维护另一条命根子,知识垄断权,还是故意帮忙,谁也不知道。
    “大家考虑得都有道理,且冯长史信中所言不详,也不知其具体打算如何,委实令人难下结论。丞相何不派遣一人前往越雋详问一番?”
    老好人向朗一看场面有点火气过大,连忙跳出来调解一番。
    “向长史所言甚是。”
    张裔一直冷眼旁观,此时终于也说了一句话。
    于是这个议题就暂且搁置了下来。
    与让丞相府差点就吵起来的这封信相比,给小妾阿梅的信里头所交代的事情,那就容易办多了。
    看完主君的来信,阿梅想了想,然后让人去把管家叫过来:“赵叔,我们庄上,如今有多少鸭子?”
    “一百二十三只。”
    赵叔作为管家,是很合格的。
    如今的冯府可不是以前连一百只鸡都养不起的人家,庄上不但有专门养猪的地方,还有专门养鸭养鸡的地方。
    毕竟府上这两年多了不少人,再加上主君的名声比较大,只要主君回到府上,几乎天天有人过来拜访,光是要招待用的食材,就不是一个小数目。
    “正在下蛋的有多少?”
    “没个准数,这鸭子大多都是在夜里下蛋,平日里只能估个大概,也就七十来只吧。”
    “太少了。”阿梅皱眉,“若是去外头买种蛋,能买多少?”
    “只怕是难,今年不少人家都学了咱们府上的秘方,这鸭苗鸡苗种蛋,都紧俏得很,主君没离府前,还有不少人上咱们府上来问呢。”
    赵管家对主君的败家行为很是碎碎念,在他看这,这等秘方,是可以世代相传的东西,当初被迫送出去给几家,那是情有可原。
    可如今,听说锦城的不少富贵人家都会了,让赵管家心疼了好长一段时间。
    “别家的不说,这关府总可以拿到一些吧?”
    阿梅皱了皱眉,叹了一口气,“娘子来了一封信,是给关君侯的,请赵叔亲自走一趟关府吧。正好捎个口信给关君侯,就说主君运些种蛋去越雋,看他能不能帮上忙。”
    赵叔一听,就是一哆嗦,“听说越雋离锦城有近千里,这路上得颠坏多少?”
    府上有储存鸭蛋鸡蛋的方法,就是拿糠麸埋上,只要一个月查看两次,挑出坏蛋,大部分可以保存两到三个月不坏。
    所以倒是不用担心路上会被臭,但锦城到越雋,那得多远?而且听说这一路上不是山就是水,哪有那么容易运的?
    “所以才要多收一些,就算坏一半,也能留一半。”阿梅又叹了一口气,“不要怕花钱。”
    “这简直就是胡闹!”
    关兴接到冯永传过来的消息,当下就是一阵牙疼,知道这小子有钱,但这般折腾,也太不把钱当钱了吧?
    从锦城运新鲜鸭蛋去越雋,这得多任性?
    早知道当初就多要点彩礼!
    只是看到三娘也来了信,关兴只得照办。
    任性的冯土鳖才不管锦城的人因为他的信会头疼还是心疼。
    此时的他,正站在田埂边上,用力踩着田埂,甚至还蹦跳几下,感觉确实挺结实的,这才满意地点点头。
    这个田埂要比常见的要高得多,也宽得多,而且还特意夯实了。
    高定乱越雋近十年,也不是只顾破坏不管生产,毕竟夷人也是人,也要吃饭,养士卒也要钱粮。
    就算是胡人也会在某个地方撒点糜子,以待收割,更何况立郡数百年的越雋?
    在邛都周围的孙水平原,本就有不少耕地,原本是属于高定的产粮区,虽然去年荒废了一年,但只要稍加整理,就可以直接耕种。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夷人头目愿意配合冯永开荒的原因之一。
    因为邛都周围,大部都是熟僚,或者说是会耕种的僚人。
    邛都这一季是没办法种早稻了,但对于手上有大量人手劳力的冯永来说,赶工整理出两块地让他试验一番,还是可以的。
    冯永精心挑选了一块地,又令人按他的意思进行改造了一番。
    四周垒起了高高的田埂,又在田里挖出纵横几条沟,每条沟有两尺宽,一尺半深。
    然后在水田的进水口处还挖了一个四尺深,一丈大小的水坑。
    由此看来,某长史这些日子倒也不是一天到晚地骗夷人小孩子帮他捉泥鳅,至少还搞出了这个怪模怪样的水田。
    水田里插上了秧苗,经过几天后,已经重新站直了,开始返青。
    冯永绕着稻田走了一圈,发现确实没有什么遗漏的地方,这才对着身后的下人吆喝道,“好了,可以放进去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