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5章.朱和坚出京.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
    ……
    庙堂之,清流有不少,但君子并不多。
    许多人会把“清流”与“君子”二者搞混,但实际上则是截然不同,清流之确实有少数君子,但并不是所有清流都是君子,也并不是所有君子都是清流。
    正所谓“君子群而不党”,但那些清流官员又有几人没有结党?
    仅是这一点,就能看出清流与君子的性质不同。
    而且,清流与贪官在本质上并没有多少区别,皆是追求名利二字,只不过清流们更在意“名”、贪官们更在乎“利”罢了。
    而真正的君子,则是只看重“道义”与“公理”!
    与此同时,君子们总是受到太多条条框框的约束,也经常会遇到不择手段的小人打压,所以他们的庙堂地位普遍不高。
    毕竟,官场就是一个充满算计、利益大于道德的地方,并不适合君子生存。
    但君子们的作用依然不可忽视,他们就是官场的良心、底线、以及公信力,可谓是不可或缺。
    对于这些君子,朱和坚、赵俊臣、德庆皇帝所使用的驾驭手段各有不同。
    朱和坚乃是“投其所好”,就是把自己也扮作君子们的同类,降低君子们的心戒备、争取君子们的认同与支持;
    赵俊臣则是“利益结合”,也就是把君子们的志向融合到自己的某项计划之,让君子们心甘情愿的为自己的计划出一份力;
    而德庆皇帝,却是“道德绑架”,也就是利用君子们最在乎的“道义”二字,胁迫君子们为自己做事。
    这三种手段之,看似是赵俊臣的手段最为高明,但从实际效果而言,却是德庆皇帝的手段最为有效,而且也不必付出任何代价。
    *
    德庆皇帝此时所提到的张伯道,乃是刑部尚书张伯崇的亲弟,但他并非是“周党”一员,一向是态度立、不偏不倚。
    与杨洵一样,张伯道也是一位大儒、也是一位君子,目前也同样是辞官致仕、赋闲在家。
    而且,张伯道的辞官缘由,还要更加“令人敬佩”。
    在七八年前,张伯道担任浙江提督学道期间,浙江境内发生了一件“弑父案”。
    当时的浙江嘉兴境内,有一名性情暴虐的醉汉,每次醉酒之后都要出手虐待妻儿,有一次他眼看着就要把妻儿二人活活打死,他的儿子终于是忍无可忍、出手反击,竟是失手打死了醉汉。
    最开始,因为该名醉汉在嘉兴境内名声极差,他的儿子却是一位风评极佳的秀才,嘉兴官府审理案件之后,认为醉汉儿子的反击举动只是为了保护自己与母亲,乃是情有可原,所以就只是夺去了他的功名、流放三百里。
    然而,张伯道听说此事之后,竟是受到了极大刺激,完全无法认可嘉兴官府的审判结果,认为醉汉儿子乃是犯了恶逆之罪,必须要罪加一等、严惩不贷!
    按照张伯道的说法,夫为妻纲、父为子纲,作为一名儿子,若是受到父亲虐待就应该良言相劝,若是无法劝说就应该忍气吞声,若是无法忍耐就应该逃走躲避,但无论如何也不应该出手反击。
    最终,在张伯道的极力主张之下,醉汉儿子被判了死刑,醉汉妻子也受了杖刑。
    但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张伯道却依然是不依不饶。
    首先,张伯道挟以大义,强迫嘉兴府拆掉了一半城墙,以示本地百姓“无脸见人”之意;
    随后,张伯道又弹劾了嘉兴知府,认为嘉兴知府治理无方、昏聩无能,造成了该地的道德败坏;
    最后,张伯道则是主动辞官请罪,认为自己身为浙江提督学道,总揽浙江的教化与学务,结果治下竟是发生了秀才弑父之事,所以他本人也有严重失职失察的过失。
    因为这件事情,张伯道赢得了儒家各方的诸多赞誉,很快就名扬天下。
    按照这个时代的标准,张伯道的这般做法可谓是“知行合一”,既是严于律人,也是严于律己,同样可以称之为“君子”。
    但通过这一件事,也可以看出张伯道与杨洵的理念冲突,可谓是天差地远、截然不同。
    所以,杨洵听到德庆皇帝要任命张伯道为大理寺卿之后,顿时是大吃一惊、反应激烈,忍不住当场反驳。
    德庆皇帝则是笑容不变,缓缓道:“朕也知道,你与张伯道的理念不同,对于你们这些当大儒而言,一旦是发生了理念冲突,就必然是势不两立,把对方视若仇寇,但朕也有朕的考虑……
    朕认为,下一任的大理寺卿,不仅要态度立、立场公正,也必须要有作为、敢担当,最好还是德才兼备、足以服众!
    而朕思来想去之后,发现只有你与张伯道二人完全符合这些条件……这样一来,若是你不愿意复仕为官,那朕也只能选择张伯道了。”
    杨洵明白,德庆皇帝的这般说法,就是为了强迫他做出选择,不由是再次陷入了沉默。
    片刻之后,杨洵突然抬头问道:“陛下,您对于臣近些年来的观念变化,可曾有所了解?”
    德庆皇帝直接点头,也像是赵俊臣一般,直接总结出了杨洵的大致理念,道:“朕也曾拜读过你的那几篇章,自然是明白你的理念变化,有些人认为你的这些观点已是偏向于法家,但朕认为法家观念并没有什么不好!
    无论是制定详细且又全面的法令,用以规范百姓之行为,还是让朝廷与官府同样受到朝廷法令之约束,皆是令人深省!
    驭民之术,自然是应该严格一些,朝廷与官府也不应该无视法纪,必须要心怀敬畏,唯有如此,我大明江山才能万稳固!
    所以,你也完全不必心存顾忌,你若是担任了大理寺卿,朕一定会全力支持于你!”
    听到德庆皇帝的这般说法,杨洵的表情愈发复杂。
    德庆皇帝无疑是极为聪慧的,所以才能轻易总结出杨洵的诸般理念。
    然而,德庆皇帝也同样无法理解杨洵的真正想法,所以他依然是把杨洵的诸般理念,视为强化帝王集权的法家思想。
    又或者说,在德庆皇帝心,朝廷是朝廷、皇帝是皇帝,两者并不等同,皇帝的地位要位于朝廷之上。
    所以,德庆皇帝才会认为,朝廷应该接受法纪之约束,但他本人并不需要受到约束。
    这样一来,德庆皇帝看过杨洵的章之后,自然是只注意到了那些有利于自己稳固统治的观念,却完全忽视了那些会约束自己权力的观念。
    同样是看过了杨洵的章,但因为德庆皇帝与赵俊臣二人的视角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也就截然不同了。
    德庆皇帝完全赞同杨洵的观念,而赵俊臣昨天则是与杨洵激烈争辩,但相较而言,杨洵则是认为赵俊臣更像是是自己的知己,而德庆皇帝的认同,只会让杨洵深感无力。
    想到这里,杨洵心暗暗叹息一声。
    但最终,杨洵还是屈服于德庆皇帝的手段,垂头道:“既如此,臣愿意重返庙堂、为陛下再次效力!”
    见到杨洵屈服,德庆皇帝眼闪过了一丝满意,但表面上则是一副求贤若渴、大喜过望的模样,大笑道:“既然如此,自然是最好不过!等到明天早朝,朕就会向百官们宣布杨大儒的任命,想必朝几位阁老也不会反对……
    对了,说到朝几位阁老……朕听说你昨天去见赵俊臣了?你去见赵俊臣干什么?朕可不记得你们二人从前有过交情。”
    杨洵依然是态度坦荡,直接答道:“臣认为,赵阁臣乃是朝廷近百年来极为少见的能臣,对于赵阁臣的诸项成就,臣一向是敬佩不已,但他的品行……实在是一言难尽!
    也正是因为这般原因,臣就想要与赵阁臣见面一谈,近距离观察他的秉性,试探他对于朝廷法纪的态度,若是他对于朝廷法纪还抱有敬畏之心,自然就是朝廷之福。”
    杨洵乃是一位真正的君子,所以德庆皇帝并没有怀疑杨洵的说法,只是认为杨洵的想法过于天真。
    于是,德庆皇帝摇头失笑,道:“想要让赵俊臣在乎朝廷法纪?朕一时间也是想不清楚,杨大儒你的这般想法,究竟是高看了赵俊臣、还是看轻了赵俊臣……”
    说到这里,德庆皇帝也就再次转移了话题,并没有询问杨洵对于赵俊臣的看法。
    在德庆皇帝看来,结论很明显——在赵俊臣的观念之,必然是没有朝廷法纪的位置。
    *
    接下来,德庆皇帝又与杨洵谈了一些闲话,还赐给了杨洵几件宫珍品,然后就让杨洵离开了。
    等到杨洵离开御书房之后,德庆皇帝终于把目光转向了七皇子朱和坚。
    见到朱和坚此时已经恢复了冷静与耐心,并没有因为长时间的等待而焦急,德庆皇帝满意点头。
    然后,德庆皇帝从手边挑出了几份奏疏,让大太监张德转交给朱和坚查看,并且缓缓说道:“这几份奏疏,都是最近湖广那边传来的消息……太子他在湖广境内闹出了好大一场动静,就连襄阳王子都被他给抓了!
    说实话,朕并不喜欢太子的这般做法,太莽撞、太胡来了,可谓是后患无穷!但也是成效不菲,让他掌握了大量的藩宗罪证……事情发展到这一步,他与藩宗的这场冲突,也算是赢下来了!
    这样一来,朕与百官就算再不喜欢他的莽撞与独断,也无法借口藩宗的事情废黜于他,许多人或许还会认为他敢作为、有担当!与此同时,你在朝野各方的心形象,则是变成了没担当、无作为……以你来看,这般情况下,百官们的态度将会如何?”
    朱和坚心已是有了答案,他稍稍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实话实说,道:“这般情况下,百官们必然会更加倾向于儿臣、也会愈发疏远于太子三哥!
    毕竟,百官们都不喜欢圣心独断的皇帝,他们只希望皇帝放手放权,让他们可以肆无忌惮的做事。”
    德庆皇帝再次点头表示赞许,缓缓道:“正是这个道理,这就是人心!……你能看明白这一点,但太子他总是看不清这一点,完全不懂得进退与取舍,所以朕才会下定决心、行废立之事。”
    顿了顿后,德庆皇帝又说道:“不过,正所谓过犹不及,你的形象若是过于软弱,也同样不好,只会让臣子们忘记尊卑、得意忘形,皆是以直谏犯上为荣!
    朕作为你的父亲,自然是明白你胸自有沟壑,也一向是极有主见,但若是人皆是认定你就是一个性格软弱之辈,让百官们一个个皆是魏征附体,那你从今往后也就很难态度强硬了!
    哈!唐朝门阀林立、皇权不盛,再加上李民得位不正,所以才会闹出‘唐太宗畏魏征’的故事,百官们总是乐于谈论唐太宗的垂拱而治,希望所有皇帝都能效仿唐太宗,却不知在朕的眼里,唐太宗的这般表现就是一个笑话!朕也不认为唐太宗当年就是心甘情愿的高居深拱、从谏如流!”
    对唐太宗李民进行了一番讥讽之后,德庆皇帝表情变得阴沉,又说道:“朕想了一下,近段时间以来,与你有关的那些舆情、以及朝廷邸报的别有用心,十有八九就是周尚景那个老家伙的暗搞鬼,朕与他明争暗斗了几十年,太熟悉他的这些手段了!
    接下来,朕将会立刻召见周尚景,严厉警告于他,也会安排厂卫紧盯此事,相信民间舆情很快就会有所缓解,朝廷邸报也不敢继续兴风作浪……
    不过,终究是后知后觉、耽误了时机,周尚景为你塑造的形象,如今已是逐渐深入人心,所以你今后若是想要坐稳位置,就必须要做些事情,设法扭转人印象!”
    朱和坚小心翼翼的问道:“父皇您是说……”
    德庆皇帝一向是善于趋利避害、占尽好处。
    这些年来,若是遇到好事,德庆皇帝就一定会把功劳尽数揽到自己身上,若是遇到坏事,德庆皇帝也一定会把责任全部推到臣子身上。
    所以,仅仅是片刻之间,德庆皇帝就已经为朱和坚寻到了一个稳赚不赔的建功之策!
    只见德庆皇帝微笑道:“到了明天,朕会传旨,派你前往南京祭祖。”
    听到德庆皇帝此言,朱和坚当即是大吃一惊,连忙道:“父皇,您是说南京六部的事情?但这件事情……”
    然而,不等朱和坚说完,德庆皇帝已是摆手打断,道:“记得一个月前,周尚景与程远道见面谈话之际,曾是有过表态,认为你缺乏担当与魄力,所以就希望你前往南京、协助太子太师王保仁,处理朝廷枢从南京六部收权之事!这段时间所发生的种种变故,应该就是周尚景的逼迫手段。
    关于这件事情,你很快就告知于朕了,但朕当时思来想去,认为南京六部之事关系重大、情况复杂,并不适合你去趟浑水,所以就没有答应。
    但时至今日,为了扭转人印象,朕认为你还是应该去一趟,抵达了南京之后,你就协助太子太师王保仁一同收拾南京六部,朝廷从南京六部收权的计划已经布局半年多之久,成功机会很大,正是你展现自身魄力与手段的机会。
    不过,为了以防万一,你前往南京的时候,名义上只是为了祭祖,表面上依然是由太子太师王保仁负责一切,你并没有参与其……
    等到一切尘埃落定之后,若是朝廷顺利从南京六部收权,王保仁一向是聪慧机敏,他向朝廷请功之际,必然会把你列为首功,朕也会当众表示,安排你前往南京祭祖就是为了暗协助王保仁做事,到了那个时候,你自然就证明了自己的魄力与手段;
    但若是朝廷的收权计划失败,那一切责任就由王保仁独自承担,你名义上只是去南京祭祖罢了,这件事情自然是与你没有任何关系。”
    听到德庆皇帝的这般说法,朱和坚先是一愣,然后也不得不承认,德庆皇帝的这般计划可谓是万全之策。
    自从一个月前,周尚景提议朱和坚前往南京坐镇、协助王保仁处理枢收权之事后,朱和坚就一直都很犹豫,深怕是了周尚景的陷阱,德庆皇帝也是相同态度,不希望朱和坚去南京趟浑水。
    所以,这件事情就一直拖延着,朱和坚一直都没有给予周尚景明确答复。
    到了今天,朱和坚也知道民间舆情与朝廷邸报的情况,必然是周尚景在逼迫自己做出决定,但他依然不想去南京趟浑水,所以才会觐见德庆皇帝,原本只是希望德庆皇帝能为自己做主、亲口警告周尚景不要暗搞鬼。
    谁曾想,德庆皇帝竟是想到了这样一个万无一失的妙计,可谓是把趋利避害之术发挥到了极致,于是朱和坚自然是心动了。
    在朱和坚的心,对于德庆皇帝一向是并无太多的敬重之意,总是认为德庆皇帝顾忌太多、行事软弱,德庆皇帝刚才曾是讥讽唐太宗的垂拱而治就是一个笑话,其实在朱和坚心里,德庆皇帝也是差不多的形象。
    但这一次,听到德庆皇帝的提议之后,朱和坚却是少有的心生敬佩,只觉得德庆皇帝还是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
    朱和坚心动之后,也明白自己不能在德庆皇帝面现表现得太过虚伪,否则只会引来德庆皇帝的不喜,很快就表态道:“既如此,儿臣当然是愿意前往南京协助王太师……只不过,这般做法虽是万无一失,但就是有些对不住王太师。”
    德庆皇帝则是浑不在意,挥手道:“他是太子太师,就应该全心全意为你考虑!更何况,他就算是把大部分功劳让给你,朕也不会亏待他,依然会遵守承诺、让他入阁辅政,他又有何不满意的?”
    在德庆皇帝看来,臣子为皇帝牺牲不仅是应该的,更还是一种荣耀。
    *
    就这样,到了第二天的早朝之上,又陆续发生了两件大事。
    其一,大儒杨洵重返庙堂,再次担任大理寺卿之职,而现任的大理寺卿方,则是升任为山东巡抚。
    其二,是德庆皇帝传旨让七皇子朱和坚代表自己前往南京祭祖,立刻就要启程出发。
    对于这两件事情,绝大多数朝廷官员皆是没有提出异议。
    毕竟,以杨洵的声望与资历,足以担当大理寺卿的重任,只要他愿意重返官场,就没人能与他相争;
    而七皇子朱和坚代表德庆皇帝前往南京祭祖之事,虽然有些名不正言不顺,毕竟这种事情理应是由储君太子出面负责,但太子朱和堉目前并不在京城,而且已是地位岌岌可危,七皇子朱和坚则是公认的下任储君,所以也没人会冒头反对找麻烦。
    不过,赵俊臣对于这两件事情,却皆是有一些不同意见。
    ……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