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悠闲宅女的综穿生活 作者:滚滚长江东逝水

    分卷阅读25

    悠闲宅女的综穿生活 作者:滚滚长江东逝水

    分卷阅读25

    悠闲宅女的综穿生活 作者:滚滚长江东逝水

    分卷阅读25

    弟弟,让景灏也和弟弟们一同读书,她则照顾他们。

    隆中距襄阳城西门20里,汉代一里合现今0.7里,20里相当于7公里。隆中虽然远离尘嚣,但充其量也只是襄阳城的西郊。然而,在当时隆中却不隶属于襄阳管辖,甚至也不属襄阳所在的南郡,它属于南阳郡的邓县。襄阳城北,沿着古城墙是流经此地的汉水,古称沔水,汉水流过襄阳,突然掉头向南,在其拐弯处,有一条叫淯水的河流与其交汇。

    今天的邓县称邓州,归河南省,襄阳(1949年以后与隔江相望的樊城合二为一称襄樊市,2010年襄樊市正式更名为襄阳市)归湖北省,两地相距70多公里,合汉代200里。而在汉末,邓县与襄阳的距离却非常近,其县治与襄阳仅隔汉水一条河。

    《元和郡县志》载古谚“襄阳无西”,说的是襄阳往西几乎没有边界,一出城就到了邓县的地盘。诸葛亮隐居的隆中,在襄阳城以西20里处,是邓县的管辖范围,也就是南阳郡的地面。

    南阳郡虽然也属于荆州,可从未被刘表控制过,先是袁术据此,袁术之后是凉州军旧部张绣,曹操三征张绣未果,后来张绣主动投降了曹操,南阳郡是曹操的势力范围。

    诸葛亮隐居隆中是在建安二年(197),此时南阳郡的大部分地区还在张绣控制之下。当然,张绣的势力范围并未到达襄阳城下,靠近襄阳城的地区,包括汉水对面的重镇樊城,以及邓县的大部分地区还在刘表手中。

    ☆、穿越诸葛亮姐姐(四)

    汉末时节,隐而不仕也是士人的一种风尚,得时则行,不得时则退而息意,面对社会动荡和人身无法保全的时势,一部分士人自动地退居山林,过起了与世隔绝的生活。

    诸葛诺和景灏选择的便是这样的隐士生活,居于历史上有名的诸葛亮的隆中草堂之中。景灏与弟弟一起学习,一起结交各方友人,一起名动三国。

    当时的荆州,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刘表本人又特别重视文化教育事业,他兴建学校,援引名师,博求儒术,培养人才。当时洛阳残败,太学被废,刘表在襄阳设立的学业堂,无疑是当时全国最好的学府,吸引了各方有志青年前来求学。当时的著名学者有宋忠、庞德公、颍容等人,他们多年致力于延续文化和学术,形成了一个有名的荆州学派。

    景灏便和诸葛诺的两个弟弟诸葛亮和诸葛均一起在学业堂学习。这一世,因为诸葛玄依然活着,并且在刘表手下为官,担任一郡太守,所以他们三人也算是官宦子弟,是有门路进入这里学习的。而不必像历史上那样只能走二姐夫的道路,寄人篱下,很是辛苦。

    这一世,诸葛亮和诸葛均不再需要小心翼翼,察言观色,依旧是心理健康的有才之士。

    庞德公在历史上是诸葛诺丈夫庞山民的父亲。而现在他是诸葛玄的好友,诸葛玄为庞德公介绍自己的侄子们,和侄女婿,希望得到他的认可。

    《后汉书》有庞德公的传记,说他是襄阳人,家住襄阳城南的岘山一带,从未到城中居住。他是本地知名的学者,刘表多次请他出来做事,他都没答应。

    庞德公不出来做官,还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他说:“有一种叫鸿鹄的鸟,筑巢于高林之上,使其暮而得所栖;有一种叫鼋龟的动物穴于深渊之下,使其夕而得所宿。人们的趋舍行止也是人的巢穴也,且各得其栖宿而已。”

    刘表不死心,亲自去请,庞德公正和夫人耕田,见到刘表来了,就停下耕作,站于垄上,而他的妻子继续耕耘。刘表指着庞德公的妻子说:“先生苦居畎亩不肯官禄,拿什么东西留给后世子孙?”

    庞德公答道:“世人留给子孙的是贪图享受、好逸恶劳的毛病,我留给子孙的是耕读传家、安居乐业的生活,怎能说没留,只是所留不同罢了(世人皆遗之以危,今独遗之以安。虽所遗不同,未为无所遗也)。”

    他们三人对庞德公都很尊敬,才学和品德都得到了庞德公的认可。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庞德公把他们推荐给了司马徽为师,进一步开阔了眼界。

    司马徽字德操,中原地区的颍川郡人,避难来到荆州。他是一位知名的学者,与庞德公志趣相投,二人关系很好,庞德公称其为水镜先生。

    《襄阳记》记载,司马徽比庞德公小10岁,称之为兄。一次,司马徽去看庞德公,恰巧庞德公到汉水对面为先人扫墓去了,司马徽径直来到内室,叫来庞德公的妻子、儿女,告诉他们:“徐庶说今天有重要客人来找我和兄长交谈,你们准备准备。”庞德公的妻子和儿女们一个个跟司马徽见礼(皆罗列拜于堂下),之后奔走忙碌,准备饭菜。庞德公回家,还跑到司马徽跟前问候,闹不清谁是主人谁是客人了(不知何者是客也)。

    司马徽终生未仕,所以史籍对他的记载有限,似乎没有太大的知名度,但在当时他的名气很大,并且早在中原时他就已经很知名。《世说新语》记载,有人慕名前来请他,被他坚拒,有人想让他帮忙出谋划策,他一律说“好”“好”,这也好那也好,他的妻子忍不住说他:“人家问你事,你怎么一律都说好呢?”司马徽答道:“你这样说,也很好(如卿之言,亦大好)。”

    这就是“好好先生”典故的由来。其实,司马徽这个好好先生不是糊涂,而是装糊涂,他和庞德公一样,都不愿意介入世事纷争。

    司马徽在襄阳避难期间主要以开馆授徒为业。他们三人在学习期间遇到了历史上被诸葛亮十分器重的向朗,向朗自小就拜司马徽为师(少年事师于司马徽门下)。他们还遇到了历史上曾经在诸葛亮手下担任过参谋处长(军谋祭酒)的学者尹默,他也拜司马徽为师,学习古文经学(远游荆州从司马徽、宋忠受古学)。

    当时朝廷和州郡办的学校是官学,一些学者开馆授徒称为私学,汉末时节,随着今文经学的兴盛,私学也得到大力发展,卢植在北方开私学,教出公孙瓒、刘备两个著名的学生,当时最有名气的私学是郑玄,他的学生中有不少名气大的,如崔琰、国渊、郗虑、刘琰以及长期追随刘备的孙乾等。

    庞德公向司马徽推荐景灏、诸葛亮和诸葛均三人,一来是敬佩司马徽的学识,二来缘于司马徽办有私学,他们三人除了在学业堂学习外,还可以在司马徽的私学里得到系统性的学习。

    庞德公不仅推荐了他们三人,还推荐了自己的侄子庞统一块去学习。

    庞统字士元,生年不详,年龄应与诸葛亮不相上下。庞统小时候为人朴实,看上去并不聪明。庞统去拜见司马徽时,司马徽正好爬到一株桑树上采桑,庞统就坐在树下

    分卷阅读25

    -

    分卷阅读25

    -

    分卷阅读25

    - 肉肉屋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