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犹为温饱忙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康庄之路 作者:尉迟回雪

    盛世犹为温饱忙

    夕阳西下,橘色的光芒将地上的一切都浸染出诱人的色泽。远近的景物像是裹了一层梅子酱,甚至连太阳本身都是一个大蛋黄……(咽口水~)

    …

    ……

    ………

    好吧,也许你觉得我这么形容很没情调,但我必须提请您注意——我,社会主义红色青年尤守义,已经在田地里干了一整天活,早就腹内空空、鸣响如雷了。连管仲他老人家都说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我倒是想风花雪月诗情画意来着,可是能量不足大脑缺氧,看什么都像吃的!

    正想着收拾完这垄地就收工回家,忽听邻地的张九用他那大嗓门嚷道:“守义兄弟,你家妹子来喊你吃饭了!”

    我抬头,见春儿站在田边,遥遥向我招手。

    ——当初的假小子如今也长成身姿娉婷的豆蔻少女了。

    每每看到她梳着油亮的辫子,穿着干净整齐的布裙,一副利落能干的样子,我就禁不住感慨:

    两年的时间,真的能改变很多事……

    其实现在回想起来,在山里生活的那些时日就像是做梦一样——开始是美梦,遭灾是噩梦。

    走出山区的过程更是艰辛的难以想象。整整十日的翻山越岭,若非有墨雪一路引领和捕食,我想我们真的会迷失在山林中直至成为野兽的点心。

    唉,虽然内心里有那么一点点比不上动物的挫败感,但不得不承认,把墨雪带在身边是我这辈子作出的最最英明的决定。

    果然还是那句话——墨雪不是万能,但没有墨雪真是万万不能啊!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刘家村一定是在中国版图上某个犄角旮旯偏僻地方。后来离开山区遇到第一个村镇后我才知道,刘家村所在的山脉居然地处山南道与河南道的交界,离东都洛阳也不远。

    我的历史学的一般,“道”是个什么单位我不大清楚,而且之前我也没听说过“山南道”这个名称。不过,但凡中国人就知道河南啊,由此推断,唐代的“道”应该差不多是我们现代的“省”吧?加上洛阳也确实是属于河南省的,所以按照地理位置比照,“山南道”至少应该离湖北省不远。

    这样看来,刘家村非但没有临近蛮夷边陲,反而是在古时候水陆交通最为发达的中原地带。

    本想带着孩子们去城市里讨生活,不过镇上一位好心且颇有些见识的大叔告诉我——虽然南阳和邓州此去不远,讨生活的机会也很多,但像我们这样没有户籍的流民,被官府抓住是要为奴为婢的。

    见我领着四个孩子无依无靠一筹莫展,大叔索给我出了主意,说邓州治下的各县正在登造户籍(我感觉就是我们现在的人口普查),叫我冒充灾民(其实我本来就是,哪里用得着冒充……),去那里落户务农。正好他有一个远房亲戚在县衙做事,他帮我写一封书信带着,可以省去很多麻烦。

    于是我卖了从山里出来时采到的一棵灵芝,雇船顺水而下,按照大叔指点的方法,打点了官衙差役,果然谋到了招募流民开荒的机会。

    依唐律规定,成丁的男子可以分到永业田二十亩,口分田八十亩。女孩儿没有地,两个男孩年龄又不够,只有我能得到分地。不过这样反而好,多一份地也要多一份赋税和徭役,我倒宁愿轻些负担。作为流民,只要开出了这些数量的地,我就可以带着孩子们在这里落户了。

    抱着对未来的憧憬,我和其他十几个流民到了张村,在这里开荒种地。为了方便,对外我和孩子们以兄妹相称,别人也都当我们是亲兄妹,不曾有人怀疑。

    烧荒,捡石,平地,翻耕。

    农事繁重,但我需要心的还远不止这些体力活。

    人要想居住就得有房子,可是我们没有。县里筹集了一些钱给我们这些新落户的流民建房子,但人力要我们自己出,没有人力的只能自掏腰包雇人。

    我这边孩子们都太小,只有刘康算半个劳力,我们两个显然不够用。

    四处打听后得知,要盖一间够五人住的房子至少需要花三两银子的人工,还得管人家的饭食。

    三两银子啊,我怎么能不踌躇?!

    那棵灵芝卖了个好价钱不假,但扣除我们的路费和打点官府用掉的,所剩不过六两零一点儿。买种子和农具又用去二两多,余下需要用钱的地方只多不少。现在一下子又拿出三两……

    可是孩子们不能再风餐露宿下去了。

    思量再三,我终是咬牙掏了这笔钱,盖起了现在的房子。

    犹记得搬进新家那一天,四个孩子脸上都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我也很高兴,但我的高兴背后却隐藏着沉重。

    房子解决了,生存依然是个问题。

    四个孩子没有分到土地,但是却要吃饭穿衣。即便衣服可以凑合,饭可一顿也不能少。而且土地不是atm机,不可能□卡就能取出钱来。所以地是播种了,想要收获还要等小半年,这期间的吃喝用度着实难住了我。

    再有,唐代的赋税不仅仅是粟米,还包括布帛和徭役——种地我还勉强可以胜任,叫我织布可就不能了。而且孩子们太小,如果我每年离开两个月去府衙服役,谁来当这个家?可是不去服役就要多交粟帛,雇人代替你去,偏偏我又无力再出钱!

    我的愁眉不展,孩子们都看在眼里。为了减轻我的负担,他们以超出我预料的聪明和勤奋来帮我。

    刘康天天跟着我下田干活,刘祝在房前屋后种菜养**、爬树捉鸟,为挖野菜几乎踏遍了附近的野地。春儿和小燕儿不仅包下了全部家务,还主动学习织布,两人所有的空闲时间都用来纺织了。去年除了赋税和抵值徭役的两匹布帛外,她们还多织了一匹布,过年时给全家人做了新衣。

    还有墨雪——虽然我怕它捕食邻居的家禽而不敢放它捕猎,但它还是三五不时的在地头捉捉田鼠,偶尔甚至会抓到蛇。

    而且每当我苦恼沮丧时,它都会偎依在我身边,用温暖的体温无声地安慰我。

    正因为有了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才一起熬过了那些最为艰难的日子。

    幸甚,不是我一个人……

    “哥,你在发什么呆呢?我刚才说的话你究竟听进去没有啊?”

    “啊?”

    从回忆中醒过神来,我茫然地看着满脸不悦的春儿。

    “啊……这个……”

    我是真的不知道嘛。

    “你还真是,走着路都能走神哈!”小姑娘被我给气乐了。

    “哎呀,对不住对不住,我想点儿事来着。”赶紧给她赔笑脸,争取“宽大处理”。

    ——由此可见,我这个哥哥当得也忒没权威了。

    “呐,我刚才说,陈婶的弟弟在城里开了家店面,可以把我和燕儿绣的东西拿去寄卖。”

    知道她们女红做的辛苦,我皱着眉头道:“成天织布已经很累了,你们别做那些了,累坏了眼睛怎么办?”

    “哪里那么娇贵了?”春儿笑道:“虽说挣不了几个钱,多少贴补点儿家用也是好的。”

    我一时沉默。

    十二岁的孩子就要为生计而劳——要搁在现代,正是天真烂漫的年龄,城市里的小公主们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又哪里知道什么生计?

    叫着在另一块地里松土的刘康,我们三人一道回家。眼看着走到门口,一股菜香迎面而来。

    “啊,对了!”春儿拍手道:“今儿个咱们可有口福了。墨雪在塘里抓了条大草鱼,燕儿用豆豉酱焖了,果然香得很;还有祝儿,不知在哪里掘了几个笋,模样极鲜嫩的!”

    “太好了,我正饿着呢。”刘康笑着答道。

    这两年他的嗓音已经变了,原本略带沙哑的清亮声音现在被低沉稳重的声线取代。身高也抽得很快,再有一个拳头就赶上我了。

    而且因着常年在地里劳作的缘故,少年的肤色偏深,加上他不如我这么经晒,看上去倒比我还黑了些。

    大约是听到我们的声音,墨雪和小燕儿也迎了出来。

    小狐狸一马当先,轻车熟路地跳上了我前伸的手臂,两只前爪搭在我肩上,亲昵地蹭着我的脸颊。

    这两年只有它没长个儿,还是如此娇小伶俐。

    小燕儿接过我和刘康拿着的农具,微笑着说:

    “饭都好了,快洗洗手吃饭吧。”

    我亲了亲墨雪的小脑袋,把它放到地上,随口问:“怎么不见祝儿?”

    “祝儿哥哥……在后院儿摘黄瓜呢。”

    “哦,这样啊。”

    她话语中间那个小小的停顿引起了我的注意:“那我去叫他吃饭。”

    “不用不用!”

    “我去叫他!”

    春儿和小燕儿居然一起拦我。

    不正常,太不正常了!

    “你们瞒我什么呢?”

    嘴上问着,我一闪身从两人间挤了过去,几步转到后院,果然见少年蹲在瓜棚下。

    刘祝听到声音慌忙站了起来,双手下意识地背在身后,但我已经看见他手中的东西了——

    那是一本书。

    微微一怔,我回头看了看紧跟上来的刘康、春儿和小燕儿,三个孩子都低下了头。

    仿佛有什么东西在心底戳了一下,酸疼酸疼的。

    ——孩子们想读书,然而我没有时间,家里又没有钱……

    “是我的疏漏。”

    我早就知道这个时代的孩子对读书的渴望,可是我还是疏忽了。他们不好意思对我提要求,只好在干活的间隙偷偷读书。为了省钱,家里晚上是不点灯的,否则他们大概会秉烛夜读吧?

    “明天开始,飧食过后我们不干活了,我教你们读书!”

    ……

    晚上躺下,我抱着墨雪,心中不禁有些惆怅。

    “墨雪,你说我是不是不适合当家长?我能把他们成功的教养长大吗?”

    盛世犹为温饱忙在线阅读

    盛世犹为温饱忙

    - 肉肉屋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