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6章 地缘新貌(2)
第1026章 地缘新貌(2)
牵扯到对外开海一事,朱由校是有清晰规划的,攻略东倭更像是一种预演,待到东倭的种种,被大明掌握住主导优势,以大明中枢为主导的南下,就可以顺势推动起来。
针对南洋整体大势,诸国各地差异性境遇,欧罗巴诸国海上势力分布,以寻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整个南洋逐步掌控起来。
在这过程中的一切消耗,较大部分的军费开支,将会通过东倭来进行解决,以达到减轻大明中枢财政的实际所需。
当然这会导致东倭持续削弱底蕴,但这也恰恰是朱由校想看到的一幕,今后孤悬在海上的这片土地,将成为大明的原材料供应地,除了金银铜等矿藏以外,粮食等各项所需亦会占大头,至于别的,就不是他们所能涉足的了。
朱由校要用两三代的时间,彻底摧毁东倭本土的文化体系,到那时,这片土地只会讲一种语言,写一种文字,穿一类服侍……
“皇兄,真要这样做的话,对宗人府的压力是否会太大?”朱由检听到这里,却是有些担心道。
“毕竟宗人府今下分管着榷关事宜,除了北疆草原贸易以外,还有西南茶马古道贸易,而在今岁还组建对南洋的商号组织,以股票这种形式,将各地宗藩名下土地进行置换,这可有不少宗藩宗室都在关注此事呢。”
“吉王,你来回答信王这个问题。”
朱由校笑笑,伸手对朱由栋说道。
“是。”
朱由栋先是笑笑,随即看向朱由检道:“信王,你的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因为你不清楚,截止到今下,隶属于宗人府的宗学究竟有多少人才。”
嗯?
朱由检露出疑惑的表情。
“这样跟你讲吧。”
朱由栋保持笑意道:“针对南洋组建的商号,一个主体在松江,一个主体在新安,而通过股票筹措起的钱财,让两家商号在东番购置土地,筹建起对应的产业。”
“这件事本该是在天启九年,才应该逐步规划起来的。”
“但因为近几年来,从宗学毕业的宗室成员太多,使得此事必须要提前才行,不然宗人府根本就无法安置这么多人。”
朱由检露出惊奇的神色。
也难怪朱由检会这样。
别看在大明中枢已有一批王大臣,被朱由校安排到各领域去分管,以减轻自身压力,促成这些领域的发展。
这却是在大明引起不小的影响。
但是规模更庞大的底层宗室,除了皇明宗军以外,余下待在大明本土的很少,这不是朱由校不想安置,而是这件事一做,势必会打破大明政坛格局。
再一个。
朱由校觉得这些底层宗室,一个个安排到大明本土是一种浪费,毕竟宗学招收的这些底层宗室,都是经历了很多事,甚至有些连底层群体都不如,所以他们对于机会要更为渴望。
即便是一百个人中,只能出一个独当一面的人。
可在这些年,宗人府所辖宗学,先后招收的规模多达数万,真到了最后,只有数百众历练出来,成为独当一面的人。那是留在本土好?还是活跃在海外好?
答案不言而喻了。
而在这数百众之中,会有很多将继承所处分支的亲王、郡王爵位,以达到海外移藩的目的。
不能直接继承的,朱由校也会进行敕封,不过等到这件事做好了,以上这些群体中,会有一部分移藩到马六甲海峡之外。
这是一个有阶梯性质的持续计划。
“皇弟,不要用过去的思维,去考虑今下的大明。”
朱由校撩撩袍袖道:“宗人府没有你想的那样脆弱,除了今下明确推动的各项事宜,宗人府已先后遴选出数批人员,在中枢有司不知情下,派驻到驻朝,驻琉总督府任职历练了。”
“这些人今后将会参与到攻略东倭这一计划中,与此同时还会在这期间,摸索与总结驻藩总督体系该怎样改进,尤其是在非战时与战时下的各项细节转换。”
“等到东倭攻略顺利施行,大明在东倭掌控一定优势,针对于南洋诸国各地的驻藩总督体系,就会先后在南洋各处筹建起来了。”
“大明的对手,从不是小小的东倭,更不是幅员相对辽阔的南洋,真正的对手,其实是大明自己。”
这种新奇的思路,朱由检还是第一次听到。
“信王,大明之外有着足够的土地与海域,以叫大明去开拓,去折腾,但这有一个前提,是大明愿意出去才行。”
朱由栋此刻道:“过去在大明的那种思潮,认为大明之外的土地,都是贫瘠的,都是未开化的,所以不值得大明去理会。”
“通过时间的验证,这明显就是错误的,这其中固然有一些人在暗中作祟,但更多的是思想上没有达成共识。”
“这也是潞王去抓省学、府学、州学、县学的原因所在,潞王所做的这件事,可不止是为了后续的科举改制,还有一个更深的层次,就是叫大明上下的人,都知道大明究竟是怎样的,大明之外又是什么状态。”
朱由检的惊奇更盛。
因为他分管的是监察这一块,故而使得朱由检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其实一直都集中于监察这一块。
所以其他王大臣所分管的领域,这期间究竟有多大变化,又产生那些影响,朱由检所知道的就是个皮毛。
同样的道理,朱由检所分管的监察有多大改变,其他王大臣的状态,其实跟朱由检是差不多的。
但是他们各自分管的领域,究竟有多大变化,又产生了哪些影响,朱由校都是一清二楚的。
毕竟这是朱由校在积极推动的。
“一句话,大明所处的地缘格局,已在过去悄然改变了。”看着眼前的二人,朱由校伸手道:‘而变化既然已经出现,大明能做的就是坚定不移的前行,不能有丝毫的停顿或后退,不然大明会遭遇极大的危机,所以你们各自做的事,对于大明,对于朕而言,都是极其重要的存在。’
(本章完)
牵扯到对外开海一事,朱由校是有清晰规划的,攻略东倭更像是一种预演,待到东倭的种种,被大明掌握住主导优势,以大明中枢为主导的南下,就可以顺势推动起来。
针对南洋整体大势,诸国各地差异性境遇,欧罗巴诸国海上势力分布,以寻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整个南洋逐步掌控起来。
在这过程中的一切消耗,较大部分的军费开支,将会通过东倭来进行解决,以达到减轻大明中枢财政的实际所需。
当然这会导致东倭持续削弱底蕴,但这也恰恰是朱由校想看到的一幕,今后孤悬在海上的这片土地,将成为大明的原材料供应地,除了金银铜等矿藏以外,粮食等各项所需亦会占大头,至于别的,就不是他们所能涉足的了。
朱由校要用两三代的时间,彻底摧毁东倭本土的文化体系,到那时,这片土地只会讲一种语言,写一种文字,穿一类服侍……
“皇兄,真要这样做的话,对宗人府的压力是否会太大?”朱由检听到这里,却是有些担心道。
“毕竟宗人府今下分管着榷关事宜,除了北疆草原贸易以外,还有西南茶马古道贸易,而在今岁还组建对南洋的商号组织,以股票这种形式,将各地宗藩名下土地进行置换,这可有不少宗藩宗室都在关注此事呢。”
“吉王,你来回答信王这个问题。”
朱由校笑笑,伸手对朱由栋说道。
“是。”
朱由栋先是笑笑,随即看向朱由检道:“信王,你的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因为你不清楚,截止到今下,隶属于宗人府的宗学究竟有多少人才。”
嗯?
朱由检露出疑惑的表情。
“这样跟你讲吧。”
朱由栋保持笑意道:“针对南洋组建的商号,一个主体在松江,一个主体在新安,而通过股票筹措起的钱财,让两家商号在东番购置土地,筹建起对应的产业。”
“这件事本该是在天启九年,才应该逐步规划起来的。”
“但因为近几年来,从宗学毕业的宗室成员太多,使得此事必须要提前才行,不然宗人府根本就无法安置这么多人。”
朱由检露出惊奇的神色。
也难怪朱由检会这样。
别看在大明中枢已有一批王大臣,被朱由校安排到各领域去分管,以减轻自身压力,促成这些领域的发展。
这却是在大明引起不小的影响。
但是规模更庞大的底层宗室,除了皇明宗军以外,余下待在大明本土的很少,这不是朱由校不想安置,而是这件事一做,势必会打破大明政坛格局。
再一个。
朱由校觉得这些底层宗室,一个个安排到大明本土是一种浪费,毕竟宗学招收的这些底层宗室,都是经历了很多事,甚至有些连底层群体都不如,所以他们对于机会要更为渴望。
即便是一百个人中,只能出一个独当一面的人。
可在这些年,宗人府所辖宗学,先后招收的规模多达数万,真到了最后,只有数百众历练出来,成为独当一面的人。那是留在本土好?还是活跃在海外好?
答案不言而喻了。
而在这数百众之中,会有很多将继承所处分支的亲王、郡王爵位,以达到海外移藩的目的。
不能直接继承的,朱由校也会进行敕封,不过等到这件事做好了,以上这些群体中,会有一部分移藩到马六甲海峡之外。
这是一个有阶梯性质的持续计划。
“皇弟,不要用过去的思维,去考虑今下的大明。”
朱由校撩撩袍袖道:“宗人府没有你想的那样脆弱,除了今下明确推动的各项事宜,宗人府已先后遴选出数批人员,在中枢有司不知情下,派驻到驻朝,驻琉总督府任职历练了。”
“这些人今后将会参与到攻略东倭这一计划中,与此同时还会在这期间,摸索与总结驻藩总督体系该怎样改进,尤其是在非战时与战时下的各项细节转换。”
“等到东倭攻略顺利施行,大明在东倭掌控一定优势,针对于南洋诸国各地的驻藩总督体系,就会先后在南洋各处筹建起来了。”
“大明的对手,从不是小小的东倭,更不是幅员相对辽阔的南洋,真正的对手,其实是大明自己。”
这种新奇的思路,朱由检还是第一次听到。
“信王,大明之外有着足够的土地与海域,以叫大明去开拓,去折腾,但这有一个前提,是大明愿意出去才行。”
朱由栋此刻道:“过去在大明的那种思潮,认为大明之外的土地,都是贫瘠的,都是未开化的,所以不值得大明去理会。”
“通过时间的验证,这明显就是错误的,这其中固然有一些人在暗中作祟,但更多的是思想上没有达成共识。”
“这也是潞王去抓省学、府学、州学、县学的原因所在,潞王所做的这件事,可不止是为了后续的科举改制,还有一个更深的层次,就是叫大明上下的人,都知道大明究竟是怎样的,大明之外又是什么状态。”
朱由检的惊奇更盛。
因为他分管的是监察这一块,故而使得朱由检更多的精力与时间,其实一直都集中于监察这一块。
所以其他王大臣所分管的领域,这期间究竟有多大变化,又产生那些影响,朱由检所知道的就是个皮毛。
同样的道理,朱由检所分管的监察有多大改变,其他王大臣的状态,其实跟朱由检是差不多的。
但是他们各自分管的领域,究竟有多大变化,又产生了哪些影响,朱由校都是一清二楚的。
毕竟这是朱由校在积极推动的。
“一句话,大明所处的地缘格局,已在过去悄然改变了。”看着眼前的二人,朱由校伸手道:‘而变化既然已经出现,大明能做的就是坚定不移的前行,不能有丝毫的停顿或后退,不然大明会遭遇极大的危机,所以你们各自做的事,对于大明,对于朕而言,都是极其重要的存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