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3章 信王审案
第1023章 信王审案
春雨贵如油,春的到来,让世间万物焕发生机,雨幕下的树枝晃动,枝条抽出的嫩芽,在无声宣示着什么。
“慢点吃,没人跟你争抢。”
西苑。
玉熙宫。
朱由校盘腿坐在罗汉床上,看着不顾形象吃东西的朱由检,忍不住笑了起来,“说出去谁会相信,堂堂信王,会为了些吃的,连形象都不顾了。”
“皇兄,臣弟是真的饿。”
朱由检把嘴里的东西嚼完吞下,端着碗筷对朱由校讪讪道:“您是不知道,这几日臣弟是怎么过来的。”
“吃吧,吃吧。”
朱由校有些心疼道。
“嗯。”
朱由检应了声,便埋头继续吃。
真是长大了。
朱由校颇为感慨的打量着朱由检,回想起过去两载,辽东能开发与治理到这种程度,就有朱由检的一份功劳。
移民赴辽一事,朱由检是管到最后的,这前后迁移到辽东的子民众多,其中有近三成的群体,是来自山陕,甚至是甘宁,这样做的目的,与后续开启的下南洋是一样的,就是减少西北的不可控风险。
自然灾害下,大明西北所遭打击太大,农业无法长效发展,根本就养活不了那么多的人口,更别提发展集约型手工制造业了。
为了避免西北地区,因为灾害出现叛乱,同时为有效解决其他地方的问题,朱由校在过去能做的,就是迁移一部分人口,特别是破产群体,流民群体,未入籍群体,以叫他们能有一个活路。
人口迁移,尤其是官方组织的大规模迁移,哪怕将各项谋划部署敲定,终会难免在其中出现问题,所以这也是很历练人的。
朱由检跟过去相比,稳重太多了。
这些变化,朱由校全都看在眼里。
“真是舒服~”
朱由检露出笑容,心满意足的将碗筷放下,朱由校收敛心神,见朱由检如此,忍不住笑着摇了摇头。
“擦擦嘴~”
“好。”
朱由检接过自家皇兄递来的手帕,有些不好意思的笑笑,先前几日,为了手里主抓的事,他是吃不好,睡不好。
“手里那桩要案,今下梳理的怎样了?”
朱由校端起茶盏,看了眼朱由检,开口道。
问着,朱由校呷了口茶。
“已经有些眉目了。”
朱由检表情严肃道:“尽快钱谦益他们,对于都察院提供的各项罪状拒不承认,甚至因为这件事,在朝野间引起不小争议,继而引发了舆情。”
“但是都察院做的很扎实,其中有部分卷宗,能追溯到浙江抗税时期,即便他们不承认,臣弟也能叫他们无法推卸?”
“需要厂卫的人,去干涉这股舆情吗?”朱由校放下茶盏,看向朱由检道。
“皇兄,臣弟觉得不用。”
朱由检想了想,随即正色道:“这股舆情不用深查,都能猜到是一些人坐不住了,怕查到自己身上,所以才在暗中推动的。”
“但反过来想想,有这股舆情在发酵,这是能吸引到很多人关注的。”
“毕竟钱谦益这个人不一样,他是在天启五年,内阁即将换届之际,被都察院的人弹劾的,致使其失去竞争内阁首辅资格。”
“而等新一届内阁组成,钱谦益就被抓了。”
“所以有人关注是好事,只要这桩要案能办成铁案,那对天下造成的震动会很大,同时也能让天下知道,皇兄对于吏治究竟是何等态度。”
“嗯。”
朱由校露出欣慰的笑容。
这也是他想的。
如今的朱由检,是在中枢的王大臣,分管着都察院、检察院、廉政院这摊子,吏治这一块儿,朱由校交到他手里了。
朱由校看重的就是其眼睛里不揉沙子,嫉恶如仇的性子,想要整顿好吏治,就必须要有股子狠劲儿才行。
恰好朱由检就不缺这些。
而在今下的中枢,可不止朱由检这一位王大臣。
如正在抓省学、府学、州学、县学体系建设的潞王朱常淓,如接替朱恭枵执掌宗人府的吉王朱由栋。
如在今岁承袭荆王的朱慈烟,负责京城王宅群营建,从今年开始会有一批宗藩迁至京城居住,这是与宗人府组建的商号,趁势置换各地宗藩名下七成土地,配套进行的政策。
而宗人府组建的这个商号,是肃王朱识鋐,庆王嫡长朱倬纮一起负责的,对于此事,朱由校是极其看重的。
如果这件事能够做好,配合宗学、宗军、宗税、宗禄这一系列组合拳,今后留在大明本土的宗藩宗室,将完全被宗人府拿捏住!
有这一帮王大臣,在自己身边做各项事宜,这无疑减轻了朱由校不小的压力。
而在一众王大臣,要论表现最出彩的,那绝对会去岁承袭唐王爵的朱聿键,其在藩属朝鲜做的很多事,是极其有利于大明社稷的。
辽东的开发与治理,同样有朱聿键一份功劳。
在朱由校看来,等到大明本土治下,针对约束与管控宗藩宗室的体系构建好,完善好,配合南洋的一些攻略有效落实,大明海外移藩一事,也就可以顺势推动了,此事在朱由校心里放太久了。
“皇兄,不过审办钱谦益一案,真不通过三法司联合审办吗?”在朱由校思虑之际,朱由检此刻开口道。
“现在的中枢,有都察院,有检察院,有廉政院,有大理寺,有刑部,你让都察、大理、刑部联合审办,那置检察、廉政两院于何地?”
朱由校反问道:“更何况刑部的部分职权,已被朕重新厘清了,今下在北直隶已试行刑部下派机制,以取缔提刑按察使司部分职权,继而将审讯这一块,从各级地方官手里剥离出来,你觉得让三法司会审合适吗?”
朱由检沉默了。
这肯定是不合适的。
这也是为什么,抓一个钱谦益,在朝野间会引起这么大的震动,因为今下的大明,跟过去比起来,这变化实在是太大太大了,以至于有很多人对这种变化啊,是不能接受的,这还是他们认识的大明吗?
(本章完)
春雨贵如油,春的到来,让世间万物焕发生机,雨幕下的树枝晃动,枝条抽出的嫩芽,在无声宣示着什么。
“慢点吃,没人跟你争抢。”
西苑。
玉熙宫。
朱由校盘腿坐在罗汉床上,看着不顾形象吃东西的朱由检,忍不住笑了起来,“说出去谁会相信,堂堂信王,会为了些吃的,连形象都不顾了。”
“皇兄,臣弟是真的饿。”
朱由检把嘴里的东西嚼完吞下,端着碗筷对朱由校讪讪道:“您是不知道,这几日臣弟是怎么过来的。”
“吃吧,吃吧。”
朱由校有些心疼道。
“嗯。”
朱由检应了声,便埋头继续吃。
真是长大了。
朱由校颇为感慨的打量着朱由检,回想起过去两载,辽东能开发与治理到这种程度,就有朱由检的一份功劳。
移民赴辽一事,朱由检是管到最后的,这前后迁移到辽东的子民众多,其中有近三成的群体,是来自山陕,甚至是甘宁,这样做的目的,与后续开启的下南洋是一样的,就是减少西北的不可控风险。
自然灾害下,大明西北所遭打击太大,农业无法长效发展,根本就养活不了那么多的人口,更别提发展集约型手工制造业了。
为了避免西北地区,因为灾害出现叛乱,同时为有效解决其他地方的问题,朱由校在过去能做的,就是迁移一部分人口,特别是破产群体,流民群体,未入籍群体,以叫他们能有一个活路。
人口迁移,尤其是官方组织的大规模迁移,哪怕将各项谋划部署敲定,终会难免在其中出现问题,所以这也是很历练人的。
朱由检跟过去相比,稳重太多了。
这些变化,朱由校全都看在眼里。
“真是舒服~”
朱由检露出笑容,心满意足的将碗筷放下,朱由校收敛心神,见朱由检如此,忍不住笑着摇了摇头。
“擦擦嘴~”
“好。”
朱由检接过自家皇兄递来的手帕,有些不好意思的笑笑,先前几日,为了手里主抓的事,他是吃不好,睡不好。
“手里那桩要案,今下梳理的怎样了?”
朱由校端起茶盏,看了眼朱由检,开口道。
问着,朱由校呷了口茶。
“已经有些眉目了。”
朱由检表情严肃道:“尽快钱谦益他们,对于都察院提供的各项罪状拒不承认,甚至因为这件事,在朝野间引起不小争议,继而引发了舆情。”
“但是都察院做的很扎实,其中有部分卷宗,能追溯到浙江抗税时期,即便他们不承认,臣弟也能叫他们无法推卸?”
“需要厂卫的人,去干涉这股舆情吗?”朱由校放下茶盏,看向朱由检道。
“皇兄,臣弟觉得不用。”
朱由检想了想,随即正色道:“这股舆情不用深查,都能猜到是一些人坐不住了,怕查到自己身上,所以才在暗中推动的。”
“但反过来想想,有这股舆情在发酵,这是能吸引到很多人关注的。”
“毕竟钱谦益这个人不一样,他是在天启五年,内阁即将换届之际,被都察院的人弹劾的,致使其失去竞争内阁首辅资格。”
“而等新一届内阁组成,钱谦益就被抓了。”
“所以有人关注是好事,只要这桩要案能办成铁案,那对天下造成的震动会很大,同时也能让天下知道,皇兄对于吏治究竟是何等态度。”
“嗯。”
朱由校露出欣慰的笑容。
这也是他想的。
如今的朱由检,是在中枢的王大臣,分管着都察院、检察院、廉政院这摊子,吏治这一块儿,朱由校交到他手里了。
朱由校看重的就是其眼睛里不揉沙子,嫉恶如仇的性子,想要整顿好吏治,就必须要有股子狠劲儿才行。
恰好朱由检就不缺这些。
而在今下的中枢,可不止朱由检这一位王大臣。
如正在抓省学、府学、州学、县学体系建设的潞王朱常淓,如接替朱恭枵执掌宗人府的吉王朱由栋。
如在今岁承袭荆王的朱慈烟,负责京城王宅群营建,从今年开始会有一批宗藩迁至京城居住,这是与宗人府组建的商号,趁势置换各地宗藩名下七成土地,配套进行的政策。
而宗人府组建的这个商号,是肃王朱识鋐,庆王嫡长朱倬纮一起负责的,对于此事,朱由校是极其看重的。
如果这件事能够做好,配合宗学、宗军、宗税、宗禄这一系列组合拳,今后留在大明本土的宗藩宗室,将完全被宗人府拿捏住!
有这一帮王大臣,在自己身边做各项事宜,这无疑减轻了朱由校不小的压力。
而在一众王大臣,要论表现最出彩的,那绝对会去岁承袭唐王爵的朱聿键,其在藩属朝鲜做的很多事,是极其有利于大明社稷的。
辽东的开发与治理,同样有朱聿键一份功劳。
在朱由校看来,等到大明本土治下,针对约束与管控宗藩宗室的体系构建好,完善好,配合南洋的一些攻略有效落实,大明海外移藩一事,也就可以顺势推动了,此事在朱由校心里放太久了。
“皇兄,不过审办钱谦益一案,真不通过三法司联合审办吗?”在朱由校思虑之际,朱由检此刻开口道。
“现在的中枢,有都察院,有检察院,有廉政院,有大理寺,有刑部,你让都察、大理、刑部联合审办,那置检察、廉政两院于何地?”
朱由校反问道:“更何况刑部的部分职权,已被朕重新厘清了,今下在北直隶已试行刑部下派机制,以取缔提刑按察使司部分职权,继而将审讯这一块,从各级地方官手里剥离出来,你觉得让三法司会审合适吗?”
朱由检沉默了。
这肯定是不合适的。
这也是为什么,抓一个钱谦益,在朝野间会引起这么大的震动,因为今下的大明,跟过去比起来,这变化实在是太大太大了,以至于有很多人对这种变化啊,是不能接受的,这还是他们认识的大明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