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第251章 国本,断不可动摇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251章 国本,断不可动摇
    发展是讲究规律的,不是想怎样就能怎样的,现下大明的矛盾很多,尤其是中枢朝堂党争难消,且贯穿时间极长,看起来争的是权,实则是在夺利,因为有了权,才能有效干预政策决断,这背后的底层逻辑,溯本求源下就是南北之争,加之小冰河时期的降临,使得这种争斗愈发尖锐。
    “近来华汇银号、便民社的发展远超预期,国舅是没少劳心费神啊。”
    朱由校坐在宝座上,御览着所持奏疏,露出淡淡笑意道:“按着当前的势头来看,最迟到明年,华汇银号就能在北直隶所辖诸府设置府级分号,并沿着运河渗透进山东治下开办分号。
    不错,只要用心办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不过便民社的发展是否有些太快了,待到明年北直隶下辖各府县,皆能筹设起各级便民社,其中的监管如何保证?毕竟朕筹设便民社的初衷,是为了平稳民间粮、布、、煤、油等各项日需价格。”
    “启禀陛下,臣是这样想的。”
    坐在锦凳上的王升,微微低首道:“为了确保便民社能实现平稳市价的特性,臣思前想后,以及陛下先前所言,臣明确了便民社省、府、县三级构架,以吸纳北直隶诸府县各群体,确保便民社能尽快覆盖北直隶。
    且在这一基础上,明确各级监管、责任追溯、省级临派监察、异地查账等新规。
    简单些来说,就是省级便民社,拥有极强的自主监管权,除了日常监管各府便民社账目外,还会不定期临派监察县级便民社,此外在省级便民社的主导下,还会开展异地查账的行动,以此确保便民社整体平稳。”
    “那国舅又如何保证,他们不会私下勾结,行欺瞒之事呢?”
    朱由校合上奏疏,笑着看向王升道。
    “臣有法子。”
    王升微微一笑道:“便民社所定社规第一条,即存贪腐行为、内外勾结、哄抬市价者,一经查处则百倍罚之,且便民社会封杀他们,凡与相关合作者,便民社将不再与其合作采买事宜。
    此外违反该条新规者,将取消或降低在华汇银号信贷份额,愿意持银购股的人,多半是看重华汇银号的实力,而便民社就是一个媒介,何况这一媒介,虽秉承薄利多销的理念,但每年经营得当,也是能分到不少红利的。
    最为重要的一点,是便民社统筹采买权,皆集中于省级便民社,涉及到易储存的各项采买,皆会指派特定的人进行采买,按……”
    听着王升所讲的种种,朱由校露出赞许的神情,虽说便民社定下的社规,仍存有一定的漏洞。
    不过就眼下而言够用了。
    便民社存在的意义,是帮助朝廷平稳市价,尤其是像粮、煤、油、布等日常所需,朱由校没想过靠便民社赚多少银子。
    当然了,任何组织发展到一定规模,就必然会出现垄断、贪腐等行为,这绝对是无法避免的事情。
    为此朱由校也想好办法。
    待到便民社覆盖大明多省,便民社就将进行分拆,只以省级为主体,而王升持有的那部分银股将统归到少府名下,筹建对应的监管机构,实现官督民办的构想,便民社不具备官身特性。
    官办机构不是设立的越多越好,这个度必须把握好,不然贪腐、亏空等腌臜事,都将由中枢财政承担,最终转移到底层群体身上。
    朱由校一直在打击世袭特权,断不会让另类的世袭特权增多。
    就以便民社为例,最大作用就是调节市价,胆敢违背这一特性,跟朝廷对抗,跟官府最抗,那下场就一个,死!
    你所嗤之以鼻的,别人求爷爷告奶奶想进。
    便民社不具备官身特性,最大的好处就在于查抄时无需顾虑,日常你若是听话,则一些便利可以给你,但要是不听话,想要趁乱牟利,搅乱秩序安稳,那就滚吧,先查抄了,再拍卖那部分银股,且这项权力,将有效集中在中枢手中,地方仅有协办权。
    有些权力要分级,有些权力要集中,中枢性质的世袭特权,地方性质的世袭特权,朱由校都要收到笼子里。
    “便民社这样发展可以,倘若在北直隶施行得当,则可以在各省进行复刻,人手委派国舅要费些心。”
    朱由校端起御案上的茶盏,看向王升说道:“不过华汇银号断然不能这样,除了那一批民间资本外,再吸纳新人进来,哪怕是一个,都要呈报到御前来,华汇银号牵扯到的层面众多,不宜有太多人参与。”
    “臣遵旨。”
    王升心有余悸,忙作揖拜道。
    适才在王升心里,还想将这种模式复刻到华汇银号上,向天子禀明所想,毕竟这样一来的话,华汇银号也能迅速扩张。
    只是王升哪里知道,朱由校之所以将华汇银号,交由他暂时执掌,初设时允部分人持银购股,是为了暂时绕开朝堂,避免被一些人瞧出什么,所以才用这种形式,初步明确大明的金融领域。
    涉及金融领域的扶持和发展,势必是触碰诸多人利益的过程。
    只一项铸币权集中,便牵扯到中枢与地方,朱由校做事就是这样,要么别做,要做就做到极致。
    铸币权要收归中枢,私铸要严厉打击,铸币税要稳步推进,这一系列组合拳可以有效打出来,那中枢财政将获得稳定财源,甚至伴随着大明国力强盛,涉及铸币税的获益,将随着对外扩张持续增加。
    待到上述谋划稳步推行,则华汇银号的私人银股,将逐步收归国有统辖,对待这批人,朱由校会拿别的利益置换。
    这也是为何当初筹设银号时,朱由校是以华汇命名,而没有以大明,皇家等字号进行命名的原因。
    “天津要设对外口岸了,天津十三行也筹设起来了。”
    朱由校放下茶盏,看向王升继续说道:“今后天津这个地方,会有不一样的变化,华汇银号在天津的分号,今后要着重发展才行,涉及信贷层面的份额,对应可向上提一提,相关案牍和卷宗,国舅可以带走,与内部进行商榷,看看天津分号该怎样定义好。”
    “臣遵旨。”
    王升作揖应道。
    “还有件事。”
    朱由校想了想,伸手对王升道:“朕在天津十三行掌有半数银股,朕打算拿出一部分银股,让华汇银号来认购,这是稳赚不赔的买卖,是持续获益的财源。
    朕给有两个选项,一个是诸行的一成银股作价50万两,合计600万两,分三年移交给内帑,利息另算。
    一个是等等看,还是诸行的一成银股,至于价格,就只能根据当时情况来论,这也算是朕给华汇银号的让利,国舅回去后,可以内部商榷后再定。”
    “陛下,三年缴清600万两,恐怕难度有些大。”
    王升有些踌躇,看向朱由校说道:“眼下华汇银号在各地储银合计有723万两,其中多集中于京城、通州、天津等地,多以一年储息为主,三年、五年储息较少,华汇银号本银有800万两,但这些时日的商贷、信贷等业务开展不错,其中商贷占银300万两,信贷占银200万两,利息比储息要高不少,但比民间高价贷低很多,这也……”
    “朕提出的这些,是让伱们考虑商榷的,不是强制性的。”
    朱由校微微一笑道:“朕就是觉得华汇银号发展的不错,不然,朕持有的天津十三行银股,是不会对外售卖的,行了,朕还有政务要处置,国舅就先退下吧。”
    “臣告退。”
    尽管从东暖阁离开,不过王升的思绪,却依旧在天津十三行上,对于天子的决断,王升历来最重视,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身份,最重要的一点,是天子所明确的决断,真的做起来以后,是有可观变化的。
    便民社也好,华汇银号也罢,发展和收入都是有目共睹的,这也使得王升在民间,有了财神爷的称号,每天想拜访王升者不计其数。
    “皇爷~”
    而在王升离开没多久,提督大内行厂的刘朝,低首走进东暖阁内,向伏案忙碌的朱由校禀道。
    “涉及天津十三行、天津口岸的部分事宜,内厂已对外散布开,眼下在京城议论此事者很多。”
    “朝中有司呢?”
    “户部最先得到消息,内阁等有司也知晓了,眼下有不少朝臣都在抨击此事,说什么……”
    “说什么了?”
    朱由校放下御笔,抬头看向刘朝。
    “说国本不能动摇,大明一向重农抑商,倘若朝廷允许此等事形成,那国朝安稳将成为笑柄。”
    刘朝大着胆子,强忍心头惧意,如实向天子禀道。
    “这是怕触碰到某些既得利益吧。”
    朱由校嗤笑道:“继续关注此事,对了,把华汇银号想介入的口风,也伺机传递出去,差事做漂亮点,别叫人觉察到什么。”
    “奴婢遵旨。”
    刘朝忙作揖拜道。
    (本章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