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7.第247章 密诏离京
第247章 密诏离京
“坐吧。”
东暖阁内,朱由校倚着软垫,伸手对毕自严和王永光道:“适才中旨颁布,朕看两位卿家有想法?”
整饬河政这一烂摊子,绝非是短期内就能见到成效,这需要统筹谋划,中枢与地方齐发力,维系河务平稳,重用治河大才,培养治河人才,梳理河政体系,重建河政框架,唯有将上述做好,大明河政方有改变的曙光。
“陛下心系河政,心年万民,此乃天下之幸。”
毕自严、王永光相视一眼,作为工部尚书的王永光,作揖拜道:“陛下所颁中旨,处处为河务所虑,不过…陛下是否想过一点,如此严厉要求下,果真对地方河政是好事吗?”
“卿家想要说的,其实是欺上压下吧?”
朱由校向前探探身,手指敲击着御案。
“陛下,臣觉得韩阁老有一言说的没错。”
面对天子的询问,王永光低首道:“陛下太操之过急了,凡事皆有定数,中枢与地方是相辅相成的,杨涟所写河患疏振聋发聩,历数河南治下河政之患,这无疑让朝廷知晓河政现状。”
“可是陛下,治河终究是要靠地方有司,中枢即便想要插手,那也是有限度的,这也是河政起起伏伏的根源所在。”
“臣附议。”
毕自严紧随其后道:“这道中旨颁布,臣担心一点,今后地方上的河政,如若再有任何的问题,恐中枢都很难获悉,甚至臣讲句大不敬之言,倘若某地真出现水患或旱灾,地方会出于种种顾虑,而选择压下来,而非主动呈报,这对于朝廷,对于百姓,都是莫大的损失啊。”
都是实干派啊。
看着毕自严、王永光二人,朱由校生出感慨,似他们所讲的种种,其实朱由校从最初就想到了。
大明的官场啊,并非是和睦的,毕竟官员那么多,一个人一个想法,一个人一个做法,这也造成官场的复杂性。
官本位的思维,从权力诞生的那刻起,就深深的扎根下来,这是谁都无法改变的,也绝非制度就能杜绝的。
在官场上你想要做些事,不是你想,别人就必须无条件相助,先做人,再做事,人都团结不了,那事就难做成,多少好的构想或政策,迟迟不能推动落实,溯本求源啊,就是触碰到利益了,所以暗地里的算计或掣肘,就会一波接着一波出现,这也让和光同尘在官场极为盛行。
多做多错。
少做少错。
不做不错。
实干派呕心沥血去做成一些事,甚至不惜得罪大批的人,最后换来的,是在仕途上兜兜转转,反倒是务虚派,平日里迎来送往,投机取巧下,仕途上却步步高升,这种风气要不改变,大明永无复兴的可能。
“事再难做,也难不过做人。”
朱由校端起手边茶盏,示意二人坐下聊,语气淡然道:“两位卿家的顾虑,朕都清楚,也都想过,但恰恰是这样,朕才要这样做。
风气不变,事就难成。
都察院不是摆设,廉政院不是摆设,今后涉及河政诸事,要逐步进行调整和改变,尤其是中枢特派巡河御史,将不定期、不定限的展开。
不说河政糜烂成什么样,就说近些年来,地方频生的灾害,特别是水患和旱灾,如若不设法解决的话,两位卿家觉得大明能安稳吗?”
毕自严、王永光沉默了。
听完天子所讲这些,二人都明白一点,天子所谋绝非河政一事,这就是一股风,要吹散笼罩在朝堂,甚至地方的不良风气。
“朕就不聊河政了,此务想变,没有数载,甚至更长时间,根本就见不到成效。”
朱由校说着,呷了口茶,随后将茶盏放下,看向毕自严道:“不过毕卿,户部要借着此事,将先前堆积的部分事宜解决好。
朕说句掏心窝的话,国库窘境不设法解决,遇事就想着拆东墙补西墙,或者上疏请拨内帑银。
爱卿是户部尚书,在户部也有些时日了,爱卿觉得这是长久之计吗?
中枢财政是否稳健,乃关系天下安稳之本,赋役存有大问题,一年两年,尚能糊弄着过去,那三年四年呢?五年八年呢?”
毕自严没有说话,凝重的表情透露出他的内心。
天子讲的这些,毕自严是认可的。
倘若户部不能纾解困局,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就这样东一锤西一脚的搞,朝廷早晚要出大问题。
“朕是大明的皇帝,是天下万民的君父。”
朱由校神情严肃道:“朕就知道一点,能叫万民安稳的过日子,不受冤屈,那大明国祚就安稳,倘若连这点都办不到,那大明国祚就安稳不了,对两位卿家,朕就一句话,安心做好本职,别受外界影响。”
“陛下教诲,臣等定铭记于心。”
毕自严、王永光纷纷起身,朝天子作揖拜道。
河政想要改变,就必须有稳健的财政支持,做到持续不断地投入,如此财政要做的事情就多了,税政,丁税,盐政,钱法,商税,矿税,榷税,关税……可想要触及这些,中枢朝廷就必须强势,否则很难见到成效。
朱由校做任何一项决断,都要审时度势,都要思前想后,因为现在的大明,经不起任何折腾了,要么干脆别做,要做就必须做成,唯有这样,大明才能逐步改变。
“皇爷~”
毕自严、王永光前脚刚离开,在殿外候着的刘若愚,就领着一人进来了。
“曹化淳。”
朱由校坐在宝座上,看着作揖行礼的曹化淳,“有两件事情要你去办,其一,从内厂选一批可靠人手,携密旨赶赴河南,找到左光斗,叫他赴凤阳府巡察河务,如若发现河政有问题,则组织人手整饬。
另给杨涟传口谕,河南的巡河御史,可不是什么好差事,要是怕得罪人,就别领巡河御史职,要不怕得罪人,就把河南河务排查好,秋汛之际,朕不希望河南境有任何疏漏。”
“奴婢遵旨。”
曹化淳忙作揖应道。
自从去了趟辽东,曹化淳就去了大内行厂,过去的种种没人再提,而曹化淳的改变,朱由校也是看在眼里的。
用人是门学问。
尤其是子孙根被阉割的太监宦官,用起来就更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叫他们心里有畏惧,要叫他们看到希望,唯有这样,他们才能尽心尽力的办差。
“上述诸事办好后,你就去寻御马监掌印太监、提督西缉事厂的方正化。”
朱由校继续说道:“输送辽前的各项差事,方正化做的不错,接下来你要协助方正化,以逆藩所查抄土地为锚定物,在河南治下兜售一批治河债券,就以少府的名义去办,怎样做,朕所拟密旨都详细列举了,此事要办好,杨涟或左光斗所需治河粮饷,必须无条件的支持。”
“奴婢遵旨。”
曹化淳再拜道。
此前查抄福王府所得钱粮,朱由校一两都没有见到,皆通过方正化所领西厂,分批输送到天津,小部分拨给山东巡抚衙门,这也使得朱由校直接从内帑,经蓟辽总督衙门拨去辽前的粮饷,只占很少一部分。
而今河政存有问题,需要设法解决,福王府名下的膳田,包括就藩那些年,私底下兼并的土地,朱由校也要发挥奇效。
债券,这一全新的模式,朱由校要以土地作为锚定物,以利息作为诱因,来吸纳民间的游资,如若到期不能兑付,则以土地折价兑付,这还是具有吸引力的。
治河债券只是个开始,待到一些事宜处理好,朱由校要以少府的名义,围绕北直隶所辖皇庄,对外分批兜售各类型债券,由此来加快北直隶的建设,确保他谋划的种种部署,可以有效推动起来,而非因资金不足卡住不动……
(本章完)
“坐吧。”
东暖阁内,朱由校倚着软垫,伸手对毕自严和王永光道:“适才中旨颁布,朕看两位卿家有想法?”
整饬河政这一烂摊子,绝非是短期内就能见到成效,这需要统筹谋划,中枢与地方齐发力,维系河务平稳,重用治河大才,培养治河人才,梳理河政体系,重建河政框架,唯有将上述做好,大明河政方有改变的曙光。
“陛下心系河政,心年万民,此乃天下之幸。”
毕自严、王永光相视一眼,作为工部尚书的王永光,作揖拜道:“陛下所颁中旨,处处为河务所虑,不过…陛下是否想过一点,如此严厉要求下,果真对地方河政是好事吗?”
“卿家想要说的,其实是欺上压下吧?”
朱由校向前探探身,手指敲击着御案。
“陛下,臣觉得韩阁老有一言说的没错。”
面对天子的询问,王永光低首道:“陛下太操之过急了,凡事皆有定数,中枢与地方是相辅相成的,杨涟所写河患疏振聋发聩,历数河南治下河政之患,这无疑让朝廷知晓河政现状。”
“可是陛下,治河终究是要靠地方有司,中枢即便想要插手,那也是有限度的,这也是河政起起伏伏的根源所在。”
“臣附议。”
毕自严紧随其后道:“这道中旨颁布,臣担心一点,今后地方上的河政,如若再有任何的问题,恐中枢都很难获悉,甚至臣讲句大不敬之言,倘若某地真出现水患或旱灾,地方会出于种种顾虑,而选择压下来,而非主动呈报,这对于朝廷,对于百姓,都是莫大的损失啊。”
都是实干派啊。
看着毕自严、王永光二人,朱由校生出感慨,似他们所讲的种种,其实朱由校从最初就想到了。
大明的官场啊,并非是和睦的,毕竟官员那么多,一个人一个想法,一个人一个做法,这也造成官场的复杂性。
官本位的思维,从权力诞生的那刻起,就深深的扎根下来,这是谁都无法改变的,也绝非制度就能杜绝的。
在官场上你想要做些事,不是你想,别人就必须无条件相助,先做人,再做事,人都团结不了,那事就难做成,多少好的构想或政策,迟迟不能推动落实,溯本求源啊,就是触碰到利益了,所以暗地里的算计或掣肘,就会一波接着一波出现,这也让和光同尘在官场极为盛行。
多做多错。
少做少错。
不做不错。
实干派呕心沥血去做成一些事,甚至不惜得罪大批的人,最后换来的,是在仕途上兜兜转转,反倒是务虚派,平日里迎来送往,投机取巧下,仕途上却步步高升,这种风气要不改变,大明永无复兴的可能。
“事再难做,也难不过做人。”
朱由校端起手边茶盏,示意二人坐下聊,语气淡然道:“两位卿家的顾虑,朕都清楚,也都想过,但恰恰是这样,朕才要这样做。
风气不变,事就难成。
都察院不是摆设,廉政院不是摆设,今后涉及河政诸事,要逐步进行调整和改变,尤其是中枢特派巡河御史,将不定期、不定限的展开。
不说河政糜烂成什么样,就说近些年来,地方频生的灾害,特别是水患和旱灾,如若不设法解决的话,两位卿家觉得大明能安稳吗?”
毕自严、王永光沉默了。
听完天子所讲这些,二人都明白一点,天子所谋绝非河政一事,这就是一股风,要吹散笼罩在朝堂,甚至地方的不良风气。
“朕就不聊河政了,此务想变,没有数载,甚至更长时间,根本就见不到成效。”
朱由校说着,呷了口茶,随后将茶盏放下,看向毕自严道:“不过毕卿,户部要借着此事,将先前堆积的部分事宜解决好。
朕说句掏心窝的话,国库窘境不设法解决,遇事就想着拆东墙补西墙,或者上疏请拨内帑银。
爱卿是户部尚书,在户部也有些时日了,爱卿觉得这是长久之计吗?
中枢财政是否稳健,乃关系天下安稳之本,赋役存有大问题,一年两年,尚能糊弄着过去,那三年四年呢?五年八年呢?”
毕自严没有说话,凝重的表情透露出他的内心。
天子讲的这些,毕自严是认可的。
倘若户部不能纾解困局,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就这样东一锤西一脚的搞,朝廷早晚要出大问题。
“朕是大明的皇帝,是天下万民的君父。”
朱由校神情严肃道:“朕就知道一点,能叫万民安稳的过日子,不受冤屈,那大明国祚就安稳,倘若连这点都办不到,那大明国祚就安稳不了,对两位卿家,朕就一句话,安心做好本职,别受外界影响。”
“陛下教诲,臣等定铭记于心。”
毕自严、王永光纷纷起身,朝天子作揖拜道。
河政想要改变,就必须有稳健的财政支持,做到持续不断地投入,如此财政要做的事情就多了,税政,丁税,盐政,钱法,商税,矿税,榷税,关税……可想要触及这些,中枢朝廷就必须强势,否则很难见到成效。
朱由校做任何一项决断,都要审时度势,都要思前想后,因为现在的大明,经不起任何折腾了,要么干脆别做,要做就必须做成,唯有这样,大明才能逐步改变。
“皇爷~”
毕自严、王永光前脚刚离开,在殿外候着的刘若愚,就领着一人进来了。
“曹化淳。”
朱由校坐在宝座上,看着作揖行礼的曹化淳,“有两件事情要你去办,其一,从内厂选一批可靠人手,携密旨赶赴河南,找到左光斗,叫他赴凤阳府巡察河务,如若发现河政有问题,则组织人手整饬。
另给杨涟传口谕,河南的巡河御史,可不是什么好差事,要是怕得罪人,就别领巡河御史职,要不怕得罪人,就把河南河务排查好,秋汛之际,朕不希望河南境有任何疏漏。”
“奴婢遵旨。”
曹化淳忙作揖应道。
自从去了趟辽东,曹化淳就去了大内行厂,过去的种种没人再提,而曹化淳的改变,朱由校也是看在眼里的。
用人是门学问。
尤其是子孙根被阉割的太监宦官,用起来就更要讲究方式方法,要叫他们心里有畏惧,要叫他们看到希望,唯有这样,他们才能尽心尽力的办差。
“上述诸事办好后,你就去寻御马监掌印太监、提督西缉事厂的方正化。”
朱由校继续说道:“输送辽前的各项差事,方正化做的不错,接下来你要协助方正化,以逆藩所查抄土地为锚定物,在河南治下兜售一批治河债券,就以少府的名义去办,怎样做,朕所拟密旨都详细列举了,此事要办好,杨涟或左光斗所需治河粮饷,必须无条件的支持。”
“奴婢遵旨。”
曹化淳再拜道。
此前查抄福王府所得钱粮,朱由校一两都没有见到,皆通过方正化所领西厂,分批输送到天津,小部分拨给山东巡抚衙门,这也使得朱由校直接从内帑,经蓟辽总督衙门拨去辽前的粮饷,只占很少一部分。
而今河政存有问题,需要设法解决,福王府名下的膳田,包括就藩那些年,私底下兼并的土地,朱由校也要发挥奇效。
债券,这一全新的模式,朱由校要以土地作为锚定物,以利息作为诱因,来吸纳民间的游资,如若到期不能兑付,则以土地折价兑付,这还是具有吸引力的。
治河债券只是个开始,待到一些事宜处理好,朱由校要以少府的名义,围绕北直隶所辖皇庄,对外分批兜售各类型债券,由此来加快北直隶的建设,确保他谋划的种种部署,可以有效推动起来,而非因资金不足卡住不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