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5.第235章 来而不往非礼也
第235章 来而不往非礼也
轰隆~
惊雷划破虚空,大雨倾盆,置身雨幕的紫禁城,似被朦胧所罩,尽管雨下的很大,却也遮掩不住喜意。
“行了,就这几套吧。”
东暖阁内,朱由校张开双臂,几名宦官低着脑袋,谨慎小心的摘取佩饰,“刘若愚,派人给李太妃说,大婚之日,就按呈递御前所疏操办即可。”
“奴婢遵旨。”
在旁恭候的刘若愚,忙作揖应道。
真是够麻烦的。
朱由校锐利的眼眸,扫视着那些托盘,朱由校想到天子大婚,是件极其繁琐、复杂的事情,却也没有想到会这般。
婚丧嫁娶,不管是哪项都是大事,其中要遵循的礼仪流程很多,有些繁文缛节可免,但这些一项都不能免,上到民族,下到个人,是如何凝聚起来的?
靠的就是认同感!
信仰认同。
理念认同。
文化认同。
思想认同。
恰恰是有了这些认同,每逢大灾大难降临之际,埋藏在血脉深处的东西,就会被激发出来!
在神州这片土地上,为何经历这么多浩劫磨难,却都没有让传承断代?归根到底,就是这股认同!
“这几日,辽前是否有密奏传回?”
换上五爪团龙袍的朱由校,正了正所束镶金玉带,皱眉看向韩赞周道。
“禀皇爷,司礼监没有收到。”
韩赞周忙作揖道:“是否派人赴辽……”
“不用。”
朱由校一甩袍袖,语气略带冷意道。
别看在这些时日,朱由校忙着各种事宜,特别是大婚在即,一些礼仪流程必须要走,但朱由校的心,却始终牵绊着他挂念的事。
一个辽事。
一个海河。
一个少府。
一个后勤。
或许说朝中也有不少事,甚至京城或京畿也有些事,不过绝大多数事宜,朱由校并没有记挂在心。
没必要。
大明的烂摊子虽说很多,也很杂,不过嘛,天启朝时期的大明,尚且没有到频频爆雷的程度,更没有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只要能解决一些棘手的,把一些时间抢回来,一切就都还来得及。
“陛下~”
冒雨进宫的李若琏,腰间佩绣春刀,恭敬的走进东暖阁,在东暖阁服侍的太监宦官,除刘若愚、韩赞周外,其他都低首退下了。
“保定闹饷一事有眉目了?”
朱由校撩袍坐到罗汉床上,随手拿起一封奏疏,看着恭敬行礼的李若琏。
鸾卫,作为朱由校密设的组织,有随时进宫面圣的特权,而李若琏更是能随时随地进乾清宫。
紫禁城也好,皇城也罢,从特设皇家近卫都督府后,随着一系列宫禁新规明确,早已跟外界彻底隔绝。
四处漏风的内廷,是朱由校断然不能接受的。
“查到一些眉目,但还需要求证。”
李若琏作揖道:“臣此次进宫,是为东南粮商一事。”
那帮家伙吗?
朱由校眉头微挑,想到当初彻查通州时,张维贤带队封禁通州,崔呈秀、刘朝他们查仓场时,意外逮捕的一群人。
“说说吧。”
朱由校撂下手中奏疏,不过李若琏却露出踌躇,看了眼在御前服侍的刘若愚、韩赞周二人。
“陛下,此事牵连甚大,臣已详细书写下来。”犹豫刹那,李若琏从怀中掏出一份奏疏,很厚,双手捧着,朝朱由校走去。
看起来东南的事很复杂啊。
刘若愚、韩赞周相视一眼,心底却暗暗感慨起来,李若琏的反应,容不得他们不多想啊。
接过李若琏所呈奏疏,朱由校认真御览起来,可看着看着,朱由校的眉头渐渐紧皱,心情有些复杂。
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
轰隆~
除了不时从殿外传进的雷声,再没有其他声响,不知为何,刘若愚、韩赞周的心情开始紧张。
“你们先退下。”
“奴婢等告退。”
恭敬而立的李若琏,心跳不免加快,刘若愚、韩赞周此时低头退出东暖阁。
“你的意思是说…被抓的那帮东南粮商,不,应该是轮替者,就是其中一小撮?”朱由校举着所持奏疏,看向李若琏道。
“禀陛下,就他们的供述而言,恐是这样的。”
李若琏忙道:“他们的嘴很硬,直到这两日才找到破绽,鸾卫得以翘出些情报,而他们所知晓的,仅仅是很少一部分。”
“跟外朝的大臣有牵连?”
朱由校皱眉道。
“暂没有证据。”
李若琏低首道:“据那些奸佞所言,他们北上赴京以来,纵使想与在京之人联系,也是等待。”
“这是有张大网,交织在东南诸省啊。”
朱由校囔囔自言道。
一直以来,朱由校就奇怪一件事,为何东南频频生事,其中之一莫过于倭乱,总是会在特定的时期,特殊的事件下,就很是奇特的出现了,尤其是在嘉靖时期,那倭乱之猖獗甚是罕见。
只是有太多的真相,都泯灭于历史长河下。
“你觉得要怎么办?”
朱由校收敛心神,看向李若琏道。
“陛下,臣斗胆,请暂赦那帮奸佞死罪。”
李若琏额头生出细汗,朝朱由校行跪拜之礼道。
“起来说话。”
朱由校皱眉道:“你是朕钦定的鸾卫指挥使,不是动不动叫你磕头的。”
“从京畿那场风波掀起,臣就在想一个问题,为何趁乱哄抬者这般多,为何他们那般敏锐的就觉察到。”
李若琏站起身来,神情严肃道:“京畿的那些贪官、恶绅、恶商等暂不提,就说这些外来的群体,他们究竟是怎样办到的?”
“所以呢?”
朱由校面色平静道:“你想外派鸾卫?”
“是!”
李若琏抬手一礼道:“眼下臣在锦衣卫,领旗校镇抚司镇抚使,此事已明确,刚好趁着这次机会,臣打算先行谴派一批可靠鸾卫,去山陕,去东南,甚至辽东,先叫他们潜伏下来扎根。
特别是东南诸省,臣打算利用这帮奸佞,表面上他们已经死了,但实际上……”
“辽东就不必了。”
朱由校摆摆手道:“剩下的,你看着办,鸾卫,是朕最信赖的国之利刃,朕既然交到你手里,就对你无比信任,而卿家…莫要叫朕失望就行。”
“臣明白!”
李若琏语气铿锵道。
“武长春这个人,还活着吗?”
朱由校将奏疏递还给李若琏,提到了另一件事。
“还活着。”
李若琏接过后,忙低首道。
“建虏渗透大明的情况严重吗?”
朱由校双眼微眯道。
自武长春被逮捕后,朱由校并没有过问过此事,作为大明的天子,朱由校要忙的事情太多了,其宝贵时间和精力,不会浪费在此等败类身上。
“尚在可控之内。”
李若琏回禀道:“其实多数的人,并不知晓他们接触的人,就是建虏所谴暗桩,甚至一些情报,是建虏暗桩在民间搜集到的,而他们所付出的就是些金银。”
“还是一个贪字啊。”
朱由校笑着摇摇头道:“一个贪带来的损失,必然是难以评估的,若朕没有猜错,建虏开始主动向关内谴派建虏暗桩,是从李永芳叛明才开始的吧?”
“没错。”
尽管李若琏心下一惊,他不知天子是缘何知晓的,但还是压着惊疑禀道:“据武长春所供述的,这个李永芳,是建虏那边的暗桩头子,所谴建虏暗桩或赴辽东,或赴关内,或赴山东。
且据武长春所言,李永芳或与通过海运的东南海商,伪装成其他身份赴辽的奸佞存有联系。”
“这也是你想谴派暗桩,赴东南诸省的原因之一吧?”
朱由校双眼微眯道。
“是。”
李若琏言简意赅道。
“武长春供述的名单整理出来没?”
朱由校想了想,手指敲击短案道。
“整理出来了。”
李若琏如实道。
“以锦衣卫的名义,发派给地方有司吧,叫他们进行逮捕。”
朱由校开口道。
“陛下~”
李若琏有些心惊,抬头想劝谏一二。
“按朕说的办吧。”
“臣领旨。”
尽管李若琏不理解,但依旧作揖道。
“至于武长春,暂时留他一命。”
朱由校撩了撩袍袖,“另外遴选一批辽东籍勇锐,除了教旗校教坊司所教,还要叫他们尽快学会建虏语,朕到时有用。”
“臣领旨。”
李若琏应道。
来而不往非礼也,不管是建虏也好,亦或是其他群体,既然做了坑害大明的事,这账就要一笔笔的算,且必须要算清楚,一些事情,朱由校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极致,他要叫背叛大明的群体,全都没有好下场!
想要击败遇到的一个个对手,就必须要掌握相应的情报,没有头绪的去做事,即便能做成一些事,可换取来的价值就不同了……
(本章完)
轰隆~
惊雷划破虚空,大雨倾盆,置身雨幕的紫禁城,似被朦胧所罩,尽管雨下的很大,却也遮掩不住喜意。
“行了,就这几套吧。”
东暖阁内,朱由校张开双臂,几名宦官低着脑袋,谨慎小心的摘取佩饰,“刘若愚,派人给李太妃说,大婚之日,就按呈递御前所疏操办即可。”
“奴婢遵旨。”
在旁恭候的刘若愚,忙作揖应道。
真是够麻烦的。
朱由校锐利的眼眸,扫视着那些托盘,朱由校想到天子大婚,是件极其繁琐、复杂的事情,却也没有想到会这般。
婚丧嫁娶,不管是哪项都是大事,其中要遵循的礼仪流程很多,有些繁文缛节可免,但这些一项都不能免,上到民族,下到个人,是如何凝聚起来的?
靠的就是认同感!
信仰认同。
理念认同。
文化认同。
思想认同。
恰恰是有了这些认同,每逢大灾大难降临之际,埋藏在血脉深处的东西,就会被激发出来!
在神州这片土地上,为何经历这么多浩劫磨难,却都没有让传承断代?归根到底,就是这股认同!
“这几日,辽前是否有密奏传回?”
换上五爪团龙袍的朱由校,正了正所束镶金玉带,皱眉看向韩赞周道。
“禀皇爷,司礼监没有收到。”
韩赞周忙作揖道:“是否派人赴辽……”
“不用。”
朱由校一甩袍袖,语气略带冷意道。
别看在这些时日,朱由校忙着各种事宜,特别是大婚在即,一些礼仪流程必须要走,但朱由校的心,却始终牵绊着他挂念的事。
一个辽事。
一个海河。
一个少府。
一个后勤。
或许说朝中也有不少事,甚至京城或京畿也有些事,不过绝大多数事宜,朱由校并没有记挂在心。
没必要。
大明的烂摊子虽说很多,也很杂,不过嘛,天启朝时期的大明,尚且没有到频频爆雷的程度,更没有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只要能解决一些棘手的,把一些时间抢回来,一切就都还来得及。
“陛下~”
冒雨进宫的李若琏,腰间佩绣春刀,恭敬的走进东暖阁,在东暖阁服侍的太监宦官,除刘若愚、韩赞周外,其他都低首退下了。
“保定闹饷一事有眉目了?”
朱由校撩袍坐到罗汉床上,随手拿起一封奏疏,看着恭敬行礼的李若琏。
鸾卫,作为朱由校密设的组织,有随时进宫面圣的特权,而李若琏更是能随时随地进乾清宫。
紫禁城也好,皇城也罢,从特设皇家近卫都督府后,随着一系列宫禁新规明确,早已跟外界彻底隔绝。
四处漏风的内廷,是朱由校断然不能接受的。
“查到一些眉目,但还需要求证。”
李若琏作揖道:“臣此次进宫,是为东南粮商一事。”
那帮家伙吗?
朱由校眉头微挑,想到当初彻查通州时,张维贤带队封禁通州,崔呈秀、刘朝他们查仓场时,意外逮捕的一群人。
“说说吧。”
朱由校撂下手中奏疏,不过李若琏却露出踌躇,看了眼在御前服侍的刘若愚、韩赞周二人。
“陛下,此事牵连甚大,臣已详细书写下来。”犹豫刹那,李若琏从怀中掏出一份奏疏,很厚,双手捧着,朝朱由校走去。
看起来东南的事很复杂啊。
刘若愚、韩赞周相视一眼,心底却暗暗感慨起来,李若琏的反应,容不得他们不多想啊。
接过李若琏所呈奏疏,朱由校认真御览起来,可看着看着,朱由校的眉头渐渐紧皱,心情有些复杂。
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
轰隆~
除了不时从殿外传进的雷声,再没有其他声响,不知为何,刘若愚、韩赞周的心情开始紧张。
“你们先退下。”
“奴婢等告退。”
恭敬而立的李若琏,心跳不免加快,刘若愚、韩赞周此时低头退出东暖阁。
“你的意思是说…被抓的那帮东南粮商,不,应该是轮替者,就是其中一小撮?”朱由校举着所持奏疏,看向李若琏道。
“禀陛下,就他们的供述而言,恐是这样的。”
李若琏忙道:“他们的嘴很硬,直到这两日才找到破绽,鸾卫得以翘出些情报,而他们所知晓的,仅仅是很少一部分。”
“跟外朝的大臣有牵连?”
朱由校皱眉道。
“暂没有证据。”
李若琏低首道:“据那些奸佞所言,他们北上赴京以来,纵使想与在京之人联系,也是等待。”
“这是有张大网,交织在东南诸省啊。”
朱由校囔囔自言道。
一直以来,朱由校就奇怪一件事,为何东南频频生事,其中之一莫过于倭乱,总是会在特定的时期,特殊的事件下,就很是奇特的出现了,尤其是在嘉靖时期,那倭乱之猖獗甚是罕见。
只是有太多的真相,都泯灭于历史长河下。
“你觉得要怎么办?”
朱由校收敛心神,看向李若琏道。
“陛下,臣斗胆,请暂赦那帮奸佞死罪。”
李若琏额头生出细汗,朝朱由校行跪拜之礼道。
“起来说话。”
朱由校皱眉道:“你是朕钦定的鸾卫指挥使,不是动不动叫你磕头的。”
“从京畿那场风波掀起,臣就在想一个问题,为何趁乱哄抬者这般多,为何他们那般敏锐的就觉察到。”
李若琏站起身来,神情严肃道:“京畿的那些贪官、恶绅、恶商等暂不提,就说这些外来的群体,他们究竟是怎样办到的?”
“所以呢?”
朱由校面色平静道:“你想外派鸾卫?”
“是!”
李若琏抬手一礼道:“眼下臣在锦衣卫,领旗校镇抚司镇抚使,此事已明确,刚好趁着这次机会,臣打算先行谴派一批可靠鸾卫,去山陕,去东南,甚至辽东,先叫他们潜伏下来扎根。
特别是东南诸省,臣打算利用这帮奸佞,表面上他们已经死了,但实际上……”
“辽东就不必了。”
朱由校摆摆手道:“剩下的,你看着办,鸾卫,是朕最信赖的国之利刃,朕既然交到你手里,就对你无比信任,而卿家…莫要叫朕失望就行。”
“臣明白!”
李若琏语气铿锵道。
“武长春这个人,还活着吗?”
朱由校将奏疏递还给李若琏,提到了另一件事。
“还活着。”
李若琏接过后,忙低首道。
“建虏渗透大明的情况严重吗?”
朱由校双眼微眯道。
自武长春被逮捕后,朱由校并没有过问过此事,作为大明的天子,朱由校要忙的事情太多了,其宝贵时间和精力,不会浪费在此等败类身上。
“尚在可控之内。”
李若琏回禀道:“其实多数的人,并不知晓他们接触的人,就是建虏所谴暗桩,甚至一些情报,是建虏暗桩在民间搜集到的,而他们所付出的就是些金银。”
“还是一个贪字啊。”
朱由校笑着摇摇头道:“一个贪带来的损失,必然是难以评估的,若朕没有猜错,建虏开始主动向关内谴派建虏暗桩,是从李永芳叛明才开始的吧?”
“没错。”
尽管李若琏心下一惊,他不知天子是缘何知晓的,但还是压着惊疑禀道:“据武长春所供述的,这个李永芳,是建虏那边的暗桩头子,所谴建虏暗桩或赴辽东,或赴关内,或赴山东。
且据武长春所言,李永芳或与通过海运的东南海商,伪装成其他身份赴辽的奸佞存有联系。”
“这也是你想谴派暗桩,赴东南诸省的原因之一吧?”
朱由校双眼微眯道。
“是。”
李若琏言简意赅道。
“武长春供述的名单整理出来没?”
朱由校想了想,手指敲击短案道。
“整理出来了。”
李若琏如实道。
“以锦衣卫的名义,发派给地方有司吧,叫他们进行逮捕。”
朱由校开口道。
“陛下~”
李若琏有些心惊,抬头想劝谏一二。
“按朕说的办吧。”
“臣领旨。”
尽管李若琏不理解,但依旧作揖道。
“至于武长春,暂时留他一命。”
朱由校撩了撩袍袖,“另外遴选一批辽东籍勇锐,除了教旗校教坊司所教,还要叫他们尽快学会建虏语,朕到时有用。”
“臣领旨。”
李若琏应道。
来而不往非礼也,不管是建虏也好,亦或是其他群体,既然做了坑害大明的事,这账就要一笔笔的算,且必须要算清楚,一些事情,朱由校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极致,他要叫背叛大明的群体,全都没有好下场!
想要击败遇到的一个个对手,就必须要掌握相应的情报,没有头绪的去做事,即便能做成一些事,可换取来的价值就不同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