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2章 示好
第702章 示好
卢象升虽是进士,也是文官,但他的性格脾气却和普通读书人有些不一样,好练武也好兵事的他更类似于武人有些直来直去。要不然,卢象升也不会有如此武艺,更能如此勇猛身先士卒上阵厮杀了。
对于朱慎锥,卢象升原本的感官其实不怎么好,可后来渐渐改变了看法,而今天一见,朱慎锥又如此礼贤下士,更是如此称赞自己,虽然卢象升心里知道朱慎锥所说的或许有其目的,但好话谁不爱听呢?而且朱慎锥表现出来的做派很对卢象升的胃口,他就喜欢和爽快的人打交道,几句话,几杯酒,卢象升不由得对朱慎锥有了几分亲近。
面对朱慎锥的夸赞,卢象升连连道不敢,并说自己只是做好了为人臣之责而已,根本算不得什么。但没想就是这一句话更让朱慎锥感慨不已,朱慎锥拉着他的手感慨道眼下大明政局艰难,外有强敌,内有祸乱,朝中上下更是党争严重,地方灾难不断,问题重重。
眼下大明正是需要卢象升这样赤诚的人为臣,只有像卢象升这样的人天下再多一些,这大明才会有所改变,国家才能中兴。
听着朱慎锥的话,卢象升心中也是感慨,他虽在地方,但也知晓一些朝堂上的情况,承认朱慎锥所说的问题都是事实。不过要解决这些问题并不容易,而且今日进京,礼部那边的情况卢象升也看在眼里,虽对于礼部怠慢他们这些德胜而归的将士,心中更对党争极为不满,可卢象升也担忧朱慎锥刚才在午门所做的那些会触及到这些人的利益,从而惹出麻烦了。
“监国,刚午门之事,您恐怕有些意气用事了……。”卢象升压低声音说道。
伸手拍拍卢象升的肩膀,朱慎锥的目光中满是赞赏,却没有丝毫担忧:“此事建斗不必多虑,孤早就有安排,何况你们凯旋而归,朝廷本就按大礼相迎,礼部如此已是委屈了你们这些有功将士了。”
“孤以监国之位,亲自在午门相迎,这是孤的态度,内廷的做事关礼部何干?礼部不愿,但孤愿!如朝中有人不满,大可让他们直接来找孤就是了,孤一并接着。”
这话让卢象升着实感动,仅这个态度足以令卢象升刮目相看,要知道当初崇祯皇帝时,崇祯皇帝可绝对做不到这样,非但如此还善于甩锅,明明是自己的错最终倒霉的却是臣子,但朱慎锥不仅主动担起责任,更坦然相告,安抚臣子,两者相比孰高孰低,显而易见。
和卢象升聊了几句,接着王晋武给他介绍的下一个人是李信。
李信这人的名字朱慎锥早就听说,当年徐宪成去南方游历的时就和李信成为了好友,之后两人更是一起科举,可惜那一年徐宪成中了,李信却名落孙山,没有取中。
之后徐宪成去了工部为官,因为修缮三大殿和王恭厂大爆炸时救了天启皇帝,被天启皇帝看重提拔升了官,负责工部的军工事宜包括军械物资储备。这时候李信从家乡来到京师投奔了徐宪成,徐宪成身边正好缺人,通过张锡钧的帮忙给李信以举人的身份谋了个官职,从而一直跟在徐宪成的身边。
李信和卢象升一样,都是文武全才的人,只不过仕途没有卢象升运气好,仅仅只是举人身份而不是进士。但这并不掩盖李信的才华,李信这些年帮助徐宪成良多,如不是李信,徐宪成当年也不会如此快平定山东兵变,更不会在改任山东巡抚兼莱登巡抚后掌控住山东的军政大权。
此外,几个月前的东江镇撤回山东一事,其中具体实施人就是李信,李信以一己之力安然把东江镇残部全部撤回了山东,并且安置的妥妥当当。这一次山东派兵增援作战,李信总领山东军和东江镇两部,把这两支部队带的极好,更令两部军士心服口服,作战中更是勇猛又不缺灵活机变,完成了阻击皇太极大军多次进攻任务,被王晋武称赞不已。
对于李信这人,朱慎锥很早就听说过,却从未见过。而李信同样也是如此,他早就知道朱慎锥,却今天才第一次相见。
两人一见之下都暗自赞叹名不虚传,尤其是朱慎锥打量着身材修长,看似文人多过武人,眉目中又带着一丝英气的李信,更是心中赞叹不已。
说起李信,朱慎锥倒想到了历史上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那就是号称李自成李闯王手下的大将——李岩。
早在听徐宪成提前李信时,朱慎锥就觉得李信这个人的名字有些耳熟,却一时间又想不起来哪里听说过了。直到后来高迎祥起兵自号闯王,朱慎锥这才猛然想起在哪里听说过李信了,历史上的那位李岩原来的名字不就是李信么?而且李信的家乡就在河南开封,这也和传闻中的李岩相同。
拉着李信的手,朱慎锥同样和他共饮了三杯,笑盈盈地说了好一番话,不仅询问了关于徐宪成的情况,还聊了一些关于山东军和东江镇的事情。李信在朱慎锥面前侃侃而谈,思路清晰,条理分明,让朱慎锥极为满意,忍不住夸赞了他几句,并让他安心在京师中住上些日子,等空下来找时间单独再聊。最后,朱慎锥还好奇询问了李信一句是否有其他名字,而且他和之前兵部尚书李精白是否有亲。
听朱慎锥这么问,李信有些疑惑,他摇头说自己并没化名,李信的名字是他父亲起的,从小到大就是这个名字。至于前兵部尚书李精白这人他是知道的,不过李精白和他们家并无亲戚关系,虽然大家都姓李,但李精白是南直隶人,而李信的老家在河南开封,两者相距近千里呢,根本扯不上关系。
李信还笑道,如果李精白是他的长辈的话,当年他来京师科举说不定就不会落榜了,直到现在他还只是一个举人呢。
听他这么说,朱慎锥顿时哈哈大笑,心中也解除了一个疑惑,后世往往把李信(李岩)作为李精白的儿子,并以先兵部尚书公子来称呼李信,恐怕是以讹传讹了。
接着朱慎锥继续又见了山东总兵张可大、东江镇现总兵沈世魁、副总兵金日观、楚继功等将领,对于这些人朱慎锥都给予了极大的尊重和礼遇,他们和卢象升、李信不一样,毕竟前者是正经读书人,哪怕李信不是进士也是举人,而他们却是实实在在的丘八武人。
大明朝自土木堡之变后,武将的地位一落千丈,兵权逐渐转移到了文官和兵部的手里,别看总兵的官衔不低,一镇总兵是一品大员,普通的总兵也是正二品,可就这样高的武职在面对文官时却常常要低上一头,甚至区区一个兵部主事就能指着总兵的鼻子骂娘羞辱,而总兵却只能在一旁赔笑道歉,谦卑到了极点。
而今天堂堂大明监国如此礼遇他们,这让几人受宠若惊,脸上更是一片潮红。
在朱慎锥和他们和颜悦色说话的时候,有人甚至连回话都做不到利索,说起来结结巴巴的一副手足无措的表情。
对此朱慎锥毫不为然,相反依旧很是亲热,不仅夸赞他们武勇,更称赞他们对大明的忠诚,让这些武将一个个荣幸之至,兴奋异常。
这一次回京少了两人,一个是孙元化,一个是吴三桂。至于黑龙云父子,因为黑云龙是宣府总兵,需驻守宣府,所以战后回了宣府也没来京。
孙元化是因为山东那边有事需要他先回山东一趟,协助徐宪成把事处理完后再来京师。而且孙元化之前是戴罪立功,身上并没实际职务,只是参军,再加上他属于徐宪成的下属,所以这一次没来也很正常。
至于吴三桂那是因为辽东的缘故,皇太极退走后,朱慎锥考虑到辽东或许会有变化,让王晋武先让吴三桂返回辽东,等确保皇太极不会再掉头进攻辽东后再抽时间来京。
所以他们两人没跟着来,而在蓟州卫,山东军一部和东江镇一部暂留在那边,由王贵等人暂领驻守,同时加紧恢复喜峰口包括各地的防务,以确保未来再有外敌来犯的防线安全。
在文华殿的酒宴从下午时分一直延续到傍晚这才散去,王晋武告辞离去之前,朱慎锥告诉他这几日在京不要大意,京营的部队必须牢牢掌控在手中,至于其他更得小心在意。
王晋武点点头说知道了,让朱慎锥放心就是,朱慎锥点点头,让他今天先好好休息,他们既然大功而归,朝廷的封赏很快就会下来,到时候正式封赏下来前恐有波澜,一切留意就是。
送走王晋武等人,朱慎锥回到文华殿的偏殿,此时屋内已点起了蜡烛,在烛光之下,朱慎锥没有和平日那样去看奏折,而是静静思索着,也不知道他思考着什么,但他嘴角露出的一丝冷笑却带着一种意味深长的嘲讽和决断。
(本章完)
卢象升虽是进士,也是文官,但他的性格脾气却和普通读书人有些不一样,好练武也好兵事的他更类似于武人有些直来直去。要不然,卢象升也不会有如此武艺,更能如此勇猛身先士卒上阵厮杀了。
对于朱慎锥,卢象升原本的感官其实不怎么好,可后来渐渐改变了看法,而今天一见,朱慎锥又如此礼贤下士,更是如此称赞自己,虽然卢象升心里知道朱慎锥所说的或许有其目的,但好话谁不爱听呢?而且朱慎锥表现出来的做派很对卢象升的胃口,他就喜欢和爽快的人打交道,几句话,几杯酒,卢象升不由得对朱慎锥有了几分亲近。
面对朱慎锥的夸赞,卢象升连连道不敢,并说自己只是做好了为人臣之责而已,根本算不得什么。但没想就是这一句话更让朱慎锥感慨不已,朱慎锥拉着他的手感慨道眼下大明政局艰难,外有强敌,内有祸乱,朝中上下更是党争严重,地方灾难不断,问题重重。
眼下大明正是需要卢象升这样赤诚的人为臣,只有像卢象升这样的人天下再多一些,这大明才会有所改变,国家才能中兴。
听着朱慎锥的话,卢象升心中也是感慨,他虽在地方,但也知晓一些朝堂上的情况,承认朱慎锥所说的问题都是事实。不过要解决这些问题并不容易,而且今日进京,礼部那边的情况卢象升也看在眼里,虽对于礼部怠慢他们这些德胜而归的将士,心中更对党争极为不满,可卢象升也担忧朱慎锥刚才在午门所做的那些会触及到这些人的利益,从而惹出麻烦了。
“监国,刚午门之事,您恐怕有些意气用事了……。”卢象升压低声音说道。
伸手拍拍卢象升的肩膀,朱慎锥的目光中满是赞赏,却没有丝毫担忧:“此事建斗不必多虑,孤早就有安排,何况你们凯旋而归,朝廷本就按大礼相迎,礼部如此已是委屈了你们这些有功将士了。”
“孤以监国之位,亲自在午门相迎,这是孤的态度,内廷的做事关礼部何干?礼部不愿,但孤愿!如朝中有人不满,大可让他们直接来找孤就是了,孤一并接着。”
这话让卢象升着实感动,仅这个态度足以令卢象升刮目相看,要知道当初崇祯皇帝时,崇祯皇帝可绝对做不到这样,非但如此还善于甩锅,明明是自己的错最终倒霉的却是臣子,但朱慎锥不仅主动担起责任,更坦然相告,安抚臣子,两者相比孰高孰低,显而易见。
和卢象升聊了几句,接着王晋武给他介绍的下一个人是李信。
李信这人的名字朱慎锥早就听说,当年徐宪成去南方游历的时就和李信成为了好友,之后两人更是一起科举,可惜那一年徐宪成中了,李信却名落孙山,没有取中。
之后徐宪成去了工部为官,因为修缮三大殿和王恭厂大爆炸时救了天启皇帝,被天启皇帝看重提拔升了官,负责工部的军工事宜包括军械物资储备。这时候李信从家乡来到京师投奔了徐宪成,徐宪成身边正好缺人,通过张锡钧的帮忙给李信以举人的身份谋了个官职,从而一直跟在徐宪成的身边。
李信和卢象升一样,都是文武全才的人,只不过仕途没有卢象升运气好,仅仅只是举人身份而不是进士。但这并不掩盖李信的才华,李信这些年帮助徐宪成良多,如不是李信,徐宪成当年也不会如此快平定山东兵变,更不会在改任山东巡抚兼莱登巡抚后掌控住山东的军政大权。
此外,几个月前的东江镇撤回山东一事,其中具体实施人就是李信,李信以一己之力安然把东江镇残部全部撤回了山东,并且安置的妥妥当当。这一次山东派兵增援作战,李信总领山东军和东江镇两部,把这两支部队带的极好,更令两部军士心服口服,作战中更是勇猛又不缺灵活机变,完成了阻击皇太极大军多次进攻任务,被王晋武称赞不已。
对于李信这人,朱慎锥很早就听说过,却从未见过。而李信同样也是如此,他早就知道朱慎锥,却今天才第一次相见。
两人一见之下都暗自赞叹名不虚传,尤其是朱慎锥打量着身材修长,看似文人多过武人,眉目中又带着一丝英气的李信,更是心中赞叹不已。
说起李信,朱慎锥倒想到了历史上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那就是号称李自成李闯王手下的大将——李岩。
早在听徐宪成提前李信时,朱慎锥就觉得李信这个人的名字有些耳熟,却一时间又想不起来哪里听说过了。直到后来高迎祥起兵自号闯王,朱慎锥这才猛然想起在哪里听说过李信了,历史上的那位李岩原来的名字不就是李信么?而且李信的家乡就在河南开封,这也和传闻中的李岩相同。
拉着李信的手,朱慎锥同样和他共饮了三杯,笑盈盈地说了好一番话,不仅询问了关于徐宪成的情况,还聊了一些关于山东军和东江镇的事情。李信在朱慎锥面前侃侃而谈,思路清晰,条理分明,让朱慎锥极为满意,忍不住夸赞了他几句,并让他安心在京师中住上些日子,等空下来找时间单独再聊。最后,朱慎锥还好奇询问了李信一句是否有其他名字,而且他和之前兵部尚书李精白是否有亲。
听朱慎锥这么问,李信有些疑惑,他摇头说自己并没化名,李信的名字是他父亲起的,从小到大就是这个名字。至于前兵部尚书李精白这人他是知道的,不过李精白和他们家并无亲戚关系,虽然大家都姓李,但李精白是南直隶人,而李信的老家在河南开封,两者相距近千里呢,根本扯不上关系。
李信还笑道,如果李精白是他的长辈的话,当年他来京师科举说不定就不会落榜了,直到现在他还只是一个举人呢。
听他这么说,朱慎锥顿时哈哈大笑,心中也解除了一个疑惑,后世往往把李信(李岩)作为李精白的儿子,并以先兵部尚书公子来称呼李信,恐怕是以讹传讹了。
接着朱慎锥继续又见了山东总兵张可大、东江镇现总兵沈世魁、副总兵金日观、楚继功等将领,对于这些人朱慎锥都给予了极大的尊重和礼遇,他们和卢象升、李信不一样,毕竟前者是正经读书人,哪怕李信不是进士也是举人,而他们却是实实在在的丘八武人。
大明朝自土木堡之变后,武将的地位一落千丈,兵权逐渐转移到了文官和兵部的手里,别看总兵的官衔不低,一镇总兵是一品大员,普通的总兵也是正二品,可就这样高的武职在面对文官时却常常要低上一头,甚至区区一个兵部主事就能指着总兵的鼻子骂娘羞辱,而总兵却只能在一旁赔笑道歉,谦卑到了极点。
而今天堂堂大明监国如此礼遇他们,这让几人受宠若惊,脸上更是一片潮红。
在朱慎锥和他们和颜悦色说话的时候,有人甚至连回话都做不到利索,说起来结结巴巴的一副手足无措的表情。
对此朱慎锥毫不为然,相反依旧很是亲热,不仅夸赞他们武勇,更称赞他们对大明的忠诚,让这些武将一个个荣幸之至,兴奋异常。
这一次回京少了两人,一个是孙元化,一个是吴三桂。至于黑龙云父子,因为黑云龙是宣府总兵,需驻守宣府,所以战后回了宣府也没来京。
孙元化是因为山东那边有事需要他先回山东一趟,协助徐宪成把事处理完后再来京师。而且孙元化之前是戴罪立功,身上并没实际职务,只是参军,再加上他属于徐宪成的下属,所以这一次没来也很正常。
至于吴三桂那是因为辽东的缘故,皇太极退走后,朱慎锥考虑到辽东或许会有变化,让王晋武先让吴三桂返回辽东,等确保皇太极不会再掉头进攻辽东后再抽时间来京。
所以他们两人没跟着来,而在蓟州卫,山东军一部和东江镇一部暂留在那边,由王贵等人暂领驻守,同时加紧恢复喜峰口包括各地的防务,以确保未来再有外敌来犯的防线安全。
在文华殿的酒宴从下午时分一直延续到傍晚这才散去,王晋武告辞离去之前,朱慎锥告诉他这几日在京不要大意,京营的部队必须牢牢掌控在手中,至于其他更得小心在意。
王晋武点点头说知道了,让朱慎锥放心就是,朱慎锥点点头,让他今天先好好休息,他们既然大功而归,朝廷的封赏很快就会下来,到时候正式封赏下来前恐有波澜,一切留意就是。
送走王晋武等人,朱慎锥回到文华殿的偏殿,此时屋内已点起了蜡烛,在烛光之下,朱慎锥没有和平日那样去看奏折,而是静静思索着,也不知道他思考着什么,但他嘴角露出的一丝冷笑却带着一种意味深长的嘲讽和决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