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默许
第210章 默许
骂了魏忠贤几句,天启皇帝又不得不回过头来考虑银钱问题。
继位之后辽东接连战败,明军在辽东损失惨重,可辽东战事还要继续,再加上地方和中央日常支出,到处都需要用钱,可下面的税收不上来,丁吃卯粮,这个问题无论如何都要解决。
万历驾崩后,内库倒是留下来不少财货,从这点来说眼下皇帝手中的私房钱还是很充裕的,要不然天启皇帝也不会因为辽东战事在户部拿不出钱来的情况下从从内帑取出了一百三十万两救急。
这一百三十万两可不是小数,要知道眼下整个大明一年的收入仅仅不过七百五十五万两而已。
但救急归救急,天启皇帝又不是冤大头,怎么可能让户部一直盯着自己口袋里的私房钱?朝廷办事当然用朝廷的钱,你们这些当官的总想着从皇帝口袋里掏银子这算是什么意思?
这样下去如果成了惯例,地主家也没了余粮了,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天启皇帝绝对不可能再从内帑拿钱出来,所以面临现在这些问题,如何解决财政赤字,增加财政收入才是最主要的。
实际上魏忠贤刚才提到的矿监税监一事,如果说天启皇帝一点都不动心是不可能的。
他仔细研究过万历皇帝当年这么干的目的和从中得到的好处,可问题在于几个方面,一方面就是他骂魏忠贤时说的那番话,一年前朝廷对矿监税监之事已有了定论,而且是先后两位皇帝下旨(万历的遗诏真假不说,泰昌可是实实在在的),作为人子孝道是尤其重要的,尤其是天启皇帝可不想因为否定老爹的政策,使得自己在孝道上受到群臣攻击,让他改变这个政策坐上火山口,天启皇帝是绝对不会干的。
二来,矿监税监的取消,既得利益群体自然是文官集团和地方士绅集团,已经被这些人吃到嘴里的肥肉再让他们吐出来怎么可能?一旦这么做,必然会受到极大反弹,其他的暂且不说,仅仅是东林党的强烈反对就够天启皇帝喝一壶了。
眼下天启皇帝通过魏忠贤争夺权利只是稍有起色罢了,但要说能够和东林党直接抗衡依旧远没到这个程度。
就拿内阁来说吧,内阁依旧是东林党的天下,言官群体也被东林党所把持着,就算天启皇帝要这么做,内阁那边就通不过,再加上言官到处宣扬泼脏水,天启皇帝到头来事都没做呢就能惹上一身骚。
另外,魏忠贤这条老狗虽然好用,可还没有一口咬死东林党的本事。现在刺激东林党远不到时候。两边的平衡还是要的,为了小利破坏了后面的谋划,这是件得不偿失的事。所以天启皇帝并不想因为这样的事马上挑起争端,从而让东林党借这个机会有掌控道德制高点翻身的可能。
至于其他的,天启皇帝倒觉得可以尝试一下,比如说户部提出的十点建议中可行的那几条。可成不成,最终能做到那一步,天启皇帝自己也不知道,可不管怎么样,既然是户部提出了,他作为皇帝挑出几条来施行,哪怕不成这责任也不在皇帝身上。
想到这天启皇帝心里有了打算,他对魏忠贤吩咐了几句,让司礼监出名和内阁交涉,以户部提出的十点中对于其中几点进行讨论,适当实施下去。
听完天启皇帝的吩咐,魏忠贤连忙答应下来,回答说这个事老奴马上就去办,一定为皇爷办的妥妥的。
“魏伴伴,你觉得这地方欠税究竟能收回多少?”天启皇帝突然问了这么一句。
“回皇爷,奴婢觉得既然户部提议,一旦内阁通过,地方多少总能收上来些……。”
“呵呵,收上来些?这些又能多少呢?一州一府是几十两还是上百两?全大明天下加起来又有多少?”天启皇帝皮笑肉不笑地反问。
魏忠贤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回答,天启皇帝这话问到了点子上,是啊,这欠税累积全大明多了去了,要真计算下来可不是小数。而且欠税也有讲究,比如说西北边远贫困地区的欠税也就算了,毕竟那边出产不多,老百姓的日子也不好过,再加上经常天灾原因,缴税交不起从而欠下也说得过去。
可江南一代的欠税就有些说不过去了,那可是富裕的鱼米之乡啊!江南之富天下皆知,那种地方一年欠税居然也有好些,还占了整个欠税的大头,这实在是无法言语。
魏忠贤不是什么都不懂的那种太监,他不是少年进宫,是壮年后才自宫入的皇宫当的太监。
年轻时候,魏忠贤在地方生活了近三十年,当过农民,也干过地痞,尤其在市井中厮混了好些年,对于许多人许多事远比旁人更为清楚。地方上的欠税是怎么回事,别人或许不清楚,但他魏忠贤魏公公是非常清楚的,有些欠税是不能摆在明面上讲的。
见魏忠贤哑口无言,天启皇帝淡淡一笑,心中更确定了自己的猜测。“之前地方的矿监税监全都召回了没?”天启皇帝突然问了这么一句话。
一时间,魏忠贤不明白天启皇帝问这话的缘由,刚才自己给天启皇帝出主意不是被否了么?而且还给臭骂了一顿,怎么突然皇帝又提到这事了?
可皇帝既然这么问了,魏忠贤就不能不达,他想了想告诉天启皇帝,地方的矿监税监召回需要时间,而且许多地方因为离京师较远,消息传递不便,再加上召回矿监税监的时候还要和地方进行交接,这都是有程序的。
天启皇帝登基到现在也不过一年的时间,所以这个事除了直隶一代外,其余地方还没全部完成呢。
听了魏忠贤的回答,天启皇帝微微点头,当即道:“让这些人暂缓回京吧,接下来户部不是要追讨地方欠税么?这些人一直在地方,对于地方想来也了解的不少,着司礼监告知他们,暂留地方以配合户部和布政使司,好生做事,不要辜负朕的期望。”
说完,天启皇帝意味深长地看了魏忠贤一眼,魏忠贤连忙应道,说自己这就安排下去。
“魏伴伴,这事你用心来办,把朕的话传下去,谁在地方做的好,朕都记在心里,伱可明白?”
魏忠贤心里觉得奇怪,这简单的事天启皇帝怎么如此郑重其事反复交代?点头答应的同时他脑袋里拼命思索着,突然一道亮光闪过,魏忠贤恍然大悟。
离开乾清宫,魏忠贤心中不由得感慨,自己虽懂皇帝的心思,可做事还是欠缺了些手段。
这实际上也怪不得魏忠贤,毕竟魏忠贤的文化程度不高,进宫前就是个流氓加文盲,在宫里混了这么多年,如今已身居高位,可魏忠贤眼下也就勉强能写自己的名字而已。
他之前劝天启皇帝重用矿监税监,这想法固然是好的,但却没考虑到这么做的影响。所以天启皇帝臭骂自己也是应当的,因为道理很简单,魏忠贤这么干实在是太过引起矛盾了。
现在天启皇帝利用户部提出的建议,巧妙地运用了另一种方式,那就是暂缓召回之前的矿监税监,让他们配合户部和地方进行清查欠税。这样做,名义上挑不出任何毛病来,而且其中的好处不言而喻。
表面上,这是为配合朝堂做事,再加上提出建议的又是户部,责任全在户部那边,太监们做事也是为了朝廷的公事,和之前担任矿监税监的性质完全不同。
可实际上,天启皇帝用了一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在冠冕堂皇的理由背后却是达到真正的目的。换句话来说,把这些太监留在地方,依旧能够起到矿监税监的作用,而且又能借此督促户部和地方对地方欠税进行清理,一举两得。
就算事后朝堂中有人攻击这些太监在地方依旧有矿监税监之实,天启皇帝也能推得一干二净。
反正朝廷对取消矿监税监的事已有了定论,这些太监从来没有让他们继续干这种事,如果干了也是太监在地方的私下行为,他这个当皇帝的一概不知。
皇帝从来不会有错,有错的只有下面的人。这样一来天启皇帝就不会有任何责任,就算文官们要求皇帝查办此事,天启皇帝只要表面同意,可实际上拖延一二,再加上派人去地方查实又需要时间,一来二去折腾个一年半载都是有可能的,而这个时间段里,也足够下面的人做许多事了。
到最后,就算处置了几个太监又如何呢?前头处置后头再从宫中派太监下去以协助清理欠税的名义继续这么干,事情不一样可以做么?再者,这些太监回宫后,作为宫中的人最终处置不还在皇帝手上?或者说在他魏忠贤魏公公的手里。
表面上惩办一下,私下里给予承诺,等过个半年等风头过去了,这些人再重新安置启用,宫里头的事外臣哪能管得了这么多?
(本章完)
骂了魏忠贤几句,天启皇帝又不得不回过头来考虑银钱问题。
继位之后辽东接连战败,明军在辽东损失惨重,可辽东战事还要继续,再加上地方和中央日常支出,到处都需要用钱,可下面的税收不上来,丁吃卯粮,这个问题无论如何都要解决。
万历驾崩后,内库倒是留下来不少财货,从这点来说眼下皇帝手中的私房钱还是很充裕的,要不然天启皇帝也不会因为辽东战事在户部拿不出钱来的情况下从从内帑取出了一百三十万两救急。
这一百三十万两可不是小数,要知道眼下整个大明一年的收入仅仅不过七百五十五万两而已。
但救急归救急,天启皇帝又不是冤大头,怎么可能让户部一直盯着自己口袋里的私房钱?朝廷办事当然用朝廷的钱,你们这些当官的总想着从皇帝口袋里掏银子这算是什么意思?
这样下去如果成了惯例,地主家也没了余粮了,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天启皇帝绝对不可能再从内帑拿钱出来,所以面临现在这些问题,如何解决财政赤字,增加财政收入才是最主要的。
实际上魏忠贤刚才提到的矿监税监一事,如果说天启皇帝一点都不动心是不可能的。
他仔细研究过万历皇帝当年这么干的目的和从中得到的好处,可问题在于几个方面,一方面就是他骂魏忠贤时说的那番话,一年前朝廷对矿监税监之事已有了定论,而且是先后两位皇帝下旨(万历的遗诏真假不说,泰昌可是实实在在的),作为人子孝道是尤其重要的,尤其是天启皇帝可不想因为否定老爹的政策,使得自己在孝道上受到群臣攻击,让他改变这个政策坐上火山口,天启皇帝是绝对不会干的。
二来,矿监税监的取消,既得利益群体自然是文官集团和地方士绅集团,已经被这些人吃到嘴里的肥肉再让他们吐出来怎么可能?一旦这么做,必然会受到极大反弹,其他的暂且不说,仅仅是东林党的强烈反对就够天启皇帝喝一壶了。
眼下天启皇帝通过魏忠贤争夺权利只是稍有起色罢了,但要说能够和东林党直接抗衡依旧远没到这个程度。
就拿内阁来说吧,内阁依旧是东林党的天下,言官群体也被东林党所把持着,就算天启皇帝要这么做,内阁那边就通不过,再加上言官到处宣扬泼脏水,天启皇帝到头来事都没做呢就能惹上一身骚。
另外,魏忠贤这条老狗虽然好用,可还没有一口咬死东林党的本事。现在刺激东林党远不到时候。两边的平衡还是要的,为了小利破坏了后面的谋划,这是件得不偿失的事。所以天启皇帝并不想因为这样的事马上挑起争端,从而让东林党借这个机会有掌控道德制高点翻身的可能。
至于其他的,天启皇帝倒觉得可以尝试一下,比如说户部提出的十点建议中可行的那几条。可成不成,最终能做到那一步,天启皇帝自己也不知道,可不管怎么样,既然是户部提出了,他作为皇帝挑出几条来施行,哪怕不成这责任也不在皇帝身上。
想到这天启皇帝心里有了打算,他对魏忠贤吩咐了几句,让司礼监出名和内阁交涉,以户部提出的十点中对于其中几点进行讨论,适当实施下去。
听完天启皇帝的吩咐,魏忠贤连忙答应下来,回答说这个事老奴马上就去办,一定为皇爷办的妥妥的。
“魏伴伴,你觉得这地方欠税究竟能收回多少?”天启皇帝突然问了这么一句。
“回皇爷,奴婢觉得既然户部提议,一旦内阁通过,地方多少总能收上来些……。”
“呵呵,收上来些?这些又能多少呢?一州一府是几十两还是上百两?全大明天下加起来又有多少?”天启皇帝皮笑肉不笑地反问。
魏忠贤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回答,天启皇帝这话问到了点子上,是啊,这欠税累积全大明多了去了,要真计算下来可不是小数。而且欠税也有讲究,比如说西北边远贫困地区的欠税也就算了,毕竟那边出产不多,老百姓的日子也不好过,再加上经常天灾原因,缴税交不起从而欠下也说得过去。
可江南一代的欠税就有些说不过去了,那可是富裕的鱼米之乡啊!江南之富天下皆知,那种地方一年欠税居然也有好些,还占了整个欠税的大头,这实在是无法言语。
魏忠贤不是什么都不懂的那种太监,他不是少年进宫,是壮年后才自宫入的皇宫当的太监。
年轻时候,魏忠贤在地方生活了近三十年,当过农民,也干过地痞,尤其在市井中厮混了好些年,对于许多人许多事远比旁人更为清楚。地方上的欠税是怎么回事,别人或许不清楚,但他魏忠贤魏公公是非常清楚的,有些欠税是不能摆在明面上讲的。
见魏忠贤哑口无言,天启皇帝淡淡一笑,心中更确定了自己的猜测。“之前地方的矿监税监全都召回了没?”天启皇帝突然问了这么一句话。
一时间,魏忠贤不明白天启皇帝问这话的缘由,刚才自己给天启皇帝出主意不是被否了么?而且还给臭骂了一顿,怎么突然皇帝又提到这事了?
可皇帝既然这么问了,魏忠贤就不能不达,他想了想告诉天启皇帝,地方的矿监税监召回需要时间,而且许多地方因为离京师较远,消息传递不便,再加上召回矿监税监的时候还要和地方进行交接,这都是有程序的。
天启皇帝登基到现在也不过一年的时间,所以这个事除了直隶一代外,其余地方还没全部完成呢。
听了魏忠贤的回答,天启皇帝微微点头,当即道:“让这些人暂缓回京吧,接下来户部不是要追讨地方欠税么?这些人一直在地方,对于地方想来也了解的不少,着司礼监告知他们,暂留地方以配合户部和布政使司,好生做事,不要辜负朕的期望。”
说完,天启皇帝意味深长地看了魏忠贤一眼,魏忠贤连忙应道,说自己这就安排下去。
“魏伴伴,这事你用心来办,把朕的话传下去,谁在地方做的好,朕都记在心里,伱可明白?”
魏忠贤心里觉得奇怪,这简单的事天启皇帝怎么如此郑重其事反复交代?点头答应的同时他脑袋里拼命思索着,突然一道亮光闪过,魏忠贤恍然大悟。
离开乾清宫,魏忠贤心中不由得感慨,自己虽懂皇帝的心思,可做事还是欠缺了些手段。
这实际上也怪不得魏忠贤,毕竟魏忠贤的文化程度不高,进宫前就是个流氓加文盲,在宫里混了这么多年,如今已身居高位,可魏忠贤眼下也就勉强能写自己的名字而已。
他之前劝天启皇帝重用矿监税监,这想法固然是好的,但却没考虑到这么做的影响。所以天启皇帝臭骂自己也是应当的,因为道理很简单,魏忠贤这么干实在是太过引起矛盾了。
现在天启皇帝利用户部提出的建议,巧妙地运用了另一种方式,那就是暂缓召回之前的矿监税监,让他们配合户部和地方进行清查欠税。这样做,名义上挑不出任何毛病来,而且其中的好处不言而喻。
表面上,这是为配合朝堂做事,再加上提出建议的又是户部,责任全在户部那边,太监们做事也是为了朝廷的公事,和之前担任矿监税监的性质完全不同。
可实际上,天启皇帝用了一招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在冠冕堂皇的理由背后却是达到真正的目的。换句话来说,把这些太监留在地方,依旧能够起到矿监税监的作用,而且又能借此督促户部和地方对地方欠税进行清理,一举两得。
就算事后朝堂中有人攻击这些太监在地方依旧有矿监税监之实,天启皇帝也能推得一干二净。
反正朝廷对取消矿监税监的事已有了定论,这些太监从来没有让他们继续干这种事,如果干了也是太监在地方的私下行为,他这个当皇帝的一概不知。
皇帝从来不会有错,有错的只有下面的人。这样一来天启皇帝就不会有任何责任,就算文官们要求皇帝查办此事,天启皇帝只要表面同意,可实际上拖延一二,再加上派人去地方查实又需要时间,一来二去折腾个一年半载都是有可能的,而这个时间段里,也足够下面的人做许多事了。
到最后,就算处置了几个太监又如何呢?前头处置后头再从宫中派太监下去以协助清理欠税的名义继续这么干,事情不一样可以做么?再者,这些太监回宫后,作为宫中的人最终处置不还在皇帝手上?或者说在他魏忠贤魏公公的手里。
表面上惩办一下,私下里给予承诺,等过个半年等风头过去了,这些人再重新安置启用,宫里头的事外臣哪能管得了这么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