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作死
第185章 作死
皇帝和百官后悔不后悔朱慎锥不清楚,但朱慎锥可以肯定熊廷弼将来一定会后悔这么干。
作为辽东经略,大明的高级官员,如此意气用事,又如此没有半点政治敏锐性,熊廷弼未来的下场可想而知。
现在天启皇帝下旨意给熊廷弼,让他戴罪立功,如果熊廷弼有点脑子的话抓住最后的机会想办法带兵出关,夺回失地。哪怕做不到夺回广宁,只要能拿回宁远、前屯,稳住防线,至少也能给朝廷一个交代。
但熊廷弼会不会这样做?朱慎锥觉得他不会,因为道理很简单,以熊廷弼的性格来说,除非朝廷直接夺了王化贞巡抚之职,然后派人押解罪人王化贞回京,把辽东军政大权全部交给他,熊廷弼才会去干。
在熊廷弼看来自己为国家前后几次经略辽东却没落到半分好处,反而受了这么多的委屈,之前又被王化贞压的满腹牢骚,一腔怒火早就憋不住了,只要王化贞的罪责未定,凭什么自己要带着王化贞一起戴罪立功?
如果这样的话,等自己戴罪立功完了,是不是王化贞的罪名也就不存在了?那么接下来辽东情况和当初又有什么两样?王化贞依旧骑在自己头上拉屎,自己也依旧对他无能为力,熊廷弼哪能受得了这样的窝囊气?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熊廷弼小算盘早就打好了,现在这个情况不要求朝廷做出让步还待何时?只要自己顶住朝廷的压力,咬紧牙关,等朝廷彻底拿下王化贞,最好以战败的缘故再砍掉王化贞这狗贼的脑袋,熊廷弼出了这口恶气后才会出关和后金作战。
熊廷弼实在太高看自己了,他自以为大明在辽东自己是不可缺的,没了他熊廷弼,任何人都没办法解决辽东的问题。
只要这一次解决掉王化贞,给东林党包括朝堂诸公一点颜色看看,以后自己在辽东就没有后顾之忧了,也能用自己的想法和手段来一点点彻底收复整个辽东。
说熊廷弼政治幼稚一点都没错,他就不想想自己这么干会是什么后果。哪个皇帝会容忍这样的臣子?更有哪个皇帝会接受臣子如此要挟?
就和一个公司一样,你仗着业绩出众能力强,自以为公司离不开你,由此来要挟董事长、总经理,可这么做会给领导留下什么印象?这地球从来没有谁离不开谁的说法,没了你张屠夫老子还怕吃带毛猪不成?
要挟和拿捏老板,当老板能愿意?现在老板给伱面子让你戴罪立功,这是给你改正的机会,你如果知趣就马上端正态度那么大家还能相处下去。可假如继续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行越远,那么就不要勿谓言之而不预了。
想到这,朱慎锥心中实在为熊廷弼可惜,如此一个能臣猛将未来会面临什么样的后果可想而知。
这一夜,朱慎锥没怎么睡好,脑海中反复闪过许多画面,耳边似乎听到了金戈铁马和杀戮悲鸣之声。
第二日起时,朱慎锥的脸色很差,破天荒地没有和平日一样练武。看着他这幅样子,徐静秋很是担心,问他是不是病了,要不要请大夫来看看,朱慎锥摆摆手说自己没事,只是前些时日有些累了,这才搪塞了过去。
接下来的日子里,朱慎锥密切关注着辽东的局势发展,正如他判断的那样,熊廷弼实在是不靠谱,他仿佛吃了秤砣铁了心一般非得要朝廷问罪王化贞才肯出兵辽东,任凭天启皇帝三番五次催促熊廷弼出兵,下旨意提醒他和王化贞好好配合两人戴罪立功,不要一错再错。
就连刚刚接任内阁首辅的叶向高也给熊廷弼去信,在信中警告熊廷弼千万不要自误,如果再不出兵消极避战,那么谁都救不了他。
谁想叶向高这封信不写还好,熊廷弼看了这份信后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非但没有改变之前的念头,反而觉得叶向高写这信的目的是为了救他弟子王化贞。他认为王化贞的问题可比自己大多了,辽东失败王化贞才是罪魁祸首,要追究责任也是王化贞首当其冲。
现在王化贞还活蹦乱跳呢,你们一个个就说他熊廷弼不是?叶向高为了救王化贞现在居然来信威胁自己?还说什么不要自误?熊廷弼对此嗤之以鼻,更觉得自己做的对,王化贞彻底完蛋已不远了,只要自己再咬牙坚持一下,胜利就在眼前。
转眼半月过去,任凭天启皇帝还是内阁多次催促,熊廷弼彷如不知一般,依旧死活不肯出关作战。到这种时候,熊廷弼的态度直接就激怒了天启皇帝,无论是天启皇帝还是内阁再也没有了对熊廷弼的耐心和忍耐。
二月十一日,通政司右通政许维新、朱一桂与大理寺左少卿冯从吾、太常寺少卿董应举、太仆寺少卿何乔远合疏请逮熊廷弼、王化贞。
两天后,御史贾毓祥请求逮捕熊廷弼、王化贞,首辅叶向高也票拟逮捕王化贞,同时命熊廷弼回籍听勘,天启皇帝表示同意,下旨让内阁行文。行文之时,叶向高还想努力一把,特意行文中建议是否留一留熊廷弼,叶向高虽是东林党人,却也是成熟的政治家,他知道辽东战局眼下缺少不了熊廷弼这样的定海神针,何况熊廷弼一旦倒霉,自己的底子王化贞也好不到哪里去,要救王化贞必须得先救熊廷弼,哪怕他心里不愿意,也要表出这个姿态。
可这个行文到了天启手里,天启看后勃然大怒,直接斥问叶向高这是什么意思。叶向高对皇帝解释道,熊廷弼这个人还是有才能的,相比自己的弟子王化贞,熊廷弼要比王化贞更强些,如今是用人之时,还请皇帝多加考虑。
谁想这话一出,天启顿时冷笑起来,当即说了一句熊廷弼是有才,他的才能是跑的快,这后金的骑兵还没看见呢,就带人跑进了山海关,当送一个雅号“熊跑跑”才是。
天启这话一出,叶向高立即闭嘴,再也不提半句熊廷弼的话。当皇帝对熊廷弼的讽刺和评论传出,满朝上下也再也没人为熊廷弼说话,就此熊廷弼彻底把自己给作死了。
天启皇帝下了决心,熊廷弼再有能力也绝不可用,而且作为辽东经略,辽西全部丢失熊廷弼责任巨大。
不过拿下熊廷弼和王化贞后,这辽东究竟让谁去接替呢?天启看了一周都没找到合适的人,东林党那边他根本就不考虑了,无论是之前的袁应泰还是现在的王化贞,当初东林党无不把他们吹捧的如何如何靠谱,可实际上一个个全是酒囊饭袋,一败再败,弄的辽东局势无法收拾。
除去东林党外,其余各党也不怎么靠谱,放眼过去天启皇帝居然无人可用,不能不有些悲哀。一时间,天启甚至动了是否要放熊廷弼一码的念头,可这个念头刚起就被天启自己否决了。
熊廷弼和王化贞罪责难逃,他们两人一个都逃不过。天启很清醒,他知道这是原则问题,一旦在原则问题上让步,以后臣子有样学样,那么大明朝廷,自己这个皇帝的威严何在?
既然不能再用熊廷弼,东林党和其他人也靠不住,天启皇帝只能另想办法。
就在此时,天启的老师孙承宗主动提出要去辽东,这让天启发现了一个最合适不过的人选。
对自己这个老师天启知之甚深,而且自孙承宗担任天启老师之后,师生两人相处的很融洽,平日里天启也发现孙承宗在军事方面的特产,许多时候私下里天启也会和孙承宗讨论关于辽东的事。
好几次,孙承宗对辽东的判断在事后都能得到证明,这就更令天启相信自己这个老师是“知兵”的了。去年年底,天启就给自己这个老师加了兵部侍郎的头衔,而现在辽东出了那么大的事,熊廷弼和王化贞都不堪用,孙承宗主动站出来要去辽东,这让天启大喜过望。
为了给自己老师铺路,天启下旨升孙承宗加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内阁,由于孙承宗虽不属于东林党,但他和东林党的关系向来不错,尤其又是刘一燝的好友。孙承宗入阁并且接替熊廷弼经略辽东,东林党对此表示赞同,再加上朝廷内外大部分官员也听闻过孙承宗精于军事,所以对天启皇帝的这个任命很快就得到了一致通过。
孙承宗入阁后第一件就是处置辽东问题,他一连几日上书天启,详细说明现在的辽东问题所在,并且提出了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看法。
孙承宗的态度让天启非常满意,而且他所提出的问题和看法也正如天启下怀,天启给了孙承宗全力支持,让孙承宗放手去干,就这样孙承宗到任内阁没几日就风风火火做了许多事。
由于熊廷弼和王化贞被押解回京后,山海关的明军人心浮动,在孙承宗的一系列举措之下,这种情况很快就得到了明显好转。
(本章完)
皇帝和百官后悔不后悔朱慎锥不清楚,但朱慎锥可以肯定熊廷弼将来一定会后悔这么干。
作为辽东经略,大明的高级官员,如此意气用事,又如此没有半点政治敏锐性,熊廷弼未来的下场可想而知。
现在天启皇帝下旨意给熊廷弼,让他戴罪立功,如果熊廷弼有点脑子的话抓住最后的机会想办法带兵出关,夺回失地。哪怕做不到夺回广宁,只要能拿回宁远、前屯,稳住防线,至少也能给朝廷一个交代。
但熊廷弼会不会这样做?朱慎锥觉得他不会,因为道理很简单,以熊廷弼的性格来说,除非朝廷直接夺了王化贞巡抚之职,然后派人押解罪人王化贞回京,把辽东军政大权全部交给他,熊廷弼才会去干。
在熊廷弼看来自己为国家前后几次经略辽东却没落到半分好处,反而受了这么多的委屈,之前又被王化贞压的满腹牢骚,一腔怒火早就憋不住了,只要王化贞的罪责未定,凭什么自己要带着王化贞一起戴罪立功?
如果这样的话,等自己戴罪立功完了,是不是王化贞的罪名也就不存在了?那么接下来辽东情况和当初又有什么两样?王化贞依旧骑在自己头上拉屎,自己也依旧对他无能为力,熊廷弼哪能受得了这样的窝囊气?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熊廷弼小算盘早就打好了,现在这个情况不要求朝廷做出让步还待何时?只要自己顶住朝廷的压力,咬紧牙关,等朝廷彻底拿下王化贞,最好以战败的缘故再砍掉王化贞这狗贼的脑袋,熊廷弼出了这口恶气后才会出关和后金作战。
熊廷弼实在太高看自己了,他自以为大明在辽东自己是不可缺的,没了他熊廷弼,任何人都没办法解决辽东的问题。
只要这一次解决掉王化贞,给东林党包括朝堂诸公一点颜色看看,以后自己在辽东就没有后顾之忧了,也能用自己的想法和手段来一点点彻底收复整个辽东。
说熊廷弼政治幼稚一点都没错,他就不想想自己这么干会是什么后果。哪个皇帝会容忍这样的臣子?更有哪个皇帝会接受臣子如此要挟?
就和一个公司一样,你仗着业绩出众能力强,自以为公司离不开你,由此来要挟董事长、总经理,可这么做会给领导留下什么印象?这地球从来没有谁离不开谁的说法,没了你张屠夫老子还怕吃带毛猪不成?
要挟和拿捏老板,当老板能愿意?现在老板给伱面子让你戴罪立功,这是给你改正的机会,你如果知趣就马上端正态度那么大家还能相处下去。可假如继续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行越远,那么就不要勿谓言之而不预了。
想到这,朱慎锥心中实在为熊廷弼可惜,如此一个能臣猛将未来会面临什么样的后果可想而知。
这一夜,朱慎锥没怎么睡好,脑海中反复闪过许多画面,耳边似乎听到了金戈铁马和杀戮悲鸣之声。
第二日起时,朱慎锥的脸色很差,破天荒地没有和平日一样练武。看着他这幅样子,徐静秋很是担心,问他是不是病了,要不要请大夫来看看,朱慎锥摆摆手说自己没事,只是前些时日有些累了,这才搪塞了过去。
接下来的日子里,朱慎锥密切关注着辽东的局势发展,正如他判断的那样,熊廷弼实在是不靠谱,他仿佛吃了秤砣铁了心一般非得要朝廷问罪王化贞才肯出兵辽东,任凭天启皇帝三番五次催促熊廷弼出兵,下旨意提醒他和王化贞好好配合两人戴罪立功,不要一错再错。
就连刚刚接任内阁首辅的叶向高也给熊廷弼去信,在信中警告熊廷弼千万不要自误,如果再不出兵消极避战,那么谁都救不了他。
谁想叶向高这封信不写还好,熊廷弼看了这份信后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非但没有改变之前的念头,反而觉得叶向高写这信的目的是为了救他弟子王化贞。他认为王化贞的问题可比自己大多了,辽东失败王化贞才是罪魁祸首,要追究责任也是王化贞首当其冲。
现在王化贞还活蹦乱跳呢,你们一个个就说他熊廷弼不是?叶向高为了救王化贞现在居然来信威胁自己?还说什么不要自误?熊廷弼对此嗤之以鼻,更觉得自己做的对,王化贞彻底完蛋已不远了,只要自己再咬牙坚持一下,胜利就在眼前。
转眼半月过去,任凭天启皇帝还是内阁多次催促,熊廷弼彷如不知一般,依旧死活不肯出关作战。到这种时候,熊廷弼的态度直接就激怒了天启皇帝,无论是天启皇帝还是内阁再也没有了对熊廷弼的耐心和忍耐。
二月十一日,通政司右通政许维新、朱一桂与大理寺左少卿冯从吾、太常寺少卿董应举、太仆寺少卿何乔远合疏请逮熊廷弼、王化贞。
两天后,御史贾毓祥请求逮捕熊廷弼、王化贞,首辅叶向高也票拟逮捕王化贞,同时命熊廷弼回籍听勘,天启皇帝表示同意,下旨让内阁行文。行文之时,叶向高还想努力一把,特意行文中建议是否留一留熊廷弼,叶向高虽是东林党人,却也是成熟的政治家,他知道辽东战局眼下缺少不了熊廷弼这样的定海神针,何况熊廷弼一旦倒霉,自己的底子王化贞也好不到哪里去,要救王化贞必须得先救熊廷弼,哪怕他心里不愿意,也要表出这个姿态。
可这个行文到了天启手里,天启看后勃然大怒,直接斥问叶向高这是什么意思。叶向高对皇帝解释道,熊廷弼这个人还是有才能的,相比自己的弟子王化贞,熊廷弼要比王化贞更强些,如今是用人之时,还请皇帝多加考虑。
谁想这话一出,天启顿时冷笑起来,当即说了一句熊廷弼是有才,他的才能是跑的快,这后金的骑兵还没看见呢,就带人跑进了山海关,当送一个雅号“熊跑跑”才是。
天启这话一出,叶向高立即闭嘴,再也不提半句熊廷弼的话。当皇帝对熊廷弼的讽刺和评论传出,满朝上下也再也没人为熊廷弼说话,就此熊廷弼彻底把自己给作死了。
天启皇帝下了决心,熊廷弼再有能力也绝不可用,而且作为辽东经略,辽西全部丢失熊廷弼责任巨大。
不过拿下熊廷弼和王化贞后,这辽东究竟让谁去接替呢?天启看了一周都没找到合适的人,东林党那边他根本就不考虑了,无论是之前的袁应泰还是现在的王化贞,当初东林党无不把他们吹捧的如何如何靠谱,可实际上一个个全是酒囊饭袋,一败再败,弄的辽东局势无法收拾。
除去东林党外,其余各党也不怎么靠谱,放眼过去天启皇帝居然无人可用,不能不有些悲哀。一时间,天启甚至动了是否要放熊廷弼一码的念头,可这个念头刚起就被天启自己否决了。
熊廷弼和王化贞罪责难逃,他们两人一个都逃不过。天启很清醒,他知道这是原则问题,一旦在原则问题上让步,以后臣子有样学样,那么大明朝廷,自己这个皇帝的威严何在?
既然不能再用熊廷弼,东林党和其他人也靠不住,天启皇帝只能另想办法。
就在此时,天启的老师孙承宗主动提出要去辽东,这让天启发现了一个最合适不过的人选。
对自己这个老师天启知之甚深,而且自孙承宗担任天启老师之后,师生两人相处的很融洽,平日里天启也发现孙承宗在军事方面的特产,许多时候私下里天启也会和孙承宗讨论关于辽东的事。
好几次,孙承宗对辽东的判断在事后都能得到证明,这就更令天启相信自己这个老师是“知兵”的了。去年年底,天启就给自己这个老师加了兵部侍郎的头衔,而现在辽东出了那么大的事,熊廷弼和王化贞都不堪用,孙承宗主动站出来要去辽东,这让天启大喜过望。
为了给自己老师铺路,天启下旨升孙承宗加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内阁,由于孙承宗虽不属于东林党,但他和东林党的关系向来不错,尤其又是刘一燝的好友。孙承宗入阁并且接替熊廷弼经略辽东,东林党对此表示赞同,再加上朝廷内外大部分官员也听闻过孙承宗精于军事,所以对天启皇帝的这个任命很快就得到了一致通过。
孙承宗入阁后第一件就是处置辽东问题,他一连几日上书天启,详细说明现在的辽东问题所在,并且提出了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方案和看法。
孙承宗的态度让天启非常满意,而且他所提出的问题和看法也正如天启下怀,天启给了孙承宗全力支持,让孙承宗放手去干,就这样孙承宗到任内阁没几日就风风火火做了许多事。
由于熊廷弼和王化贞被押解回京后,山海关的明军人心浮动,在孙承宗的一系列举措之下,这种情况很快就得到了明显好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