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9章 秩序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849章 秩序
    在三日的准备后,于禁带着全军的骑军五千,并后续营军万人,终于向西出发了。
    他要沿着董家军撤退的方向一路追击过去,任务还是颇为艰巨的。
    但这也是立功劳的机会,所以于禁将他和杨茂军中的兵马都汇总了一番,然后亲自挑选了出征人选。
    其中第一个肯定是赵云的控鹤军啦。
    不仅是因为控鹤军本身就相当精锐,能打,更重要的就是赵云什么人?漏了任何人都不能漏了赵云呀。
    他于禁是第一讲政治,讲态度的。
    除了赵云之外,于禁还带了吕氏兄弟,是的,他带了吕氏兄弟,却没有带潘璋。
    不是因为潘璋得罪过于禁,而是于禁自己不知道从哪里听过什么小道消息,说王上对于潘璋是有不满的,认为他居高自傲。
    也不论这是谁传出来的,他于禁也不想去求证,反正那么多军将在呢,不差他潘璋。
    而且潘璋本身就能打,由他配合杨茂坐镇后方,他于禁在西面也放心。
    确定好出征序列后,于禁和杨茂私下里坦诚的聊了一下,对后面两人的工作分工和功劳分配上达成了共识。
    实际上杨茂没什么不满的,说到底还是他自己拉了,带着大军却被一群弥勒道徒给牵绊了。
    而且人家于禁做的事情是相当尊重他这个老前辈啊,不论功劳还是犒赏都有他们临汾大营的一份。
    那还有什么不配合的呢?
    他杨茂从来就是,你尊重我,我就尊重人,和和气气,共同进步。
    最后,于禁心满意足,带着一万四千锐士、精骑沿着渭水道,旌旗猎猎,直击西土。
    昔冠军侯扬名西州,我于禁也要耀武凉州,建不世之功。
    ……
    随着一万四千多泰山军撤出长安后,长安城空了不少,但城内的秩序却还是非常稳定的。
    对于这一点,新接手长安治安的杨茂做了很大的作用。
    在从于禁接手过第一棒后,杨茂第一时间就穿上了枢密的正式衣冠,紫袍青绶,骑高头大马,在一众扈骑的簇拥下,巡视长安内外街道。
    可以说,这是长安百姓第一次见泰山军的公卿级别的重臣,尤其是那特殊的紫袍,更是有一种华丽壮丽感。
    在巡视中,杨茂亲自在各大道要冲张贴安民告示,示各民安宅,有胆劫掠,格杀勿论。
    在高调亮相之后,杨茂就开始在长安内外实行了大太的基层里社制。在内城设坊长,在外城设里社长,实行连带责任。
    而杨茂则从军中专门抽调精锐骨干,于各坊市、里社设立兵站,一旦遇到劫掠事,即刻出动镇杀。
    除了硬手段外,杨茂还恢复了之前实行的济粮策略,无论是城内、城外皆一视同仁。
    而除了这些比较传统的威慑怀柔方法,杨茂搞的最突出的办法就是禁止长安城内在街道随意出大小恭,违者重办。
    说来有个上不台面的事,但却又是恶痼的,那就是古代城市真的是很脏很脏。
    现代城市干净是因为有着发达的地下官道、大规模的城市维持资金和专业人员,这些一起维护,才有了现代城市的样貌。
    而在古代哪有这些?就是有这个意识,也没这么多资金来维护,以至于一个城市生活了一段时间,就必须迁移到另外一个别都。
    而长安城同样是如此,作为天下第二的大都邑,它有常住人口十万多人,这些人的吃喝拉撒都在城里解决。
    在以前,长安的粪便都是由外城的农户清晨时入城来收的,各公卿家都是统一时间泼倒在净桶里。
    但这只是公卿之家,城里的依托于公卿们生活的徒隶们是绝没有这个条件的。往往都是半夜跑到哪个犄角旮旯一泡解决。
    所以谁要是半夜走路,踩上一泡是非常平常的事情。
    为何各公卿之家,或者是城内稍微体面一点的士族,都会在家中养着牛车?除了维持上层阶级的派头外,不想走路踩到屎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这种情况已经是长安这个城市能维持运转的时候了,但此前长安城大乱了五六日,这里面尸体、粪便不知道堆积多少。
    于禁主政长安的时候,对于尸体是清理了,但因为对城外的民户有意见,那些民户也不敢入城,所以整个长安城随意泼倒粪便是越来越严重。
    可以说只要起风,那就是迎风臭十里,简直是人兽避易。
    很自然,当杨茂一袭紫袍,身骑白马走在长安的街道上时,简直要被这史诗级的恶臭给熏晕过去。
    甚至那漂亮的白马也都染上了粪便,不再纯洁。
    所以在回到未央宫的幕府,杨茂干的第一件事就是组织城外的农户入城收集后面城中产出的粪便。
    同时,杨茂令人在各巷口设茅厕,供人方便,还以幕府的名义出钱雇佣人清理,而对于那些屡教不止的,则被罚做清粪工作。
    当杨茂做这些事的时候,城内就传出这样的话了:
    “泰山军真的是什么都管,连乃公拉屎拉尿也要管!以后乃公敦伦了,还要问问泰山军。”
    这话迅速成为笑谈,风靡长安城。
    说到底,长安内外的人心里其实都不服的,觉得泰山军能打入长安全是因为他们这边内乱,不然他们这些老秦人非要那些泰山军好看。
    正是心中这隐约的不服气,所以才会弄出那么多幺蛾子。
    你看同样是大都邑,洛阳有没有这么“桀骜”?因为任谁在看到泰山军连挫关东、陈公国两支大军后,没人还敢对泰山军不尊重了。
    而且泰山军做的这件事,也给大家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在很多人看来,随地大小便那是自古以来都这样的,谁都知道人有三急,感觉来了,你怎么忍得住?
    所以泰山军做这事在他们看来就是没事找事,是变着法子折腾他们这些亡国人。
    但泰山军的法禁又是真实不虚的,那些被巡视街道的吏士抓住随地大小便的,当场就被拿走了。
    第二天人就出现在街道上开始清扫粪便了。
    但这样的日子过了一段时间后,即便再嘴硬的世家遗少都感叹:
    “泰山军入了长安后,从上到下都焕然一新了。”
    于是渐渐的,城内外的风评也开始转变了,民众对于泰山军开始有了正面的评价。外面的民户们提到泰山军都会说一句,泰山军有信誉。
    他们有些人会将家中一些鸡子供应给城内的泰山军,而这些人送来的鸡子,泰山军都是按照市面上的价格足额给付,一点不拖延。
    而且有时候,泰山军还会到附近拉练,那些在战火中被焚烧、毁坏的茅屋,都是在外拉练的泰山军给建的。
    从这方面来看,自从张冲给西征军下发了《军民鱼水情》一文后,泰山军对待地方上的工作的确用心、细致了很多。
    而效果也是显而易著的,正如张冲常说的,不要把民众当成傻子,他们虽然可能缺少文化,但绝不会少朴素的是非观。
    谁对他们好,他们明白的。
    当泰山军真的实心实意开始接济放粮,开始替他们修补家宅。
    甚至开始不断有军吏带着本地书手深入到长安内外周围,开始勘察土地,说等局势稳定了就要开始分地。
    这些事情做下来,长安老百姓们知道谁对他们好。
    而且神奇的是,此前他们对泰山军的怨言,都归咎为了于禁这个人。颇有点:
    “泰山军是好的,就是于禁这样的人是坏的。”
    这当然对杨茂来说是乐见其成啦,说明他工作确实做的到位。
    而且他在内心也不免有点自矜的:
    “军中能跃马横阵的车载斗量,但如我老杨这样,可以下马安民的,又有几个?”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杨茂说的还真的就是对的。
    而城外有口碑了,泰山军在城内也没落下。
    随着杨茂亲自主持了对汉室公卿的审判后,确实有不少人因为交代清楚,与泰山军也没有什么血仇在,所以很快就回家了。
    虽然回到家中后,是家徒四壁,但能侥幸捡回一条命后,无论是真心还是假意,这些人都对泰山军的“法制”交口称赞。
    而其他的公卿家,虽然家中长辈还都被压在长乐宫里,但见有这份希望,也开始吹捧着泰山军的“善政”。
    在这样的诸般举措下,长安的秩序也逐渐得到了恢复。
    而当这个消息传出去后,出现了一个让杨茂都意外的事情,那就是很多此前逃出京城的公卿子弟们,竟然又陆续回家了。
    这里面的道理并不复杂,就是因为还是外面太难熬了,而城里却稳定了。
    此时已经是到了深秋了,当时很多逃出城的公卿子弟们都太急了,就架着车马,随便带了点东西就出奔了。
    这些人出了长安后,因为不敢走大道,走的就是小路,这种路到处都是成片成片的烂泥地,马车只是行驶了没多久,轮子就颠簸坏了。
    没办法这些人只能相互搀扶着,走在茫茫无边的关中平原上。
    而好死不死,这个过程中又下了一场暴雨,道路泥泞,衣服潮湿,那就更难行了。
    他们这些公卿子弟们倒是有投奔的地方,但这一路都被乱兵洗劫空了,哪还有什么地方给这些人落脚。
    所以在逃亡的几天,这些锦衣玉食的膏粱子弟们真的是风藏露宿,白日要提防劫道的乱兵、盗匪,晚上还不敢合眼,深怕遇到什么猛兽毒虫。
    这样的日子只是过了三四日,他们就熬不住了。
    直到他们听说泰山军开始占领了长安,并开始在城内恢复了秩序,这些人才决定原路返回碰碰运气。
    他们当然明白,就是回去后也会被泰山军打击报复,但实在没办法了,这种漂泊无依的日子,他们是一天也不想再过了。
    现在重要的是回长安,至于后面的,那就听天由命了。
    而后面,这些人回到了长安后,也的确被泰山军给分类看押起来了。
    说个丢人的话,在长乐宫的临时监牢里,他们终于睡上了这些天里的第一个安稳觉。
    但后面泰山军似乎遗忘了这些人,一直没有对这些人进行审查,而这些公卿子弟们则也悠然,每日自得其乐的。
    实际上,泰山军那边并不是遗忘了这些人,而是已经实在顾不上这些小人物了。
    随着从洛阳那边传来的消息越来越多,长安这边必须要立刻改变后续工作安排,因为在东方到底是出事了。
    在西征军不断攻略的关西的时候,京都方面也做好了准备。
    经过三个月的整肃军纪、作风,留守于京都的十三个军在得到扩充整编后,各军的战斗力都有所恢复。
    同时因为对军队的作风的审查教育,大量讲究派系出身的军吏被送往邺城学习,而这些人在腾出位置后,很快就补充上了精干的年轻武士。
    这些人都是从基层上来的,对军队的情况更为了解,也更加朝气蓬勃。
    而随着这些人的示范作用,越来越多的基础吏士们相信他们也会是下一个,如此人人求战,人人踊跃。
    而在京都这边加紧整肃时,整个东方的局势也迅速变化。
    江东的孙坚、江淮的陈登并梁、汝、沛、彭等地区的世家一并出兵北上,开始从鲁国一带突入中原,打算与泰山地区的曹操汇合,共同夹击中间的关羽、黑夫部。
    随着江表群雄的加入,中原东部战场的敌我力量对比已经失衡,对于现在的张冲来说,要么放弃鲁中南,要么就是选择同样加注。
    而一旦张冲选择后者,这就是往决战方向去的。
    但对于集团大决战,从张冲到普通吏士,所有人都充满了自信。既然你们这么欲做俘虏,那就成全了你们。
    终于,在张冲写完那份《军民鱼水情》一文后,他就带着十三个军,合计兵力七万出兵南下中原。
    同时,由丁盛、董访共同组成了河北军团,合计八个军,计兵力四万,也开始准备南下。
    既然敌都摆上餐桌了,那但凡有一点犹豫,都是对这份“美食”的不尊重。
    所以,张冲这一次带着十万大军来了。
    昔日你曹阿瞒不是说十万大军会猎中原吗?如今他张冲来了,那就一战定乾坤。
    在南下的道路上,铁甲洪流充塞道路,所有人都有这样一个念头:
    “这应该就是最后一战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