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0章 光复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840章 光复
    从来都不要忘了,当河东兵作为长安城内的渔翁时,在河东边之外的,还有一方也在时刻注视着局势,并且已经在行动了。
    这股力量就是于禁及其麾下的两万西征大军。
    当关西朝廷和河东兵上下都以为于禁还远着呢,殊不知于禁距离长安比他们想的还要近。
    而这都要归结于驻扎在骊山脚下的段煨。
    这个本被关西诸方势力一致认为是关中守门员的西州大帅,出乎所有人意料,甚至是于禁本人的意料,竟然带大兵向泰山军投降了。
    而促使段煨下定决心投降的,正是他的好友贾诩。
    其人只和段煨讲了这样一个道理:
    “泰山军名声好,从无有杀降之事,甚至泰山军中也不乏降将出身。将军忠良之后,因用在边事上,如泰山军不计前嫌,那将军日后自有一份富贵。纵是不然,也能做一富家翁啊。”
    段煨明白贾诩的意思,那就是如果这个时候不及时跳船到泰山军那边,那真的是想做富家翁都是难的。
    但段煨心里还是不甘,他能不知道泰山军那边的情况吗?像他这样身份的,又是大族出身,又有雄兵部下的,在泰山军那边肯定是没有前途的。
    但能怎么办?这个时候段煨还有的选吗?人家能给你这个跳船的机会,你就当是开恩了吧。
    也就是认了命了,所以段煨没什么纠结就决定投靠泰山军了。
    其实在东方,关西方面所寄予厚望的除了段煨之外,还有一人,正是前司空赵岐,与赵温、赵谦一起合称为三赵之一的存在。
    在董卓取消了三公,权柄归丞相府后,赵岐就被任命为了东道防御使,持节驻扎在华阴。
    但当时皇帝抽调潼关兵力回京城,在泰山军攻打潼关时候,赵岐和段煨都无力抵抗,只能退往了潼关以西。
    后来正是在骊山这边才得了地方上的支持,才稳住了阵脚。
    而这边段、赵二人一到骊山,刘协就令赵岐独自回京。
    本来赵岐以为是被要申斥处罚的,却没想到皇帝竟然问他如何看待董卓。
    当时赵岐心里就咯噔了。
    其实赵岐一直就属于温和派,和董卓的关系也是不错的,而且对现在形势看得很清,知道公武相斗只能两败俱伤。
    但赵岐又不愿意直接反对皇帝,因为他本来就属于戴罪之身嘛,所以他表达了很圆滑。
    当小皇帝问他:
    “卿认为朕该如何待丞相?”
    当时赵岐直接禀告:
    “雷霆雨露皆是君恩,陛下如何都是应该的。丞相作为臣子的应该理解陛下。”
    皇帝不置可否,又问了一句:
    “听说赵谦赵公之前递表上来,言同仇敌忾,一致对外,听说卿也是认同的。”
    但赵岐素来是官场变色龙了,闻此,忙摇头:
    “此皆为赵谦的意思,臣只有听闻过,但从来没有认同。”
    几番下来,刘协认同赵岐称心可用,又见他说对入关的泰山军自有应对办法,便将东面诸军皆提调到他的麾下,受他节度。
    其实赵岐并不知道,当泰山军突破潼关的消息传到长安的时候,刘协实际上也犹豫过,不确定是不是要对董卓动手。
    但正是因为他和赵岐的这番密探,让刘协误以为内外都支持皇帝本人的行动,而且东面的诸郡守都有守土的信心,如此才让皇帝下定了决心。
    而之后他赐予天子节度给赵岐,节度东面诸军,就是在架空他本人不怎么放心的段煨。
    然后天子还为了赵岐谦声势,除了赐予了节度之外,还将宫里的黄钺一并赐了,因为知道赵岐骑不得马,还将自己专用的金根车赐予给了赵岐。
    由此可见天子对赵岐治恩遇信任有多深。
    但赵岐呢?这边刚离开皇宫,就去登门拜访了温和派的领袖赵谦。
    二人屏退左右,密语,其中赵岐击将他在皇宫中听到的都告诉了赵谦,最后还颇为担忧道:
    “陛下太过急切了,如今泰山军已入关,无论做什么不都得先将此贼击破呢?而泰山军的厉害,你我都知道的,此番陛下将东面事皆交给我,我实乃没有信心,只能做好死的准备。”
    赵谦听赵岐这般说,只以为对面在宫里已经苦劝过陛下了,是陛下不听继续要一意孤行。
    所以他也只能无奈叹了一口气:
    “陛下太年轻了,赵温等人只不过说了几句民心在汉,陛下就全然不想着其他的应对,吾恐这一次,是你我之间最后一次见面呀。”
    说完,两人抱头痛哭。
    之后,赵岐匆匆离开,带着天子的节度、黄钺还有金根车踏上了西行之路。
    也许再次回到骊山大营的赵岐并不知道,正是他在这件事上的左右逢迎,才让事情陷入了不可挽回的地步。
    当然,事情最后发展到这个地步,全部归咎于赵岐,那也没有必要。
    实际上,赵岐本人的声明非常不错,其人处士守节素为关中人称道,再加上嫉恶如仇、毁家报国的行为,可以当之无愧说一句直臣了。
    但赵岐在江湖上能直,到了朝庭上,这变色龙的味道却越来越浓厚了。
    不过赵岐本人也不是无底线的妥协,他其实是有自己考量的。
    那就是他对皇帝那边表达强硬,是希望皇帝那边能保持汉家的威仪,不要在和董卓的关系上一直处在退让的一边。
    而他私下去跑到赵谦家里表达虚弱的态度,其实是暗示赵谦在朝廷的时候多斧正斧正皇帝,在皇帝头热的时候,能在旁边降降温。
    但命运的残酷就是,好心却在办了坏事。
    现实很快就给了赵岐一记大耳光,不仅泰山军入关后势如破竹,就是长安也在他离开后,争斗越发汹涌。
    而且赵岐更不知道的是,就在他离开骊山大营回长安的时候,另外一处,也就是段煨所在的大帐,也迎来了一个陌生人。
    那人正是负于禁所令,来骊山和段煨商谈的史阿。
    也正是这个疏漏,造成了后面整个局势的崩坏。
    ……
    在皇帝在前殿召开尹霍讨论会的当日,一直固守在郑县的泰山军忽然向着骊山方向出击了。
    彼时赵岐带着所部三千吏士,于渭水南岸列阵迎敌。
    在他们的东面,正是段煨所率领的八千凉州兵,就列在骊山脚下。
    但谁也没想到,赵岐这边队伍才列好,忽然就听说前头骊山的凉州兵已投降了。
    大惊失色下,赵岐还想继续坚守,但很快就被泰山军一冲就破。
    因未立垒,各军纷纷溃退,乱兵一下子冲垮了阵型。当时,赵岐不顾老迈之躯,向前方溃退下来的吏士叩头,请求他们激发天良,为了汉室再拼一把。
    但众溃兵早就吓破了胆子,连泰山军的影子都没看到就已经丧失了勇气,所以皆不理会赵岐,向着南面一哄而散。
    赵岐独木难支,只无奈能随溃军一并撤往了霸陵一带,那里还有两万的河东兵,可以继续抵抗。
    可等到下午时,他们退到了霸陵时,却见这里已空,一问才知道河东兵早就西行了。
    这下子,赵岐绝望了,知道大汉再无机会,于是在霸陵旁的亭舍里,吞金自尽了。
    临死前,他留下了一封手书,以别僚属亲友。
    他要告诉历史与后人,此战不是罪不在他赵岐,而在段煨背叛朝廷,丧尽天良。
    这些虚的话写完后,赵岐才在最后留了一句真心话:
    “此败,大事皆去矣。”
    临死前的最后一句话,赵岐倒是看明白了。
    而在赵岐死后没多久,一直在后面追赶的于禁等人也终于赶到了霸陵。
    本来还打算在此继续打一仗的于禁,看到这里河东兵已空,大喜对边上低调的段煨问道:
    “此地河东兵已尽,是否说明长安大乱了呢?”
    段煨之前已经将长安的方方面面都和于禁说了,但此刻还是颇为谨慎的回道:
    “大帅,这是很大可能的。”
    这下子于禁真的是快活了。
    本来在他的计划中,他就是来接应段煨的部队的,甚至骊山他都没准备打,因为他知道骊山后面还有两万的河东兵。
    于禁深怕自己打草惊蛇了,把河东兵吸引到了他这里,然后就不去长安了。
    但谁知道,他们这边只是刚接受段煨的部队,就看到西面列阵的赵岐的部队就原地崩溃了。
    那还有什么说的?先追啊。
    本来到了霸陵这边,于禁也做好了战斗准备的,甚至故意压下了行军速度,好留足体能。
    但谁知道,到了霸陵,赵岐自己自尽了,而河东兵是一个没看见。
    也就是说于禁这边甚至一人都没死,就一路杀到了霸陵,距离长安也就没有十里路了。
    而现在呢?杨茂那一路现在还困在左冯翊呢?你说这运气好到和谁说理呢?
    于禁明白天予不取,反受其咎,知道取长安的机会就在眼前了。
    那就没什么犹豫的,他当即令麾下两万泰山军,八千降附的凉州军一并在霸陵休整。
    明日天放亮,部队就向西进入长安!
    当天夜里,于禁一夜失眠。
    ……
    同日半夜,河东兵终于赶到了长安东门。
    当时董璜并没有将兵力布置在长安四门,因为当时正有源源不断的凉州兵赶入城内,享受这场盛宴。
    但也正因为此,当河东兵突然出现在东城的时候,城门上下都以为是凉州兵。
    而范先等三将一进入长安城,就开始加入到了劫掠公卿们的队伍中。
    因为他们到的比较晚,当时大量的财富实际上已经被凉州人占据了,所以眼睛红得失去理智的河东兵,直接就开始向城内的凉州兵下手。
    当时凉州兵都是分散开来的,在加上天已经黑了,所以一开始就在河东兵身上吃了大亏。
    但凉州兵很快就反应了过来,再加上当时董璜那边已经彻底攻下了未央宫。但却并没有发现天子的踪迹。
    于是,董璜将气都发泄到了河东兵身上,开始亲自调度部队围剿河东兵。
    双方在长安城内一夜厮杀,直杀到了天明。
    而直到天明,一些更严重的消息开始传到了董璜耳朵里。
    那就是本该在骊山以北的泰山军竟然已经杀到霸陵了,这下子董璜傻了。
    如果说在其他时间段,他一定有信心带着凉州兵去抵御泰山军,但现在呢?他是一点不敢有这个想法。
    在城内其他人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董璜决定从长安城内撤退。
    他一方面让手下去归拢散在城内各处的凉州军,一方面收集能看到的车马,粮食、布帛,开始陆续向西门转移。
    董璜决定带着残兵退往扶风陈仓一带,既然长安已经是这副烂摊子了,那泰山军想要就扔给他们。
    因为董璜要撤退的军令太匆忙了,很多部队都来不及归拢散乱的吏士,只能带着劫掠的辎重先行赶完西城。
    于是清晨的街道上,昨日的血腥气都还没有散去,就已经满是车马游兵。
    一路上,为了壮声势,这些凉州兵把见到的所有人都一并拉入军中,然后徒步赶往西城。
    在那里,已经有部队先行向西了。
    这副车马粼粼伴随着一路的哭声,这支武功赫赫的凉州军实乃军心散了。
    大概是到了中午,盘踞在东城的河东兵终于清楚掉了东面的凉州军,也是那个时候,他们才反应过来凉州兵竟然跑掉了。
    还没等三将这边有反应,就从他们来的那条道上,泰山军已经出现在了城外。
    一开始三将还带着河东兵出城在东平观一带与泰山军迎战,但未几便已大败亏输。
    输得胆寒的河东兵们甚至连城内的辎重财货都不要了,直接向着南面的蓝田撤退。
    刘雄在蓝天很有声望,在那里,他们也许能得到落脚。
    就这样,太武三年十月初二这一天,泰山军西征大帅于禁于东平观大破河东兵,并于当日从东门入长安。
    这座大汉的第二京,终究是落在了泰山军的手里。
    因为,洛阳、长安,这两座大汉的双京都被泰山军给光复了。
    所以也是从这一天开始,大汉是真正意义上的亡了。
    其天下年号,正式统一为太武。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