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0章 辽东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520章 辽东
    对于济南西丘陵之战的评价,即便是参与此战的双方都可能过分低估了。
    实际上,此战却是泰山军在中原地区战事的一次转变。
    此前,张冲从整天战局的考虑,一直将泰山地区和鲁中南地区作为探入中原腹地的抓手,为此他专门将军中重将关羽调配到了此处。
    而在这一年中,关羽也的确完成了张冲的期许,在经营鲁中南根据地的同时,不断对徐州、青州发动进攻,先后大败徐州陶谦、齐国黄巾、同时还开辟了胶东地区的根据地。
    但随着整个天下形势的转变,关羽作为突出部的压力开始越来越大。
    过去,汉室中枢倾轧,各地方太守自然谨守各境就行,对于并不主动攻击自己的泰山军也是听之任之。
    但随着天下分裂,各州各郡皆崛起新的势力雄主,他们本就是有一番雄志壮志的,重新整合当地力量后自然不再如过去汉家太守那么偏安,开始展现出非常强的攻击性。
    而在这个过程中,横亘在大河以北休养生息的泰山军就像屋子里的大象,如何都忽略不了。
    他们为了抗衡泰山军之后的暴风攻击,必然会如历史上抗击暴秦那样合纵,而这一次济南西丘陵之战,也包括之前的平原津大战就是这一逻辑的结果。
    在感受着泰山军的压力,不只是青州内部开始整合,甚至青徐之间也俨然有了某种默契。
    当然这种大环境的转变,包括张冲在内的一众泰山军高层都是能预见的,也有着相应的应对。
    但具体到麾下的左军和前军元帅部两部先后发起的两次大战来看,目前泰山军存在的问题不容小看。
    先是丁盛军团对于青州方面的诸势力没有足够重视,他们自认为平原军一方都是败兵之将,就视其为鱼腩。
    先是在冲突开始之时没有果断集结大兵出击,之后激烈后又未能与更东面的关羽部配合,造成自己独自面对曹、审两方的大兵团围攻。
    而关羽部在整体战略战术上都没有任何问题,但这一战中也有几次没料到。
    第一个没料到就是原先温吞的青州局势会因为他主动进攻东平陵而继续沸腾,使得原先南方的卞秉能组织起足够数量的部队前来支援。
    还有一个没料到,就是他没想到徐州方面能如此快速的做出北上支援曹操的行动。很显然,关羽低估了青徐豪强们那一体抗击泰山军的决心。
    最后一个没料到的,那就是青徐之地俊彦何其多哉。
    先是有临浦陈登,豪迈奋发,后有琅琊臧霸,果敢死战。
    当然,最让关羽没料到的,那就是那个曹操竟然这般会用兵。
    在平原津、丘陵地两次大战中,这个曹操充分展现了其用兵天马行空,作战多谋善断的风格。
    这一次对面是和他关羽想到了一起,一同出了伏兵,如果关羽这次再来迟一步,那他的两个校尉部主力都将受到毁灭性的打击。
    真要发生这样的情况,那泰山军在鲁中南的整个局面都要崩塌了。
    七月十四日,随着夜幕的降临,泰山军和青徐联军纷纷克制的撤出战场。
    最后,关羽撤回到了历城,并将张南表为济南太守,使其驻扎在此,为侧翼门户。
    而曹操看着关羽有序撤退后,也没有进一步追击。
    因为和泰山军比起来,曹操在这一战的损失更为巨大。
    先是丢了历城,使青州的西面门户洞开,又损失了数名众将,其中自己的一个堂弟都死在了关羽的兵锋下。
    而像其他的部队的损失,丁口的损失,东平陵被催破的损失就更不用提了。
    但好在这一次曹操也不是输家,因为正是凭借着平原津的一战,他完成了对整个青州的鲸吞。
    此战中,北海士豪献土投效,平原文武也认同了曹操的能力,马首是瞻。如今,曹操从只有济南一郡,只半年不到就占领了青州五个郡国,只余下最偏僻的东莱。
    如此,他已经完成了荀彧所献的囚中对之前步,下一步就可以鹰杨徐州了。
    只是青徐一体是靠武力征服还是结盟,目前并不一定。
    如果没有陈登、臧霸的血战证明了徐州军的荣誉,可能这一次曹操缓和过来后就会将目光对准徐州。
    但现在徐州有了陈登和臧霸,这一切就又未知了。
    那这一次陈登和臧霸是输家吗?
    怕也不是,尽管这一战,陈登的江淮兵好像损失并不小,但他却收获了和泰山军作战的第一手经验。
    有了鲜活的教训后,这一次陈登对自己以及对泰山军的战力就有更清晰的认识,也能针对性的改进。
    而且陈登收获的并不仅是如此,他更收获了名。
    徐州作为东方大州,州内俊彦何止车载斗量?更不用说现在的扬州也无雄主,那些有志于四方者,皆从这一战看出了陈登为崭新势力的可能。
    相比于一众徐州将的逡巡保守,陈登的锐意进取,就如朝日东升一样吸引着州内的进取派,相信随着陈登回到徐州,他的实力必然会再上一层楼。
    而和陈登不同,臧霸可能获得的并不多。
    他既不是第一个北上的,所以名和他无关。他也不如后面坐战的友军一样,那些人此战一点损失也没。
    所以臧霸好像特别尴尬,就是该付出的都付出了,但好像一件收获都没有。
    但实则并不然,至少有一点臧霸是获得的。
    那就是经此一战后,他麾下的琅琊众多少都从泰山军的阴影中走出来了。只是这一点,臧霸就认为值得。
    所以这一战,好像谁都没有赢,也没有输。
    但泰山军却多少输了点未来。
    这一次大战,他们没能将青州的新兴势力给消灭在萌芽中,并让他们在战火中成长了起来。
    那下一次泰山军再想要攻略青州,就会加倍困难。
    其实这也是此前政事堂的看法,那就是不动则已,动就要雷霆万钧。但可惜,事与愿违,将之打成了一个呆仗。
    当时人可能并不会多说,但日后的那些史学家们多有指责此战泰山军失利的背后,是张冲对东南局势的漠视。
    从七月初的冲突爆发到七月中旬两方罢兵,张冲既没有给予前线足够的指示,也没有提供足够的援兵,好像整个邺城都对平原津这一仗毫不关心。
    这种指责当然有其合理性,但却并不客观。
    实际上,当丁盛的军报不断送交邺城的时候,张冲就已经对此战高度重视,甚至一度为之开过三次枢密、门下的联席议事。
    但就在丁盛战不利,请求援兵的消息传到邺城的时候,两条消息也突然一南一北送到了邺城。
    这北面的是,以辽西、辽东、玄菟郡、乐浪郡的汉家残余势力联合了部分鲜卑山一带的鲜卑部落,趁着山海道退潮,袭击了右北平诸地。
    这支联合军显然是以幽州流亡士族以及关外的北虏归化军将,裹挟了汉家在此地的军镇,再结合本地土豪而形成的又一个集团。
    这个集团自建立一开始就是旨在消灭泰山军。
    和一般人所理解的有国界线的疆域不同,汉室在北面的疆域往往是变化无常的。它总是受制于汉室和鲜卑的实力对抗的结果。
    汉室兴胜的时候,汉家在北面的疆域就可以拓展到松辽平原一带,也就是燕北长城以北的地区。
    燕北长城是战国时期燕人向燕山以东开拓的结果。
    彼时,为了缓解赵国和齐国的压力,燕人向着燕山以东,也就是现在辽东半岛的位置开始开拓。
    在这片地区,有一块广阔的平原,叫辽河平原。
    其北面为松辽平原,西面是日后蒙古人占据的蒙古高原,南面是渤海、东面则为日后的朝鲜半岛。
    同时,在地理上,辽河平原还有三条巨大的山脉给遮护着。
    在它的西北面,也就是它和蒙古高原交界的地区就是鲜卑山,也是日后的大兴安岭;在它的西南面,则是庞大的燕山;而在它的东面,则是绵绵长白山。
    可以说,辽河平原就是燕山之外的一块独立的地理单元,无论哪个民族据此,都能割据一方。
    而万幸,燕人率先进入到了这里,并开始经营这片地区。
    之后秦汉一统,依旧占据着这片平原成为此地主人。
    但当年的燕人也发现了,这片地区的威胁更多的是来自更北方的渔猎民族,这些东胡人、肃慎人,往往会在秋天南下袭击汉人的耕作区,以获得足够的粮食来过冬。
    所以当年的燕人就依托鲜卑山和长白山,在中间修建了一条东西走向的长城,专门抵御松辽平原的胡人南下。
    而这一长城就成了农耕势力和渔猎势力的分割线。即便是当年武功赫赫的汉武帝在击破卫氏朝鲜后,也并没有再向北开拓,依旧维持着现在的势力范围。
    因为大自然的严酷寒冷总是比个别人类的雄心壮志要更为有力量。
    而现在这片辽东地区,就是汉家在燕山以东的汉四郡。
    但即便汉家占据这片地区已经数百年了,但依旧不要高估中央对这片地区的掌控力度。
    在更多的时候,汉室对这里普遍采用着羁縻的行政措施,只是到了日后鲜卑兴起,为了抵御鲜卑人顺着鲜卑山和此地的乌桓人勾连,汉家才在这里设置了辽东属国,开始直接管辖境内的乌桓人。
    之后的百余年里,汉家在这片地区和鲜卑人反复厮杀争夺,并最终以汉人的胜利告终。
    其中无数汉人将星就是从这片地区成长起来的,如已经死在中人亭大战的公孙瓒就是在辽东属国长史的位置上扶摇直上的。
    而为了维持这条燕北长城防线,汉家在这里构筑了完整的烽燧警戒系统,每燧相各五里,每燧有兵十人。
    而在这些烽燧防线后的就是汉人的屯垦区,因有辽河的滋润,这片地区即便一年一熟,但依旧能养兵数万。
    而这些屯垦区就为这些烽燧源源不断的提供着兵源和物资。
    换句话说,只是靠着辽河流域一地的平原,此地就能完全供养这条北面防线,这就大大减轻了中央的负担。
    只是到现在,随着汉室崩塌,幽冀一带的汉家政权开始全面瓦解,如今的辽东地区也越发成为一座孤岛。
    那些不被泰山军所容者,除了南下青州的,剩下的全部都从燕山山脉的通道流入进了辽东地区。
    这些人为辽东地区带来人口、财富和文化的同时,在政治上越来越反泰山军。而且因为这一集团内大量的北胡军将的存在,他们与当地的鲜卑人、乌桓人的关系开始发生了转变。
    在过去,长城以北为引弓之国,受命单于。在长城以内,冠带之室,汉家制之。
    但现在,辽东四郡这片土地上却开始出现了某种胡汉合流,而这次行动就是这一趋势的表现。
    而张冲也正是看出了这一趋势的转变,才不得不将大部分的精力用在辽东地区。
    因为这件事的后果非常恐怖。
    且不说日后历史的最大变量就是来自东北地区的鲜卑人,就只说现在,以胡人之武力,配以汉人之制度,如不重视,这一地区很快就能形成一个威胁泰山军后方的绝强武力集团。
    更不用说,随着汉家技术在胡人中的传递,那就必会使得整个北面的胡人实力得到飞速的提升,这将会给泰山军在北疆的防线带来超乎想象的压力。
    到时候中原之地的袁绍或者曹操在整合了各方后,再和北面的胡人南北夹击,河北就真的成了泰山军的死地了。
    所以在丁盛军团和关羽军团在青州鏖战的时候,张冲就和度满等一众门下反复商议,最终决定趁着辽东地区的势力还未成型,先行击破,以赢得泰山军在外部形势的安全。
    只是这半月来,因为青州战事的存在一定程度上消耗着邺城的资源和精力,才将这事停留在准备中。
    直到东南面终于送来两方罢兵的军报回来,东征辽东之军略终于成行。
    这一次,泰山军这一架战争机器,终于再次转动起来。
    睥睨之眼,目视辽东。
    在古代,农耕文明在北面开拓的最极限就是大凌河以北,再往北根本没办法留住人。只有有了现代科技的加成,东北地区才得到了发展。
    (本章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