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滋溜
第175章 滋溜
王川福与俞兴聊了一半,终究还是没有按捺住心中好奇,问了一个问题。
“俞总,你搞这个对话是想干什么用的?”
“狭义的说,我就是想给百晓生的用户看看不同行业的精英都是怎么思考与实践,广义的说,我希望更多人的看到咱们的对话能够有所收获。”俞兴这里又表达了感谢,“王总愿意抽时间接受我的拜访,我是很感激的。”
别看比亚迪现在的主卖车型是f3,它去年的营收已经做到277亿,今年有望突破400亿。
简单的比一比体量,这位3号对话目标是1号对话刘强东的十多倍,当然,不同行业没法这样直接比,互联网的增速会相当之快,但对于俞兴来说,他现在捣鼓的百晓生与之相比都过于微小。
本来致电比亚迪这边也没觉得一定能见到人,今天见到了,还是挺高兴的。
“不用客气,这周都不是很忙。”王川福看着年轻人,实在的说道,“我就是觉得,咱们之间可能有代沟,你是做互联网的,所以,我应该再聊点什么?”
“随便聊,咱们不预设什么,我就是想听听你的想法。”俞兴笑着说道,“比如,你对合资车怎么看?”
“合资车很好,合资车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王川福不假思索,又说了句,“我们会学习和消化之后追上它们的。”
俞兴点了点头。
王川福见年轻人没有继续问,估计对方是想让自己在这个话题再多聊一些,但他也觉得还是聊自己擅长的会比较舒服,如此继续说道:“咱们国内是一个大市场,这么大的一个市场,必然就应该出现质量和名气过硬的品牌,比亚迪就是在朝着这个方向前进,但这些都必须根植于国内产业链的发展,我认为合资车带来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这里。”
俞兴感兴趣的问道:“这一点怎么说?”
“首先,你得知道不同合资车对于国内供应商的态度是不同的,一正一反,反面的像bba,它们喜欢用它们在欧洲的t1。”王川福中断了一下,“你知道t1吧?”
俞兴点头:“tire1,直接对工厂供货的一级供应商,tier2更次一级,主要是给tire1供货。”
王川福笑了笑:“是的,bba喜欢用博世、佛瑞亚、德科斯米尔那一批欧洲的t1,丰田呢,它喜欢用自家的或者日本的,比如,丰田纺织,这是提供座舱内饰的零部件,比如,电装denso,这是提供空调、燃油管理之类的。”
“它们当然也会在国内建厂,这样能降低成本,但国内的工厂只有制造权,研发主要都在它们原本的国家。”
“正面的,像大众,当年在上汽的坚持下把朗逸、辉昂等车型的开发权给了过来,虽然德国依旧把握更多的话语权,但供应链的研发能力到了国内,这就强很多了。”
“我知道的通用还更好一些,它和上汽成立了泛亚,不光整车的开发权,连新平台的开发权都给了过来,像十分成功的gl8,这就是上汽主导的,这种合资的带动就极大的让咱们的整车和零部件研发能力成长起来。”
“如果我们的产业链发展不起来,那一定做不出好的车。”
“这也就是市场换技术嘛。”
王川福侃侃而谈。
“这种供应链的发展为比亚迪带来了什么助力?”俞兴顺势问道。
“助力嘛,标准、技术、人才,我们都在学习和引进。”王川福这样说了一句,忽然又说道,“国内对这一块应该是有规划的。”
他如数家珍的继续说道:“像联合电子,这是上汽与德国博世的合资公司,主要是研发制造车辆的控制模块,现在很多民营的汽车电子公司都是从里面出来的人成立的。”
“像华域赛科利,搞出了第一代国产的钢铝混合车身焊接技术,像延锋,它做了车内很多的零部件,是上汽华域的子公司,旗下又有很多合资公司,做内饰、座椅、电子件……”
“一辆汽车有两三万的零件,三大件很重要,但一辆好车需要依托于整个汽车零部件供应链的发展才能制造出来。”
“还是我刚才说的,咱们国内市场这么大,技术的引进和吸收也一直在进行,理应出现足够硬的国产品牌,也许是比亚迪,也许不是比亚迪,但我们在奔着这个方向努力。”
俞兴在脑海里记下一个“产业链”的关键词,又问道:“既然bba与丰田能那样做,大众与通用又为什么做这样的合资?”
“车企的利益不是一体的,它们彼此是竞争的。”王川福顿了顿,又说道,“我不知道是不是有这样的因素,但上汽现在还没拿到奥迪的制造权,一汽在十多年前就拿到了。”
他摇摇头,喝了口茶:“有利益,有代价,但我能看到的是国内产业链的进步已经很明显,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俞兴见船夫打开了话匣子,同样喝了口茶之后把接下来的问题重点放在了产业链之上。
两个小时的对话时间转瞬即逝。
等到秘书来敲门提醒开会时间的时候,俞兴感觉有些意犹未尽。
“俞总,我没准备什么稿子,你也没给什么问题,咱们聊了这么多,我基本就是想到哪聊到哪。”王川福起身,握手,“说的比较啰嗦,你如果发出来,那就精简精简。”
俞兴笑道:“我们网站的帖子也不像新闻报道,况且,王总今天的话特别真诚。”
“我去开会,让小王送送你。”王川福走了两步,招呼外面的秘书。
俞兴再次感谢船夫,准备离开。
王川福又走了几步,忽然问道:“俞总,你问了这么多,是对造车感兴趣吗?”
俞兴愣了愣,然后摇头道:“我还是比较喜欢轻资产的运营,去年搞公司的时候很快就搞了几百人,当时就感觉特别累,今年好很多,造好车这种事还是交给比亚迪这种经验丰富的品牌。”
王川福一笑:“我们造车实际也就五六年,当年我做电池的时候也没想过进军这个行业。”
俞兴略一沉吟,反问道:“王总怎么会问我这样的问题?”
“因为我以前接受采访的时候,记者最喜欢问的是未来,是目标,是营收,你今天喜欢问的是产业链,是不同环节公司的业务和发展。”王川福调侃道,“那些制造业的东西那么沉闷,向来不怎么招人喜欢。”
“嗯,事实上,我在聊天的过程中有琢磨卖铲子的故事,淘金的很多,发财的却是卖铲子的。”俞兴认真的说道,“等我有钱,我可能会考虑考虑做做好铲子。”
王川福思考两秒,点头道:“也不错,如果有机会,欢迎俞总的铲子成为我们的t1。”
俞兴最后与船夫握手,辞别了这位造车6年的boss。
6年……
俞兴离开比亚迪的总部,人在车上的时候不自觉还在想这个被船夫自己提到的时间。他一直有个特殊的误区,总觉得比亚迪是那家厚积薄发的车企,但现在自比亚迪2003年开始造车,确实只有6年而已。
比亚迪在2003年成为全球第二大手机电池制造商,随即选择与电池相关的行业,决定做电动车,收购了秦川公司,用了一年的时间做出一款“316”,但在实车展示的第二天就因经销商的预期而砍掉。
之后又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比亚迪f3下线,用14个月的时间卖出了10万辆。
从f3下线到现在,是4年的时间。
一个做电池的怎么敢去做汽车,这大概是当时最为主流的质疑。
俞兴觉得这个事特别有意思。
等他回到酒店,与小英分享今日与船夫的交流,又谈到船夫最后询问自己的话。
刘琬英的第一反应是:“你想干什么?也想搞一家车企骗补吗?”
“哎,小英,你对我这个人是不是存在误解?”俞兴无奈,“我和你分享最新的对话,你怎么上来就是骗不骗的,我也没说我想造车啊。”
刘琬英迟疑三秒,问道:“那你是想搞一搞汽车行业里骗补的?还是说,你这个百晓生又筛到什么异常的信息了?”
“我只是有感而已,我觉得搞搞铲子就能发财。”俞兴这么答道。
“你想发财,那就慢慢筛信息就是,如果这次能把嘉汉林业与阿里的事情做成,我们手里的本金会大大增加,到时候再操作起来就是很强的创收能力了。”刘琬英认真的说道,“你既然说轻资产运营,还有什么能比这更轻资产?”
俞兴沉吟:“嗯……”
“如果你相信王川福的判断,这个新能源是未来,或者你自己有这样的预期,对了,我看你还关注美国的特斯拉。”刘琬英说道,“这样的话,做铲子有什么意思,最大的做多不应该是也搞一家车企吗?”
她现在习惯把事情分为两种方向,一种是金融层面的做空,一种是企业经营方面的做多。
俞兴再沉吟:“这个时间……”
但这四个字一出口,他想到了此时都还没出现的理想、蔚来、小鹏以及什么哪吒、领跑之类的新能源车企。
刘琬英不知道俞老板心里的想法,表达自己的观点:“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做一件事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俞兴纳闷道:“小英,你在干嘛呢?鼓励我造车啊?”
“我当然反对啊。”刘琬英态度明确的说道。
俞兴更纳闷了:“那你跟我说半天?”
“我从我的认知来看,我不觉得造车是什么很好的选择。”刘琬英坦率的说道,“但如果你觉得这个事有意思,你愿意投入,等咱们干了几票,不是不能试试,我反对的是这个事,我支持的是你这个人。”
“唔,我要感谢你吗?不过,我心里好像没有很兴奋。”俞兴笑道,“赶紧等保尔森增持吧,就倚仗他们给钱了。”
刘琬英提到一个最新的消息:“保尔森的脚步真的近了,我看他在华尔街又提到了自己看好的公司方向,里面就包含了嘉汉林业这一块。”
俞兴希望保尔森能够赶紧增持,那边的阿里也还等着消息呢。
等到这通电话粥煲完,他回到房间,没瞧见钟志凌和葛星文,不知道这俩人是不是去浏览城市风光了。
俞兴坐在桌子前,扯过酒店的小本子,掏出水笔在上面写了一个词,铲子。
随即是第二个词,供应链。
如果想要赚钱,仅仅凭借投资机会就可以了,倒也不用那么费心费力。
俞兴今时不同往日,虽然不像遇见的那些大佬们,但也能初步调动一些资源,而随着时间的发酵,这些资源是能很快增值的。
他又写下第三个词,造车。
俞兴认真审视这三个词,如同与小英的交流一样,内心并没涌现出什么兴奋之情。
片刻之后,他忽然想到小英的第一反应,默默在纸上写下了第四个词,骗补。
滋溜!
不知道怎么回事,心里好像一下子就兴奋起来了。
汽车行业确实存在很多混乱,尤其是新能源发展的前后,这必然能给百晓生带来不少机制的验证,包括前老板贾会计也有在其中掺一脚。
如果能亲手助力前老板的事业,那心里的感觉一定很好。
俞兴在最后一个词上画了一个圈,不自觉的想到了更多,骗补这个事不光发生在国内,国外也有因为宁德时代占据电池市场而出现的类似事情。
欧洲就出现了一家致力于汽车电池制造的公司北伏,希望以此减少对亚洲电池公司的依赖,七年时间融资超过150亿美元,选择在瑞典的北极圈的小镇建厂,说是这里阳光充足,利用太阳能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最终的结局是申请破产保护。
而宁德时代的创始人对此评价有三条,因为他们的设计是错误的,因为他们的工艺流程是错误的,因为他们的设备是错误的……
俞兴想到这件事,只觉天下骗子如过江之鲫……
但又冒出一个小念头,反正都是骗,不如我来……
不不不,我是做正经生意的。
俞兴迅速止住念头,不觉自己能操作这样的事情,又迅速在纸上划掉了自己写的这几个词,但莫名其妙的是,心里确实变得格外兴奋。
(本章完)
王川福与俞兴聊了一半,终究还是没有按捺住心中好奇,问了一个问题。
“俞总,你搞这个对话是想干什么用的?”
“狭义的说,我就是想给百晓生的用户看看不同行业的精英都是怎么思考与实践,广义的说,我希望更多人的看到咱们的对话能够有所收获。”俞兴这里又表达了感谢,“王总愿意抽时间接受我的拜访,我是很感激的。”
别看比亚迪现在的主卖车型是f3,它去年的营收已经做到277亿,今年有望突破400亿。
简单的比一比体量,这位3号对话目标是1号对话刘强东的十多倍,当然,不同行业没法这样直接比,互联网的增速会相当之快,但对于俞兴来说,他现在捣鼓的百晓生与之相比都过于微小。
本来致电比亚迪这边也没觉得一定能见到人,今天见到了,还是挺高兴的。
“不用客气,这周都不是很忙。”王川福看着年轻人,实在的说道,“我就是觉得,咱们之间可能有代沟,你是做互联网的,所以,我应该再聊点什么?”
“随便聊,咱们不预设什么,我就是想听听你的想法。”俞兴笑着说道,“比如,你对合资车怎么看?”
“合资车很好,合资车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王川福不假思索,又说了句,“我们会学习和消化之后追上它们的。”
俞兴点了点头。
王川福见年轻人没有继续问,估计对方是想让自己在这个话题再多聊一些,但他也觉得还是聊自己擅长的会比较舒服,如此继续说道:“咱们国内是一个大市场,这么大的一个市场,必然就应该出现质量和名气过硬的品牌,比亚迪就是在朝着这个方向前进,但这些都必须根植于国内产业链的发展,我认为合资车带来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这里。”
俞兴感兴趣的问道:“这一点怎么说?”
“首先,你得知道不同合资车对于国内供应商的态度是不同的,一正一反,反面的像bba,它们喜欢用它们在欧洲的t1。”王川福中断了一下,“你知道t1吧?”
俞兴点头:“tire1,直接对工厂供货的一级供应商,tier2更次一级,主要是给tire1供货。”
王川福笑了笑:“是的,bba喜欢用博世、佛瑞亚、德科斯米尔那一批欧洲的t1,丰田呢,它喜欢用自家的或者日本的,比如,丰田纺织,这是提供座舱内饰的零部件,比如,电装denso,这是提供空调、燃油管理之类的。”
“它们当然也会在国内建厂,这样能降低成本,但国内的工厂只有制造权,研发主要都在它们原本的国家。”
“正面的,像大众,当年在上汽的坚持下把朗逸、辉昂等车型的开发权给了过来,虽然德国依旧把握更多的话语权,但供应链的研发能力到了国内,这就强很多了。”
“我知道的通用还更好一些,它和上汽成立了泛亚,不光整车的开发权,连新平台的开发权都给了过来,像十分成功的gl8,这就是上汽主导的,这种合资的带动就极大的让咱们的整车和零部件研发能力成长起来。”
“如果我们的产业链发展不起来,那一定做不出好的车。”
“这也就是市场换技术嘛。”
王川福侃侃而谈。
“这种供应链的发展为比亚迪带来了什么助力?”俞兴顺势问道。
“助力嘛,标准、技术、人才,我们都在学习和引进。”王川福这样说了一句,忽然又说道,“国内对这一块应该是有规划的。”
他如数家珍的继续说道:“像联合电子,这是上汽与德国博世的合资公司,主要是研发制造车辆的控制模块,现在很多民营的汽车电子公司都是从里面出来的人成立的。”
“像华域赛科利,搞出了第一代国产的钢铝混合车身焊接技术,像延锋,它做了车内很多的零部件,是上汽华域的子公司,旗下又有很多合资公司,做内饰、座椅、电子件……”
“一辆汽车有两三万的零件,三大件很重要,但一辆好车需要依托于整个汽车零部件供应链的发展才能制造出来。”
“还是我刚才说的,咱们国内市场这么大,技术的引进和吸收也一直在进行,理应出现足够硬的国产品牌,也许是比亚迪,也许不是比亚迪,但我们在奔着这个方向努力。”
俞兴在脑海里记下一个“产业链”的关键词,又问道:“既然bba与丰田能那样做,大众与通用又为什么做这样的合资?”
“车企的利益不是一体的,它们彼此是竞争的。”王川福顿了顿,又说道,“我不知道是不是有这样的因素,但上汽现在还没拿到奥迪的制造权,一汽在十多年前就拿到了。”
他摇摇头,喝了口茶:“有利益,有代价,但我能看到的是国内产业链的进步已经很明显,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俞兴见船夫打开了话匣子,同样喝了口茶之后把接下来的问题重点放在了产业链之上。
两个小时的对话时间转瞬即逝。
等到秘书来敲门提醒开会时间的时候,俞兴感觉有些意犹未尽。
“俞总,我没准备什么稿子,你也没给什么问题,咱们聊了这么多,我基本就是想到哪聊到哪。”王川福起身,握手,“说的比较啰嗦,你如果发出来,那就精简精简。”
俞兴笑道:“我们网站的帖子也不像新闻报道,况且,王总今天的话特别真诚。”
“我去开会,让小王送送你。”王川福走了两步,招呼外面的秘书。
俞兴再次感谢船夫,准备离开。
王川福又走了几步,忽然问道:“俞总,你问了这么多,是对造车感兴趣吗?”
俞兴愣了愣,然后摇头道:“我还是比较喜欢轻资产的运营,去年搞公司的时候很快就搞了几百人,当时就感觉特别累,今年好很多,造好车这种事还是交给比亚迪这种经验丰富的品牌。”
王川福一笑:“我们造车实际也就五六年,当年我做电池的时候也没想过进军这个行业。”
俞兴略一沉吟,反问道:“王总怎么会问我这样的问题?”
“因为我以前接受采访的时候,记者最喜欢问的是未来,是目标,是营收,你今天喜欢问的是产业链,是不同环节公司的业务和发展。”王川福调侃道,“那些制造业的东西那么沉闷,向来不怎么招人喜欢。”
“嗯,事实上,我在聊天的过程中有琢磨卖铲子的故事,淘金的很多,发财的却是卖铲子的。”俞兴认真的说道,“等我有钱,我可能会考虑考虑做做好铲子。”
王川福思考两秒,点头道:“也不错,如果有机会,欢迎俞总的铲子成为我们的t1。”
俞兴最后与船夫握手,辞别了这位造车6年的boss。
6年……
俞兴离开比亚迪的总部,人在车上的时候不自觉还在想这个被船夫自己提到的时间。他一直有个特殊的误区,总觉得比亚迪是那家厚积薄发的车企,但现在自比亚迪2003年开始造车,确实只有6年而已。
比亚迪在2003年成为全球第二大手机电池制造商,随即选择与电池相关的行业,决定做电动车,收购了秦川公司,用了一年的时间做出一款“316”,但在实车展示的第二天就因经销商的预期而砍掉。
之后又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比亚迪f3下线,用14个月的时间卖出了10万辆。
从f3下线到现在,是4年的时间。
一个做电池的怎么敢去做汽车,这大概是当时最为主流的质疑。
俞兴觉得这个事特别有意思。
等他回到酒店,与小英分享今日与船夫的交流,又谈到船夫最后询问自己的话。
刘琬英的第一反应是:“你想干什么?也想搞一家车企骗补吗?”
“哎,小英,你对我这个人是不是存在误解?”俞兴无奈,“我和你分享最新的对话,你怎么上来就是骗不骗的,我也没说我想造车啊。”
刘琬英迟疑三秒,问道:“那你是想搞一搞汽车行业里骗补的?还是说,你这个百晓生又筛到什么异常的信息了?”
“我只是有感而已,我觉得搞搞铲子就能发财。”俞兴这么答道。
“你想发财,那就慢慢筛信息就是,如果这次能把嘉汉林业与阿里的事情做成,我们手里的本金会大大增加,到时候再操作起来就是很强的创收能力了。”刘琬英认真的说道,“你既然说轻资产运营,还有什么能比这更轻资产?”
俞兴沉吟:“嗯……”
“如果你相信王川福的判断,这个新能源是未来,或者你自己有这样的预期,对了,我看你还关注美国的特斯拉。”刘琬英说道,“这样的话,做铲子有什么意思,最大的做多不应该是也搞一家车企吗?”
她现在习惯把事情分为两种方向,一种是金融层面的做空,一种是企业经营方面的做多。
俞兴再沉吟:“这个时间……”
但这四个字一出口,他想到了此时都还没出现的理想、蔚来、小鹏以及什么哪吒、领跑之类的新能源车企。
刘琬英不知道俞老板心里的想法,表达自己的观点:“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做一件事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俞兴纳闷道:“小英,你在干嘛呢?鼓励我造车啊?”
“我当然反对啊。”刘琬英态度明确的说道。
俞兴更纳闷了:“那你跟我说半天?”
“我从我的认知来看,我不觉得造车是什么很好的选择。”刘琬英坦率的说道,“但如果你觉得这个事有意思,你愿意投入,等咱们干了几票,不是不能试试,我反对的是这个事,我支持的是你这个人。”
“唔,我要感谢你吗?不过,我心里好像没有很兴奋。”俞兴笑道,“赶紧等保尔森增持吧,就倚仗他们给钱了。”
刘琬英提到一个最新的消息:“保尔森的脚步真的近了,我看他在华尔街又提到了自己看好的公司方向,里面就包含了嘉汉林业这一块。”
俞兴希望保尔森能够赶紧增持,那边的阿里也还等着消息呢。
等到这通电话粥煲完,他回到房间,没瞧见钟志凌和葛星文,不知道这俩人是不是去浏览城市风光了。
俞兴坐在桌子前,扯过酒店的小本子,掏出水笔在上面写了一个词,铲子。
随即是第二个词,供应链。
如果想要赚钱,仅仅凭借投资机会就可以了,倒也不用那么费心费力。
俞兴今时不同往日,虽然不像遇见的那些大佬们,但也能初步调动一些资源,而随着时间的发酵,这些资源是能很快增值的。
他又写下第三个词,造车。
俞兴认真审视这三个词,如同与小英的交流一样,内心并没涌现出什么兴奋之情。
片刻之后,他忽然想到小英的第一反应,默默在纸上写下了第四个词,骗补。
滋溜!
不知道怎么回事,心里好像一下子就兴奋起来了。
汽车行业确实存在很多混乱,尤其是新能源发展的前后,这必然能给百晓生带来不少机制的验证,包括前老板贾会计也有在其中掺一脚。
如果能亲手助力前老板的事业,那心里的感觉一定很好。
俞兴在最后一个词上画了一个圈,不自觉的想到了更多,骗补这个事不光发生在国内,国外也有因为宁德时代占据电池市场而出现的类似事情。
欧洲就出现了一家致力于汽车电池制造的公司北伏,希望以此减少对亚洲电池公司的依赖,七年时间融资超过150亿美元,选择在瑞典的北极圈的小镇建厂,说是这里阳光充足,利用太阳能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最终的结局是申请破产保护。
而宁德时代的创始人对此评价有三条,因为他们的设计是错误的,因为他们的工艺流程是错误的,因为他们的设备是错误的……
俞兴想到这件事,只觉天下骗子如过江之鲫……
但又冒出一个小念头,反正都是骗,不如我来……
不不不,我是做正经生意的。
俞兴迅速止住念头,不觉自己能操作这样的事情,又迅速在纸上划掉了自己写的这几个词,但莫名其妙的是,心里确实变得格外兴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