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第173章 陛下不会让太子谋反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173章 陛下不会让太子谋反
    二道贩子的出现,确实是李承乾没预料道的情况。
    毕竟在此前,更多担心还是在蜂窝煤的推广上。
    对于这样的现象,对于蜂窝煤的销量,也算是利好。
    毕竟能自发的带来饥饿营销,增大煤炭的知名度。
    至于暂时的供不应求,那就供不应求吧。
    李世民也是一直在关注这件事的。
    他已经把之前太子借的钱,还给长孙无忌了。
    虽然长孙无忌一直说不要。
    但在这点上,可容不得含糊。
    煤炭在长安的销量爆炸,让李世民看到了太子给他描绘的蓝本希望。
    当即就召太子入宫。
    “日产三十万斤,还是太少了,这才几天,就已经不够用了。”
    “不用担心钱的事情,现在的关键,就是尽快开设更多的矿场。”
    长安库藏的两百多万斤煤炭,这才几天的时间,基本上已经销售一空了。
    在抛去成本的情况下,太子这边都快赚钱一千万钱。
    这样的情况,自然值得李世民大力扶持。
    况且东宫的钱,不就是国库的钱?
    “我已经让传信给晋州那边了,让汉王,赵节,还有罗会,尽快招聘人员,开设十座石炭厂。”
    在第一天得到消息后,李承乾就明白了蜂窝煤的市场有多大了。
    这仅仅只是长安的商铺,还有洛阳的商铺。
    大运河主要是连通南北,而南方水系多,更适合大量货物的水运。
    譬如江宁,也就是后世的南京,还有扬州,太原,成都,包括大量大运河能够直接沟通的水系城池,都能卖蜂窝煤。
    现在这样的情况,已经不需要用太子教令强行施压,蜂窝煤已经得到市场的认可和欢迎。
    十座矿场,也就300万斤的数目,顶多完全供给长安和部分洛阳。
    理论上来说,大唐目前的需求量,至少在千万斤,也就是三十个晋州标准矿场的产出。
    仅仅是300万斤,岁入就能达到四百六七十多万贯了。
    “十座矿场,有些少了。”
    “朕看,至少要五十座。”
    李世民比李承乾还要贪心。
    李承乾无奈道:“目前发现的露天石炭,只有十座,不过听过在朔州那边,有非常大的露天石炭,也许可以开个更大的矿场。”
    李世民手一挥:“那就开。”
    李承乾道:“这还需要大量的漕船用来运输,这么多产量,怕是把所有的漕船都用来运输煤矿都不够,还需要造出更多的漕船。”
    李世民手再挥:“那就造。”
    李承乾道:“这需要招聘大量的工匠。”
    李世民:“那就招。”
    李承乾:“工匠的数目有些不跟不上,最好是能开设一些工匠学堂,用来对学徒进行培训。”
    李世民:“开!”
    顿了顿,李世民说道:“这些事情,就不从朝廷的政令走了,直接从你东宫走。”
    “需要多少钱财,从府库直接支出就是。”
    这就是朝廷制度的关系,如果是走皇帝的诏敕,就要走朝廷的流程,因为涉及到大量国库的支出调用,很有可能被驳回。
    然后又是议事,各个官员发言,甚至会出现劝谏的情况。
    可实际上,不管是矿场还是造船,开设工匠学堂这些事务,即便是不通过官方也是能办的。
    太子教令就没这么麻烦了。
    从法理上说,大唐太子教令等同于皇帝的诏敕,有着同样的权力,受到的限制在于皇帝,而不是在于百官。
    只要皇帝不干涉,太子教令就能越过朝廷的流程,直接行驶皇帝的权力。
    比如前些时候,直接调动左右金吾卫,万年县,长安县对长安百姓进行镇压。
    当然,实际上在太子教令发出后,作为皇帝内侍的张阿难,会迅速通知到二凤这里。
    “是,父皇。”
    ——
    大唐贞观十七年,四月。
    这大概是李承乾,乃至于长安城,最为忙碌的一个月。
    首先就是全城徭役,该明渠为暗渠了。
    这件事的总体负责人,也是太子李承乾。
    首先是规划上,这个算是比较容易,长安本身就有排水所用的明渠,只是经过修建后改为暗渠。
    因为是同时修建的关系,全城徭役调动的劳动力达到四十万的规模。
    好在大部分的改建工程,都是在坊内进行。
    工部官员全部出动,然后以坊为单位,再延伸到坊正,里长,保长。
    落到最基层的保长这里,少则十数人,多则数十人,管理起来也没那么复杂。
    像是铁锹,锄头这样的工具,在长安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所以工具也不需要官府特意进行配置了。
    修建整个长安,听起来是很大的工程量,但实际上落到每个人的手里,所负责的区域也就六七米的样子。
    毕竟是修建自家门口的渠道,大多数百姓也不存在多少偷懒。
    届时要是没修好,臭的也是自己,这点大家还是拎得清的。
    自家男人在家门口干活,女人孩子也能顺带帮上一些小忙,实际上大部分的长安人,都投入到这一场建设中来。
    稍微麻烦一点的就是坊外街道的修建,比如朱雀大街。
    这里是从每坊挑选部分人,修建坊外的渠道。
    坊附近的街道,劳力就从坊里出。
    全城修建自然会对商业,生活不便造成一些影响,但这些影响暂时来说是值得的。
    李承乾除了全面统筹整个长安城修建渠道的事情,还要规划城外修建工厂的事情。
    是关于水泥工厂。
    这就需要大量的工人。
    石灰石,黏土,这些不要钱,但挖掘,运输,需要大量的劳力。
    把整个长安城铺设一层10厘米厚的水泥,需要多少水泥?
    长安城占地面积八十多平方公里,全部铺设一层水泥的话,要两千多万吨的水泥。
    显然短时间内,是很难达到的。
    最主要的是水泥工厂不赚钱,反而会亏钱,如果是征徭役的话,也不可能正常运作。
    这是个亏本的买卖,但在李承乾看来,必须要做。
    所以很大程度上,就是拿煤矿赚的钱,用来垫水泥工厂的钱了。
    好在随着煤矿厂的不断开设,供养水泥工厂的问题不大。
    水泥工厂的工人,就不能像是挖煤那样,多劳多得了,这样李承乾回亏死。
    所以只能按照月结算,以长工的方式。
    白吃包住,每月五百文。
    看似有些低,其实不错了。
    目前大唐的百姓,种田一年也就五千文左右的收入,收成好一点,也就六千钱的样子。
    这里包吃包住,吃饭这块就等于剩下来了,还能经常见到荤腥。
    累是累点,可每年能直接存下六千文,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已经很可观了。
    这些工人的来源,就不是从长安城里招了。
    一来是长安城正在全城徭役,二来以长安城百姓的收入水准,这样的条件去招工还是偏低的。
    所以主要是从周边的城池进行招聘。有太子教令背书,各地的县令直接发布告示。
    包括前往长安的路费,也是官府这边负责,直接走驿站的方式。
    水泥工厂招工一万人。
    每人每月工钱500,伙食费折算下来,每人每天10文,每月300,总共800.
    一万工人,则是每月800万钱的支出。
    实际上加上运输所用的马车,实际支持每月已经超过900万钱。
    至于前期的工厂建设,工人房屋的建造,制造水泥所需要的工具等,这些同样是工人们自己造了。
    李承乾的打算,是先把朱雀大街全部改成水泥路。
    于此同时,还有黑火药的研制。
    跳过粉末火药,达到制作颗粒火药的程度。
    已经找了数个大师级别的工匠,直接手搓燧发枪。
    燧石的使用,可追溯到王朝时代前,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记载了。
    在唐朝,普通百姓就已经在使用燧石了。
    优质的燧石虽然数量少,但并不难找。
    如果是军队装备,自然火绳枪更为使用,但造几把燧发枪自己玩玩,问题还是不大的。
    不要小看大唐工匠的水平,手搓燧发枪并不算难事,只是打造的时间会长一些。
    手搓枪管,甚至是制造简易的弹簧,问题都不算大,只是暂时无法量产。
    唯一的问题就是在密封上,使用个十几次后,就很容易炸膛。
    这就需要去到东南亚去搞天然橡胶了。
    显然想要大规模制作火绳枪,目前的工业水平还是能难达到的。
    相比之下,大量修建大唐的水泥道路,要更加实在。
    后世有言,想要富,先修路。
    东宫后院,李淳风已经在安排吏员进行水稻培育的育种记录了。
    在太子家令寺,现在已经有了一套完成的尺寸标准。
    从米,到厘米,再到毫米。
    游标卡尺这个东西,王莽已经发明出来,也不需要李承乾再去创造了。
    东宫的铁匠,已经开始以蜂窝煤为燃料,在用高炉炼钢,以模块化的方式,按照标准尺寸,打造纯钢制作的盔甲部件。
    李承乾这个月几乎完全没有休息的余地,比二凤这个皇帝还要忙,连早朝听政都没有时间去了。
    每天醒来,就已经有大量的东宫官员在等候。
    这是需要开会讨论,关于目前长安城修建渠道的事务。
    然后就是矿场的消息汇报,需要太子做出指示。
    过了晌午,李承乾就要去到东宫后院,看高炉炼钢,育种试验田,并且跟李淳风,工匠展开讨论分析,可能会出现的错漏和情况。
    包括对一些没有预测到的问题,进行开会研究跟处理。
    每过两天,还要去一趟城外水泥厂,毕竟每个月费近千万钱,前期工作指导跟观察。
    下午的时候,各地造船厂的消息也会被统一汇报过来,等候太子的指示和批准。
    还有环卫司,招工的人手,购买马车,规章制度。
    一直忙到晚饭后。
    晚上的时候,李承乾就要开始写章程。
    根据前世的经验,对现在实行的计划进行更加合理的规划。
    这样的情况,一直延续到四月末。
    长安城历经四十天的全民改造工程,基本上已经到了尾声。
    天气也逐渐的炎热起来。
    这个时候所有的百姓,才突然感觉到,今年的夏季完全不同了。
    因为暗渠的修建,曾经夏天臭烘烘的味道没有了。
    街道上也变得干净整洁,每过数百米,就会有个垃圾桶。
    即便是丢在地面上的垃圾,也会有环卫司的人进行清扫。
    百姓们没有了渗井,一开始有些不习惯,但也就个把月的功夫,就已经习惯把垃圾丢到垃圾桶,等着环卫司的人过来收。
    泔水,粪便这些。
    每到晚上宵禁后,环卫司的人就会用马车,带着两个大木桶,过来收取。
    这让宵禁后的街道上,除了巡逻的金吾卫,还有环卫司的马车。
    生活在长安的人,突然就感觉到,好像长安城一夜之间,焕然一新。
    这个时候,大家就开始念太子的好了。
    “太子果然贤明。”
    “我就说太子当初下的教令,肯定是为了咱们百姓们,你们还不理解。”
    “哼,也不知道当初谁闹得最欢,现在来说这些。”
    “终归百姓是为了咱们百姓着想啊,我感觉如今打出来的井水,都变得甘甜许多了。”
    “我听有些读书人说,曾经汉朝时候的长安城,就是因为渗井,所以井水都不能喝了,前朝这才建立了长安城。”
    “对了,你家现在用了太子造的蜂窝煤了吗。”
    “没有,东西市都没得卖,听说只给商铺送,你家有了?”
    “前几日别人送了几块,那是真好用啊,烧的时候都没什么烟,两块就能烧一个时辰,东西小,还不占地方,比上好的石炭还好,可比柴火好用多了。”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在东西市买到,到时候我家就全用蜂窝煤了。”
    魏王府。
    四月对于魏王李泰来说,是最无聊的一个月了。
    除了城外看看操练,就是在府内夜夜笙歌,好生无聊。
    最主要的是,针对太子的计划,似乎一下子就停歇了下来。
    “遗爱,昨日让你去问房公,房公是怎么交代的。”
    李泰询问道。
    原本他是想自己也出点主意,去对付太子,但又想不出什么好的办法。
    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房玄龄的身上了。
    房遗爱手里端着酥山,正吃得欢乐。
    天气逐渐炎热,东西市的酥山冰肆,又再度变得火热起来。
    听魏王问话,房遗爱回想了下说道:“父亲说,暂时不能对付太子。”
    李泰下意识的问道:“为什么。”
    房遗爱道:“我也是这样问的,父亲告诉我,就算是现在拿到了太子谋反的证据,然后去交给陛下,陛下也会压下来。”
    李泰咬牙道:“为什么。”
    房遗爱道:“我也问父亲为什么,父亲说,是因为现在太子很重要,对大唐很重要。”
    “所以,陛下不会让太子谋反。”
    房玄龄经常跟陛下君臣议事,对于太子正在做的那些事情,当然是非常清楚。
    煤矿的事情,牵扯太大了,可以说对大唐国祚,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
    而且煤矿并不是从世家的盘子里抢肉吃,开源而非节流,是大唐朝廷新的财政收入来源,甚至在未来将会成为堪比粮食赋税的主要来源。
    在这样的情况下,太子势大,须暂避锋芒。
    实际上,这个时候的房玄龄,已经掌控了一些,太子谋反的实证。
    不是贺兰楚石,而是李安俨那边。
    (本章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