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第165章 这是要逼朕退位吗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165章 这是要逼朕退位吗
    粮食是国家的根基所在。
    不管是现在,亦或是未来。
    对于大唐而言,如果有足够的粮食,行军打仗,治理地方,要更加容易。
    大唐王朝,也会更加的安定繁荣。
    李承乾不知道自己是属于穿越者,还是觉醒了前世宿慧,蝶梦庄周。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他的脑海里,有着大量先进的知识。
    这些知识,足以让大唐改天换地。
    谋反一定会成功吗。
    李承乾心里是有七成把握的。
    对上李世民要说十成把握,那就有些扯淡了。
    谋反不是好路子,受到后世影响,其实李承乾对于当皇帝这等事情,并没有太多执念。
    都想当皇帝,皇帝就真的那么好当吗。
    早几年的话,李承乾觉得自己肯定会选择当一个好太子。
    如果当四十年的太子,那更好了。
    可是现在,他已经没有退路。
    他想退,魏王会让吗,房玄龄会让吗。
    杜荷,赵节,李元昌,李安俨,侯君集等等,他们会同意吗。
    黄袍加身不由已。
    已经没有退路了。
    所以,李承乾只能是在起事之前,尽可能提高自己谋反成功的胜率。
    以及在谋反后,更好的对整个大唐进行管辖。
    假如按照历史的惯性,谋反失败了怎么办?
    历史上,李世民没有赐死太子,甚至是为了太子的性命,放弃了选择立魏王为太子。
    在被废太子后,李承乾流放黔州,没两年就死了。
    怎么死的?历史上并没有详细记载。
    推测是因为被贬后,郁郁寡欢而死,年仅二十六岁。
    当真是病死的吗。
    这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李承乾肯定是不想亲身去了解的。
    “请殿下示下。”
    魏征很急,急着去找陛下,但太子还有事说,不得不先听完。
    李承乾想了想道:“夫农者,国之大本也。大唐之兴,农为其基。”
    “观古之盛世,无不以农为重。周之兴也,井田之制,民务稼穑,仓廪实而国势强。秦以农战之策,扫平六国,一统天下。”
    “汉承秦制,重农抑商,文景之治,仓廪丰实,府库充盈,遂成大汉之盛。”
    “大唐疆土辽阔,气候各异。宜因时因地,教民耕植。”
    “今思一策,设农学院,聚天下农者之智,汇四方耕植之技。聘贤能之士为师,传农耕之法,授稼穑之术。”
    “研新种,兴水利,利农器。”
    “魏公以为如何。”
    王朝时代为什么没有农学院,是因为儒家思想,学而优则仕的影响。
    读书人的目标,就是考取功名,踏入仕途,施展抱负。
    农业被视为低贱的职业,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往往被认为是社会底层的劳动者。
    这种观念,使得人们对农业技术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建立专门农学院来系统研究和传授农业知识的动力。
    虽说北魏时期,已经有《齐民要术》这等农业书籍,但却没有得到朝廷的推广,只有小部分的文人流传。
    在大部分的眼里,农民大字不识,教给他们也学不会,看不懂。
    当然,用处还是有的,地方官员通常也会学习《齐民要术》,进行治理和管理。
    站在皇帝这个层面,主要关注的是政治稳定和国家的安全,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视往往只是停留在保障税收和维持社会稳定的层面上。
    更倾向于通过推行一些农业政策,如减轻赋税、兴修水利等,来促进农业的发展,而不是建立专门的农学院来进行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魏征听到太子的话后,一开始十分惊愕,接着双眼明亮有神,神色大为振奋。
    称赞道:“殿下这个策略,实在是高瞻远瞩,震撼古今。”
    “老臣曾经思考大唐的根本,常常担忧农业之事。”
    “若农学院能够建成,必定能让大唐的农业大大兴盛,仓库充实,百姓富足。”
    “此举功在当下,利在千秋,老臣必定全力支持。”
    李承乾笑着说道:“那便请魏公,将此策一同上报给陛下吧。”
    魏征作揖:“定不辱使命。”
    建立农学院,是李承乾很早就有的想法。
    最初让打造《天工开物》,一是为了让东宫的这些文官们,不要总是盯着自己来监督,弹劾,分散他们的精力。
    二就是为了给农学院作铺垫了。
    另一边,魏征急急忙忙的去见了陛下。
    把关于推广农学,跟设立农学院的事情说了。
    李世民自然没有拒绝的道理。
    以前没有,是因为大家都不想到这一块去,但只要能提出来,就能知道这对整个大唐的发展都说,都是上好的事情。
    像是这样的策论,都能有资格问鼎状元了。
    “太子最近对农业很是看重呀。”
    李世民有些感叹道。
    他先前感觉太子有穷兵黩武的嫌疑,只关注军事,不重视民生。
    但从曲辕犁,推广农学,设立农学院这些想法来看,太子对民生还是很注重的。
    魏征道:“太子重民,自是大唐之幸。”
    “按照太子的想法,必然能让大唐更加丰收,国库充盈。”
    百姓丰收,大唐收取的赋税自然就更多了,这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李世民点点头,问道:“魏卿身体可是好些了。”
    “多谢陛下关心,臣感觉已是无碍,还是多亏了太子啊。”
    李世民也听说了之前,太子去魏征家探望的情况。
    毕竟这事传播很广。
    虽说李世民没有创立后世明朝锦衣卫那样的情报组织,但大部分的消息,还是能知晓的。
    “魏卿安好,朕也放心了。”
    “此番太子让你来跟朕上报农学院的事情,朕看太子是把目标放在魏卿身上了。”
    李世民笑着调侃道。
    魏征却是正色道:“这是臣的本分,亦是臣的荣幸。”
    “臣这把老骨头,若还能为大唐,为百姓作些贡献,便是再累,也是值得的。”
    李世民说的是负责农学院的事情。
    其实魏征也能感受到太子让他总领农学院的想法。
    毕竟魏征本人在文人圈子里享誉盛名,没有谁比他更加适合了。
    李世民笑道:“朕给太子封了农务使,总领天下农事之职,原本觉得只是个名头。”
    “然而太子倒是有些出乎朕的意料,竟真的为农事发展想出了许多建议。”
    “如此也算是名副其实了。”
    魏征闻言,想了想道:“未来大唐在太子的带领下,必然是繁荣昌盛,蒸蒸日上。”
    “也许陛下该考虑撤销房玄龄文学馆大学士之职了。”
    魏征觉得自己说话已经很委婉了。但听在李世民的耳朵里,还要多么直接。
    脸色一下子就冷了下来。
    “朕如何做,还轮不到你来操心。”
    魏征不依不饶,直接说道:“太子的品德和行为,难道还不能证明他的优秀吗。”
    “陛下何苦让魏王生出夺嫡之心,此时熄灭魏王之心,乃是最佳时候,也可避免兄弟阖墙之事。”
    “还有晋王,陛下应该让其早些时候返回封地,留在长安,岂非是违背皇子就封的律法。”
    李世民面色发黑。
    让晋王回封地,撤销房玄龄的文学馆大学士之职。
    是要让朕直接跟太子对上?
    魏征这是要逼朕退位吗。
    “退下!”
    魏征还想再说:“陛下.”
    李世民喝道:“朕说,退下!”
    魏征无奈,拱手道:“是,陛下。”
    看到魏征离开,李世民的怒火也消退不少。
    同时开始沉思现在太子的情况。
    也就是现在李世民还算是壮年,脑子清楚,还没到汉武帝老年昏聩的时候。
    不然被魏征这么说,又是一场巫蛊之祸的开端了。
    李世民有些犹豫。
    作为皇帝,尤其是半个开国皇帝,李世民的权力能够得到真正的体现。
    不管太子势力有多大,在李世民眼里都是一盘散沙,只要直接出手,即便不是行废立之事,也能轻易的瓦解太子的所有权势。
    但李世民不想这么做。
    一方面,太子还没成长到能够威胁他皇帝权力的地步。
    另一方面,他是父亲,对于李承乾这个长子,是很喜爱的。
    儿子优秀,自也有作为父亲的骄傲。
    前两年,李承乾叛逆,他着实是担忧,最后杀了乐童,让其反省。
    总不能现在太子反省好了,又去打击太子吧。
    “阿难。”
    “臣在。”
    “朕想.算了。”
    李世民原本是想叫青雀入宫,可现在叫青雀入宫,好像也没多大意义了。
    太子的声势如日中天,即便他表现出对魏王的偏爱,对于太子那边也影响不大。
    “魏王最近在干嘛。”
    “魏王专心府兵操练之事,多次前往城外观看府兵操练。”张阿难躬身回道。
    李世民点点头。
    不过心里对于魏王在高丽的表现,并没有什么期待感,相反,对于太子可能会有的表现很是期待。
    太子在兵事上的天赋太强了,在李世民看来,太子继承权了先皇的兵法,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
    从兵棋对弈上,感受尤为清晰。
    难怪这么有自信去打高丽,或许真的能一战灭高丽。
    其实李世民自己都没有发现,自从那次抽了太子五马鞭后。
    他对太子是怀有愧疚之心的。
    所以很多时候,下意识对太子的行为,都比较放任。
    比如最开始,太子想为丈人苏亶,谋取大理寺少卿的职位。
    实际上按照苏亶的履历情况,是不够担任大理寺少卿的。
    当时李世民也很清楚,太子的想法,就是要伸手大理寺司法审判的权力。
    李世民完全可以把苏亶安排到其他寺当少卿,而非是大理寺。
    不仅能断掉太子的念头,也可以让苏亶这个太子丈人升职,无话可说。
    可李世民犹豫后,还是同意了。
    太子收苏定方,李世民也清楚,但依旧没有阻止。
    包括金吾卫陆仝的事情。
    还有鞭打万年县县令卢益中等等。
    如果没有李世民的放任,李承乾想要成长到今天这等地步,也几乎不可能。
    即便太子能造竹纸,曲辕犁,写出青玉案元夕这样的绝佳之词,可这些只能给太子提供名声。
    名声大小并不能让太子影响到皇帝的权力。
    李世民都知道,可他还是纵容太子这样做了。
    即便是这样的行为,很有可能会让太子生出不应该有的想法。
    这不是皇帝对太子的纵容。
    而是父亲对儿子的纵容。
    ——
    晋州,临汾城。
    “看吧,果然不出太子所料,这些家伙急了。”
    “也就是殿下有交代,否则依本王的性子,定要把他们全部都抓起来。”
    李元昌冷哼一声说道。
    正月十六从离开长安后,李元昌跟赵节,带着罗会等人,就来到了晋州,开设商号,开采煤矿。
    唐朝太子的权力是很大的,在没有皇帝干预的情况下,可以直接行使等同于皇帝的权力。
    可能在长安不怎么好使,毕竟什么事情陛下那边都能看到。
    但在其他方面,就很好用了。
    李元昌跟赵节,就是奉太子教令,在晋州逗留,不用立即返回封地跟地方就职。
    “听说他们已经准备上书,弹劾太子开设商号。”赵节说道。
    李元昌问道:“弹劾的内容是什么,你打听了吗。”
    赵节点点头:“无非就是与民争利,还有影响农耕。”
    李元昌嘿嘿一笑:“是影响他们农耕了吧,我听罗会说了,矿里可是有几百号佃户来着,为了能入工,都去公廨上报了户籍。”
    来到晋州后,赵节,李元昌就安排罗会在临汾城里张贴告示,大量招工。
    挖十五斤石炭,就能赚一文。
    十五斤才多少,两锄头下去就有了吧。
    哪里有这样的好事。
    每天挖个几百斤,岂不是就能赚几十文了。
    一天几十文,一个月随便就是上千文。
    如果不是有刺史,汉王背书,百姓们是不信的。
    比起给世家当佃户,挖煤简直太赚了。
    干一个月,能都赚大半年的钱了。
    一传十,十传百。
    这就招惹了大量原本隐没户籍,给世家当佃户逃税的农民,纷纷跑来挖石炭。
    偏偏现在正值农耕,世家手里的佃户都跑去挖石炭了,那良田怎么办?
    难不成荒废了。
    可对上汉王李元昌,他们又干不过。
    晋州距离长安并不算遥远,李元昌当街杀人,杀的还是清河崔氏的侍卫这个事,已经随着官员们述职回来传开了。
    清河崔氏都没能讨好,他们能干过汉王?
    当汉王不敢杀人呐。
    (本章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