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第50章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要实现男女平等,废除一夫多妻制是关键。”苏小梅继续说道,“这样普通百姓娶的妻子才能是父母疼爱的女儿,而不是权贵们的妾室。宁愿做穷人的妻子,也不做富人的妾!男女平等了,百姓才能真正幸福,生产力才能大发展,男女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苏小梅的话音刚落,人群中再次爆发出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男女平等的好处实实在在落到了底层男女身上,他们深知这项法律将为他们带来怎样的改变。男人们能够娶到好妻子,女人们也不用再当妾室了,大家一起奔向更美好的未来。
    苏小梅又接着说:“既然大家都认同女王陛下的男女平等理念,那就要用行动来支持。第一步就是废除缠足!明太祖的马皇后是大脚美人,女王陛下也是大脚,这说明大脚才是大贤大德的象征!健康的大脚比畸形的小脚好多了,小脚连路都走不远,怎么迈向幸福的未来呢?解放双脚就是解放封建思想的束缚!女同胞们,脱下你们的金莲鞋和裹脚布吧,堂堂正正地走出新天地!”
    听了这话,女人们都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脚。她们的脚被布条紧紧缠绕着,已经失去了原本的形态。她们曾以为那是美的象征,是女人应有的模样。但现在,听了苏小梅的话,她们开始犹豫了。是啊,为什么要让自己的脚受这样的罪呢?为什么要被这种畸形的审美观念所束缚呢?
    想到这里,女人们纷纷开始解缠足了。有些小女孩缠足还不深,脱下布后光着脚丫子奔跑欢呼说再也不受这罪了要像女王陛下一样做个受人尊敬的女子。她们的快乐感染了所有人连老妇人也动摇了相继解开了缠足布。这一幕在南方各省迅速蔓延开来就像一股时代的洪流随着双脚的解放而滚滚向前。
    而在金陵的奉天殿里,李清歌女王正召集群臣商议废除缠足的具体事宜。大殿前景色壮丽,金碧辉煌,李清歌女王端坐中央,文臣武将分列两侧。她品着雨前龙井茶,望着群臣,眼神中透露出坚定和决心。
    “各项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吗?”李清歌女王的声音清脆而有力,她询问着身边的刘墉。刘墉是朝廷的重臣,也是李清歌女王的得力助手。他赶紧站起身来,恭敬地回答道:“回禀陛下,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就绪。我们已经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将废除缠足的命令传达到全国各地。同时,我们还设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监督和执行这项命令。请陛下放心。”
    李清歌女王点了点头,表示满意。她知道,废除缠足只是实现男女平等的一步棋,但这一步却至关重要。只有让女人们真正解放了自己的双脚,她们才能走出家门,走向社会,成为真正的独立个体。而这一步的实现,也将为大炎国带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刘墉急忙禀报,声音中带着一丝紧张与期待:“一切准备就绪,就等陛下您发话了。”他微微低着头,双眼紧盯着地面,仿佛不敢直视那位坐在高位上的女王。
    李清歌轻轻点头,她的动作优雅而从容,仿佛一切都在她的掌握之中。她说道:“既然如此,那就照办吧!”她的声音清冷而坚定,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威严。
    刘墉应声答应,随即退到一旁。话音未落,两名白马军的士兵大步走出队列,他们身穿银白盔甲,手持粗大的铁链,拖拽着两个男子来到大殿中央。这两个人手脚都被绑得结结实实,脸上满是恐惧之色,身体不停地颤抖着,仿佛已经知道了自己的命运。
    其中一个男子,面容端正,尽管此刻满是惊恐,但仍难掩其俊朗的相貌。他身着一身华贵的衣裳,显然是出身富贵之家的子弟。他名叫卞泰,是金陵城汴家的大少爷。汴家,那可是金陵城里有着上百年历史的名门望族,其家族荣耀和地位在金陵城中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几年前,卞泰的祖父偶遇一位算命先生。那先生神秘莫测,声称汴家将会遭遇大难。祖父深信不疑,于是变卖了不少家产换成黄金,想以此来避祸。后来,白马军席卷金陵,要求收回所有土地。汴家为了保住家业和全家人的性命,赶紧把田地献了出去。虽然损失了不少钱财,但至少保住了家族的根基。
    然而,卞泰却一点也不懂得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安宁。他依然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对家里的婢女仆人都毫不尊重,甚至对他们动手动脚。连厨娘那十岁的女儿,他都不放过。厨娘愤怒之下,鼓起勇气报了官。李清歌女王为了树立典型,严惩恶行,就下令把卞泰给抓了起来。
    此刻,卞泰跪在地上,吓得连连磕头,大喊冤枉:“陛下明鉴啊!这真不是我愿意的,是那个女子自己不守妇道,想要攀附权贵。我们之间的事,完全是两厢情愿的。”他的声音颤抖着,充满了恐惧和绝望。
    李清歌女王听了,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她目光如炬,仿佛能洞察一切虚伪和谎言。她说道:“她才十岁,哪里懂得什么风月之事?分明是你强行施暴,尤其是对这么小的孩子下手,简直是罪大恶极!”她的声音冰冷而坚定,透露出对卞泰的深深厌恶。
    说完,她又看向了另一个男子。这个男子长得矮小猥琐,此刻正跪在地上不停地颤抖着求饶。他名叫梅叔,是一个恶名昭彰的拐卖儿童犯。他上个月刚拐卖了一个女童,现在又诱拐了一个男童,恶行累累。
    李清歌女王毫不留情地斥责道:“你上个月拐卖了女童,现在又诱拐男童,恶行累累,死一百次都不为过!”她的声音如同寒冰一般,让梅叔吓得魂飞魄散。
    两个人都拼命地磕头求饶,但李清歌女王不为所动。她大声命令道:“来人!把这两个人的脚骨打断,然后强迫他们穿上女人的小脚鞋!”这话一出,整个大殿都炸了锅。文武百官都觉得这个惩罚太过残忍了,男人的脚怎么可能穿进女人的小鞋里去呢?
    但李清歌女王已经下定了决心,不容任何人质疑。她目光坚定,仿佛能穿透一切阻碍。侍卫们很快取来了绣着双色鸳鸯的金莲小鞋,那鞋子精致无比,上面的鸳鸯仿佛活过来了一般。然而,在这美丽的鞋子背后,却隐藏着残酷的惩罚。
    侍卫们强行按住卞泰和梅叔,脱掉了他们的鞋子和袜子。他们的脚裸露在空气中,显得格外庞大和丑陋。侍卫们开始尝试把那双精致的小鞋套在他们的脚上。两个人疼得撕心裂肺地大喊大叫起来,声音响彻了整个大殿。
    卞泰的左脚刚被塞进小鞋里,就因为剧痛而昏了过去。鲜血染红了那双精致的小鞋,仿佛是对他恶行的惩罚。百官们实在看不下去了,纷纷用手捂住眼睛,不敢再看这残忍的一幕。
    然而,李清歌女王却怒喝一声:“你们都给我睁大眼睛看清楚了!谁敢回避就和他们同罪论处!”她的声音如同惊雷一般,震得百官们心惊胆战。他们无奈之下,只能强忍着心中的不忍,继续观看这场残酷的惩罚。
    李清歌女王又命令侍卫用鞭子抽醒卞泰,然后再次把他的右脚塞进了小鞋里。梅叔也遭受了同样的惩罚。他们的惨叫声交织在一起,让人听了心里直发毛。整个大殿都弥漫着一股血腥和残忍的气息。
    而李清歌女王却像是什么都没发生一样,端坐在那里悠闲地品着茶。她的神情淡然自若,仿佛这残酷的惩罚只是她治理国家的一小部分而已。她说道:“你们既然这么喜欢小脚,那我就成全你们好了。对于这种恶行,如果不严加惩罚,又怎么能起到警示作用呢?”
    她的声音清冷而坚定,透露出对正义的执着和对恶行的零容忍。奉天殿前,只剩下了哀嚎声和鞭子的抽打声交织在一起。这残酷的惩罚虽然让人心惊胆战,但也让百官们深刻认识到了李清歌女王的威严和决心。他们知道,在她的治理下,恶行必将受到严惩,正义必将得到伸张。
    李清歌的决绝与变革
    李清歌端坐在高高的龙椅之上,目光如炬,紧紧地盯着那两个男人的脚被缓缓地塞进那双精致却又残忍的小脚鞋里。她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那是一种混合着复仇与正义的复杂情绪。她的双眼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仿佛在这一刻,她看到了自己心中那个更加公平、正义的世界正在缓缓成形。
    “让他们两个在我面前跳舞,不到鞋子全被血染红,不准停下来。”李清歌的声音清冷而坚定,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侍卫们闻言,立刻上前,强行让那两个男人开始跳舞。他们的脚被扭曲变形,如同被折断的树枝,却在众目睽睽之下,不得不踮着脚尖,艰难地跳跃着。
    大殿之内,一片死寂。只有那两个男人因痛苦而发出的喘息声和脚步声在回荡。他们的身体像得了羊癫疯一样抽搐,脚上鲜血直流,染红了那双原本精致的小脚鞋。远远看去,那些小脚鞋就像是盛开的红色芍药花,但这样的场景却充满了诡异和恐怖。
    群臣们看到这一幕,恶心得想吐,五脏六腑都在颤抖。他们从没想过,男人的脚穿上小脚鞋竟然会如此恶心血腥。武将们虽然稍微好点,但文臣们大多已经忍不住掩口呕吐了。他们面色苍白,仿佛看到了人间最恐怖的一幕。
    李清歌慢慢放下手中的青花团龙茶盏,目光扫过群臣,慢悠悠地说:“你们这些男人,平时不是都喜欢小脚吗?娶妻纳妾,非得是小脚不可。现在怎么看到这场面就恶心成这样了呢?”她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嘲讽和戏谑,仿佛在看一场好戏。
    她又接着说:“你们可以让女子缠足,我为什么不能给你们制作这样的金莲呢?”她笑着,但笑容里却藏着深深的冷意,“所谓的小脚之美,不过是叶公好龙罢了,嘴上说着喜欢,实际上却是厌恶。”
    然后,她郑重地宣布:“从今天起,金莲之刑正式确立。凡是涉及对女性和幼女施暴的行为,如强奸幼女、逼迫妇女、拐卖妇女儿童等,除了依法论罪之外,还要让他们穿上金莲入狱。只要大炎王朝存在一天,这个刑罚就一天不废!”她的声音坚定而有力,仿佛每一个字都砸在了群臣的心上。
    俗话说得好:“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小脚这种畸形的审美观念,源自于古代对女子阴柔温婉的追求。士大夫们更是推波助澜,说缠足可以让女子步态纤柔,如弱柳扶风,以此取悦男子。他们白天欣赏晚上玩弄,性欲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因此诗文里多有歌颂缠足之风的,导致这种审美观念越来越扭曲。
    特别是朱熹,这个被李清歌视为眼中钉、肉中刺的男人。他身为官员,却强行推广缠足,害得无数女子双脚残疾。李清歌对他恨之入骨,听说陈郡的朱氏是他的后代,就下令灭了他的族。她的心中充满了对朱熹的愤怒和厌恶,仿佛只有这样才能为那些无辜受害的女子讨回公道。
    人的容貌和身材是天生的,难以人为改变。但唯独小脚,可以通过缠裹而变小。女子为了取悦他人,竞相缠足。这种风气愈演愈烈,无法遏制。李清歌知道,缠足陋习根深蒂固,虽然在南方已经得到了革除,但她担心它会死灰复燃。所以她决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士大夫面前展示金莲带血的恐怖和扭曲之状,以断绝他们的念头。
    刘墉看到两人已经支撑不住了,脸上露出了不忍的神色。他想要进谏,但李清歌却淡淡地说:“如果他们不能支撑了,就让侍卫扶着他们继续跳,直到鞋子被血染满为止。”她的声音冷酷而坚定,仿佛没有任何事情能够动摇她的决心。
    侍卫们遵命行事,如同牵线木偶一般,强迫两人继续跳舞。他们的脚上鲜血如注,地面上开满了朵朵血花。李清歌这才满意地说:“停下,拉下去判刑。”然后她又对群臣说:“戏看完了,回去各自写份心得,明天呈到御书房。”说完就宣布退朝了。
    这一天的展示,让群臣们身心都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们回去后都恶心得吃不下饭,有的甚至做起了噩梦。有个大臣晚上看到莲藕炒肉,就联想到了金莲,直接跑到厕所里吐了起来。李清歌觉得还不够解气,又命令刘墉继续安排抓捕恶徒,召集那些多次科举不中的士子和幸免于被抄家的富户,再次展示金莲速成的恐怖方法。
    众人观看之后,无不呕吐不止。金莲之美,从此成了他们此生的梦魇。他们开始反思自己的审美观念,开始意识到缠足的残忍和不公。而这一切,都是李清歌用她的决绝和勇气换来的。
    随着男女平等之法的推行和缠足之恶的根除,大炎王朝逐渐踏上了现代文明的道路。李清歌在位三届期满之际,系统奖励纷至沓来。
    【叮!宿主成功推广超级水稻,奖励世界农业大全!】
    【叮!宿主清除赌场青楼毒瘤,奖励全套纺织生产线!】
    【叮!宿主废除缠足,消除畸形审美,奖励百毒不侵之体和完美无缺的功法!】
    这一连串的奖励让李清歌喜出望外。她看着手中的奖励,心中充满了激动和自豪。她知道,这些都是她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换来的。特别是第一份世界农业大全,里面包含了五谷六畜果蔬的优质品种,简直是无价之宝。她相信,有了这些奖励的帮助,大炎王朝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而在这个过程中,李清歌也深刻地意识到了一个道理:只有勇敢地面对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不断地变革和创新,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她决心继续努力,为大炎王朝的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众多的水果里头,李清歌总能品味出它们各自独特的韵味。那玫珑蜜瓜,圆润饱满,皮薄肉厚,一刀切开,金黄色的瓜瓤映入眼帘,甜得跟蜜似的,仿佛能甜到人的心坎里;金煌芒果,沉甸甸地挂在枝头,金灿灿的,诱人得很,咬上一口,满嘴都是浓郁的果香;还有阳光玫瑰葡萄,一串串挂在葡萄架上,颗颗晶莹剔透,像是能透出光来,摘下一颗放入口中,甜中带着微酸,口感极佳。
    当然,还有8424西瓜,这是李清歌夏天里的最爱。那西瓜圆滚滚的,皮薄肉多,一刀下去,鲜红的瓜瓤和黑色的瓜子交织在一起,汁多味甜,简直是夏天里的解渴神器。每当她吃得满嘴都是西瓜汁时,都会忍不住感叹:“这西瓜,真是甜到心里去了!”
    除了这些常见的水果,李清歌还特别喜欢一些珍稀的品种。比如那蜂糖李,甜中带着点微酸,口感独特,吃一口就忘不了;阳山水蜜桃,粉嫩嫩的,仿佛能捏出水来,咬一口汁水四溢,让人回味无穷;东魁杨梅,紫得发黑,酸甜可口,吃起来满口生津,都是难得的珍品。
    说到荔枝,李清歌更是情有独钟。她最偏爱那桂味荔枝,一想到它那清爽甘甜、脆生生的口感,口水都要流下来了。每次吃到桂味荔枝,她都会闭上眼睛,细细品味那独特的果香和甜味,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美好起来。
    作为君王,李清歌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她不仅要让老百姓吃饱,还得让他们吃得好。因此,她特别重视农业的发展。这本农业大全,是她费尽心思找来的宝贝。里面藏着成千上万的优良种子,还有肉蛋类的养殖方法,简直就是上天赐予的宝贝啊!她相信,只要按照这本书上的方法去种植和养殖,老百姓的生活一定会越过越好。
    再来说说那纺织生产线,也是无价之宝。想当初,一两银子能买多少东西?大概就值个四五百文钱吧。但按照《红楼梦》里的描述,看那些大户人家的开销,一两银子的购买力可不止这点。起码值个三千文钱。所以薛宝钗用五百钱买油盐炒枸杞芽,其实并不算奢侈。想当年乾隆爷那会儿,宫里一个鸡蛋都要卖到十两银子,到了光绪年间,更是涨到了三十四两。这虽然是内务府管理不善的原因,但也说明了古代物价有多高。那时候纺织业不发达,饲料和激素还没出现,衣服食物都贵得离谱。尤其是衣服,其次是吃的,反倒是住和行相对便宜些。
    如果用四五百文钱来算一两银子的价值,那夏太监问贾府要的二百两银子的宅子,岂不是要值上万文钱?这也太夸张了!就算按三千文来算,也觉得便宜得不可思议。现在有了纺织生产线,衣服的价格就能降下来,让大家都能穿得起好衣裳。李清歌想着,心里就美滋滋的。她知道,这纺织生产线不仅能解决老百姓的穿衣问题,还能带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
    超级水稻让大家吃得饱,纺织线让大家穿得暖,衣食无忧了,民心自然就稳定了,国家也就安定了。李清歌深知这一点,所以她一直致力于发展农业和纺织业,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至于第三个奖励嘛,百毒不侵的身体和补全的武功心法,这是李清歌自己的小福利。她虽然继承了江玉燕的绝世武功,但那“移花接木”有两处短板:一是玉枕穴是个软肋,遇到空木葬花的招式就完蛋了;二是怕毒王圣水,一旦中招就难解。现在系统帮她补上了这两个漏洞,让她真正做到了百毒不侵,在武林中可以说是无敌的存在了。
    李清歌感受着体内涌动的力量,心中充满了自信。她知道,以后那些武林高手再厉害,也不用怕了。她可以毫无顾忌地行走江湖,为百姓除暴安良,维护国家的安宁。
    正高兴着呢,系统又发话了:【叮!系统任务来了,请宿主选择一项完成。一是修路致富,发展交通,奖励是交通工具制造大全及设备;二是文化军事并重,普及教育,奖励是世界巨型油田一座。】李清歌一听就乐了:“两个任务我都要!”
    她立刻召来了苏小梅,让她组织官员安置那些被释放的裹脚女子,送她们去纺织厂工作。苏小梅虽然是个绣娘出身,但能力出众,一接到命令就立马行动起来了。没过多久,各地的招工启事就贴得满天飞了。纺织厂里的女工们纺纱制衣干得热火朝天,工资又高又轻松,女孩子们都争着抢着去应聘,竞争那叫一个激烈啊!
    李清歌看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欣慰。她知道,这些女工们不仅是在为自己赚钱养家,更是在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她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国家一定会越来越繁荣富强。
    而在明皇宫内,李清歌正看着南方地图,规划着未来的蓝图。她打算以金陵为中心,推动南方的现代化进程。等待时机成熟了,就挥师北上,统一整个中原,恢复盛唐时期的辉煌盛世。但她心里也清楚,要想发展,道路必须先行。没有路,货物就运不出去,市场就活跃不起来。所以修路是当务之急。
    幸运的是,她在前世就已经预留了交通干线的用地。现在只需要按照规划来建设,就可以避免很多征地拆迁的麻烦。李清歌想着,心中充满了期待。她知道,这修路虽然是个大工程,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把路修好。
    早朝的时候,群臣们听到李清歌要修建交通网的规划,都惊呆了。户部尚书刘金溪站出来劝阻说:“陛下啊,这修路可是个大工程,耗资巨大,国库恐怕难以承受啊!”其他大臣也纷纷附和,都对财政问题表示担忧,没有意识到现代化道路带来的长远利益。
    他们不知道,未来的交通工具会有多快,运力会有多大。如果知道了,肯定会全力支持的。但是现在,他们还被传统观念束缚着,看不到未来的美好景象。李清歌听了,只是微微一笑。她已经下定决心了,修路兴邦,这是必须要走的路!
    她看着群臣们,语重心长地说:“各位爱卿,我知道你们担心财政问题。但是,你们想过没有,如果路修好了,我们的货物就能更快地运出去,市场就能更活跃起来。这样一来,国家的经济就能得到发展,国库自然也会充盈起来。所以,修路虽然耗资巨大,但它是我们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经之路!”
    群臣们听了李清歌的话,都陷入了沉思。他们开始意识到,修路确实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于是,他们纷纷表示支持李清歌的决定,愿意为修路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清歌看着群臣们的反应,心中充满了欣慰。她知道,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把路修好,让国家走向繁荣富强!于是,她开始着手准备修路的事宜,调动全国的资源,组织工匠和民工,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修路工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条条宽阔平坦的大道在南方大地上延伸开来。它们像一条条巨龙,蜿蜒曲折地通向远方。这些道路不仅方便了人们的出行,更带动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各地的货物开始源源不断地运往金陵等大城市,市场变得越来越活跃。
    同时,李清歌也没有忘记文化军事的重要性。她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教育,普及文化知识,提高人们的素质。她还加强了军队的训练和管理,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这样一来,国家的综合实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在李清歌的带领下,南方地区逐渐走向了繁荣富强。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国家的经济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李清歌看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自豪和欣慰。她知道,自己离恢复盛唐时期的辉煌盛世又近了一步!
    李清歌坐在龙椅上,目光深邃,仿佛能穿透时间看到未来的景象。她深思熟虑后,缓缓说道:“要想国家富强,首先得修好路。现在全国的道路都破烂不堪,百姓出行困难,货物流通受阻,这对国家的发展有多大的阻碍,你们可能还没意识到。这个修路规划,我一定要实现它,让国家的血脉畅通无阻。”
    刘金溪站在一旁,眉头紧锁,显然对修路所需的巨额资金感到担忧。他犹豫着开口:“可是,陛下,这需要的资金……”
    李清歌摆摆手,打断了他的话,脸上露出轻松的笑容:“我已经抄没了不少地主、士绅的家产,国库现在很充实,钱多得用不完。与其让这些财富烂掉,被小人偷走,不如拿来惠及百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修路的钱,直接从国库里拿就行了。”
    她的话语中充满了自信和决心,让在场的大臣们都不禁为之动容。
    李清歌停顿了一下,又笑着说:“而且,现在我们钢铁、水泥产业都发展起来了,多招募些民夫去修路,还能增加就业机会。百姓手里有钱了,消费自然就上去了,经济也就跟着繁荣了。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她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让大臣们仿佛看到了国家繁荣富强的景象。
    后来的历史证明,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确实是经济腾飞的关键。新王朝刚刚建立,一切都需要从头开始,这正是奋发图强、励精图治的时候。
    李清歌一声令下,全国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建设热潮就轰轰烈烈地展开了。各地纷纷建起了水泥厂、石料厂、钢铁厂,大量招募工匠和民夫。这些工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数十万青壮年提供了就业机会,也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百姓们干劲十足,他们知道这是为了自己的未来在奋斗。他们挥洒着汗水,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财富日益增长,消费也带动了经济的繁荣,整个国家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金陵都城,首条双向十车道的大道开始修建。工地上,工人们忙碌的身影构成了一幅壮丽的画卷。他们有的搬运石料,有的搅拌水泥,有的铺设路面……每个人都在为这条大道的建成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李清歌把这条路视为开国的首功,她亲自参加了开工仪式,并时常前往视察。每次看到工地上热火朝天的景象,她都会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
    这一天,她又来到了工地,看到工人们正在紧张地施工。她走到刘墉身边,对他说:“衣食住行是百姓生活的基础。虽然交通看似排在最后,但实际上是经济的命脉。我们一定要精益求精,不能出任何差错。你作为中书令,百官之首,要替我分忧啊。”
    刘墉严肃地回应:“陛下放心,臣一定亲自督办,不负圣望!臣会时刻关注工程的进展,确保每一道工序都符合标准,让这条大道成为国家的骄傲。”
    李清歌点点头,笑着说:“我相信你能做到。你一直是我最信任的大臣,我相信你的能力和责任心。”
    刘墉犹豫了一下,还是问出了心中的疑惑:“陛下,马车那么小,双车道就足够了,何必修十车道那么宽呢?就算金陵是都城,也不需要这么奢侈吧。”
    李清歌笑着回答:“马车算什么?未来的交通工具是你们现在无法想象的。修十车道看似奢侈,其实是为了未来的前瞻布局。等到将来车水马龙的时候,你就会明白我的远见了。而且,金陵作为都城,人口肯定会越来越多。如果资金不是问题的话,我还想修双向十六车道呢。”
    她的话语中充满了对未来的预见和规划,让刘墉不禁对她充满了敬佩和信心。他相信,在李清歌的带领下,国家一定会走向更加繁荣富强的未来。
    视察完道路建设后,李清歌又召见了陈宏谋。陈宏谋是乾隆朝的名臣,以治水闻名。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怎么能少了水利呢?李清歌深知水利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因此决定将这项重任交给陈宏谋。
    陈宏谋一来到皇宫,就被李清歌召见。他走进大殿,看到李清歌正坐在龙椅上等待着他。他赶紧行礼参拜,然后恭敬地站在一旁。
    李清歌看着陈宏谋,心中充满了期待。她前世读过很多地理书籍,对农业有很深的研究。她惊讶地发现,虽然华夏有五千年的农耕文明,但在耕地质量上却并非世界之最。论地理环境优越,美国首屈一指,印度次之,俄罗斯又次之,而华夏仅列第四。但她不明白的是,印度地广人稀、耕地广袤、雨量充沛,为何却常常面临饥饿问题?这都是因为水利设施不完善导致的。
    她决定改变这一切,让华夏的农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因此,她将水利建设的重任交给了陈宏谋,并对他充满了信心。
    李清歌将水利规划图纸交给陈宏谋,并详细阐述了水利建设对农业的重要性。她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农业的关切和对未来的期待。
    陈宏谋手捧图纸,心潮澎湃。他没想到陛下对水利竟有如此深厚的了解,更没想到自己能有幸承担如此重要的任务。他看着图纸上的规划,仿佛看到了未来农田灌溉、水旱无忧的景象。
    他激动地对李清歌说:“陛下放心,臣一定竭尽全力,早日完成水利建设,为百姓造福!”
    李清歌严肃地看着陈宏谋,说:“水利是民生之本,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把这件事交给你,希望你能不负众望!”
    陈宏谋庄重地回答:“陛下放心,为了百姓,臣虽万死不辞!”
    李清歌又说:“工程虽然浩大,但资金不是问题。你只管安心建设,我会全力支持你的!”
    陈宏谋连连点头,表示一定竭尽全力,早日完成工程,解除百姓的水旱之灾。他深知这项任务的重要性,也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但他相信,在李清歌的领导下,他们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完成这项伟大的工程。
    将水利建设托付给陈宏谋后,李清歌又着手规划教育大计。她深知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决定投入大量的精力和资金来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她召来了吏部尚书蒋劲松,一位持重老成、虽古板但周全的官员。蒋劲松一直负责国家的官员选拔和任命工作,对于教育事业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李清歌和蒋劲松坐在书房里,共同商讨教育事宜。李清歌将自己的想法和计划告诉了蒋劲松,并征求他的意见和建议。
    蒋劲松听完后,沉思了一会儿,然后缓缓说道:“陛下,教育乃国家之根本,臣完全赞同您的想法。但是,要想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还需要制定具体的政策和措施。比如,我们可以增加学校的数量,提高教师的待遇,鼓励更多的人从事教育工作。同时,我们还可以设立奖学金和助学金,帮助那些家庭贫困但成绩优异的学生完成学业。”
    李清歌听后,连连点头。她觉得蒋劲松的建议非常中肯,也很有必要。于是,她决定采纳蒋劲松的建议,并制定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和措施来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她看着蒋劲松,坚定地说:“蒋大人,这件事就交给你去办了。我相信你的能力和经验,一定能够把这件事办好。记住,教育是我们的未来,是我们的希望。我们一定要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让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蒋劲松听后,深感责任重大。他郑重地回应:“陛下放心,臣一定竭尽全力,不负您的重托!”
    就这样,在李清歌的带领下,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建设和教育事业都蓬勃发展起来。百姓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的经济也日益繁荣。李清歌看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自豪和欣慰。她知道,自己正在创造一个新的时代,一个属于百姓的时代。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