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上天去看何谓天理
第94章 上天去看何谓天理
前段时间,老朱忙着开矿建厂,现在也应该小有成就了吧,莫非这是交工作汇报总结来了?
李晗摇头笑了笑,别真把自己当成朱元璋的顶头上司了。
打开邮箱,取出信件,然后读了起来。
看着看着,李晗的心情逐渐变得莫名复杂起来,只觉得又好气又好笑。
工厂的顺利投产是好事,匠人官学的建立,那是跨时代的进步,只不过那群士子儒生的反应,没想到会这么激烈。
这些家伙呀,真不知该夸他们有气节,还是说他们读书读傻了。
堵匠人官学,天天请愿,想找老朱去辩天理,辩格物?
老朱没让锦衣卫将他们通通抓入诏狱,已经算得上是仁至义尽了。
想格物,自己去找棵竹子格啊,看格到吐不吐血就完事了!
想来应该是马皇后病好后,也让他老朱性子改变了一些。
程朱理学,在南宋时并未成为主流,在元代才被奉为官学而逐渐兴盛,而在明朝后,便被文坛尊为儒学圭臬。
客观来说,程朱理学的出现,对儒学的发展,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其将儒家的社会、民族及伦理道德和个人生命信仰理念,构成更加完整的概念化及系统化的哲学及信仰体系,并使其逻辑化,心性化、抽象化,最终成为儒生的真理。
同时以逻辑化、抽象化、系统化的伦理道德化的主宰“天理”、“天道”,取代了粗糙的“天命观”和“人格神”,是中华哲学思想的一次巨大飞跃。
不说二程和朱熹对于儒家哲学的贡献,单单张载的横渠四句,便已精辟总结了中华文人的终极使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四句话,在当今的小说中,那出现的频率是相当之高啊,可见其影响有多大。
但程朱理学,却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中华思想的发展。
理学认为,宇宙万物之起源为理,这个理,即是天理、天道。
所以万物“之所以然”,必有一个“理”,而通过推究穷极事物的道理,即是格物,可以达到认识真理的目的,便是致知。
这便是格物致知的出处。
虽然格物致知遵循了事物一般发展规律,但在方法论上,却有很大的问题。
其过分强调道德伦理,缺乏系统的实证方法和忽视逻辑推理,这些问题限制了其作为一种认知方法的普遍性和深度。
同时,这些也限制了知识领域的拓展、认知的深度和广度以及科学思维的发展。
这大概也是阳明先生格竹子格到吐血,后来龙场悟道,发展了心学,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原因之一吧。
不光如此,理学认为,无法收敛私欲的扩张,则偏离了天道,不但无法成为圣人,还可能会迷失世间。
所以要修养、归返、并伸展上天赋予的本性,以达致仁的最高境界,此时完全进入了理,即天人合一矣,然后就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时人欲已融入进天理中。
这便是“存天理,灭人欲”的由来。
也成了程朱理学被后世批判为“礼教吃人”最大的污点。
而现在,理学已经成为大明工业发展的第一个拦路虎了!
事实上,李晗还认为,大明文坛的反应,来得还是有些慢了,在他的预计中,当老朱正式开始工业化时,理学家们就应该跳出来反对了。
没想到匠造官学的设立,才彻底刺痛了文人的神经,成为这场风暴的导火索。
不过现在暴露出问题还不算晚,只是,老朱最大的问题是,舆论的喉舌,并未掌握在他手中。
或许,在大明掀起一场科普新文化运动?这得慢慢来,洪武年间百姓识字率太低,文盲有点多,不急于一时,不过可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嘛。
舆论被以江南士族为代表的文人掌控,那么那些游离于士族之外的文人学子呢?
还有,广大的大明百姓,也可以参与到这场大讨论中来嘛。
不识字没关系,只要明白技术学校的推广对他们有好处就行了。
接着,他又看了下去。
这不看不要紧,这一看他的嘴巴是越张越大,表情也是越来越精彩。
方孝孺要教导朱棣浩然正气?
朱棣为了躲方孝孺,每天待在演武场不敢回宫?
这,这都是哪跟哪啊,完全乱套了吧!
这莫非是方孝孺提前报那十族之仇了?
想到朱棣看到方孝孺,就跟老鼠看到猫似的,李晗不由哈哈大笑起来。
这场面,真想亲眼见识见识啊!
细细想来,方孝孺提前和朱棣产生奇妙的火,这也不是不可能。
方孝孺的确是在洪武十五年,被东阁大学士吴沉引荐给了朱元璋。
只是按照原来的历史,朱元璋虽然欣赏他,却并未重用,而后在朱允炆继位后,才征招他为翰林侍讲。
如今老朱削藩,准备藩王勋贵出海贸易,朱棣也会留在京师,碰到方孝孺是大概率事件。
以方孝孺那性子,诛十族都不惧,教训一个未当皇帝的四殿下,那不是手到捏来?
而且看信中老朱的语气,他也是很乐见其成的嘛。
让方孝孺管着朱棣,这事儿越琢磨就越觉得有意思啊!
只是让李晗没想到的是,这位玩十族消消乐的猛人,没想到还是个大近视!
历史记载,方孝孺幼时聪明好学,读书勤奋,被描述为“读书日盈寸”,即每天读书一寸比一寸厚。
但没想到真相却是如此令人瞠目结舌,这“读书日盈寸”的真实含义,其实是每日读书一寸一寸的离书本越来越近吧?
这眼神,恐怕都是高度近视了,或许还有点青光眼或者是散光什么的。
只是这眼镜该怎么配呢,干脆还是和以前一样,每个度数区间都配上,再加上青光和散光的眼镜,通通都给安排上。
有钱,就是这么任性!
那么,如今老朱面临的问题,该如何有效解决呢?
强制手段当然可以,但引起的反弹会更大,而且明初南北民心并未完全归一,朱元璋还得依靠文人来缝补元朝几十年统治,制造的南北裂痕。
不然他也不会施行南北更调之制了。
而在仁宗科举时,更是采取了,南取五十五卷,北取三十五卷,中取十卷的政策,来平衡南北政治和文化的差异。
不能强攻,那便只能智取。
对待文人,只有一个方法,那便是在思想上,彻底击垮他们。
既然那么想辩天理,那就直接上天去看看,到底何谓天理吧!
求收藏求票票追读
(本章完)
前段时间,老朱忙着开矿建厂,现在也应该小有成就了吧,莫非这是交工作汇报总结来了?
李晗摇头笑了笑,别真把自己当成朱元璋的顶头上司了。
打开邮箱,取出信件,然后读了起来。
看着看着,李晗的心情逐渐变得莫名复杂起来,只觉得又好气又好笑。
工厂的顺利投产是好事,匠人官学的建立,那是跨时代的进步,只不过那群士子儒生的反应,没想到会这么激烈。
这些家伙呀,真不知该夸他们有气节,还是说他们读书读傻了。
堵匠人官学,天天请愿,想找老朱去辩天理,辩格物?
老朱没让锦衣卫将他们通通抓入诏狱,已经算得上是仁至义尽了。
想格物,自己去找棵竹子格啊,看格到吐不吐血就完事了!
想来应该是马皇后病好后,也让他老朱性子改变了一些。
程朱理学,在南宋时并未成为主流,在元代才被奉为官学而逐渐兴盛,而在明朝后,便被文坛尊为儒学圭臬。
客观来说,程朱理学的出现,对儒学的发展,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其将儒家的社会、民族及伦理道德和个人生命信仰理念,构成更加完整的概念化及系统化的哲学及信仰体系,并使其逻辑化,心性化、抽象化,最终成为儒生的真理。
同时以逻辑化、抽象化、系统化的伦理道德化的主宰“天理”、“天道”,取代了粗糙的“天命观”和“人格神”,是中华哲学思想的一次巨大飞跃。
不说二程和朱熹对于儒家哲学的贡献,单单张载的横渠四句,便已精辟总结了中华文人的终极使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四句话,在当今的小说中,那出现的频率是相当之高啊,可见其影响有多大。
但程朱理学,却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也限制了中华思想的发展。
理学认为,宇宙万物之起源为理,这个理,即是天理、天道。
所以万物“之所以然”,必有一个“理”,而通过推究穷极事物的道理,即是格物,可以达到认识真理的目的,便是致知。
这便是格物致知的出处。
虽然格物致知遵循了事物一般发展规律,但在方法论上,却有很大的问题。
其过分强调道德伦理,缺乏系统的实证方法和忽视逻辑推理,这些问题限制了其作为一种认知方法的普遍性和深度。
同时,这些也限制了知识领域的拓展、认知的深度和广度以及科学思维的发展。
这大概也是阳明先生格竹子格到吐血,后来龙场悟道,发展了心学,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原因之一吧。
不光如此,理学认为,无法收敛私欲的扩张,则偏离了天道,不但无法成为圣人,还可能会迷失世间。
所以要修养、归返、并伸展上天赋予的本性,以达致仁的最高境界,此时完全进入了理,即天人合一矣,然后就可以“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这时人欲已融入进天理中。
这便是“存天理,灭人欲”的由来。
也成了程朱理学被后世批判为“礼教吃人”最大的污点。
而现在,理学已经成为大明工业发展的第一个拦路虎了!
事实上,李晗还认为,大明文坛的反应,来得还是有些慢了,在他的预计中,当老朱正式开始工业化时,理学家们就应该跳出来反对了。
没想到匠造官学的设立,才彻底刺痛了文人的神经,成为这场风暴的导火索。
不过现在暴露出问题还不算晚,只是,老朱最大的问题是,舆论的喉舌,并未掌握在他手中。
或许,在大明掀起一场科普新文化运动?这得慢慢来,洪武年间百姓识字率太低,文盲有点多,不急于一时,不过可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嘛。
舆论被以江南士族为代表的文人掌控,那么那些游离于士族之外的文人学子呢?
还有,广大的大明百姓,也可以参与到这场大讨论中来嘛。
不识字没关系,只要明白技术学校的推广对他们有好处就行了。
接着,他又看了下去。
这不看不要紧,这一看他的嘴巴是越张越大,表情也是越来越精彩。
方孝孺要教导朱棣浩然正气?
朱棣为了躲方孝孺,每天待在演武场不敢回宫?
这,这都是哪跟哪啊,完全乱套了吧!
这莫非是方孝孺提前报那十族之仇了?
想到朱棣看到方孝孺,就跟老鼠看到猫似的,李晗不由哈哈大笑起来。
这场面,真想亲眼见识见识啊!
细细想来,方孝孺提前和朱棣产生奇妙的火,这也不是不可能。
方孝孺的确是在洪武十五年,被东阁大学士吴沉引荐给了朱元璋。
只是按照原来的历史,朱元璋虽然欣赏他,却并未重用,而后在朱允炆继位后,才征招他为翰林侍讲。
如今老朱削藩,准备藩王勋贵出海贸易,朱棣也会留在京师,碰到方孝孺是大概率事件。
以方孝孺那性子,诛十族都不惧,教训一个未当皇帝的四殿下,那不是手到捏来?
而且看信中老朱的语气,他也是很乐见其成的嘛。
让方孝孺管着朱棣,这事儿越琢磨就越觉得有意思啊!
只是让李晗没想到的是,这位玩十族消消乐的猛人,没想到还是个大近视!
历史记载,方孝孺幼时聪明好学,读书勤奋,被描述为“读书日盈寸”,即每天读书一寸比一寸厚。
但没想到真相却是如此令人瞠目结舌,这“读书日盈寸”的真实含义,其实是每日读书一寸一寸的离书本越来越近吧?
这眼神,恐怕都是高度近视了,或许还有点青光眼或者是散光什么的。
只是这眼镜该怎么配呢,干脆还是和以前一样,每个度数区间都配上,再加上青光和散光的眼镜,通通都给安排上。
有钱,就是这么任性!
那么,如今老朱面临的问题,该如何有效解决呢?
强制手段当然可以,但引起的反弹会更大,而且明初南北民心并未完全归一,朱元璋还得依靠文人来缝补元朝几十年统治,制造的南北裂痕。
不然他也不会施行南北更调之制了。
而在仁宗科举时,更是采取了,南取五十五卷,北取三十五卷,中取十卷的政策,来平衡南北政治和文化的差异。
不能强攻,那便只能智取。
对待文人,只有一个方法,那便是在思想上,彻底击垮他们。
既然那么想辩天理,那就直接上天去看看,到底何谓天理吧!
求收藏求票票追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