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陕西戒严
第382章 陕西戒严
刚刚回到京城就被皇帝升官,陈奇瑜喜悦不已。
虽然署理太仆寺卿和兵部右侍郎只是临时的,秦士文病养好了就会还回去。
但他有了这个经历,以后就能担任小九卿甚至六部侍郎,去地方担任巡抚更是毫无疑问。
甚至,因为秦士文被加了承政大臣,有可能转任他职。他这个署理寺卿,有可能转为实任——
没见杨景辰就是在署理吏部尚书,几乎确定被转为实任。
所以他对皇帝的任命,当即叩头谢恩。
又详细汇报了自己这一路上,所见所闻之事。
听到延绥旱情严重,已经确定绝收。又听到关中虽然努力救灾,仍旧有大部分土地可能绝收。朱由检的心中,可谓忧心不已。
作为学过这段历史的人,他清清楚楚地知道,谁才是大明王朝的掘墓人。
如果无法让陕西保持安稳,他就是平定了建虏,大明也免不了灭亡的结局。
所以他登极之后,最关注的就是陕西之事。希望孙传庭等能臣,帮自己稳定陕西。
如今孙传庭是提出了办法,但是敢不敢用,压力就给了他:
『陕西都护府的提议,可是一个大难题啊!』
清楚地知道这里面的风险有多大,朱由检倒不是怀疑孙传庭的忠心,而是担心陕西的兵马多了后,孙传庭被部下“黄袍加身”。
毕竟陕西再怎么受灾,现在也有一千多万人。明面上户数近四十万、四百五十多万口。
这么多的人口全部编入卫所,谁掌握这一支兵力,都可能激发野心。
所以朱由检对这件事暂时不置可否,打算好好考虑。
对于孙传庭请求把秦王移藩、用秦藩的钱粮赈济灾民,则是极为赞赏。
把工部右侍郎张文郁召来,朱由检询问道:
“诸王府建得如何了?”
“今年能容纳多少人?”
张文郁这几个月的精力都放在这上面,擅长园林建造的他,沿着被皇帝命名的昆明湖、玉泉山,设计了一片园林式的府邸。
听到皇帝的询问,张文郁回复道:
“征地已经完成。”
“臣按陛下所说,用内府监的钱粮和天津等地的荒地,收购置换了大约三万亩。”
“已经规划好地块,给诸王划分了府邸土地。”
“目前韩王府、秦王府、靖江王府已经开工,福建捐纳男爵的那几位,府邸也在建造。”
“待到年底的时候,就能开始入住。”
听到秦王府已经开建,朱由检询问道:
“秦王府建得如何,能不能把秦藩的人都容纳?”
张文郁道:
“秦王世子对秦王府最是上心,似乎打算在京城久居。”
“但是秦藩的郡王,府邸尚未修建。”
朱由检闻言下令:
“秦王为诸王之长,要有特别优待。”
“传旨,召秦王入京觐见。另赐秦王五百亩宅地,让他出钱购买,可以按封地府邸规格修建。”
“还有秦藩郡王的府邸,也要尽快建造,所需钱粮由内府监垫付,在陕西向他们收取。”
直接夺取秦藩的财富不可能,但是通过建造府邸向他们收一笔,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让这些人在京城贷款、在陕西用粮食还款,免去长途转运。
然后朱由检想到秦藩的普通宗室,迁移时需要让他们在京城先有個落脚地,又问道:
“诸王府周边的宅院,现在开始建了吗?”
“朕让你们设计的标准户型,有没有设计图出来?”
张文郁道:
“已经按陛下所说的联排合院,试着建了建了几排房屋。”
“只是自来水和暖气,还在试验完善。”
取出一幅准备好的图纸,呈给皇帝观看。
朱由检看着图纸,仔细询问了一下。对张文郁能按自己的意图绘出设计图,心中很是满意。
所谓的联排合院,是他结合后世的联排别墅和合院别墅,提出来的设想。主要就是建造一排连起来的二三层楼房,让这些房屋共用墙体。
然后在前面围个院子,建造厨房、浴室、马棚、厕所等建筑。用这种比较简单的三合院,取代传统的四合院。
这种联排合院,相比四合院的成本自然更低。而且在设计时就规划了下水道、自来水、暖气管,方便用水取暖。
更重要的是,它是朱由检针对大明的恒产者设计的,能够很方便地安置马车、马匹——
这是朱由检特意设计的,适合马车化的宅院。
从大门和门槛的设计、到街巷的宽度,都要适合通行马车。
将来京城那些不方便马车通行的街巷,也会按这个标准改造。以便和草原互市得到的马匹、还有内府监正在摸索制造的四轮马车,有更多的人购买。
如今,朱由检便打算先安排给韩藩和秦藩的宗室居住,让他们在迁往海外前,有个落脚的地方。
对自来水和暖气存在的问题,朱由检指示道:
“如果无法对一整片街区供水供暖,那就先划分更多的小街区。”
“比如为这八排合院建一个水塔和锅炉房,给周围的院子供水供暖。”
“需要多少费,让合院住户分摊。”
拿这些院子做试验品,促进自来水和暖气的完善。
张文郁得到这个命令后,心中放下了心。有皇帝的指示在,他不用担心这方面出问题被责骂,可以放心试验。
想到这里,兼任少府寺少卿的他又请求道:
“除了草木灰水泥外,少府寺又烧制出石灰石水泥。”
“能不能把这种水泥用于房屋建造?”
水泥这种新事物,在不知道的时候没有人对它有什么概念。但是在成功烧制出草木灰水泥后,少府寺的人很快用石灰石、黏土、石膏、矿渣、铁矿石、煤炭等皇帝提出的原材料,烧制出了原料来源更广泛、更好用的水泥。而且有很多种类,适用场景不一。
这让朱由检十分高兴,笑着道:
“这下卫生队的人不用每天收草木灰了。”
“这些日子,可是让他们忙坏了。”
因为草木灰水泥的原料需要,京城卫尉署的卫生队,这些日子一直在收集城里的草木灰。
甚至少府寺那边还觉得不够用,让他们去其他城市和乡下收。
如今有了石灰石水泥,卫生队的人总算能休息一下了。
说着,他还向陈奇瑜道:
“陈卿要担任太仆寺卿,京津公路上用的水泥,要多关注一下。”
“以后延沧公路、陇海公路等公路修建,也都要用水泥。”
“尽快把水泥在修路上的优缺点总结好,让少府寺针对性研发,研究出更好用的水泥。”
又向两人说了一下混凝土和预制板的概念,让他们用钢筋、竹筋做骨架,辅以水泥、沙石,尝试制作混凝土。
如果水泥路面升级为水泥混凝土路面,那样能使用的时间更长,养护费用更低。
陈奇瑜刚刚回京,就被皇帝安排了这么多任务,总算明白自己的上司为何会累倒了。
当今皇帝在赏赐上是大方,世官世爵封地,都是毫不吝啬。
但是想要得到,却都得拿命拼。想要像魏忠贤当政时那样混功劳,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魏忠贤滥发的官衔荫袭,早就被皇帝除去了。
感叹着在当今皇帝手下做官的艰难,陈奇瑜却丝毫没有畏难情绪。刚刚三十九岁、便半只脚迈入高层官员的他,还没到养老的时候。有足够的精力和野心,建立自己的功业。
张文郁同样也是如此,年前被皇帝列入阉党降职的时候,他以为自己这辈子就完了,说不定很快就会被弹劾下去。皇帝只是看在他是天启二年进士的身份上,暂时留着他占位。
没想到今年却时来运转,皇帝又看中了他在营造上的能力,让他去规划诸王府,建造园林式新城。
这让他的心中,迸发了熊熊野心——
一座新城的建造,怎么说也能在青史上留名。甚至有可能凭此,成为紫阁贤臣。
在这两个多月的忙碌后,张文郁的心思已经完全放在了营造上。
他现在想的不但是建好诸王府,还要建好皇帝所说的大学堂。在这个未来必然聚集很多学子的地方,留下自己的印记。
甚至,他还盯上了吕祥打算建造的明堂,打算像修建三大殿一样,留下自己的名字。
可以说,在经过近一年的调整后,朝堂上大部分官员,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有心立功的官员,能动性已经被调动起来。
但是朱由检此时,仍然还感觉人才不够用。前段时间他想要补充的侍郎,现在都没有补上去。
更别说孙传庭打算设立的陕西都护府,需要一大批既有能力、又忠心的人才。
这让他不由感叹:
“人才难得!”
“忠臣更难得啊!”
“孙传庭既然不畏难,赌上身家性命做这件事。”
“朕又何必疑神疑鬼,给他放权就是。”
心中已决定按孙传庭的设想,给他更大的权力。
不过该有的制衡也要有,朱由检的打算,是在陕西都护府下面分设几个都司。把延绥巡抚、甘肃巡抚、宁夏巡抚管辖的区域,设立独立性比较强的都司管理。
同时要在陕西设立戡乱救灾委员会,在肯定孙传庭决策权的基础上,多任命几个人集体管理。
有了这个决断,朱由检开始在朝堂上推动,在陕西实行戒严。
事实上,这件事在陈奇瑜派人把朱童蒙等延绥官员的奏疏发来后,已经在推动了。
朝堂上很多大臣,都知道陕西发生了大旱。
他们在表面上不说,心里却相信了皇帝的说法。对皇帝能沟通太祖成祖这件事,从之前的觉得装神弄鬼,转变为将信将疑。
很多人的态度,是儒家传统的“敬鬼神而远之”,既不宣扬这件事,也不直接否认。
对皇帝说的陕西今年有大旱、未来十几年有旱灾,他们都默认了这件事,把它当成事实去应对。
但是即便如此,他们也没想到陕西的旱灾如此严重。实任陕西巡抚、署理三边总督的孙传庭,竟然认为只有把整个陕西卫所化,才能稳定局面。
这让自诩擅长治理地方的文官,如何愿意接受。他们大多认为孙传庭在走退路,是向国初倒退。
国初是没有办法,才让武将治民。现在文官众多,为何要把治理的权力让出去?
所以很多人开始弹劾孙传庭,甚至有些人认为他包藏祸心,想在陕西自立。
对于这些言论,已经下定决心的朱由检,自然没有理会。
他把陕西戒严的事情,交给了兵部尚书袁可立——
由兵部尚书主持,在中军都督府廷议。
袁可立知道这件事对于自己来说,称得上又一个考验。
如果不能按实际情况做出有利于朝廷的决策,他这个被视为宰相的兵部尚书,在皇帝心中的地位毫无疑问会降低——
以后即使设立枢密院,他也不可能成为枢密使,成为枢辅大臣。
所以他对这件事很重视,和很多有资格参加廷议的大臣交流,摸清他们的态度。
在得知很多人反对的并不是陕西戒严,而是孙传庭的都司卫所化提议后,他向这些人道:
“即使陕西戒严,陛下也不会对陕西的事情完全独断。”
“辽东和贵州都在戒严,陛下有因为戒严令,就无视群臣的意见吗?”
对于这件事情,群臣是肯定的。当今皇帝虽然有些揽权,却更舍得放权。
除了海外的事情,辽东和贵州这两个戒严区,皇帝更多地是交给前线大臣决断。
在袁可立一再劝说下,很多大臣虽然怀着疑虑,却还是通过了陕西戒严提议——
毕竟这是皇帝早就提出的,皇帝又早就预测了陕西旱灾的严重性,甚至预测接下来十几年都会发生旱灾。
在不能否认这件事的情况下,他们只能同意戒严,预防陕西变乱。
袁可立拿到这个结果后,立刻上报皇帝。
朱由检十分喜悦,因为这代表着,他获得了处理陕西事务的全权。以后陕西如何治理、陕西官员怎么任命,完全由他说了算。
在听到袁可立代表群臣请求,不能完全按孙传庭的意思把整个陕西变成卫所、要保留陕西三司后。朱由检结合群臣的意见和自己之前的想法,在陕西地图上涂涂画画,决定道:
“陕西三司保留,但是甘肃那边的陕西行都司,以后改称甘肃都司。”
“由甘肃总兵负责甘肃都司的卫所军队,甘肃巡抚改称护军使,建立护军府理政。”
“宁夏同样如此,宁夏总兵负责军令,宁夏护军使负责政令。”
这两个地方原本就是卫所,如今是进一步明确权责,由总兵处理军务,护军使处理政务。
由于护军使和提督平级,比总兵略高一点,实际是护军府权力更大,和这个职位由巡抚改来相匹配。
所以这个改变,对于巡抚和总兵来说,地位上没有变化。差别是巡抚改成护军使后,可以设立护军府。护军府下面可以设置政务署、廷尉署、卫尉署等衙门,治理更专业些。
而且护军使是兵部提名、九卿廷推,增加了兵部的权力。
袁可立对这种给自己增加职权的事情,自然不会反对。他指着延绥问道:
“延绥灾情最重,要全部改为卫所吗?”
朱由检点了点头,说道:
“这一带人口本就少,更适合用卫所治理。”
“朕打算把延安府和庆阳府各县改为军民卫,以后再根据需要,决定是否设立军民府。”
“如果延绥总兵和护军使有能力管辖各卫,可以不设府一级。”
对于陕西一个巡抚管几个府和卫,朱由检早就不满了。如今干脆取消府一级,让护军府直接管辖。
然后就是最重要的关中平原一带,朱由检的打算是,在巩昌府以西设立陇西都司。把原本的临洮总兵改为陇西总兵,设立陇西护军使,负责管辖这一带。
剩下的凤翔府、西安府、汉中府,则留给陕西三司管辖,仍旧为陕西巡抚辖地。这是陕西最好的一片地方,也是精华所在。如果哪个地方会最后卫所化,那么一定是这里。
三边总督的驻地平凉府,则和靖虏卫一起改为平凉军民府,由三边总督和陕西总兵直辖。
不过孙传庭这个三边总督,更重要的任务是救灾。所以他大概率不会常驻固原,而是在西安等地。
朱由检把孙传庭和负责三省剿匪的杨肇基、杨鹤,还有改称护军使的延绥巡抚朱童蒙、未来的陕西巡抚等官员,都划入陕西戡乱救灾委员会,统筹陕西救灾。
袁可立看着皇帝的划分,暗暗点了点头。虽然没按孙传庭的意思把整个陕西卫所化,却也算成立了大部分。
尤其是各个都司和护军府分设,避免让陕西出现无法节制的大藩镇。
但他最满意的,是皇帝保留了陕西三司,这样陕西的官员就不会裁撤,能减少文官的反对——
毕竟大部分文官之所以对卫所制不满,是因为卫所中没有他们的官位。
如今皇帝设立文官和文职军官负责的护军府,又保留了陕西三司,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他们的不满。
而且陕西三司的存在,还保留了把卫所转为府县的可能,代表着陕西不会一直以卫所治理。
这让他对支持自己的文官,能更好地交待。
(本章完)
刚刚回到京城就被皇帝升官,陈奇瑜喜悦不已。
虽然署理太仆寺卿和兵部右侍郎只是临时的,秦士文病养好了就会还回去。
但他有了这个经历,以后就能担任小九卿甚至六部侍郎,去地方担任巡抚更是毫无疑问。
甚至,因为秦士文被加了承政大臣,有可能转任他职。他这个署理寺卿,有可能转为实任——
没见杨景辰就是在署理吏部尚书,几乎确定被转为实任。
所以他对皇帝的任命,当即叩头谢恩。
又详细汇报了自己这一路上,所见所闻之事。
听到延绥旱情严重,已经确定绝收。又听到关中虽然努力救灾,仍旧有大部分土地可能绝收。朱由检的心中,可谓忧心不已。
作为学过这段历史的人,他清清楚楚地知道,谁才是大明王朝的掘墓人。
如果无法让陕西保持安稳,他就是平定了建虏,大明也免不了灭亡的结局。
所以他登极之后,最关注的就是陕西之事。希望孙传庭等能臣,帮自己稳定陕西。
如今孙传庭是提出了办法,但是敢不敢用,压力就给了他:
『陕西都护府的提议,可是一个大难题啊!』
清楚地知道这里面的风险有多大,朱由检倒不是怀疑孙传庭的忠心,而是担心陕西的兵马多了后,孙传庭被部下“黄袍加身”。
毕竟陕西再怎么受灾,现在也有一千多万人。明面上户数近四十万、四百五十多万口。
这么多的人口全部编入卫所,谁掌握这一支兵力,都可能激发野心。
所以朱由检对这件事暂时不置可否,打算好好考虑。
对于孙传庭请求把秦王移藩、用秦藩的钱粮赈济灾民,则是极为赞赏。
把工部右侍郎张文郁召来,朱由检询问道:
“诸王府建得如何了?”
“今年能容纳多少人?”
张文郁这几个月的精力都放在这上面,擅长园林建造的他,沿着被皇帝命名的昆明湖、玉泉山,设计了一片园林式的府邸。
听到皇帝的询问,张文郁回复道:
“征地已经完成。”
“臣按陛下所说,用内府监的钱粮和天津等地的荒地,收购置换了大约三万亩。”
“已经规划好地块,给诸王划分了府邸土地。”
“目前韩王府、秦王府、靖江王府已经开工,福建捐纳男爵的那几位,府邸也在建造。”
“待到年底的时候,就能开始入住。”
听到秦王府已经开建,朱由检询问道:
“秦王府建得如何,能不能把秦藩的人都容纳?”
张文郁道:
“秦王世子对秦王府最是上心,似乎打算在京城久居。”
“但是秦藩的郡王,府邸尚未修建。”
朱由检闻言下令:
“秦王为诸王之长,要有特别优待。”
“传旨,召秦王入京觐见。另赐秦王五百亩宅地,让他出钱购买,可以按封地府邸规格修建。”
“还有秦藩郡王的府邸,也要尽快建造,所需钱粮由内府监垫付,在陕西向他们收取。”
直接夺取秦藩的财富不可能,但是通过建造府邸向他们收一笔,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让这些人在京城贷款、在陕西用粮食还款,免去长途转运。
然后朱由检想到秦藩的普通宗室,迁移时需要让他们在京城先有個落脚地,又问道:
“诸王府周边的宅院,现在开始建了吗?”
“朕让你们设计的标准户型,有没有设计图出来?”
张文郁道:
“已经按陛下所说的联排合院,试着建了建了几排房屋。”
“只是自来水和暖气,还在试验完善。”
取出一幅准备好的图纸,呈给皇帝观看。
朱由检看着图纸,仔细询问了一下。对张文郁能按自己的意图绘出设计图,心中很是满意。
所谓的联排合院,是他结合后世的联排别墅和合院别墅,提出来的设想。主要就是建造一排连起来的二三层楼房,让这些房屋共用墙体。
然后在前面围个院子,建造厨房、浴室、马棚、厕所等建筑。用这种比较简单的三合院,取代传统的四合院。
这种联排合院,相比四合院的成本自然更低。而且在设计时就规划了下水道、自来水、暖气管,方便用水取暖。
更重要的是,它是朱由检针对大明的恒产者设计的,能够很方便地安置马车、马匹——
这是朱由检特意设计的,适合马车化的宅院。
从大门和门槛的设计、到街巷的宽度,都要适合通行马车。
将来京城那些不方便马车通行的街巷,也会按这个标准改造。以便和草原互市得到的马匹、还有内府监正在摸索制造的四轮马车,有更多的人购买。
如今,朱由检便打算先安排给韩藩和秦藩的宗室居住,让他们在迁往海外前,有个落脚的地方。
对自来水和暖气存在的问题,朱由检指示道:
“如果无法对一整片街区供水供暖,那就先划分更多的小街区。”
“比如为这八排合院建一个水塔和锅炉房,给周围的院子供水供暖。”
“需要多少费,让合院住户分摊。”
拿这些院子做试验品,促进自来水和暖气的完善。
张文郁得到这个命令后,心中放下了心。有皇帝的指示在,他不用担心这方面出问题被责骂,可以放心试验。
想到这里,兼任少府寺少卿的他又请求道:
“除了草木灰水泥外,少府寺又烧制出石灰石水泥。”
“能不能把这种水泥用于房屋建造?”
水泥这种新事物,在不知道的时候没有人对它有什么概念。但是在成功烧制出草木灰水泥后,少府寺的人很快用石灰石、黏土、石膏、矿渣、铁矿石、煤炭等皇帝提出的原材料,烧制出了原料来源更广泛、更好用的水泥。而且有很多种类,适用场景不一。
这让朱由检十分高兴,笑着道:
“这下卫生队的人不用每天收草木灰了。”
“这些日子,可是让他们忙坏了。”
因为草木灰水泥的原料需要,京城卫尉署的卫生队,这些日子一直在收集城里的草木灰。
甚至少府寺那边还觉得不够用,让他们去其他城市和乡下收。
如今有了石灰石水泥,卫生队的人总算能休息一下了。
说着,他还向陈奇瑜道:
“陈卿要担任太仆寺卿,京津公路上用的水泥,要多关注一下。”
“以后延沧公路、陇海公路等公路修建,也都要用水泥。”
“尽快把水泥在修路上的优缺点总结好,让少府寺针对性研发,研究出更好用的水泥。”
又向两人说了一下混凝土和预制板的概念,让他们用钢筋、竹筋做骨架,辅以水泥、沙石,尝试制作混凝土。
如果水泥路面升级为水泥混凝土路面,那样能使用的时间更长,养护费用更低。
陈奇瑜刚刚回京,就被皇帝安排了这么多任务,总算明白自己的上司为何会累倒了。
当今皇帝在赏赐上是大方,世官世爵封地,都是毫不吝啬。
但是想要得到,却都得拿命拼。想要像魏忠贤当政时那样混功劳,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魏忠贤滥发的官衔荫袭,早就被皇帝除去了。
感叹着在当今皇帝手下做官的艰难,陈奇瑜却丝毫没有畏难情绪。刚刚三十九岁、便半只脚迈入高层官员的他,还没到养老的时候。有足够的精力和野心,建立自己的功业。
张文郁同样也是如此,年前被皇帝列入阉党降职的时候,他以为自己这辈子就完了,说不定很快就会被弹劾下去。皇帝只是看在他是天启二年进士的身份上,暂时留着他占位。
没想到今年却时来运转,皇帝又看中了他在营造上的能力,让他去规划诸王府,建造园林式新城。
这让他的心中,迸发了熊熊野心——
一座新城的建造,怎么说也能在青史上留名。甚至有可能凭此,成为紫阁贤臣。
在这两个多月的忙碌后,张文郁的心思已经完全放在了营造上。
他现在想的不但是建好诸王府,还要建好皇帝所说的大学堂。在这个未来必然聚集很多学子的地方,留下自己的印记。
甚至,他还盯上了吕祥打算建造的明堂,打算像修建三大殿一样,留下自己的名字。
可以说,在经过近一年的调整后,朝堂上大部分官员,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有心立功的官员,能动性已经被调动起来。
但是朱由检此时,仍然还感觉人才不够用。前段时间他想要补充的侍郎,现在都没有补上去。
更别说孙传庭打算设立的陕西都护府,需要一大批既有能力、又忠心的人才。
这让他不由感叹:
“人才难得!”
“忠臣更难得啊!”
“孙传庭既然不畏难,赌上身家性命做这件事。”
“朕又何必疑神疑鬼,给他放权就是。”
心中已决定按孙传庭的设想,给他更大的权力。
不过该有的制衡也要有,朱由检的打算,是在陕西都护府下面分设几个都司。把延绥巡抚、甘肃巡抚、宁夏巡抚管辖的区域,设立独立性比较强的都司管理。
同时要在陕西设立戡乱救灾委员会,在肯定孙传庭决策权的基础上,多任命几个人集体管理。
有了这个决断,朱由检开始在朝堂上推动,在陕西实行戒严。
事实上,这件事在陈奇瑜派人把朱童蒙等延绥官员的奏疏发来后,已经在推动了。
朝堂上很多大臣,都知道陕西发生了大旱。
他们在表面上不说,心里却相信了皇帝的说法。对皇帝能沟通太祖成祖这件事,从之前的觉得装神弄鬼,转变为将信将疑。
很多人的态度,是儒家传统的“敬鬼神而远之”,既不宣扬这件事,也不直接否认。
对皇帝说的陕西今年有大旱、未来十几年有旱灾,他们都默认了这件事,把它当成事实去应对。
但是即便如此,他们也没想到陕西的旱灾如此严重。实任陕西巡抚、署理三边总督的孙传庭,竟然认为只有把整个陕西卫所化,才能稳定局面。
这让自诩擅长治理地方的文官,如何愿意接受。他们大多认为孙传庭在走退路,是向国初倒退。
国初是没有办法,才让武将治民。现在文官众多,为何要把治理的权力让出去?
所以很多人开始弹劾孙传庭,甚至有些人认为他包藏祸心,想在陕西自立。
对于这些言论,已经下定决心的朱由检,自然没有理会。
他把陕西戒严的事情,交给了兵部尚书袁可立——
由兵部尚书主持,在中军都督府廷议。
袁可立知道这件事对于自己来说,称得上又一个考验。
如果不能按实际情况做出有利于朝廷的决策,他这个被视为宰相的兵部尚书,在皇帝心中的地位毫无疑问会降低——
以后即使设立枢密院,他也不可能成为枢密使,成为枢辅大臣。
所以他对这件事很重视,和很多有资格参加廷议的大臣交流,摸清他们的态度。
在得知很多人反对的并不是陕西戒严,而是孙传庭的都司卫所化提议后,他向这些人道:
“即使陕西戒严,陛下也不会对陕西的事情完全独断。”
“辽东和贵州都在戒严,陛下有因为戒严令,就无视群臣的意见吗?”
对于这件事情,群臣是肯定的。当今皇帝虽然有些揽权,却更舍得放权。
除了海外的事情,辽东和贵州这两个戒严区,皇帝更多地是交给前线大臣决断。
在袁可立一再劝说下,很多大臣虽然怀着疑虑,却还是通过了陕西戒严提议——
毕竟这是皇帝早就提出的,皇帝又早就预测了陕西旱灾的严重性,甚至预测接下来十几年都会发生旱灾。
在不能否认这件事的情况下,他们只能同意戒严,预防陕西变乱。
袁可立拿到这个结果后,立刻上报皇帝。
朱由检十分喜悦,因为这代表着,他获得了处理陕西事务的全权。以后陕西如何治理、陕西官员怎么任命,完全由他说了算。
在听到袁可立代表群臣请求,不能完全按孙传庭的意思把整个陕西变成卫所、要保留陕西三司后。朱由检结合群臣的意见和自己之前的想法,在陕西地图上涂涂画画,决定道:
“陕西三司保留,但是甘肃那边的陕西行都司,以后改称甘肃都司。”
“由甘肃总兵负责甘肃都司的卫所军队,甘肃巡抚改称护军使,建立护军府理政。”
“宁夏同样如此,宁夏总兵负责军令,宁夏护军使负责政令。”
这两个地方原本就是卫所,如今是进一步明确权责,由总兵处理军务,护军使处理政务。
由于护军使和提督平级,比总兵略高一点,实际是护军府权力更大,和这个职位由巡抚改来相匹配。
所以这个改变,对于巡抚和总兵来说,地位上没有变化。差别是巡抚改成护军使后,可以设立护军府。护军府下面可以设置政务署、廷尉署、卫尉署等衙门,治理更专业些。
而且护军使是兵部提名、九卿廷推,增加了兵部的权力。
袁可立对这种给自己增加职权的事情,自然不会反对。他指着延绥问道:
“延绥灾情最重,要全部改为卫所吗?”
朱由检点了点头,说道:
“这一带人口本就少,更适合用卫所治理。”
“朕打算把延安府和庆阳府各县改为军民卫,以后再根据需要,决定是否设立军民府。”
“如果延绥总兵和护军使有能力管辖各卫,可以不设府一级。”
对于陕西一个巡抚管几个府和卫,朱由检早就不满了。如今干脆取消府一级,让护军府直接管辖。
然后就是最重要的关中平原一带,朱由检的打算是,在巩昌府以西设立陇西都司。把原本的临洮总兵改为陇西总兵,设立陇西护军使,负责管辖这一带。
剩下的凤翔府、西安府、汉中府,则留给陕西三司管辖,仍旧为陕西巡抚辖地。这是陕西最好的一片地方,也是精华所在。如果哪个地方会最后卫所化,那么一定是这里。
三边总督的驻地平凉府,则和靖虏卫一起改为平凉军民府,由三边总督和陕西总兵直辖。
不过孙传庭这个三边总督,更重要的任务是救灾。所以他大概率不会常驻固原,而是在西安等地。
朱由检把孙传庭和负责三省剿匪的杨肇基、杨鹤,还有改称护军使的延绥巡抚朱童蒙、未来的陕西巡抚等官员,都划入陕西戡乱救灾委员会,统筹陕西救灾。
袁可立看着皇帝的划分,暗暗点了点头。虽然没按孙传庭的意思把整个陕西卫所化,却也算成立了大部分。
尤其是各个都司和护军府分设,避免让陕西出现无法节制的大藩镇。
但他最满意的,是皇帝保留了陕西三司,这样陕西的官员就不会裁撤,能减少文官的反对——
毕竟大部分文官之所以对卫所制不满,是因为卫所中没有他们的官位。
如今皇帝设立文官和文职军官负责的护军府,又保留了陕西三司,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他们的不满。
而且陕西三司的存在,还保留了把卫所转为府县的可能,代表着陕西不会一直以卫所治理。
这让他对支持自己的文官,能更好地交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