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铅版印刷
京报专刊的热卖,在京城引起热议。
甚至有官员上疏,认为京报胡乱刊登科举内容、扰乱举子心思,应该予以查处,禁止京报贩卖。
但是他显然忘记了,京报刊登科举内容并不是第一次。以前的科举榜单出来后,京报就会抄录,向关注的人贩卖。以至于“京报连登黄甲”六个字,变成恭贺科举中试的固定词语。
这么多年都没有查禁,现在更不可能了。朱由检对此根本没有理会,而是高兴地召见工部官员和文思院匠官,对他们进行赏赐:
“京报专刊印刷得这样好,尔等功不可没。”
“当按此前所说,予以相应赏赐。”
之前朱由检承诺过,对解决纸型的工匠予以百户赏赐。
这次印刷虽然不是用的纸型,而是用蜡版翻铸铅版印刷,相比纸型翻铸的成本还有点高。
但是朱由检仍然很高兴,对提出这个想法、并解决相关工艺的工匠吕祥,予以百户赏赐。鼓励他再接再砺、再立新功,把印刷质量提高、成本再降低一个层次。
吕祥得到封赏,心情极为激动。
他是匠户出身,给自己改了现在这个名字,就是仰慕国初的工匠蒯祥,想和蒯鲁班一样建立功业、在朝廷当上大官。
只是现在这个年代,匠户想当大官,同样要考科举。吕祥对八股文章不精通,天赋全在手艺上,当然不可能考上。
几十年下来,也只当上了文思院副使、属于级别最低的从九品官员。
这让他时常感叹,自己时运不济,没有生在国初,不能像蒯祥一样当上工部左侍郎、食一品俸。
直到当今皇帝登极、设立少府寺后,吕祥的心中才重燃火焰,看到了当大官的机会。
按照皇帝的说法,少府寺的官职,匠官出身都能担任。现在被工部官员兼着,只是没找到合适的人选。
如果他能在匠官中脱颖而出,一定会快速升迁,甚至在将来成为少府寺卿、兼任工部右侍郎。
所以,吕祥在少府寺设立的第一时间,就想办法进入了文思院印刷研究所,想要解决纸型,获得百户封赏。
只是纸型这个名词,皇帝只提出了一个概念,对于如何实现,根本没有人知道。一众文思院匠官忙活许久,都没能发明出来。
反而是雕版蜡版混合印刷术,被一些匠官很快解决。他们用木质雕版印制蜡版,用于小报印刷。
这个技术,已经在一些小报上试用,只是因为木质雕版的雕刻速度慢,消息传播不及时,没能取代现有的蜡版雕刻技术。
但是吕祥在看到后,却受到他们启发,放弃了一直没解决的纸型,以雕刻出来的蜡版,翻铸铅版印刷——
把这个过程反了过来,以蜡版为底版,用翻铸出来的铅质雕版印刷。
这个技术,被称为蜡版翻铸铅版印刷,虽然还是属于雕版印刷术,却比以前要快多了——
在蜡上雕刻字迹,要比在木材上雕刻更快。之前的《京报》等小报,便是用这种方法快速印刷。
不过蜡版容易损坏、字迹也不清晰,通常印制几百份后也就废了,需要再次雕刻。
铅版则没有这个问题,用金属铅制作的雕版,印刷几千份、几万份甚至更多,都不会出现损坏。能用一幅雕版,完成大批量印刷。
这个技术出现后,很快被工部尚书兼少府寺卿薛凤翔当成一大功绩,向皇帝献了上去。
朱由检知道之后,立刻下旨检验。这次印制《京报》专刊,便是市场化测试。
结果是印刷质量能被士人接受,雕刻翻铸的速度,和之前采用的蜡版印刷相差无几。成本虽然因为翻()
铸铅版高了一些,但是在大批量印刷摊薄后,反而比只能印制几百份的蜡版更低。
在朱由检看来,这种技术已经很适合报纸刊物印刷,能够帮自己引导舆论。
所以他高兴之下,直接把百户封赏给了吕祥,又下令道:
“文思院的级别,仿翰林院提升为正五品,暂由少府寺卿亲掌。”
“下属各个研究所,级别定为正六品。”
“吕祥研究印刷术有功,又有正六品百户衔,实任印刷研究所所长。”
把吕祥的官职,直接任命为正六品。
吕祥听到之后,当即叩谢天恩,激动得语无伦次。
朱由检没有责怪他的失礼,反而温和地道:
“吕卿能这么快实现蜡版翻铸铅版印刷,可见在这上面是有天分的,今后要好好带领这个研究所。”
“活字、纸型、铅版,这是重中之重。吕卿实现了铅版,纸型和活字上也要注意,要成立专门的研究室,继续进行研究。两者完成之后,同样有百户封赏。”
“还有印刷用的纸张、油墨,还要继续优化,继续提高质量。”
“现在的铅版是平的,以后要向滚筒发展,提高印刷速度。”
提出几个方向,让吕祥继续研究。
吕祥急忙领命,朱由检又根据专利法,让他享有铅版方面的二十年专利,他的工匠小组、还有主持该技术研发的薛凤翔等官员,都能有专利分红的一成收益。
完善蜡版、解决油墨的匠官,同样也有专利。朱由检还赐给做出突出贡献的匠官公士身份,让他们拥有免除徭役、见官不跪等权力,享有秀才待遇。
这样一番封赏,让文思院匠官人人激动,认为是前所未有的恩遇——
皇帝兑现了百户的封赏不说,还给了他们二十年专利分红,可以说是把富和贵,都赏给了他们。
一些有家传独门技术、之前不想拿出来的匠官,在此后纷纷献出,把铅版、油墨、纸张等相关技术,发展得更加完善。
薛凤翔等工部官员,同样也很高兴。因为按皇帝定下的制度,朝廷主持研发获得的专利,负责官员和匠官一样能有一成分红。
在《京报》专刊成功售卖,有关蜡版、铅版、油墨的第一笔专利分红下发后,工部官员对技术变得更加热心,催促文思院匠官研发技术,获得专利分红。
甚至有官员上疏,认为京报胡乱刊登科举内容、扰乱举子心思,应该予以查处,禁止京报贩卖。
但是他显然忘记了,京报刊登科举内容并不是第一次。以前的科举榜单出来后,京报就会抄录,向关注的人贩卖。以至于“京报连登黄甲”六个字,变成恭贺科举中试的固定词语。
这么多年都没有查禁,现在更不可能了。朱由检对此根本没有理会,而是高兴地召见工部官员和文思院匠官,对他们进行赏赐:
“京报专刊印刷得这样好,尔等功不可没。”
“当按此前所说,予以相应赏赐。”
之前朱由检承诺过,对解决纸型的工匠予以百户赏赐。
这次印刷虽然不是用的纸型,而是用蜡版翻铸铅版印刷,相比纸型翻铸的成本还有点高。
但是朱由检仍然很高兴,对提出这个想法、并解决相关工艺的工匠吕祥,予以百户赏赐。鼓励他再接再砺、再立新功,把印刷质量提高、成本再降低一个层次。
吕祥得到封赏,心情极为激动。
他是匠户出身,给自己改了现在这个名字,就是仰慕国初的工匠蒯祥,想和蒯鲁班一样建立功业、在朝廷当上大官。
只是现在这个年代,匠户想当大官,同样要考科举。吕祥对八股文章不精通,天赋全在手艺上,当然不可能考上。
几十年下来,也只当上了文思院副使、属于级别最低的从九品官员。
这让他时常感叹,自己时运不济,没有生在国初,不能像蒯祥一样当上工部左侍郎、食一品俸。
直到当今皇帝登极、设立少府寺后,吕祥的心中才重燃火焰,看到了当大官的机会。
按照皇帝的说法,少府寺的官职,匠官出身都能担任。现在被工部官员兼着,只是没找到合适的人选。
如果他能在匠官中脱颖而出,一定会快速升迁,甚至在将来成为少府寺卿、兼任工部右侍郎。
所以,吕祥在少府寺设立的第一时间,就想办法进入了文思院印刷研究所,想要解决纸型,获得百户封赏。
只是纸型这个名词,皇帝只提出了一个概念,对于如何实现,根本没有人知道。一众文思院匠官忙活许久,都没能发明出来。
反而是雕版蜡版混合印刷术,被一些匠官很快解决。他们用木质雕版印制蜡版,用于小报印刷。
这个技术,已经在一些小报上试用,只是因为木质雕版的雕刻速度慢,消息传播不及时,没能取代现有的蜡版雕刻技术。
但是吕祥在看到后,却受到他们启发,放弃了一直没解决的纸型,以雕刻出来的蜡版,翻铸铅版印刷——
把这个过程反了过来,以蜡版为底版,用翻铸出来的铅质雕版印刷。
这个技术,被称为蜡版翻铸铅版印刷,虽然还是属于雕版印刷术,却比以前要快多了——
在蜡上雕刻字迹,要比在木材上雕刻更快。之前的《京报》等小报,便是用这种方法快速印刷。
不过蜡版容易损坏、字迹也不清晰,通常印制几百份后也就废了,需要再次雕刻。
铅版则没有这个问题,用金属铅制作的雕版,印刷几千份、几万份甚至更多,都不会出现损坏。能用一幅雕版,完成大批量印刷。
这个技术出现后,很快被工部尚书兼少府寺卿薛凤翔当成一大功绩,向皇帝献了上去。
朱由检知道之后,立刻下旨检验。这次印制《京报》专刊,便是市场化测试。
结果是印刷质量能被士人接受,雕刻翻铸的速度,和之前采用的蜡版印刷相差无几。成本虽然因为翻()
铸铅版高了一些,但是在大批量印刷摊薄后,反而比只能印制几百份的蜡版更低。
在朱由检看来,这种技术已经很适合报纸刊物印刷,能够帮自己引导舆论。
所以他高兴之下,直接把百户封赏给了吕祥,又下令道:
“文思院的级别,仿翰林院提升为正五品,暂由少府寺卿亲掌。”
“下属各个研究所,级别定为正六品。”
“吕祥研究印刷术有功,又有正六品百户衔,实任印刷研究所所长。”
把吕祥的官职,直接任命为正六品。
吕祥听到之后,当即叩谢天恩,激动得语无伦次。
朱由检没有责怪他的失礼,反而温和地道:
“吕卿能这么快实现蜡版翻铸铅版印刷,可见在这上面是有天分的,今后要好好带领这个研究所。”
“活字、纸型、铅版,这是重中之重。吕卿实现了铅版,纸型和活字上也要注意,要成立专门的研究室,继续进行研究。两者完成之后,同样有百户封赏。”
“还有印刷用的纸张、油墨,还要继续优化,继续提高质量。”
“现在的铅版是平的,以后要向滚筒发展,提高印刷速度。”
提出几个方向,让吕祥继续研究。
吕祥急忙领命,朱由检又根据专利法,让他享有铅版方面的二十年专利,他的工匠小组、还有主持该技术研发的薛凤翔等官员,都能有专利分红的一成收益。
完善蜡版、解决油墨的匠官,同样也有专利。朱由检还赐给做出突出贡献的匠官公士身份,让他们拥有免除徭役、见官不跪等权力,享有秀才待遇。
这样一番封赏,让文思院匠官人人激动,认为是前所未有的恩遇——
皇帝兑现了百户的封赏不说,还给了他们二十年专利分红,可以说是把富和贵,都赏给了他们。
一些有家传独门技术、之前不想拿出来的匠官,在此后纷纷献出,把铅版、油墨、纸张等相关技术,发展得更加完善。
薛凤翔等工部官员,同样也很高兴。因为按皇帝定下的制度,朝廷主持研发获得的专利,负责官员和匠官一样能有一成分红。
在《京报》专刊成功售卖,有关蜡版、铅版、油墨的第一笔专利分红下发后,工部官员对技术变得更加热心,催促文思院匠官研发技术,获得专利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