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东林党是朋党还是政党?
第167章 东林党是朋党还是政党?
资政院这个插曲过去后,朱由检又让群臣廷推大学士。
首先就是确定候选人,确定哪些人有资格担任大学士。
按照大明惯例,非翰林不入内阁,没有翰林院经历的官员,不能成为大学士。
所以朝堂上礼部出身的官员,被第一批提出,作为大学士候选。
专督加衔推升的吏部左侍郎杨景辰道:
“礼部尚书来宗道,礼部左侍郎孟绍虞、礼部右侍郎王祚远,太常寺卿、添注礼部右侍郎李标。”
“臣和吏部右侍郎董其昌、户部专督钱法侍郎徐光启、刑部右侍郎孔贞运、工部专督大工侍郎温体仁。”
“皆是出身翰林院,可以作为大学士候选。”
这么多官员都有翰林经历,可见清贵一系在朝堂的地位。
可以说,即使没有内阁,他们在朝堂上也是位高权重,占据了很多官位。
朱由检虽然觉得这些官员没经过地方历练,不适合担任宰辅。但是他如今正在削弱内阁的地位,也没有把大学士当成宰辅看待。
所以他没有改变大学士候选资格的意思,仍旧按照惯例,从翰林院出身的官员中挑选。
因为之前已经说过从尚书和有担任尚书资格的大臣中挑选,朱由检道:
“礼部尚书来宗道、吏部左侍郎杨景辰、吏部右侍郎董其昌、户部专督钱法侍郎徐光启、工部专督大工侍郎温体仁,列入廷推候选。”
“南京有哪些官员,可以列入候选?”
自己的名字被列入,杨景辰心中振奋,回应道:
“南京礼部尚书韩日缵,南京吏部侍郎林欲楫,皆是出身翰林院。”
朱由检当即说道:
“韩日缵列入候选。”
“还有哪些人可以起复,列入大学士候选?
皇帝的要求实在太高,选的都是尚书、或者能担任尚书的官员。
群臣选了很久,提出前任礼部尚书孙慎行、王图、李腾芳、盛以弘,礼部左侍郎何如宠,礼部右侍郎成基命、张鼐,南京吏部右侍郎钱龙锡等人,都是属于东林党。
不是东林党的,只有礼部尚书薛三省、南京礼部尚书钱象坤、吏部左侍郎郑以伟等寥寥几人。
可以说,当前大明的官员,不是阉党就是东林党。在这两个党派的倾轧下,中立的官员很少,也难以走上高位。
见到这么多人属于东林党,朱由检没有将他们整体起复,而是一一考察。
经过今天的事情,他已经下决心分化文官集团,不让他们形成整体意志。在士人中声望很高、有可能整合文官集团的东林党,自然被他防备。
对东林党人朱由检只打算单个起复,让他们威胁被留用的阉党,却又无法掌控朝堂。
所以朱由检打算起复的是能做事的东林党人,对于积极参与党争的东林党干将,还有那些东林党核心人员,他是不打算起复的。
怀着这个想法,朱由检首先排除了很多东林党人推荐的孙慎行。因为这个人是红丸案的发起者,如今被谪戍宁夏边卫。
朱由检虽然打算为移宫案翻案,但是对红丸案和梃击案,还没有决定如何处理。在红丸案被重新定性前,这样的人不适合起复。
以孙慎行正在被问罪为由,朱由检没有起复他。但是为了显示自己宽宏,朱由检赦免了孙慎行的遣戍,让他回京待审。
然后是王图,这个人和叶向高一样,已经在家中过世了。只是消息还没有传到朝廷,很多官员不知。
已经去世的人,如何能够被起复?所以这个人的名字,同样也被划掉。
接连听到两位东林党大臣去世,这让朱由检感慨,东林党的核心真的快死完了。这个声名赫赫的党派,远没有以前的声威。
作为万历天启年间党争的主力,东林党在后世一些人看来不是党派,甚至提出了“东林非党论”,认为它没有严密的组织体系,称不上现代政党。
但在朱由检看来,东林党别管是不是后世定义的政党,它都明显是党派,不但有相对统一的政治理念,还有排斥异己的政治行为。这个党派的口号非常光明正大,吸引了不少士人加入。在党同伐异方面做过的事情也不少,完全是一个政治集团,有光明也有黑暗。
甚至,在在认真分析东林党后,朱由检发现它的理念和组织非常接近后世的政党。这是一个介于朋党和政党之间,转型中的党派。
当前东林党的人员,大多是那些志同道合的东林党骨干,通过私人关系联系起来的。和传统朋党非常相似,却通过共同的理念,超越了地域观念。
所以东林党要比传统朋党强得多,它用共同理念超越地域观念,联合了更多的人。把以地域划分的齐党、楚党、浙党打得溃不成军,逼得一部分人依附魏忠贤,组成同样超越地域的阉党,用不讲规矩的非正常手段,把东林党打倒。
在这个党争过程中,东林党损失惨重。北直隶的赵南星、孙承宗,南直隶的高攀龙、左光斗、缪昌期、顾大章、孙慎行、钱谦益,浙江的朱国祯、魏大中、黄尊素,江西的邹元标、刘一燝、李邦华,福建的叶向高,河南的乔允升,山东的刘策,山西的韩爌,陕西的冯从吾、王之寀、王图,湖广的周嘉谟、杨涟……
这些人或是被杀、或是问罪、或是革职、或是削籍,直接打断了东林党在各地的发展。把有可能发展出地方支部的东林党,打得七零八落。
而且在阉党塑造的恐怖氛围下,很少有新人加入东林党。可以说东林党的发展势头已经被拦腰截断,再不是以前那个一呼百应、在大明各地都有人附和的东林党。
同时,在这些骨干死亡后,东林党脱胎于朋党、组织不完善的缺点也体现出来。
尤其是顾宪成、高攀龙、叶向高这些东林党核心人员的死亡,让很多通过他们形成的关系,再也形不成体系。东林党已经变得松散,没有人能整合它。
所以朱由检才敢启用东林党人,打算把散乱的东林党成员召回来一些,用以平衡朝局。免得自己留任的阉党在审查结束后重新壮大,没有人制衡他们。
对死人一向很宽容,朱由检在知道王图已经逝世后,当即把被削籍的王图恢复原官致仕,等他的死讯传来,朝廷再加恩恤。
这让东林党的官员都觉得皇帝仁慈,有人尝试着提出,应该把赵南星起复,或者回京待审。
对赵南星朱由检就很慎重了,因为这个人称得上东林党的核心人员之一,有可能整合东林党——
甚至可以说,在顾宪成、高攀龙、李三才、叶向高、邹元标这些人都去世后,赵南星是唯一能整合东林党的人。
刘一燝、韩爌、孙承宗这三位大学士,在东林党的地位,都比不上赵南星。
朱由检对这样的人,自然很是警惕。
内心不愿起复,朱由检面上却很和蔼。问了一下赵南星的情况,得知他被遣戍在代州,而且已经七十八岁。
这让朱由检立刻认识到,赵南星没有多长时间能活了。这样一个老人,不可能在代州撑多久。
为了避免赵南星在戍所死去,自己被人诟病,朱由检当即下令道:
“赵南星特赦回京,他的案子要尽快重审。”
“以后七十岁以上的官员,要谨慎遣戍,不能随意发配。”
这些年纪大的官员,到了戍所不可能有力气做事,反而需要人照看,免得突然死去。到了戍所之后,完全就是负担。
所以朱由检下了这个命令,显示自己优待老臣。
群臣齐声称颂,认为皇帝仁慈。
还有些东林党的官员想要皇帝起复周嘉谟等人,朱由检却已经略过这件事,问起了下一个候选人李腾芳。
这个人说是东林党,其实却有自己的李党,和顾天埈的顾党、也就是昆党友善,很多东林党人都不待见他,不愿意推荐这个人。
他们推荐更多的,是性情宽厚的成基命,这个人是叶向高的门生、杨涟的同门,和很多东林党人有关系。
不过成基命以前只是礼部右侍郎,官职有点显低。朱由检把他和张鼐、钱龙锡起复,却没有列入候选人。
在起复东林党人韩爌担任大学士后,这一个新增的内阁大学士,朱由检并不愿意用东林党,更想用个中立派。
但是对东林党的候选人,朱由检明面上也不排斥。询问得知,盛以弘是卫所世官出身,家有潼关卫指挥使世职,朱由检对他很满意,却知道这个人和东林党的牵连并不深,只是在《盗柄东林夥》被列入过一次。
何如宠和盛以弘的情况类似,和东林党的牵连也不深。只是因为他是左光斗的同乡好友,被阉党认为是东林党。
朱由检把这两个人起复,和东林党的李腾芳一起,列为大学士候选人。
然后是薛三省、钱象坤、郑以伟等人,他们可以说是中立派。
薛三省已经七十岁,朱由检把他划了出去,只是遣官慰问,询问他是否愿意入京担任资政大臣。
钱象坤在东林党和阉党之争中并无偏向,曾在天启四年叶向高致仕后有入阁希望,然后被东林党诋毁,只能辞去职位。后来天启六年被廷推为南京礼部尚书,因为不肯依附魏忠贤,被阉党指为缪昌期党,只能落职闲住。
可以说,在东林党和阉党的党争中,根本就没有中立派的生存空间。钱象坤、袁可立、黄克缵等人的遭遇,无不说明了这一点。
至于郑以伟,他是在翰林院养出来的名望、熬出来的资历,做过的事情值得拿出来说的,只有光宗祔庙一事——
当年光宗泰昌皇帝入太庙时,按顺序当祧宪宗成化皇帝。但是有些官员对大礼议的事情还心有不甘,认为世宗嘉靖皇帝的父亲睿宗没当过皇帝,不当入庙,应该把宪宗留着,先把睿宗祧了。郑以伟认为不可,阻止了这件事情。
舆论对他多有非议,但是朱由检却很赞同,认为郑以伟可用,此人阻止了大礼议再起波澜。
再加上郑以伟的年龄和履历都很适合,被朱由检起复,和之前的十个人一起,列为大学士候选人。
这样一来,这次廷推大学士,就有了十一个候选人。这些人有在朝、有在野,照顾了阉党、东林党、中立派,群臣都很满意。
他们都知道当今皇帝对候选人很是看重,这十一人只要被列入候选,即使无法被选上,多半也会任命其他职位。所以群臣之前都很热情,在候选人上积极推荐。
按照以前的惯例,大学士廷推出两人,或者是三四人。
朱由检担心自己中意的人选不上,让他们廷推四人。自己到时候看需要,看看选谁入阁。
这十一个人他大多没有偏见,但是最中意的,应该是徐光启。这个人在后世的名气大,朱由检对他最熟悉。与其让不知根底的大臣当大学士,自然不如用徐光启。
但是徐光启的资历却有点低,而且他热心西学,让一些传统的儒家官员看不惯。能不能被廷推上去,朱由检并没把握。
今日增加大学士,实在有些突然,朱由检没有提前准备,只能顺其自然。看群臣把徐光启排在第几位,能不能列入最终候选。只要能排在前四位,朱由检就打算多增加几个大学士。反正名额的事情,还是皇帝说了算。
怀着这个心思,朱由检让群臣按之前制定的计票法推选。杨景辰匆匆命人写了选票,让有廷推资格的臣子勾选。然后进行计票,得票多的在前。
阉党的官员,大部分主推来宗道,也有很多人推杨景辰。毕竟杨景辰是皇帝的心腹,这件事几乎众所周知。很多人认为选他入阁,符合皇帝心意。
但是朱由检其实并不想杨景辰入阁,而是想把他留在吏部。毕竟房壮丽已经确定明年离任,杨景辰这个左侍郎有资格接替。他需要有个心腹在吏部,掌握官员任命。
杨景辰先前在自己列入候选后,也是犹豫了一会儿,既想入阁当大学士,又想着担任六部之首的吏部尚书也不错。以如今的朝堂格局,吏部尚书的权势并不弱于大学士。
最终他揣摩皇帝的心意,决定留在吏部。示意吕图南等人,一起推徐光启。他知道这个人很受皇帝重视,早就被皇帝起复,打算推举他入阁,用来讨好皇帝。
至于东林党和倾向东林党的官员,大多不愿意推选李腾芳。很多人按照家乡籍贯,转而推选他人。
但是东林党在廷推这件事上,如今的影响力并不大。按照惯例,大学士是五品以上官员廷推,如今朝堂上这一级别的官员大多是阉党,他们宁愿推选中立派,也不愿推选东林党。
其他的袁可立等中立派官员,有的同情东林党,却不完全阿从。让他们毫无原则地推选东林党的官员,这些人是不愿做的。
这样一个局面下,最终廷推的结果,当然是来宗道为正推,郑以伟、徐光启、何如宠三人,排在来宗道后面。
这个结果,让发现杨景辰小动作的朱由检很是满意,认为杨景辰明白自己的心意,把徐光启推了上去。
接下来就是想办法把来宗道否决掉,让徐光启上去。
正当朱由检想着用什么理由时,东林党的官员已经开始发难。他们不愿意来宗道这个阉党大臣入阁,让内阁六位大学士有五人是阉党。
当即就有人指出,被定为首逆同谋的崔呈秀母亲死去的时候,礼部尚书来宗道题复恤典,直曰“在天之灵”。先帝看到时艴然变色,用御笔圈出此四字。
来宗道这样的附逆官员,不应该成为大学士。
朱由检听到这件事,也是艴然变色。紧紧盯着来宗道,询问他是否有这件事。
来宗道无法否认,只得承认这件事。
朱由检不愿他这个阿谀魏忠贤的人入阁,当即就下令道:
“来宗道以颂美定为第六等,念在登极功劳上,允许原职致仕,转为资政大臣。”
把这个早就看不顺眼的官员,直接罢官不用。
没想到自己被处罚这么重,连降级署理原有职务都不行。来宗道当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没当上大学士不说,还落个灰头土脸。
总算皇帝念他辅佐登极有功,允许原职致仕、转任资政大臣。这让来宗道心里好受点,知道自己不会被继续追究、致仕待遇还有保证,当即向皇帝请求致仕,就此退出朝堂。
来宗道致仕之后,自然就不能担任大学士。朱由检看着郑以伟和徐光启的票数差不多,有心让徐光启担任大学士,遂道:
“郑以伟和徐光启票数相当,都担任东阁大学士,加衔从二品承政大臣,在内阁入直参预机务。”
“礼部尚书一职,从刚刚那些候选人中廷推。”
两人都担任大学士,又多出个礼部尚书职位需要廷推,群臣都没有提出反对,说皇帝增加阁臣不对——
增加阁臣就是他们提出来的,皇帝临时多增加一位,他们还能说不可以?
所以,群臣很快转向对礼部尚书的争夺,把新的礼部尚书廷推出来。
先前推举徐光启的大臣,此时更明白了皇帝的心思,大多选择了温体仁这个和徐光启一样、早就被皇帝起复的人。而且温体仁作为朱国祯的同乡,也被一些倾向东林党的官员青睐。
所以温体仁被推为正推,刚刚在大学士推选中排在第四位的何如宠,再次成为陪推。
朱由检当即点了温体仁担任礼部尚书,对温体仁和徐光启空出来的侍郎职位先留着。因为今日的廷推候选人都是词臣,并不适合担任户部、工部职务。先前朱由检是为了让徐光启、温体仁回朝,才让他们担任这两个职位。
其实在之前侍郎廷推结束后,朱由检就被司礼监提醒,徐光启是松江人,不能任户部官。所以他早有心给徐光启换个职位,如今徐光启入阁,正好解决了这一点。
现在,朱由检发现朝中的清贵官员太多,所以就把温体仁和徐光启空出来的侍郎留着,让吏部选几个有地方督抚经历的官员,改日进行廷推。南京空缺的尚书、侍郎,也要一并廷推。
《明史》:
崇祯五年:
郑以伟五月晋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十月晋太子少保。
徐光启五月晋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十月加太子少保。
(郑以伟万历二十九年进士,徐光启万历三十二年进士。郑以伟资历较深,支持他的人较多,多次廷推都有他的名字)
《崇祯长编》天启七年十二月:枚卜阁臣,廷推孟绍虞、钱龙锡、杨景辰、薛三省、来宗道、李标、王祚远、萧命官、周道登、刘鸿训、房壮丽、曹思诚,共十二人。
(孟绍虞、钱龙锡、薛三省、李标等人直接被主角排除,房壮丽、曹思诚没有翰林经历是凑数的,因为历史上的崇祯皇帝此时也没有破除非翰林不入内阁规矩。这个规矩的破除和郑以伟有关,是他把“何况”当做人名,导致崇祯轻视词臣)
《明史·周延儒传》:(崇祯元年)十一月,大学士刘鸿训罢,命会推,廷臣以延儒望轻置之,列成基命、钱谦益、郑以伟、李腾芳、孙慎行、何如宠、薛三省、盛以弘、罗喻义、王永光、曹于汴十一人名上。
《明史·郑以伟传》:章疏中有“何况”二字,误以为人名也,拟旨提问,帝驳改始悟。自是词臣为帝轻,遂有馆员须历推知之谕,而阁臣不专用翰林矣。
(本章完)
资政院这个插曲过去后,朱由检又让群臣廷推大学士。
首先就是确定候选人,确定哪些人有资格担任大学士。
按照大明惯例,非翰林不入内阁,没有翰林院经历的官员,不能成为大学士。
所以朝堂上礼部出身的官员,被第一批提出,作为大学士候选。
专督加衔推升的吏部左侍郎杨景辰道:
“礼部尚书来宗道,礼部左侍郎孟绍虞、礼部右侍郎王祚远,太常寺卿、添注礼部右侍郎李标。”
“臣和吏部右侍郎董其昌、户部专督钱法侍郎徐光启、刑部右侍郎孔贞运、工部专督大工侍郎温体仁。”
“皆是出身翰林院,可以作为大学士候选。”
这么多官员都有翰林经历,可见清贵一系在朝堂的地位。
可以说,即使没有内阁,他们在朝堂上也是位高权重,占据了很多官位。
朱由检虽然觉得这些官员没经过地方历练,不适合担任宰辅。但是他如今正在削弱内阁的地位,也没有把大学士当成宰辅看待。
所以他没有改变大学士候选资格的意思,仍旧按照惯例,从翰林院出身的官员中挑选。
因为之前已经说过从尚书和有担任尚书资格的大臣中挑选,朱由检道:
“礼部尚书来宗道、吏部左侍郎杨景辰、吏部右侍郎董其昌、户部专督钱法侍郎徐光启、工部专督大工侍郎温体仁,列入廷推候选。”
“南京有哪些官员,可以列入候选?”
自己的名字被列入,杨景辰心中振奋,回应道:
“南京礼部尚书韩日缵,南京吏部侍郎林欲楫,皆是出身翰林院。”
朱由检当即说道:
“韩日缵列入候选。”
“还有哪些人可以起复,列入大学士候选?
皇帝的要求实在太高,选的都是尚书、或者能担任尚书的官员。
群臣选了很久,提出前任礼部尚书孙慎行、王图、李腾芳、盛以弘,礼部左侍郎何如宠,礼部右侍郎成基命、张鼐,南京吏部右侍郎钱龙锡等人,都是属于东林党。
不是东林党的,只有礼部尚书薛三省、南京礼部尚书钱象坤、吏部左侍郎郑以伟等寥寥几人。
可以说,当前大明的官员,不是阉党就是东林党。在这两个党派的倾轧下,中立的官员很少,也难以走上高位。
见到这么多人属于东林党,朱由检没有将他们整体起复,而是一一考察。
经过今天的事情,他已经下决心分化文官集团,不让他们形成整体意志。在士人中声望很高、有可能整合文官集团的东林党,自然被他防备。
对东林党人朱由检只打算单个起复,让他们威胁被留用的阉党,却又无法掌控朝堂。
所以朱由检打算起复的是能做事的东林党人,对于积极参与党争的东林党干将,还有那些东林党核心人员,他是不打算起复的。
怀着这个想法,朱由检首先排除了很多东林党人推荐的孙慎行。因为这个人是红丸案的发起者,如今被谪戍宁夏边卫。
朱由检虽然打算为移宫案翻案,但是对红丸案和梃击案,还没有决定如何处理。在红丸案被重新定性前,这样的人不适合起复。
以孙慎行正在被问罪为由,朱由检没有起复他。但是为了显示自己宽宏,朱由检赦免了孙慎行的遣戍,让他回京待审。
然后是王图,这个人和叶向高一样,已经在家中过世了。只是消息还没有传到朝廷,很多官员不知。
已经去世的人,如何能够被起复?所以这个人的名字,同样也被划掉。
接连听到两位东林党大臣去世,这让朱由检感慨,东林党的核心真的快死完了。这个声名赫赫的党派,远没有以前的声威。
作为万历天启年间党争的主力,东林党在后世一些人看来不是党派,甚至提出了“东林非党论”,认为它没有严密的组织体系,称不上现代政党。
但在朱由检看来,东林党别管是不是后世定义的政党,它都明显是党派,不但有相对统一的政治理念,还有排斥异己的政治行为。这个党派的口号非常光明正大,吸引了不少士人加入。在党同伐异方面做过的事情也不少,完全是一个政治集团,有光明也有黑暗。
甚至,在在认真分析东林党后,朱由检发现它的理念和组织非常接近后世的政党。这是一个介于朋党和政党之间,转型中的党派。
当前东林党的人员,大多是那些志同道合的东林党骨干,通过私人关系联系起来的。和传统朋党非常相似,却通过共同的理念,超越了地域观念。
所以东林党要比传统朋党强得多,它用共同理念超越地域观念,联合了更多的人。把以地域划分的齐党、楚党、浙党打得溃不成军,逼得一部分人依附魏忠贤,组成同样超越地域的阉党,用不讲规矩的非正常手段,把东林党打倒。
在这个党争过程中,东林党损失惨重。北直隶的赵南星、孙承宗,南直隶的高攀龙、左光斗、缪昌期、顾大章、孙慎行、钱谦益,浙江的朱国祯、魏大中、黄尊素,江西的邹元标、刘一燝、李邦华,福建的叶向高,河南的乔允升,山东的刘策,山西的韩爌,陕西的冯从吾、王之寀、王图,湖广的周嘉谟、杨涟……
这些人或是被杀、或是问罪、或是革职、或是削籍,直接打断了东林党在各地的发展。把有可能发展出地方支部的东林党,打得七零八落。
而且在阉党塑造的恐怖氛围下,很少有新人加入东林党。可以说东林党的发展势头已经被拦腰截断,再不是以前那个一呼百应、在大明各地都有人附和的东林党。
同时,在这些骨干死亡后,东林党脱胎于朋党、组织不完善的缺点也体现出来。
尤其是顾宪成、高攀龙、叶向高这些东林党核心人员的死亡,让很多通过他们形成的关系,再也形不成体系。东林党已经变得松散,没有人能整合它。
所以朱由检才敢启用东林党人,打算把散乱的东林党成员召回来一些,用以平衡朝局。免得自己留任的阉党在审查结束后重新壮大,没有人制衡他们。
对死人一向很宽容,朱由检在知道王图已经逝世后,当即把被削籍的王图恢复原官致仕,等他的死讯传来,朝廷再加恩恤。
这让东林党的官员都觉得皇帝仁慈,有人尝试着提出,应该把赵南星起复,或者回京待审。
对赵南星朱由检就很慎重了,因为这个人称得上东林党的核心人员之一,有可能整合东林党——
甚至可以说,在顾宪成、高攀龙、李三才、叶向高、邹元标这些人都去世后,赵南星是唯一能整合东林党的人。
刘一燝、韩爌、孙承宗这三位大学士,在东林党的地位,都比不上赵南星。
朱由检对这样的人,自然很是警惕。
内心不愿起复,朱由检面上却很和蔼。问了一下赵南星的情况,得知他被遣戍在代州,而且已经七十八岁。
这让朱由检立刻认识到,赵南星没有多长时间能活了。这样一个老人,不可能在代州撑多久。
为了避免赵南星在戍所死去,自己被人诟病,朱由检当即下令道:
“赵南星特赦回京,他的案子要尽快重审。”
“以后七十岁以上的官员,要谨慎遣戍,不能随意发配。”
这些年纪大的官员,到了戍所不可能有力气做事,反而需要人照看,免得突然死去。到了戍所之后,完全就是负担。
所以朱由检下了这个命令,显示自己优待老臣。
群臣齐声称颂,认为皇帝仁慈。
还有些东林党的官员想要皇帝起复周嘉谟等人,朱由检却已经略过这件事,问起了下一个候选人李腾芳。
这个人说是东林党,其实却有自己的李党,和顾天埈的顾党、也就是昆党友善,很多东林党人都不待见他,不愿意推荐这个人。
他们推荐更多的,是性情宽厚的成基命,这个人是叶向高的门生、杨涟的同门,和很多东林党人有关系。
不过成基命以前只是礼部右侍郎,官职有点显低。朱由检把他和张鼐、钱龙锡起复,却没有列入候选人。
在起复东林党人韩爌担任大学士后,这一个新增的内阁大学士,朱由检并不愿意用东林党,更想用个中立派。
但是对东林党的候选人,朱由检明面上也不排斥。询问得知,盛以弘是卫所世官出身,家有潼关卫指挥使世职,朱由检对他很满意,却知道这个人和东林党的牵连并不深,只是在《盗柄东林夥》被列入过一次。
何如宠和盛以弘的情况类似,和东林党的牵连也不深。只是因为他是左光斗的同乡好友,被阉党认为是东林党。
朱由检把这两个人起复,和东林党的李腾芳一起,列为大学士候选人。
然后是薛三省、钱象坤、郑以伟等人,他们可以说是中立派。
薛三省已经七十岁,朱由检把他划了出去,只是遣官慰问,询问他是否愿意入京担任资政大臣。
钱象坤在东林党和阉党之争中并无偏向,曾在天启四年叶向高致仕后有入阁希望,然后被东林党诋毁,只能辞去职位。后来天启六年被廷推为南京礼部尚书,因为不肯依附魏忠贤,被阉党指为缪昌期党,只能落职闲住。
可以说,在东林党和阉党的党争中,根本就没有中立派的生存空间。钱象坤、袁可立、黄克缵等人的遭遇,无不说明了这一点。
至于郑以伟,他是在翰林院养出来的名望、熬出来的资历,做过的事情值得拿出来说的,只有光宗祔庙一事——
当年光宗泰昌皇帝入太庙时,按顺序当祧宪宗成化皇帝。但是有些官员对大礼议的事情还心有不甘,认为世宗嘉靖皇帝的父亲睿宗没当过皇帝,不当入庙,应该把宪宗留着,先把睿宗祧了。郑以伟认为不可,阻止了这件事情。
舆论对他多有非议,但是朱由检却很赞同,认为郑以伟可用,此人阻止了大礼议再起波澜。
再加上郑以伟的年龄和履历都很适合,被朱由检起复,和之前的十个人一起,列为大学士候选人。
这样一来,这次廷推大学士,就有了十一个候选人。这些人有在朝、有在野,照顾了阉党、东林党、中立派,群臣都很满意。
他们都知道当今皇帝对候选人很是看重,这十一人只要被列入候选,即使无法被选上,多半也会任命其他职位。所以群臣之前都很热情,在候选人上积极推荐。
按照以前的惯例,大学士廷推出两人,或者是三四人。
朱由检担心自己中意的人选不上,让他们廷推四人。自己到时候看需要,看看选谁入阁。
这十一个人他大多没有偏见,但是最中意的,应该是徐光启。这个人在后世的名气大,朱由检对他最熟悉。与其让不知根底的大臣当大学士,自然不如用徐光启。
但是徐光启的资历却有点低,而且他热心西学,让一些传统的儒家官员看不惯。能不能被廷推上去,朱由检并没把握。
今日增加大学士,实在有些突然,朱由检没有提前准备,只能顺其自然。看群臣把徐光启排在第几位,能不能列入最终候选。只要能排在前四位,朱由检就打算多增加几个大学士。反正名额的事情,还是皇帝说了算。
怀着这个心思,朱由检让群臣按之前制定的计票法推选。杨景辰匆匆命人写了选票,让有廷推资格的臣子勾选。然后进行计票,得票多的在前。
阉党的官员,大部分主推来宗道,也有很多人推杨景辰。毕竟杨景辰是皇帝的心腹,这件事几乎众所周知。很多人认为选他入阁,符合皇帝心意。
但是朱由检其实并不想杨景辰入阁,而是想把他留在吏部。毕竟房壮丽已经确定明年离任,杨景辰这个左侍郎有资格接替。他需要有个心腹在吏部,掌握官员任命。
杨景辰先前在自己列入候选后,也是犹豫了一会儿,既想入阁当大学士,又想着担任六部之首的吏部尚书也不错。以如今的朝堂格局,吏部尚书的权势并不弱于大学士。
最终他揣摩皇帝的心意,决定留在吏部。示意吕图南等人,一起推徐光启。他知道这个人很受皇帝重视,早就被皇帝起复,打算推举他入阁,用来讨好皇帝。
至于东林党和倾向东林党的官员,大多不愿意推选李腾芳。很多人按照家乡籍贯,转而推选他人。
但是东林党在廷推这件事上,如今的影响力并不大。按照惯例,大学士是五品以上官员廷推,如今朝堂上这一级别的官员大多是阉党,他们宁愿推选中立派,也不愿推选东林党。
其他的袁可立等中立派官员,有的同情东林党,却不完全阿从。让他们毫无原则地推选东林党的官员,这些人是不愿做的。
这样一个局面下,最终廷推的结果,当然是来宗道为正推,郑以伟、徐光启、何如宠三人,排在来宗道后面。
这个结果,让发现杨景辰小动作的朱由检很是满意,认为杨景辰明白自己的心意,把徐光启推了上去。
接下来就是想办法把来宗道否决掉,让徐光启上去。
正当朱由检想着用什么理由时,东林党的官员已经开始发难。他们不愿意来宗道这个阉党大臣入阁,让内阁六位大学士有五人是阉党。
当即就有人指出,被定为首逆同谋的崔呈秀母亲死去的时候,礼部尚书来宗道题复恤典,直曰“在天之灵”。先帝看到时艴然变色,用御笔圈出此四字。
来宗道这样的附逆官员,不应该成为大学士。
朱由检听到这件事,也是艴然变色。紧紧盯着来宗道,询问他是否有这件事。
来宗道无法否认,只得承认这件事。
朱由检不愿他这个阿谀魏忠贤的人入阁,当即就下令道:
“来宗道以颂美定为第六等,念在登极功劳上,允许原职致仕,转为资政大臣。”
把这个早就看不顺眼的官员,直接罢官不用。
没想到自己被处罚这么重,连降级署理原有职务都不行。来宗道当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没当上大学士不说,还落个灰头土脸。
总算皇帝念他辅佐登极有功,允许原职致仕、转任资政大臣。这让来宗道心里好受点,知道自己不会被继续追究、致仕待遇还有保证,当即向皇帝请求致仕,就此退出朝堂。
来宗道致仕之后,自然就不能担任大学士。朱由检看着郑以伟和徐光启的票数差不多,有心让徐光启担任大学士,遂道:
“郑以伟和徐光启票数相当,都担任东阁大学士,加衔从二品承政大臣,在内阁入直参预机务。”
“礼部尚书一职,从刚刚那些候选人中廷推。”
两人都担任大学士,又多出个礼部尚书职位需要廷推,群臣都没有提出反对,说皇帝增加阁臣不对——
增加阁臣就是他们提出来的,皇帝临时多增加一位,他们还能说不可以?
所以,群臣很快转向对礼部尚书的争夺,把新的礼部尚书廷推出来。
先前推举徐光启的大臣,此时更明白了皇帝的心思,大多选择了温体仁这个和徐光启一样、早就被皇帝起复的人。而且温体仁作为朱国祯的同乡,也被一些倾向东林党的官员青睐。
所以温体仁被推为正推,刚刚在大学士推选中排在第四位的何如宠,再次成为陪推。
朱由检当即点了温体仁担任礼部尚书,对温体仁和徐光启空出来的侍郎职位先留着。因为今日的廷推候选人都是词臣,并不适合担任户部、工部职务。先前朱由检是为了让徐光启、温体仁回朝,才让他们担任这两个职位。
其实在之前侍郎廷推结束后,朱由检就被司礼监提醒,徐光启是松江人,不能任户部官。所以他早有心给徐光启换个职位,如今徐光启入阁,正好解决了这一点。
现在,朱由检发现朝中的清贵官员太多,所以就把温体仁和徐光启空出来的侍郎留着,让吏部选几个有地方督抚经历的官员,改日进行廷推。南京空缺的尚书、侍郎,也要一并廷推。
《明史》:
崇祯五年:
郑以伟五月晋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十月晋太子少保。
徐光启五月晋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十月加太子少保。
(郑以伟万历二十九年进士,徐光启万历三十二年进士。郑以伟资历较深,支持他的人较多,多次廷推都有他的名字)
《崇祯长编》天启七年十二月:枚卜阁臣,廷推孟绍虞、钱龙锡、杨景辰、薛三省、来宗道、李标、王祚远、萧命官、周道登、刘鸿训、房壮丽、曹思诚,共十二人。
(孟绍虞、钱龙锡、薛三省、李标等人直接被主角排除,房壮丽、曹思诚没有翰林经历是凑数的,因为历史上的崇祯皇帝此时也没有破除非翰林不入内阁规矩。这个规矩的破除和郑以伟有关,是他把“何况”当做人名,导致崇祯轻视词臣)
《明史·周延儒传》:(崇祯元年)十一月,大学士刘鸿训罢,命会推,廷臣以延儒望轻置之,列成基命、钱谦益、郑以伟、李腾芳、孙慎行、何如宠、薛三省、盛以弘、罗喻义、王永光、曹于汴十一人名上。
《明史·郑以伟传》:章疏中有“何况”二字,误以为人名也,拟旨提问,帝驳改始悟。自是词臣为帝轻,遂有馆员须历推知之谕,而阁臣不专用翰林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