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进军电子产业的契机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248章 进军电子产业的契机
    “东方日报?”秦志业脑海中回顾了几次,说道:“这名字还真不错,简洁、大气,也容易让人记住。”
    杨文东笑了笑说道:“就是这样的名字才好。”
    他本来是纠结东方日报与天天日报的,但考虑一番后,还是觉得东方日报比较大气一点。
    秦志业又问道:“那这东方日报,就是跟其他报社差不多嘛?”
    “对,大部分差不多,利用我们的资金、规模与经验,做个正常报纸就行。”杨文东又说道:“但有一点,要重点跟随马经、股票;
    还有就是重点写普通人的社会问题、社会日常故事,这些也是普通人比较喜欢看的,因为他们可能自己也会遇到这种事。”
    之前做高端报纸,其实就是抓住了香港报纸行业还没有彩色报纸的一个机会,率先拿下了这个市场,从而获得了成功;
    但现在做普通报纸,那就是真的没什么特殊优势了所以就最简单一点,模仿前世东方日报成功的方法:写马经、狗经、普通人的日常故事等等。
    “普通社会故事。”秦志业想了想说道:“杨生,香港这种故事肯定也有不少,只是大部分底层人是不会写字的。
    如果想探讨他们的故事,那就得招聘不少记者,深入社会去采访探寻了。”
    “没关系,招人就是了。”杨文东并不在意,原先历史上的东方日报,也有数百名普通记者,专门大街小巷的寻找故事。
    这其实跟老百姓文盲率也没多大关系,就算现在是80、90年代,所有人都识字、都会写字,但又有几个人会想到将自己的故事写出来寄给报社呢?
    “好。”秦志业也很是惊喜。
    高端报纸的客户逼格高,利润率也可观,但市场规模太小了,加上自己这边有着先发优势,成功了也就没什么挑战性了。
    但现在可以做普通报纸了,那这個市场潜力就陡然扩大十倍以上了。
    当然,利润方面肯定比不上高端报纸,可做报纸,有的时候,销量更重要。
    杨文东又说道:“那就这段时间开始准备吧,在明年过年之后,最好就能将团队准备好。”
    资金、印刷设备、工作场地什么的,报社公司是不缺的,甚至就算是人,也是可以让现有团队的部分老师傅带的。
    “好的,我会尽快招人。”秦志业又说道:“但也只能去同行挖人了。”
    “那就挖吧,不用太在意,他们有本事高薪留下那些人。”杨文东笑了笑说道。
    传媒产业,如今在整个长兴集团,绝对不是用来盈利的。
    因为就电台与报社,两者加起来的利润总和,恐怕也比不过长兴地产的一个地产项目;
    但它的价值,却在与“喉舌”功能,且也有着影响部分市场的作用,因此,在长兴集团内部,两大传媒业务,在地位上也是特别高的。
    与秦志业协商好后续东方日报的事宜后,负责电台业务的张辉,也上来后将电台这一年的情况汇报了下。
    “现在电台的用户,有40万了?”杨文东听到数字后,笑着说道:“看来这两年香港电子产业发展的还不错,收音机的价格降低了不少啊。”
    香港的电子产业,起步于60年代,最早的大型电子工厂,当属于索尼与“收音机大王”胡孝清合资建设的工厂;
    这家工厂在香港组装收音机,然后在英联邦境内出售,让索尼可以绕开英联邦对外的高额关税。
    因此,索尼也算是转让了不少技术,并且随着这家工厂规模的越来越大,延展出来的产业链,也就逐步形成了。
    从60-61年两年时间,香港就多了十几家做收音机工厂,这些工厂的产品自然优先供应香港本土市场,这也导致了香港市场上,原本只能进口的收音机,价格暴跌至原先的3~4成。
    收音机价格的暴跌,自然利好电台,香港商业电台也自然是被这个风口给吹起来了。
    “对,我们上个月做了一次抽查,香港如今差不多应该有50万收音机了。”张辉说道:“这其中大部分,都会听我们的商业电台。
    我们电台的趣味性,比起其他两家要强多了。”
    “50万?那应该快到极限了吧?”杨文东想了想,说道:“香港如今有300多万人,估计也就七八十万户吧?”
    香港如今有很多单身之人,但同样也有部分家庭人口超过五人,甚至很多稍微有点钱的,老婆都有几个,孩子就更多了。
    张辉说道:“单从户这个数量来看,是快要到极限了,不过现在香港的经济更好了,所以很多人也开始追求自己的房间、或者自己的身边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收音机。
    这可能就是另外一个大市场了,理论上,我们的用户数量还能再提高一倍。”
    “嗯,不过上限还是太低了点。”杨文东点点头:“先完成这个目标也好。”
    香港一共也就300多万人口,任何业务如果只有本土市场,那上限就低的可怜,电台又不太可能做到海外去,顶多一个澳门。
    工业与航运的市场能那么大,那是因为它们都是主打的全球生意。
    地产市场也不小,是因为它在吸所有香港经济的血,外加香港的位置特殊,不然地产也玩不到前世那么高的水平。
    传媒这一块的上限就是如此,不过如果电视台出来了,那就会好很多,香港的电视台虽然很难传给国外,但电视节目却可以,做出的电视节目,是可以有外阜市场的。
    电影行业也是如此,本土市场其实赚不了几个钱,外部的才是最重要的,90年代以后,香港电视与电影同时没落,也是因为海外市场被好莱坞大片攻下,同时又没把握住内地市场,自然也就废了。
    张辉顿了顿,突然说道:“杨生,这个目标,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
    “什么意思?”杨文东反问道。
    张辉说道:“香港的收音机,恐怕马上就要大涨价了。”
    杨文东又问:“为什么?”
    “因为日本那边,对于出口香港的晶体管,即将大规模的出口征税。”张辉解释说道:
    “这几年,香港的本土收音机,也在全球各个地方争夺日本收音机的市场,今年前十个月,香港出口美国的收音机就超过了50万台。
    而收音机的核心成本就是晶体管,这个东西香港还不能生产,以前也都是从日本进口的。”“香港收音机抢日本人的市场?这才两年时间吧?”杨文东倒是真的有些惊讶了。
    虽然这是迟早的事,但他也想不到才两年时间就开始了。
    在这个时代欧美人眼中,日本是卷王,不过再过20年后,他们会发现,韩国人比日本人更卷,而再过三四十年后,又会发现,华人才是最卷的。
    现在的香港,其实也就是前世内地的一个缩影了,只不过总人口太少,外加十几年后地产当道,也就是属于昙一“卷”了。
    张辉确认说道:“对,收音机没什么技术含量,一些小工厂随便找几十个人,一天就能组装几百台;
    虽然质量一般,可是便宜啊,出口市场也是做的风生水起了,这两年来,大部分零件是都可以在香港自产的,唯独核心的晶体管不行。”
    杨文东点点头道:“所以小日本就准备对晶体管下手了?限制晶体管出口香港?”
    “对,现在也只是有这方面的消息,日本那边还没有出正式决定。”张辉道:“但消息应该是真的,这件事香港这边有点门路的业内人都知道了。”
    杨文东又问:“那从其他地方进口呢?”
    张辉回答:“全球能够生产晶体管的国家还不多,亚洲这边就只有日本了,欧美那边的价格更贵,就算日本出口加税了,也还是比欧美便宜一点。”
    “日本那边应该也是算好价格了。”杨文东道。
    小日本也不是傻子,加出口关税这种事,在一般国家很少出现,这是反正常贸易逻辑的,谨慎一点也不可能将市场让给其他人。
    张辉接着说道:“一旦日本那边加了出口关税,那香港这边的收音机成本就会增加不少,这对我们来说,也算是个坏消息了。”
    “晶体管!”杨文东想了想,问道:“内地应该能做的吧?”
    虽然对国内50-60年代的科技发展史不太熟悉,但杨文东在前世似乎看到过京东方的资料,这家公司前世是燕京第一电子厂,成立于50年代,最早期就是制作晶体管的。
    张辉道:“国内的确有,有人也问过华润,可生产数量太少了,据说国内自己也不够用,而且都是出口的收音机,谁敢用国内的啊。”
    “既然国内能造,那香港应该也就可以。”杨文东说道:“晶体管制造,你了解吗?”
    在前世,大家基本上都熟悉芯片、集成电路等等现代化电子设备,但在这个时代,晶体管就是很多电子产品的核心,类似与前世的芯片。
    张辉回道:“应该是可以的,当初日本生产第一个晶体管时,条件还不一定比的上现在的香港。
    不过不一样的是,日本官方府牵头企业进行的,港英可不会做这种事。”
    “指望港英就是做梦了。”杨文东笑了笑,随后说道:“但晶体管这个事,还是得要查一查,那个时候可以,不代表现在就行,你认识这方面的专业人士不?湾湾的也行,或者海外华人。”
    电子产业的特殊就在于很多技术在初期很简单,但随着技术迭代,新手入门的成本就会越来越高,乃至到了后面就不可能入门了。
    就说前世液晶与芯片,80年代能够生产的工厂全球多如牛毛,但到了21世纪,最后就只剩下几家了,新玩家就算资金足够多,都进不去了。
    张辉想了想说道:“这种技术具体我也不是很清楚,要不,我去找一下,看看香港或者湾湾有没有这方面的人。”
    “嗯,行,湾湾那边应该有。”杨文东又说道:“你跟老魏联系下,这件事你们一起参与。”
    港英是懒人当政,除了民生行业,其他经济行为基本上不管,还以“自由市场”作为冠冕堂皇的借口,连银行业都不控制,最终导致廖创兴与恒生银行被严重挤兑。
    而湾湾就要好多了,在60年代就提出了十大建设并执行,使得湾湾经济起飞,同时引入外资、发展出口贸易、鼓励高科技技术企业与重工业等等。
    王永庆的台塑集团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成立的,同样还有很多其他的技术含量高的企业。
    “好的。”张辉答应说道。
    他大概已经知道,自己老板可能要准备进入电子产业了。
    当天下午,魏泽涛从观塘赶来了港岛,见到杨文东后,立刻笑说道:“杨生,电子产业方面的专家,我认识几人。”
    “你认识?”杨文东有些好奇,问道:“香港的吗?现在香港还有这方面的专家?”
    魏泽涛解释说道:“不是,是美国那边的,他们几人在美国的几家大公司上班,也是美国本土大学电子系毕业的。”
    杨文东又问:“那你怎么认识他们的?”
    魏泽涛说道:“因为杨生之前曾经公开表态过香港要发展电子产业,我就想着以后我们肯定也会缺这方面的人才;
    所以我让在美国的林尤沺,寻找这方面的人才,他也通过猎头找到了至少几十名华人工程师,也逐步的交谈过,其中有几人说可以考虑来香港。”
    “做的好,这倒是省了不少时间了。”杨文东点点头,说道:“本来我想着等香港电子产业有一点基础,我们再进场,但现在它们碰到了晶体管短缺的问题,所以我也打算提前了。”
    作为穿越者,最大的优势是知晓未来的发展趋势,做终端的民用品,是效果最强的,特别是有了资本之后还能通过投资零售产业,来间接获取渠道以及其收益。
    只是59年那会自己资源也有限,收音机技术又简单,自己没什么优势,所以也就不了了之了。
    马上就要到62年了,香港电子产业即将大爆发,日本那边又为了保护自己的收音机产业限制对香港的晶体管出口,那这就是给了自己一个空白的市场,一个进入电子产业的机会了。
    魏泽涛笑了笑说道:“这是我们应该做的,那我联系一下美国那边,正好他们要放圣诞假期了,可以让那边的人来一趟香港。”
    “行。”杨文东同意道。
    ps:求月票
    (本章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