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6.第325章 冰川大河和航空动力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325章 冰川大河和航空动力
    朱简烜对汪莱的第三个工程设想确实有点兴趣,因为其规模大,好处多,难度低。
    将色楞格河-贝加尔湖-叶尼塞河-鄂毕河-图尔盖低地-咸海-里海连接起来的超级水利工程。
    实际作用,同样是将寒冷地区的水源调往较温暖的干旱地区,性质上可以看做是北水南调工程的放大版。
    工程规模上超越了现有的北水南调工程,会成为新的史无前例的超级水利工程,但这个工程本身的难度其实并不高。
    如果只是想让北海之水自然流淌到里海,而不考虑航运条件改造,那总工程量应该会小于北水南调工程。
    需要人力修筑的设施只有三个,一是截断叶尼塞河中游的水坝,二是截断鄂毕河下游的水坝,三是图尔盖低地的运河。
    只要完成这三处工程,除此之外的其他上万公里的路线不需要人为干预,能够让水流自然流淌形成河道。
    河道进入西西伯利亚平原之后,全程的总体落差都不算大,可以全程自流而不需要船闸,自然航运条件就不会太差。
    因为这条路线上的绝大部分区域,本来就是一个冰川时代的远古大河河道遗址。
    (这条大河的大致总体线路和冰川时代的大河示意图)
    (图尔盖低地的地形细节,作为冰川时代的大河遗迹,其中散布着大量的小型湖泊。)
    冰川时代西西伯利亚北部冰封,叶尼塞河和鄂毕河无法继续向北汇入北冰洋,在西西伯利亚平原蓄水变成了一个超级湖泊。
    西西伯利亚湖泊水满之后,在南部的图尔盖地区冲开了一道缺口,与锡尔河、阿姆河代一处低地汇聚形成了咸海。
    咸海水满之后再次外溢,流域规模更大的大河继续向南方流淌,在图兰低地西南部汇入了里海。
    大河将里海水面抬到海平面以上二十米之后,冰川大河继续向西流入了黑海。
    进了黑海自然能够继续流入地中海乃至大西洋了。
    整个流域内最东方的重要节点,其实应该是汇入贝加尔湖的色楞格河,乌兰巴托就在色楞格河上游。
    所以最为极限的状态下,乌兰巴托能走这条大河的水陆进入大西洋。
    这条河的长度比尼罗河还要长三千公里。
    包括贝加尔湖、咸海、里海、黑海在内,以及面积是里海两倍大的西西伯利亚淡水湖,都是大河沿途的超级湖泊。
    冰川时代结束后,西西伯利亚的冰盖融化,西西伯利亚冰川湖消失了。
    叶尼塞河和鄂毕河在北方冲开了通道,继续向北流淌并最终汇入北冰洋,冰川时代的超级大河也就断流了。
    不过大河沿途留下来一连串的湖泊,其中最大的一个就是几近消失的咸海。
    曾经覆盖西西伯利亚大湖北岸的冰盖,侵蚀了湖岸北部的岩石,形成了一条断断续续的低矮山陵。
    这条山脉的大部分区域,海拔只有一百三十米到一百五十米,而西西伯利亚平原本身的海拔也有一百米上下。
    也就是说相对高度只有几十米。
    所以在比例尺比较大的地形图上,这道弧形的低矮山脉经常不需要被专门描绘出来。
    但就是这条低矮的山脉,让西西伯利亚平原变成了一个非常浅的盆地。
    盆地也只有南北两个出口,北方的出口就是鄂毕河的主河道,南方的出口就是图尔盖洼地。
    图尔盖低地中部海拔一百四十米左右,低地南北两侧都区域海拔更低,至少低于北方的那道低矮的山脉。
    所以现在人工堵上叶尼塞河和鄂毕河的主河道,再在图尔盖地区向下开挖十米深的运河,就能让那条冰川大河恢复了。
    叶尼塞河中上游的径流量,加上鄂毕河的大部分径流量,大概是黑龙江的两倍,长江的三分之二。
    这条超级大河恢复后,中亚地区将不再缺水,大量的沙漠可以变成良田,甚至有机会让咸海恢复远古时代的淡水湖状态。
    大河沿岸的绝大部分居民都能因此受益。
    但是冰川大河复原工程启动的前提,是大明朝廷能控制沿途的所有地区。
    应该要将俄国的乌拉尔山脉以东地区,顺国的北部草原地区,都纳入大明朝廷的管辖范围。
    至少要让两国的统治者向大明称臣,让他们成为大明的真正藩国,向大明朝廷缴税并完全开放内部市场。
    否则,俄国和顺国都不可能主动请大明来搞这个工程,就算是他们愿意,大明也不愿意。
    如果大明单纯的给他们干活,那就是在增强他们两国的实力,关键是增强他们对东方的控制和干涉能力。
    如果大明朝廷控制了建成后的大河,那就可以通过控制大河的水源供应,进而控制大河流经的绝大部分土地和人口。
    中亚地区比华北地区更加缺水,谁控制了这条大河就能控制了当地的命脉。
    再配合色楞格河、锡尔河、阿姆河、伊犁河、额尔齐斯河,以及贯通中亚的大铁路,大明就能真正深入控制中亚地区了。
    西西伯利亚出现了一座巨型湖泊,周围的山脉地区降水量应该也会有所增加。
    朱简烜下一阶段的战略目标就是征服顺国和俄国,不过要等欧洲和美洲的局势完全稳定下来才能开始行动。
    北川大河恢复工程要继续往后拖几年才能有实质性的规划。
    朱简烜心里面惦记上了,但是表面上什么都没有说,继续配合完成了剩余的竣工仪式。
    仪式之后,朱简烜带领现场的官员们乘车回城。
    车队没有走来时的路线,而是在排水河道堤坝上新修的柏油路上行驶。
    这样既能欣赏新运河沿途的景色,也能确认这条新道路和河道工程本身没有出现大的纰漏。
    这条新的运河河道直接联通顺天府的护城河,整个工程的建设标准本来就是最高的,施工过程也格外的仔细。
    车队一路上没有发现什么意外,只能看到奔腾的河水顺着这条河道向前,最终自然而然的汇入了护城河。
    原来护城河中的水流速极其缓慢,几乎就是一滩死水,因为顺天府本地水源有限,放开了向下流淌,护城河就空了。
    现在有了充足的水源,护城河下游的水闸也打开了,整个河道的水都在迅速更新,护城河将成为河道的一部分。
    朝廷为了防止恐慌,护城河的改造以及排水通道的建设,都早就通过张贴告示和广播宣传说明过很多次。
    排水通道和护城河正式通水之前,顺天府又发了新通知,外城的百姓知道今天将会发生什么。
    所以此时的护城河外面,有大量的百姓出来看热闹,看周围环境的变化。
    当水流基本平稳之后,负责维持秩序的卫兵放开了限制,马上就有人开着小船进了河道游览。
    朱简烜的车队进城之后,也没有马上前往皇宫和衙门,而是在城墙内侧停了一下,朱简烜下车上了城墙去观景。
    现在顺天府城的护城河性质早就变了,早就不是传统的护城河了,更加接近于现代的环城公园。
    河道两侧种植了景观树,还有人工修整的大片草地,虽然最初的目的是防止水土流失,但同时也能增添几分绿色。
    旁边的城墙目前还有控制出入的功能,不能让普通人随意出入活动,但未来也会成为公园的一部分。
    朱简烜在城墙上站了一会儿,并让通政司的人拍了些照片,遣散了官员回宫去休息。第二天早朝的时候,朱简烜正式下旨启动北水南调第四阶段的工程,让汪莱继续执掌这个超级工程的最终阶段。
    北水南调全面完成后,朱简烜会让汪莱参与冰川大河的规划,但不会让他主持工程本身的建设了。
    早朝结束后,朱简烜乘车去了工程院和科学院,参观验收最近获得的科研成果。
    朱简烜当初的弟子和学徒们,在朱简烜的指导下学习和研究了将近二十年,现在都成了独当一面的科研带头人。
    大明的科学院和工程院经过十几年的积累和发展,已经脱离了朱简烜手把手带着搞研究的阶段。
    在朱简烜直接安排的科研项目之外,也开始持续不断地自行产出科研成果了。
    不过朱简烜毕竟有“先见之明”,直接要求启动的项目仍然是最重要的,也是成效最为显著和具有开创性的。
    其中规模最大的就是燃机和石油化工这两个关联产业。
    因为朱简烜的直接提点,大明迅速解决了柴油和汽油机器研发的关键难点和问题。
    直接设计柱塞泵解决柴油机的压力不够的问题。
    还规避了可能会出现的历史问题,从一开始就禁止用铅解决汽油机爆震问题。
    用发动机设计和燃料精炼方面控制爆震。
    大明现在控制着石油储量最大的波斯湾,还拥有南洋的高质量燃油。
    不限制民用车辆使用柴油机,也不限制小型廉价汽油机动车,低质量的汽油也有办法消耗掉。
    解决了基础性的问题之后,内燃机就可以广泛的应用开了。
    内燃机实验室的主要任务,就是设计更强的发动机,特别是在飞机和战车两个方面。
    首先从失蜡法开始,整理出工业熔模铸造技术,制造飞机发动机的气缸,尽可能提高气缸本身的精度。
    然后在可控的规模内增加气缸数量,迅速堆出了双排十八缸的星型发动机。
    朱简烜作为皇帝,代表天下提供了最强烈的需求,也提供了最稳定的科研环境,最优越的科研条件。
    所以在过去十余年间,大明的发动机功率迅速攀升,现在实验室状态的最新式发动机,稳定运行功率突破了一千马力。
    一千马力可以算是一个比较有意义的数字了,所以这台发动机也被实验室命名为“千”型。
    朱简烜今天亲自来看的东西,首先就是这台实验室状态的千型发动机。
    在实验用的大型厂房中,专门制作的实验室台架上,这台千型机被用钢筋和螺栓固定住。
    同时安装了缩短的螺旋桨叶,用于发动机本身的排风散热。
    负责维护的工匠请示了朱简烜的意思后,按下了用于启动发动机的电打火按钮
    伴随着活塞的呼噜声,螺旋桨的呼啸声,这台全新的发动机喷吐着烟雾,在朱简烜面前运转了起来。
    这台发动机其实已经做了很多的检查,确保能够正常运转之后才通报给了朱简烜。
    这种现场验收活动其实更多的是仪式性的,自然不会出问题。
    朱简烜在现场站了十五分钟,这台千型发动机运行始终稳定,没有出现任何意料之外的状况。
    朱简烜对这台机器还算满意,带头鼓掌的同时叫了一声好。
    然后让机器在试验场继续运行,自己带着工匠们离开吵闹的试验场,到比较安静的会议室听工匠们的详细报告。
    负责功率挖掘的工匠现场表示,一千马力其实不是这台千型发动机的极限,它其实还有很大的潜力。
    最近几年,大明的金属冶炼和化工产业在不断升级,发动机生产工艺也在持续改进升级。
    所以这台发动机在工厂量产后,马上就能够在生产过程中采用新工艺,配合新工艺做调整性质的升级改进。
    预计最多五年之后,千型发动机的改进型号功率就能提高到一千五百马力以上了。
    朱简烜明白其中的道理,大明现在不但正在快速工业化,也在工业化的同时不断地升级原有技术。
    两次工业革命重叠在一起,快速扩张和落实之后马上就升级了。
    一项成果落地的时候,得到的并不是它的最终形态,还要再等几年才会到极限。
    朱简烜听完这些报告之后,再次适时的给出了新的引导和提醒。
    让工匠们设计涡轮增压系统,设计涡轮动力回收系统,再把喷水加力系统整出来测试。
    这些技术全部落到实处,真正发挥他们的作用,估计也需要五到十年。
    到时候航空发动机的功率应该能够突破两千马力。
    未来相关产业的人员继续打磨几年,应该能和历史上那样突破三千马力。
    但那也已经是活塞式航空发动机时代的极限了,在相同的技术路线上不可能会有更大幅度的提升了。
    所以在活塞发动机的研究继续进行的同时,燃气涡轮发动机的研发也要正式启动了。
    涡轮发动机不能算是新项目,朱简烜在十几年前提出搞内燃机和蒸汽轮机的时候,汪莱就已经在朱简烜的提示下有了想法。
    按照朱简烜当初的安排,科学院和工程院成立了一个小组,一直在做小规模的预研。
    他们这些年已经确认了涡轮发动机是可行的,他们后续这些年的实际工作,是配合基础研究方面的工匠攻关新材料。
    涡轮发动机的原理不算难,机械结构甚至比活塞发动机还要简单,本质上就是用火吹动的风扇。
    整个涡轮发动机产业的技术难点,基本都在材料强度和生产工艺上。
    现在正式启动研究项目,小组扩展成为正式的涡轮实验室,正式开始试制涡轮发动机。
    包括战斗机使用的涡轮喷气发动机,预警机和中小运输机使用的涡轮螺旋桨发动机,以及驱动火箭和导弹的发动机。
    这些技术原理具有相关性的项目,同时被列入了实验室的研究列表中,即将同时开始实际的攻关。
    朱简烜在会议现场直接提出的目标,是在未来三到五年时间内做出具有实用价值的发动机成品,正好接上现有的活塞发动机潜力逼近极限的状态。
    不过朱简烜内心之中的更加长远的目标,是希望能在十年内开始列装涡轮螺旋桨战斗机,同时开始应用早期导弹。
    确定了任务之后,朱简烜继续利用自己的先见之明,将自己记忆中的各种经验拿出来。
    让相关人员记录下来,作为实际攻关过程中的参考。
    (本章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