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4.第284章 君心莫测
第284章 君心莫测
皇帝“不务正业”,重担都在陈荐身上。
相位要职,一正两陪。
这一回“公正”得多,因为皇帝已经下旨让十三道监察御史不必分心参与这廷推。
新上任的吏部尚书陈荐连属官都还没有认全就必须主持这廷推,但也正因为这样,他只需要按规矩办事:召集有资格参与廷推的朝堂重臣,在定好的时间到吏部官厅来。
七月朔日朝会上定了下来次日廷推总领中书大臣和总督政务大臣,而七月初二没有朝会,吏部衙门一大早就准备好迎接众臣前来。
最早到的竟是王锡爵。
“君庸啊。”王锡爵对陈荐行着礼,“早些把人选出来,老夫实在思乡心切。”
“督政明明还硬朗……”
陈荐对他客套着,王锡爵却只是笑了笑。
硬要再干两年,王锡爵估计自己的身体也撑得住,但何必呢?
从万历二十八年还朝,他先是阁臣、后成督政,地位之稳固、稳固时间之长,已经是这一生中最难得。
但因为稳固,因为时间长,许多官员的升迁任用都离不开他的影响。再要进一步改革,他会有来自这些人的阻力。
何况泰昌朝的新政哪里有尽头?让更年轻、包袱更少的人来吧。
不多久之后,朱赓派了次子朱敬复来。他没有亲至,而在施政院担任舍人的朱敬复带来了他的投票。
陈荐郑重收好,信封糊得好好的,没有拆开。
他只是先拿着这信封,给已经到场的众臣们都看了看,尤其是沈鲤。
最后一个到的从一品大员是叶向高。进来之后,他先向王锡爵和沈鲤见了礼,随后才对陈荐笑道:“满京城只怕现在都在等吏部的消息,大天官可还吃得消?”
“我依制主持廷推,除了操持事务费些心神,这正陪之选究竟如何,我却不担朝野议论。”陈荐平静地回答,“况且只是正陪之选,究竟点选谁人出任,尚待圣断。”
叶向高微笑着点了点头,心里却凝重不已。
又看了看朱国祚,叶向高对今天廷推的结果担忧起来。
上一回先帮着沈鲤把他认为更合适的人推到了吏部尚书的位置,但皇帝随后直白地点了点他们两人。
这回再推举总领中书大臣和总督政务大臣,只怕不见得能把朱国祚给推出进贤院之外了。而陈荐似乎也并不念叶向高的好,毕竟他似乎更得鉴察院之力。
随着叶向高的来到,进贤院的人都到齐了,还有施政院的一些侍郎。
“奉旨,先廷推总领中书大臣……”
吏部那边的廷推就此正式开始,没有参与廷推的枢密院重臣们则在武英殿里等候着。
过一会,朱常洛来了。
“朕斟酌许久,这兵部尚书还是让敬中来做吧。”
朱常洛是来告诉他们这个决断的。
蹇达辞任后,兵部尚书一直空着。虽然如今枢密院内有不同的架构,但兵部依然存在,并且是枢密院内专门管理大明众多地方卫所日常事务的部门。其下职方堂、屯牧堂之外,又多个管理驿站的驿传堂。
枢密院很特殊,官员任命都是皇帝特简。
田乐犹豫了片刻:“那礼卿……”
“升总参谋!”朱常洛很干脆地说了他的想法,又对邢阶说道,“搢伯既已知朕意,便接了温副枢的位置。”
别看万历朝屡屡征战,但眼下枢密院要员选择却捉襟见肘。
原先的左军右都督是邢阶,现在邢阶到了枢密院做总参谋,他年纪也大了,左军右都督都在选人。
这两年里,梅国祯离世,后军右都督直面北虏,枢密院已经不得已把李化龙调到后军都督府任右都督并兼任宣大总督。现在,前军右都督也空着。
而左军都督府在后面几年里十分关键,王承勋这个左军左都督只能做前期准备工作,后面也得换上一员勇将才行。
田乐觉得袁可立适合来做这兵部尚书,再历练一下便可去一军都督府总揽军政,不料皇帝心目当中的人选竟然是申用懋,而且准备破格重用袁可立。
“朝堂上能文能武的人不多,不少又还年轻。”朱常洛无奈道,“不光是左军,前军都督府也难。平夷伯近来频传病情,水师之中,如今寥寥二三人可堪大用。那沈士弘自不能就调去长江水师屈才,朕准备让他去提督北洋舰队,让新建伯去前军。这左军左都督,让宁虏伯来做。前军右都督……”
他看向了李汶:“宗齐,这前军右都督,你可愿领枢密副使衔前往赴任?”
他们没想到皇帝心中的人选是李汶。
“老臣听命。”
李汶并没有二话。
他已经七十三了,以枢密副使衔去坐镇,就是致仕前最后一个过渡。
若不是御书房、施政院那边一下子有这么多老臣要换,他本来准备请辞的。
田乐叹了一口气:“李副枢若去前军都督府,那这枢密副使……”
“茂夫升任,再以郑伯孝为副使,专管武选军纪。”朱常洛说道,“军略堂左右参谋,一陆一海。既专责参谋咨询,可不拘年资。孙承宗、解经傅,这两人都颇有见识才干,可升四品方略参谋暂署。”早就担任过辽东巡抚的李汝华此前与袁可立分任左右参谋,现在一同升官。
而泰昌三年才中进士的孙承宗一下子直升四品,更是三品枢密院实职大员,仅次于主管他们的李汝华。
皇帝在枢密院内要开始重用青壮派了。
而郑继之要被皇帝从刑部左侍郎调到枢密院来,田乐想了想问道:“陛下要在廷推诸部尚书之前颁旨?”
“正是,朕先把枢密院要的人定好,免得还有几个尚书之选搅得人心不定。”朱常洛说道,“其余枢密院在京文臣,今日也一并议一议,先定下来。”
等陈荐那边把廷推结果送到皇极殿时,朱常洛已经回来了。
皇帝还没有确定两个相位的人选,和枢密院有关的一批任命却先出来了,只涉及到三个文臣。
但这三个文臣,本来都是尚书甚至两个相位的热门人选。
比如刑部左侍郎郑继之,总督漕运的李三才,申时行留京编哲宗实录和太岳公集之后从鸿胪寺卿升任刑部右侍郎的申用懋。
李三才已经总督漕运多年,官场人脉极广,但私下里的评价很耐人寻味。
如今皇帝却直接让他来做空缺多年的中军右都督。是要来到北京了,但入了枢密院。
而枢密院的文臣,和其他文臣打交道非常不好。在枢密院里和勋臣武将过从甚密,同样十分不好。
至于申用懋,作为申时行的儿子,申用懋其实颇有才干。在兵部历任车驾司主事、武库司和职方司员外郎、武选司和职方司郎中,可以说他做官的大半时间都是在兵部度过的。
申时行担任进贤院太常大学士时他不便留在枢密院,给了个正四品的鸿胪寺卿闲用,又升任他做刑部右侍郎,竟然是为如今再到枢密院做兵部尚书做铺垫吗?
皇帝还是放心申时行啊。
一天的时间,在京文臣们既等着皇帝确定御书房、施政院二相的人选,又想着这三人被皇帝用到枢密院之后带来的连锁反应。
申府之中,只用专门修书的申时行现在气色反倒好了很多。
已经七十三的他看了看儿子,心中不无感慨。
“陛下知人善任,你既熟于军务,去了枢密院,好生向枢密使请教。”
“父亲,儿子担心的是江南……”
“申家的担子是你扛了。陛下要在枢密院用你,为父修完了实录和太岳公集,自当回乡助你,不致江南出什么乱子让你为难。”
申时行叹着气,他这样的多年重臣自然看得出皇帝的用意。
陈璘恐怕时日无多了,前军右都督缺了快两年,皇帝准备用兵。
大明士绅还有没有那个胆子准备做什么,其实是很微妙的。
总督漕运的李三才也被调入枢密院,皇帝用他儿子做兵部尚书,那是要申家做选择了。
一方面是儿子的前程,另一方面是那成功几率渺茫的“作乱”。申时行回乡后,当然只能像沈一贯一样,倾尽全力借助他们过去的影响力让皇帝这边的筹码更多。
父子二人,已经相继做了首辅和兵部尚书。
申用懋才四十八,将来焉知不能成为枢密使——只要申时行知道该怎么选择。
天亮之后,皇极殿内,朝参官们听着王安宣读旨意。
经廷推奏问,乾纲圣断,大明的总领中书大臣和总督政务大臣明确了人选。
叶向高诚惶诚恐,心中滋味复杂地跪拜谢恩:天杀的!确实没有去很棘手的施政院,但他昨天居然同时出现在了总领中书大臣和总督政务大臣的陪选名单里,并且是施政院总督政务大臣的正选。
被沈鲤和朱国祚一起阴了!
相比于去施政院,叶向高还是觉得御书房安全一点——虽然权力大不如在进贤院时。
但看来,皇帝也对他在进贤院的工作成果不满意。
总督政务大臣的一正二陪人选里,李三才已经有任用,叶向高去了御书房,剩下那个人选昨天就让人很意外:居然不是呼声颇高的赵世卿,而是萧大亨。
坐镇南京多年,本以为朝廷要换青壮要员为辅相,没想到居然还是个老家伙,是个比王锡爵还大两岁的老家伙。
兜兜转转,已经七十六的萧大亨居然还能回来总督政务,陛下怎么想的?
这种结果,为什么不干脆搁置,让吏部再廷推施政院和进贤院二相人选?
只听皇帝说道:“朕不日又要去遵化,王督政再辛苦两三月,等萧督政到任。至于太常宰,外藩朝觐需要伴驾前往,那就由朕特简定下来吧,李总宪,你来!”
李廷机愕然看着皇帝,随后忽然回味过来。
皇帝这似乎是被当时廷推礼部尚书时用力过猛的叶向高和沈鲤都轻敲了一番,也轻敲了认为这回一定能上位的朱国祚等青壮文臣。
重用萧大亨自然是有功必酬,重用李廷机则是安心办事便得圣眷。
进贤院和鉴察院该怎么办事,接下来尚书们的推选该如何,大家都要懂。
君心莫测,但李廷机只有感恩。
饼从天上来。
(本章完)
皇帝“不务正业”,重担都在陈荐身上。
相位要职,一正两陪。
这一回“公正”得多,因为皇帝已经下旨让十三道监察御史不必分心参与这廷推。
新上任的吏部尚书陈荐连属官都还没有认全就必须主持这廷推,但也正因为这样,他只需要按规矩办事:召集有资格参与廷推的朝堂重臣,在定好的时间到吏部官厅来。
七月朔日朝会上定了下来次日廷推总领中书大臣和总督政务大臣,而七月初二没有朝会,吏部衙门一大早就准备好迎接众臣前来。
最早到的竟是王锡爵。
“君庸啊。”王锡爵对陈荐行着礼,“早些把人选出来,老夫实在思乡心切。”
“督政明明还硬朗……”
陈荐对他客套着,王锡爵却只是笑了笑。
硬要再干两年,王锡爵估计自己的身体也撑得住,但何必呢?
从万历二十八年还朝,他先是阁臣、后成督政,地位之稳固、稳固时间之长,已经是这一生中最难得。
但因为稳固,因为时间长,许多官员的升迁任用都离不开他的影响。再要进一步改革,他会有来自这些人的阻力。
何况泰昌朝的新政哪里有尽头?让更年轻、包袱更少的人来吧。
不多久之后,朱赓派了次子朱敬复来。他没有亲至,而在施政院担任舍人的朱敬复带来了他的投票。
陈荐郑重收好,信封糊得好好的,没有拆开。
他只是先拿着这信封,给已经到场的众臣们都看了看,尤其是沈鲤。
最后一个到的从一品大员是叶向高。进来之后,他先向王锡爵和沈鲤见了礼,随后才对陈荐笑道:“满京城只怕现在都在等吏部的消息,大天官可还吃得消?”
“我依制主持廷推,除了操持事务费些心神,这正陪之选究竟如何,我却不担朝野议论。”陈荐平静地回答,“况且只是正陪之选,究竟点选谁人出任,尚待圣断。”
叶向高微笑着点了点头,心里却凝重不已。
又看了看朱国祚,叶向高对今天廷推的结果担忧起来。
上一回先帮着沈鲤把他认为更合适的人推到了吏部尚书的位置,但皇帝随后直白地点了点他们两人。
这回再推举总领中书大臣和总督政务大臣,只怕不见得能把朱国祚给推出进贤院之外了。而陈荐似乎也并不念叶向高的好,毕竟他似乎更得鉴察院之力。
随着叶向高的来到,进贤院的人都到齐了,还有施政院的一些侍郎。
“奉旨,先廷推总领中书大臣……”
吏部那边的廷推就此正式开始,没有参与廷推的枢密院重臣们则在武英殿里等候着。
过一会,朱常洛来了。
“朕斟酌许久,这兵部尚书还是让敬中来做吧。”
朱常洛是来告诉他们这个决断的。
蹇达辞任后,兵部尚书一直空着。虽然如今枢密院内有不同的架构,但兵部依然存在,并且是枢密院内专门管理大明众多地方卫所日常事务的部门。其下职方堂、屯牧堂之外,又多个管理驿站的驿传堂。
枢密院很特殊,官员任命都是皇帝特简。
田乐犹豫了片刻:“那礼卿……”
“升总参谋!”朱常洛很干脆地说了他的想法,又对邢阶说道,“搢伯既已知朕意,便接了温副枢的位置。”
别看万历朝屡屡征战,但眼下枢密院要员选择却捉襟见肘。
原先的左军右都督是邢阶,现在邢阶到了枢密院做总参谋,他年纪也大了,左军右都督都在选人。
这两年里,梅国祯离世,后军右都督直面北虏,枢密院已经不得已把李化龙调到后军都督府任右都督并兼任宣大总督。现在,前军右都督也空着。
而左军都督府在后面几年里十分关键,王承勋这个左军左都督只能做前期准备工作,后面也得换上一员勇将才行。
田乐觉得袁可立适合来做这兵部尚书,再历练一下便可去一军都督府总揽军政,不料皇帝心目当中的人选竟然是申用懋,而且准备破格重用袁可立。
“朝堂上能文能武的人不多,不少又还年轻。”朱常洛无奈道,“不光是左军,前军都督府也难。平夷伯近来频传病情,水师之中,如今寥寥二三人可堪大用。那沈士弘自不能就调去长江水师屈才,朕准备让他去提督北洋舰队,让新建伯去前军。这左军左都督,让宁虏伯来做。前军右都督……”
他看向了李汶:“宗齐,这前军右都督,你可愿领枢密副使衔前往赴任?”
他们没想到皇帝心中的人选是李汶。
“老臣听命。”
李汶并没有二话。
他已经七十三了,以枢密副使衔去坐镇,就是致仕前最后一个过渡。
若不是御书房、施政院那边一下子有这么多老臣要换,他本来准备请辞的。
田乐叹了一口气:“李副枢若去前军都督府,那这枢密副使……”
“茂夫升任,再以郑伯孝为副使,专管武选军纪。”朱常洛说道,“军略堂左右参谋,一陆一海。既专责参谋咨询,可不拘年资。孙承宗、解经傅,这两人都颇有见识才干,可升四品方略参谋暂署。”早就担任过辽东巡抚的李汝华此前与袁可立分任左右参谋,现在一同升官。
而泰昌三年才中进士的孙承宗一下子直升四品,更是三品枢密院实职大员,仅次于主管他们的李汝华。
皇帝在枢密院内要开始重用青壮派了。
而郑继之要被皇帝从刑部左侍郎调到枢密院来,田乐想了想问道:“陛下要在廷推诸部尚书之前颁旨?”
“正是,朕先把枢密院要的人定好,免得还有几个尚书之选搅得人心不定。”朱常洛说道,“其余枢密院在京文臣,今日也一并议一议,先定下来。”
等陈荐那边把廷推结果送到皇极殿时,朱常洛已经回来了。
皇帝还没有确定两个相位的人选,和枢密院有关的一批任命却先出来了,只涉及到三个文臣。
但这三个文臣,本来都是尚书甚至两个相位的热门人选。
比如刑部左侍郎郑继之,总督漕运的李三才,申时行留京编哲宗实录和太岳公集之后从鸿胪寺卿升任刑部右侍郎的申用懋。
李三才已经总督漕运多年,官场人脉极广,但私下里的评价很耐人寻味。
如今皇帝却直接让他来做空缺多年的中军右都督。是要来到北京了,但入了枢密院。
而枢密院的文臣,和其他文臣打交道非常不好。在枢密院里和勋臣武将过从甚密,同样十分不好。
至于申用懋,作为申时行的儿子,申用懋其实颇有才干。在兵部历任车驾司主事、武库司和职方司员外郎、武选司和职方司郎中,可以说他做官的大半时间都是在兵部度过的。
申时行担任进贤院太常大学士时他不便留在枢密院,给了个正四品的鸿胪寺卿闲用,又升任他做刑部右侍郎,竟然是为如今再到枢密院做兵部尚书做铺垫吗?
皇帝还是放心申时行啊。
一天的时间,在京文臣们既等着皇帝确定御书房、施政院二相的人选,又想着这三人被皇帝用到枢密院之后带来的连锁反应。
申府之中,只用专门修书的申时行现在气色反倒好了很多。
已经七十三的他看了看儿子,心中不无感慨。
“陛下知人善任,你既熟于军务,去了枢密院,好生向枢密使请教。”
“父亲,儿子担心的是江南……”
“申家的担子是你扛了。陛下要在枢密院用你,为父修完了实录和太岳公集,自当回乡助你,不致江南出什么乱子让你为难。”
申时行叹着气,他这样的多年重臣自然看得出皇帝的用意。
陈璘恐怕时日无多了,前军右都督缺了快两年,皇帝准备用兵。
大明士绅还有没有那个胆子准备做什么,其实是很微妙的。
总督漕运的李三才也被调入枢密院,皇帝用他儿子做兵部尚书,那是要申家做选择了。
一方面是儿子的前程,另一方面是那成功几率渺茫的“作乱”。申时行回乡后,当然只能像沈一贯一样,倾尽全力借助他们过去的影响力让皇帝这边的筹码更多。
父子二人,已经相继做了首辅和兵部尚书。
申用懋才四十八,将来焉知不能成为枢密使——只要申时行知道该怎么选择。
天亮之后,皇极殿内,朝参官们听着王安宣读旨意。
经廷推奏问,乾纲圣断,大明的总领中书大臣和总督政务大臣明确了人选。
叶向高诚惶诚恐,心中滋味复杂地跪拜谢恩:天杀的!确实没有去很棘手的施政院,但他昨天居然同时出现在了总领中书大臣和总督政务大臣的陪选名单里,并且是施政院总督政务大臣的正选。
被沈鲤和朱国祚一起阴了!
相比于去施政院,叶向高还是觉得御书房安全一点——虽然权力大不如在进贤院时。
但看来,皇帝也对他在进贤院的工作成果不满意。
总督政务大臣的一正二陪人选里,李三才已经有任用,叶向高去了御书房,剩下那个人选昨天就让人很意外:居然不是呼声颇高的赵世卿,而是萧大亨。
坐镇南京多年,本以为朝廷要换青壮要员为辅相,没想到居然还是个老家伙,是个比王锡爵还大两岁的老家伙。
兜兜转转,已经七十六的萧大亨居然还能回来总督政务,陛下怎么想的?
这种结果,为什么不干脆搁置,让吏部再廷推施政院和进贤院二相人选?
只听皇帝说道:“朕不日又要去遵化,王督政再辛苦两三月,等萧督政到任。至于太常宰,外藩朝觐需要伴驾前往,那就由朕特简定下来吧,李总宪,你来!”
李廷机愕然看着皇帝,随后忽然回味过来。
皇帝这似乎是被当时廷推礼部尚书时用力过猛的叶向高和沈鲤都轻敲了一番,也轻敲了认为这回一定能上位的朱国祚等青壮文臣。
重用萧大亨自然是有功必酬,重用李廷机则是安心办事便得圣眷。
进贤院和鉴察院该怎么办事,接下来尚书们的推选该如何,大家都要懂。
君心莫测,但李廷机只有感恩。
饼从天上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