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5.第275章 明摆着要打
第275章 明摆着要打
漕军遮洋总自改制为商成为昌明遮洋行,在大沽这个地方已经经营了足足五年多。
这里是海河入海口,京津门户、海陆咽喉。
蒙元时,这里是海上漕运的北方口岸。如今,从南面来的许多客商也是从这里去芦台再往东北而去。
嘉靖年间,江南倭寇为患。这里距离北京城如此之近,又怎能不防?
这才把永乐年间设置的天津海防营重新捡起来,设水、陆二营共五千人,驻扎于一个叫葛沽的地方。
沿海的岸边,三里一处墩台,瞭望海面。墩台上还各有火炮,作为陆上海防的部分。
援朝抗倭的紧张时刻,既知倭贼已经能够跨海袭击朝鲜,天津一带海防更进一步。
除了专设天津海防巡抚,沿海墩台之间又提高了炮台密度,将炮台相隔距离提高了每里一座。
此时海河南北两岸的气象迥然不同。
北岸的塘沽现在热闹非凡,商贸更繁盛。南岸的大沽则要肃杀得多,码头也不止一处。
现如今的大沽集镇西侧,一大片沿河的地方都归了昌明遮洋行的船厂。
这里的船厂曾是清江督造船厂在京卫附近的一处船厂,改制为商时一并卖给了昌明号。
而大沽集镇的东侧,入海口附近则是原先津辽水师整备出征时的旧地。
那是由于援朝抗倭的战事需要才开始组织的临时水师。万历二十五年,陈璘出任这支水师的统帅。以天津海防营为基础,调集了附近海防道的战舰,一共一万三千余人,大小战舰数百艘都曾齐聚于此。
如今是新建伯王承勋带着他的一百标兵迎候在此,等候在天津海防营军港码头望着大海,其身后则是天津海防营仍存的两千人当中的将官们。
塘沽码头那边,因为皇帝已经登上了“龙舟”,刚才还清净的码头开始热闹起来。
“往东南边去了,那不是如今海防营的驻地吗?”
“……不论陛下先去哪,遮洋行的船厂是要去的,那边已经不知等候多时了。自从陛下登基,这还是第一次离开北京城这么远。我看,后面遮洋行那边有不少生意。”
“遵化铁厂那边总能漏出些铁料吧?供些钉子也好……”
“那边还军器监、兵仗局呢,武举人武进士们护着的那处大园子,吞金兽一般都用掉了。想要从那边拿到铁料,再向遮洋行船厂供钉子,你有那个门路吗?”
从北面不远处的遵化拿到铁料再做加工,进而供给不远处越来越兴旺的这个船厂,这当然是一门好生意。
此时的海河水面上,“龙舟”斜着向东南方向行驶而去。
朱常洛还站在船尾的甲板上望着那边。
“辽东边市政策更宽松后,这塘沽比以前兴盛了?”
“启禀陛下,臣问了县衙老吏。托陛下洪福,大沽那边军禁森严后,不少坐商都移到了塘沽。五六年前,还只是河岸码头一带兴旺些。如今,却是从河岸码头一直到塘沽湾,坐商颇多。宝坻县商税,这几年增到了足足三倍有余。”
龙州之上,属于顺天府的宝坻县知县一直随船到南岸,因为皇帝有话问。
朱常洛点了点头:“你好好琢磨。宝坻县西接香河武清而至通州,东临丰润而至永平府山海关,北接玉田至遵化,将来该首重工商。遵化重军工,静海主海防并造船。这静海大沽、蓟州遵化、顺天府通州三角之间的数县,将来都能更兴旺。”
“臣谨听圣谕!”宝坻知县只是个举人出身,如今皇帝能让他专门随船到了大沽,这是多好的机会。
过了海河却是北直隶河间府的地界,天津三卫和大沽所在的静海县知县不在这里。
不知他对于大沽的“衰落”是怎么想的。
朱常洛因塘沽海岸沿线到海河北岸码头的兴盛有了些兴趣,觉得这宝坻县知县多少是个有能力的。
宝坻县城在整个县的西北角,芦台、塘沽却在东南角。
能让这里抓住机会,而且通过一个芦台巡检司就把芦台、塘沽这两处咽喉集镇打理得井井有条生机勃发,朱常洛当然高看他一眼。
“肖德和,好好干!”
朱常洛又勉励了他一句,多余的话却没说。
这宝坻知县肖德和自然神色激动。
从船尾再走到船头,朱常洛静静看着前方越来越近的南岸,天津海防营的驻地。
遵化军工园里大匠们的成就让朱常洛有些激动,看到了一丝曙光。
冶炼工艺的进一步提升除了让大匠们想法子,也必须打破不同行业之间的阻碍,看看他们之间能不能产生一些特别反应。
现在军工那边遇到的一些瓶颈,不就需要让炼丹方士们继续寻找合适的化工物品吗?
朱常洛可没忘记爆炸艺术的大突进都是那帮化学家们搞出来的。
而在这边的盐场一带流连,心里惦记着这些事的朱常洛又想起以前教材里教的华夏早期工业。
盐可不只是用来吃的,这一点朱常洛很明白。当年做文秘工作,陪着领导四处调研,视察各种化工企业,朱常洛如今只剩下零散的记忆。
但三酸两碱什么的,好像有几个与盐有关。
不管怎么样,朱常洛觉得该有一个化工园了,基础总得打下。
化工有危险,有污染……
这边还挺合适,既离如今大明的“科研中心”北京城不远,但也不近。
临海商路、北面蓟州镇边墙与西边的运河沿线中间,有一个人烟相对稀疏的中间地带。
等到从这大沽塘沽前往山海关的沿海一带更加繁华,人口又会被吸引过来不少。
构想有了,可惜朱常洛不是理科出身。要不然现在应该多少记得一些知识,能为他们指明更准确的方向。
现如今只记得那些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词,什么硝化甘油……
在军工园走了这一遭,朱常洛也算是补了补课。
其实目前的底子已经很不错了,比如说火药制备已经有颗粒化的讲究,威力更上一层楼。
朱常洛听赵士祯讲这些,又说戚继光当年在《纪效新书》里也这么说,可见大明能用心的人不少。
站在朱常洛的高度,更主要的是对这些人要鼓励。
从官员,到专业人才,再到普通工匠。
灶户、匠户……是时候要去解决他们犹如奴仆一般的地位问题了。
这个新的总督政务大臣,十分重要。
“龙舟”在内河上行驶平稳。
这不是皇帝出行的专门“龙舟”,而是遮洋行船厂的新作。是一艘海船、战船座舰。按大明造船业如今的说法,这是一艘一千五百料的巨舰。
大明如今的战舰之中,长八丈余的四百料座船已经是旗舰级别。
也有比这个更大的船,那就是使臣出使海上外藩的封舟。这样的封舟,大明如今却只保留了一条,还是朱常洛他爹造的。
那段时间看实录,朱常洛对这件事颇感兴趣,毕竟是顶级海船。
七下西洋的宝船当时已经没啦。朱翊钧和琉球国主是同一年登基的,按惯例大明要遣使去册封。万历三年就确定的事,一直拖到了万历七年才启程。
原因是没有足够配得上天朝排面的封舟了。
倭寇为患东南的过程里,福建多造战船,大木采伐一空。
这艘封舟造了三年多,长十四丈五,比上一次嘉靖四十年去琉球、后来又烧毁的那条短半丈,但仍宣称是四千料大船。
现如今的这艘一千五百料座舰,是遮洋行船厂能造出来的最大船只。
这既得益于遮洋行要求朝鲜的李晖从人迹罕至的长白山和朝鲜深山之中砍伐来的大木,也得益于融合了东西方如今的造船技术。
一千五百料,按朱常洛如今的了解和推算,以后世的标准来看排水量应该不到五百吨。
千吨级的巨舰,那就只能是封舟的级别了。
然而动力原始,纯靠风帆,这个级别的巨舰又有什么必要呢?
朱常洛望着已经很宽阔的海河入海口,心里一时浮想联翩:不知道有生之年是否能见到冒烟的铁甲舰。
皇帝在船首迎风沉默,众臣只是站在身后默默地看着他。
巨舰一路出了这海河,如今算是入海了。
常庆安十分紧张。作为遮洋行的行首,他对船还是有信心的,但是对天气可没信心。
入了海,若起了风浪,虽说不至于出什么祸事,但惊驾了就不美。
哪怕只是从海河入海口出去之后就转往南面,沿着海岸线泊入天津海防营军港所在的那个海湾。
这段路稍微有一点距离,毕竟海河还在带着泥沙流入大海,海岸其实缓慢地向着外面推。三角洲一带,浅岸不便修筑码头。
但当年津辽水师既然能在此整备出征,自然有合适旧地。
到了这军港,“龙舟”上从遮洋行调来的经验最丰富的水手们操纵着这巨舰靠泊到了码头上,常庆安才松了一口气。
岸上,王承勋率人在那里行大礼。
朱常洛让他们起身之后,转头看了看这艘“龙舟”,然后就对王承勋说道:“这艘座舰,此刻开始就交予你们了。接下来这几个月,你都留在这边。军工园那边产的新炮,朕已经令他们启运。待运到装好,你将它驶去山海关外,七月中旬之前要到。”
“臣领旨!”
陈璘已老,水战将才后继无人。王承勋这个并无战功的人来做左军左都督,皇帝的意思其实已经颇为明显。
前三年漕军在如何运粮一事上耗费精力颇多,后三年王承勋的精力一直更多地放在了左军都督府的事情上。
严格来说,辽东、山东、南直隶沿海诸府和浙江的军务不需要他太操心,但在护漕水军设上中下三路和重新选编天津海防营的过程里,王承勋正在筹建着皇帝和枢密院所说的北洋舰队。
天津海防营只是底子,大沽也不是最理想的军港。
总要有开始。
朱常洛先到这里打个转再去遮洋行船厂,就是为王承勋壮壮声势,也让天津海防营整编成为北洋舰队的过程里更具信心。
已经向海防道官员们传令,等回到京城之后,这北洋舰队该正式浮出水面了。
没什么好说的,在这里无非召见将官、好生勉励。
停留的时间不长,一切还只是开始。像当初的津辽水师一样仓促捏合起来容易,将来还是要通过实战锤炼。
又从这里到了大沽集镇外,河间府知府等地方官都已经到了。
今夜驻跸于此,提前给他们打好预防针:河间府尤其是静海县,要准备迎接像万历二十五年津辽水师整备那样的工作。
对他们来说,既是喜讯,又是累活。
至此,皇帝这次出巡京郊近地的目的已经十分明显:整军备战。
次日遮洋行船厂内,朱常洛率领枢密院众臣如同在军工园一样先看。
北京那边,礼部尚书陈荐恐怕刚刚接到旨意启程,御书房和施政院的二相还没开始推选,但总督政务大臣已经变成了一个极烫手的位置。
歇息了才六年,大明又要进入战时模式了吗?
不少人暗示科道言官们该出面准备劝谏劝谏,但沈鲤已经在那次与皇帝夜谈之后想通了,他如今反复约谈着言官们:想议论政务可以,上奏本。鉴察院题本,只能是针对具体官员在具体事务当中的得失利害。
但吊诡的是,这样的舆论并不炽烈,并没有以往那种十分反对启战的刚直。
王锡爵还在京城,他儿子王衡如今升了礼部主客司郎中。
“父亲,朝野暗流涌动。儿子在主客司,过两个月也要伴驾去遵化,那时……”
再过一段时间,皇帝再离京城之前兴许就该把重臣空缺都廷推选好了。再回京城时,王锡爵恐怕已经启程回乡。
“暗流涌动?”王锡爵意味深长地摇了摇头,“陛下行程所至,圣意是已经让朝堂都揣摩出来了。接下来,能不能主战,愿不愿遵圣意而行事,才是能不能往上走一步的关键。至于你,何必担心将来?”
“若战事不利,朝野官绅……”
“陛下有宏图大愿,泰昌一朝岂会一直太平无战?外战是战,内战也是战!到底是内忧外患一同宣泄出来,还是外能服蛮夷、内能止干戈,谁聪明谁会犯蠢罪的时候到了。你只记住一点,陛下允你去主客司,正是酬为父数年辛劳。”
“……儿子不明白?”
“总有一天你会明白的。”王锡爵笑了起来,“方侍郎说,遣使出边墙的事,你办得很利落,所选的人,这就好。”
王锡爵已经看透了。
这么多人各有各的想法,好像中枢一房四院格局已定一样。
皇帝显得想要打仗,不过阳谋罢了。
让自己如在泥沼、有一些政务推行不力的那些力量,到底敢不敢趁这机会做点什么?
王锡爵倒想在卸下重担之后多活几年,看一看这结局。
总之,这次之后,应该局面大新了。
大战当前,国战之时,多好的借口!
今天上午大的开学报到,下午小的开学报到,只更一章4000+
(本章完)
漕军遮洋总自改制为商成为昌明遮洋行,在大沽这个地方已经经营了足足五年多。
这里是海河入海口,京津门户、海陆咽喉。
蒙元时,这里是海上漕运的北方口岸。如今,从南面来的许多客商也是从这里去芦台再往东北而去。
嘉靖年间,江南倭寇为患。这里距离北京城如此之近,又怎能不防?
这才把永乐年间设置的天津海防营重新捡起来,设水、陆二营共五千人,驻扎于一个叫葛沽的地方。
沿海的岸边,三里一处墩台,瞭望海面。墩台上还各有火炮,作为陆上海防的部分。
援朝抗倭的紧张时刻,既知倭贼已经能够跨海袭击朝鲜,天津一带海防更进一步。
除了专设天津海防巡抚,沿海墩台之间又提高了炮台密度,将炮台相隔距离提高了每里一座。
此时海河南北两岸的气象迥然不同。
北岸的塘沽现在热闹非凡,商贸更繁盛。南岸的大沽则要肃杀得多,码头也不止一处。
现如今的大沽集镇西侧,一大片沿河的地方都归了昌明遮洋行的船厂。
这里的船厂曾是清江督造船厂在京卫附近的一处船厂,改制为商时一并卖给了昌明号。
而大沽集镇的东侧,入海口附近则是原先津辽水师整备出征时的旧地。
那是由于援朝抗倭的战事需要才开始组织的临时水师。万历二十五年,陈璘出任这支水师的统帅。以天津海防营为基础,调集了附近海防道的战舰,一共一万三千余人,大小战舰数百艘都曾齐聚于此。
如今是新建伯王承勋带着他的一百标兵迎候在此,等候在天津海防营军港码头望着大海,其身后则是天津海防营仍存的两千人当中的将官们。
塘沽码头那边,因为皇帝已经登上了“龙舟”,刚才还清净的码头开始热闹起来。
“往东南边去了,那不是如今海防营的驻地吗?”
“……不论陛下先去哪,遮洋行的船厂是要去的,那边已经不知等候多时了。自从陛下登基,这还是第一次离开北京城这么远。我看,后面遮洋行那边有不少生意。”
“遵化铁厂那边总能漏出些铁料吧?供些钉子也好……”
“那边还军器监、兵仗局呢,武举人武进士们护着的那处大园子,吞金兽一般都用掉了。想要从那边拿到铁料,再向遮洋行船厂供钉子,你有那个门路吗?”
从北面不远处的遵化拿到铁料再做加工,进而供给不远处越来越兴旺的这个船厂,这当然是一门好生意。
此时的海河水面上,“龙舟”斜着向东南方向行驶而去。
朱常洛还站在船尾的甲板上望着那边。
“辽东边市政策更宽松后,这塘沽比以前兴盛了?”
“启禀陛下,臣问了县衙老吏。托陛下洪福,大沽那边军禁森严后,不少坐商都移到了塘沽。五六年前,还只是河岸码头一带兴旺些。如今,却是从河岸码头一直到塘沽湾,坐商颇多。宝坻县商税,这几年增到了足足三倍有余。”
龙州之上,属于顺天府的宝坻县知县一直随船到南岸,因为皇帝有话问。
朱常洛点了点头:“你好好琢磨。宝坻县西接香河武清而至通州,东临丰润而至永平府山海关,北接玉田至遵化,将来该首重工商。遵化重军工,静海主海防并造船。这静海大沽、蓟州遵化、顺天府通州三角之间的数县,将来都能更兴旺。”
“臣谨听圣谕!”宝坻知县只是个举人出身,如今皇帝能让他专门随船到了大沽,这是多好的机会。
过了海河却是北直隶河间府的地界,天津三卫和大沽所在的静海县知县不在这里。
不知他对于大沽的“衰落”是怎么想的。
朱常洛因塘沽海岸沿线到海河北岸码头的兴盛有了些兴趣,觉得这宝坻县知县多少是个有能力的。
宝坻县城在整个县的西北角,芦台、塘沽却在东南角。
能让这里抓住机会,而且通过一个芦台巡检司就把芦台、塘沽这两处咽喉集镇打理得井井有条生机勃发,朱常洛当然高看他一眼。
“肖德和,好好干!”
朱常洛又勉励了他一句,多余的话却没说。
这宝坻知县肖德和自然神色激动。
从船尾再走到船头,朱常洛静静看着前方越来越近的南岸,天津海防营的驻地。
遵化军工园里大匠们的成就让朱常洛有些激动,看到了一丝曙光。
冶炼工艺的进一步提升除了让大匠们想法子,也必须打破不同行业之间的阻碍,看看他们之间能不能产生一些特别反应。
现在军工那边遇到的一些瓶颈,不就需要让炼丹方士们继续寻找合适的化工物品吗?
朱常洛可没忘记爆炸艺术的大突进都是那帮化学家们搞出来的。
而在这边的盐场一带流连,心里惦记着这些事的朱常洛又想起以前教材里教的华夏早期工业。
盐可不只是用来吃的,这一点朱常洛很明白。当年做文秘工作,陪着领导四处调研,视察各种化工企业,朱常洛如今只剩下零散的记忆。
但三酸两碱什么的,好像有几个与盐有关。
不管怎么样,朱常洛觉得该有一个化工园了,基础总得打下。
化工有危险,有污染……
这边还挺合适,既离如今大明的“科研中心”北京城不远,但也不近。
临海商路、北面蓟州镇边墙与西边的运河沿线中间,有一个人烟相对稀疏的中间地带。
等到从这大沽塘沽前往山海关的沿海一带更加繁华,人口又会被吸引过来不少。
构想有了,可惜朱常洛不是理科出身。要不然现在应该多少记得一些知识,能为他们指明更准确的方向。
现如今只记得那些大家都耳熟能详的词,什么硝化甘油……
在军工园走了这一遭,朱常洛也算是补了补课。
其实目前的底子已经很不错了,比如说火药制备已经有颗粒化的讲究,威力更上一层楼。
朱常洛听赵士祯讲这些,又说戚继光当年在《纪效新书》里也这么说,可见大明能用心的人不少。
站在朱常洛的高度,更主要的是对这些人要鼓励。
从官员,到专业人才,再到普通工匠。
灶户、匠户……是时候要去解决他们犹如奴仆一般的地位问题了。
这个新的总督政务大臣,十分重要。
“龙舟”在内河上行驶平稳。
这不是皇帝出行的专门“龙舟”,而是遮洋行船厂的新作。是一艘海船、战船座舰。按大明造船业如今的说法,这是一艘一千五百料的巨舰。
大明如今的战舰之中,长八丈余的四百料座船已经是旗舰级别。
也有比这个更大的船,那就是使臣出使海上外藩的封舟。这样的封舟,大明如今却只保留了一条,还是朱常洛他爹造的。
那段时间看实录,朱常洛对这件事颇感兴趣,毕竟是顶级海船。
七下西洋的宝船当时已经没啦。朱翊钧和琉球国主是同一年登基的,按惯例大明要遣使去册封。万历三年就确定的事,一直拖到了万历七年才启程。
原因是没有足够配得上天朝排面的封舟了。
倭寇为患东南的过程里,福建多造战船,大木采伐一空。
这艘封舟造了三年多,长十四丈五,比上一次嘉靖四十年去琉球、后来又烧毁的那条短半丈,但仍宣称是四千料大船。
现如今的这艘一千五百料座舰,是遮洋行船厂能造出来的最大船只。
这既得益于遮洋行要求朝鲜的李晖从人迹罕至的长白山和朝鲜深山之中砍伐来的大木,也得益于融合了东西方如今的造船技术。
一千五百料,按朱常洛如今的了解和推算,以后世的标准来看排水量应该不到五百吨。
千吨级的巨舰,那就只能是封舟的级别了。
然而动力原始,纯靠风帆,这个级别的巨舰又有什么必要呢?
朱常洛望着已经很宽阔的海河入海口,心里一时浮想联翩:不知道有生之年是否能见到冒烟的铁甲舰。
皇帝在船首迎风沉默,众臣只是站在身后默默地看着他。
巨舰一路出了这海河,如今算是入海了。
常庆安十分紧张。作为遮洋行的行首,他对船还是有信心的,但是对天气可没信心。
入了海,若起了风浪,虽说不至于出什么祸事,但惊驾了就不美。
哪怕只是从海河入海口出去之后就转往南面,沿着海岸线泊入天津海防营军港所在的那个海湾。
这段路稍微有一点距离,毕竟海河还在带着泥沙流入大海,海岸其实缓慢地向着外面推。三角洲一带,浅岸不便修筑码头。
但当年津辽水师既然能在此整备出征,自然有合适旧地。
到了这军港,“龙舟”上从遮洋行调来的经验最丰富的水手们操纵着这巨舰靠泊到了码头上,常庆安才松了一口气。
岸上,王承勋率人在那里行大礼。
朱常洛让他们起身之后,转头看了看这艘“龙舟”,然后就对王承勋说道:“这艘座舰,此刻开始就交予你们了。接下来这几个月,你都留在这边。军工园那边产的新炮,朕已经令他们启运。待运到装好,你将它驶去山海关外,七月中旬之前要到。”
“臣领旨!”
陈璘已老,水战将才后继无人。王承勋这个并无战功的人来做左军左都督,皇帝的意思其实已经颇为明显。
前三年漕军在如何运粮一事上耗费精力颇多,后三年王承勋的精力一直更多地放在了左军都督府的事情上。
严格来说,辽东、山东、南直隶沿海诸府和浙江的军务不需要他太操心,但在护漕水军设上中下三路和重新选编天津海防营的过程里,王承勋正在筹建着皇帝和枢密院所说的北洋舰队。
天津海防营只是底子,大沽也不是最理想的军港。
总要有开始。
朱常洛先到这里打个转再去遮洋行船厂,就是为王承勋壮壮声势,也让天津海防营整编成为北洋舰队的过程里更具信心。
已经向海防道官员们传令,等回到京城之后,这北洋舰队该正式浮出水面了。
没什么好说的,在这里无非召见将官、好生勉励。
停留的时间不长,一切还只是开始。像当初的津辽水师一样仓促捏合起来容易,将来还是要通过实战锤炼。
又从这里到了大沽集镇外,河间府知府等地方官都已经到了。
今夜驻跸于此,提前给他们打好预防针:河间府尤其是静海县,要准备迎接像万历二十五年津辽水师整备那样的工作。
对他们来说,既是喜讯,又是累活。
至此,皇帝这次出巡京郊近地的目的已经十分明显:整军备战。
次日遮洋行船厂内,朱常洛率领枢密院众臣如同在军工园一样先看。
北京那边,礼部尚书陈荐恐怕刚刚接到旨意启程,御书房和施政院的二相还没开始推选,但总督政务大臣已经变成了一个极烫手的位置。
歇息了才六年,大明又要进入战时模式了吗?
不少人暗示科道言官们该出面准备劝谏劝谏,但沈鲤已经在那次与皇帝夜谈之后想通了,他如今反复约谈着言官们:想议论政务可以,上奏本。鉴察院题本,只能是针对具体官员在具体事务当中的得失利害。
但吊诡的是,这样的舆论并不炽烈,并没有以往那种十分反对启战的刚直。
王锡爵还在京城,他儿子王衡如今升了礼部主客司郎中。
“父亲,朝野暗流涌动。儿子在主客司,过两个月也要伴驾去遵化,那时……”
再过一段时间,皇帝再离京城之前兴许就该把重臣空缺都廷推选好了。再回京城时,王锡爵恐怕已经启程回乡。
“暗流涌动?”王锡爵意味深长地摇了摇头,“陛下行程所至,圣意是已经让朝堂都揣摩出来了。接下来,能不能主战,愿不愿遵圣意而行事,才是能不能往上走一步的关键。至于你,何必担心将来?”
“若战事不利,朝野官绅……”
“陛下有宏图大愿,泰昌一朝岂会一直太平无战?外战是战,内战也是战!到底是内忧外患一同宣泄出来,还是外能服蛮夷、内能止干戈,谁聪明谁会犯蠢罪的时候到了。你只记住一点,陛下允你去主客司,正是酬为父数年辛劳。”
“……儿子不明白?”
“总有一天你会明白的。”王锡爵笑了起来,“方侍郎说,遣使出边墙的事,你办得很利落,所选的人,这就好。”
王锡爵已经看透了。
这么多人各有各的想法,好像中枢一房四院格局已定一样。
皇帝显得想要打仗,不过阳谋罢了。
让自己如在泥沼、有一些政务推行不力的那些力量,到底敢不敢趁这机会做点什么?
王锡爵倒想在卸下重担之后多活几年,看一看这结局。
总之,这次之后,应该局面大新了。
大战当前,国战之时,多好的借口!
今天上午大的开学报到,下午小的开学报到,只更一章4000+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