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陛下圣明,商人高见(求首订)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98章 陛下圣明,商人高见(求首订)
    新君大婚,当然会有很多人留心。
    这次选秀只在京城附近进行,虽托名善政,但皇帝有意遴选一些未来可倚为臂助的新国戚早已不是秘密。
    只不过从十月到现在,竟并无太多消息传出来。
    原因就是因为这件事的第一阶段仅仅只在上直二十六卫之中开始,而且分别借了锦衣卫、四卫营和其他上直卫名册清点的掩护。
    大明祖训是后妃们都从寻常良家来选,利弊让人一言难尽。
    为了防止外戚为祸,对国戚的使用除了国初那一批,后来都边缘化对待。
    但朱常洛现在思路不一样了。
    因此在首次朝会之后先见了勋臣们又召见王珣之时,他率先便给了恩典。
    “明年朕选秀女,你安排下去,不要声张,但从各家遴选一番,送些入宫待选。朕明年先只点一后二妃,有一妃自其中点选。”
    王珣意外至极,这种小范围指定名额,着实是定向施恩了。
    “草民谨代各家掌柜叩谢东主陛下隆恩!”
    朱常洛给整笑了:“称谓不伦不类的,无需这般刻意。朕看重的是你们的经商本事,但现在开始,尤其要顾大体、知分寸了。朕之前就说过,朕要的是一种新的臣子,不是家仆。”
    “草民唐突了,陛下恕罪。”
    “各家既推你为首,你便把这件事安排好吧,送过来待选的,也得识大体、知书达礼才行。”
    “草民记下了。”王珣连连点头,心里已经在开始琢磨谁家闺秀正适宜。
    “让朕先看看你们的方略。”朱常洛开始翻看,嘴里说道,“这才几日,你们就拿出方略来了。虽是悉心用事,但朕可是说过的,这关系到你们以后能不能先在私下里称臣。”
    “启禀陛下,草民等人有此殊恩,岂敢懈怠?日夜不休,这方略本在草民等人胸中。如今有陛下钦定草民等办差,那无非谨遵陛下三点圣谕,大刀阔斧去谋划。”
    朱常洛边看边点了点头,安静了下来。
    王珣就在一旁紧张地等着。
    以他们之精明,当然知道这个“臣”已经是当定了。
    皇帝并不是要看他们拿出来的方略能否一字不改,反倒是要他们交底。
    如今他们各家自己的生意是怎么做的,与哪些衙门、哪些官员有交道,主营的业务有哪些,眼馋的业务有哪些……
    这些才是皇帝想看到的。
    能把生意做到皇帝已经留意,他们的本事自然已经不用置疑。
    昌明号有明确的任务,皇帝在意的是可以怎么用好他们,既赚到钱,又掌好权、管好底下的文武官员。
    静静看完之后,朱常洛放了下来,意味深长地看着王珣说道:“你们的胆子着实不小啊。这条漕河,牵连何等之广?”
    王珣跪了下来:“陛下将勋戚都叫到一起创了这昌明号,将来更是难以想象会何等庞大。草民等既蒙召用,又听了圣训,心里已经有数了。陛下既有与国同休之恩赏,草民等人左思右想,窃以为力道总是要向江南使的。若非如此,无非草民这些坐商行商捐些国用,那岂能配得上陛下这等开明圣君之宏图大志?”
    朱常洛没什么表示,继续听他说。
    能把家业做大,除了过去积累的资源,能力自然也不能差。
    这些商人也不见得就比在朝文臣们更有见识,无非现在身份稍异、更敢说话罢了。他还没说跟漕河有关的事。
    王珣低头看着地毯,继续说道:“草民等人是这样想的,于是便大胆谋划。思来想去,都与漕河有关。幸赖陛下圣君亲理财计,草民等才敢想这些,陛下容草民详禀。”
    “好。敢想漕河,朕又高看了你们一眼。赐座,慢慢说。”
    王珣激动不已,知道赌对了,立刻磕头谢恩。
    忐忑地坐下来之后,他才理了理思绪,斟酌着说道:“草民先从边饷说起。陛下,如今九边饷银比之嘉靖初年,涨逾五倍。其中固因募兵大增,草民等人多在边镇往来,窃以为开中法之废才是主因。”
    朱常洛并没开口打断,要给人充分阐述的机会。
    不过他说出五倍这个数字,颇为准确。弘治、正统年间,边饷只有四十万两左右;嘉靖初年,也只有六十万两左右。
    渐渐涨到现在的三百多万两,其中除了募兵比例越来越高,还有一条经济线索。
    那便是弘治年间开中法转为折色法。
    “若依开中法,商人解运粮草至边镇报中,得了仓钞;换了盐引,再到盐场守支;支了实盐,才可市易。过去,盐政是与边镇军务有关的。边镇既能多有粮食运抵,便可多给俸粮、少给饷银;如今则大为不同。草民等既因山海关之事蒙陛下召见,便举辽东为例。”
    “弘治年间,辽东还是本色折色兼收;正德初年,便完全改了折色。”王珣咬了咬牙,还是下定决心说出实情,“弘治年间,辽东一石粮大约是三到五钱银子;到正德年间,就要至少一两银子才买得到;如今,则要二两多银子了。嘉靖三十七年、三十八年辽境大水,米价更是涨到了七八两银子一石!”
    “陛下明鉴:如今诸镇之中,只有延绥改回本色开中,其余诸镇或本折兼有,或尽是折色。边镇军民既众,粮食运抵益少;粮价渐高,边卒饷银既时常欠给、再经盘剥、更难买足口粮,这才时有哗变。而边防之重,朝廷则不得不渐渐加响。草民等窃以为,只怕再有十年二十年,边饷还要倍之。”
    朱常洛听完不由得点了点头,经常往北边跑的晋商,在这个问题上看得确实非常准。
    明末边防形势恶化之后,确实边饷很快飙升到了千万两左右的级别。
    王珣看到皇帝点头,得到了鼓励,继续大着胆子说道:“而如今边镇既已大多折色,这盐引也就成了关键。国初时,只允商民行商报中。陛下曾提到内商,草民便说说占窝霸引。”
    “这源头还在成祖时,允了大小官员军民人等皆中,不拘次支给。如此一来,勋戚、内臣、文武臣等,无论是倚势占窝,先包了些边镇仓场所需额粮额草;还是直接向圣上奏讨,所得盐引往往巨万。草民等普通盐商,则有不许过三钱引之限。折色之后,占窝霸引愈演愈烈,这才渐渐有了内商之说。”
    “内商既成气候,财计又愈发艰难,再加上可折色纳银得盐引,于是又有内商择期大买盐引。财计尤为艰难时,大发盐引,诸盐场却不见得能尽支。草民等边商还只是将所得仓钞或盐引大部分都卖与内商了事,那些专做市易的水商,往往要一等数年才能支得实盐。甚至,盐场还内外勾结,有盐不予官盐,反倒卖作私盐中饱私囊,却算做已支官盐。种种乱象,不一而足。”
    朱常洛这才开了口:“你看到朕也召勋戚一同入昌明号,便想着兴许朕要集中勋戚手中的盐引。而盐法诸道,又以淮、浙为重。”
    “陛下圣明,草民叹服!”王珣十分谨慎地说道,“草民再说说漕粮。漕河说是每年只能运粮四百万余石,然如今舟楫常常阻塞,哪里尽是漕船?南北货船,每年运盐的有,运粮的有,布帛、药材……草民斗胆直言,十二万漕军每年运送漕粮的船里,都不知夹带了多少其他货物。”
    “……你倒是敢说。”
    “草民自然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王珣又离开了软凳磕头,“故而,草民等人窃以为诸多关键都在漕河上。陛下,如今也不比国初了。国初时,浙江一省、苏松常三府便纳举国一成田赋,故有苏松熟天下足之语。如今却已是湖广熟天下足,然兑运仍赖漕河。”
    “陛下用草民等人打理昌明号,自是为财计着想。以草民等人浅见,朝廷财计要害,近处在漕河,远处在江南。如今,自是先从漕河入手,方可稍稍理顺。”
    朱常洛笑了起来。
    最主要的原因自然是那一天操江提督襄城伯和漕运总兵官新建伯也在,不然他们哪里敢想漕河,哪里能说出这一篇“窃以为”?
    但与聪明商人之间琢磨着如何求财,确实也很流畅。
    “说得有理有据,要害确在这两处。”朱常洛让他起身,“但你们拿出来的方略太大胆了,又不够不够大胆。”
    王珣愕然看着他。
    (本章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