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第124章 太学儒家博士王莽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124章 太学儒家博士王莽
    其实现在的路应该怎么走,徐华也没有头绪,现在真的是大汉立国上百年局势最为焦灼的时代。
    堪称“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皇帝逐渐失去了实权,只能仰仗徐家在地方的势力来威慑中央,虽然刘欣雄心勃勃,企图收回所有权力。
    可毕竟目前来说没有多少进程,全盘接收了王凤政治遗产的王根不死,皇帝就没有可操作的空间,禁军已经被经营成了铁桶般的存在。
    主要是王家控制住了府库和统兵虎符,实际士兵的军饷是他们发的。
    这年头哪有什么忠诚不忠诚,如果是高帝这样的“老熟人”,或者说文帝武帝这种功勋显赫的也就算了,新帝真的是名不见经传,没有让天下人感受到人格魅力。
    所以自然是谁给饭吃,谁给军饷,谁手上有虎符,谁就是老大了,这个时代的士兵除了某些马上皇帝外,都是一概不认。
    毕竟见过皇帝的人太少,老百姓懂什么,上司让他们干什么他们就干什么,很多时候,比如造反就并非大家的本意。
    比如当年赵王刘如意打的口号就是清君侧,士兵都是认为自己是去帮助朝廷的!师出有名先当重要,一个好的借口可以令士兵们没有心理负担,打仗更加勇猛。
    即使后面会发现,但那也为时已晚,只能硬着头皮上,这就是为什么“只诛首恶”这句话相当管用了。
    谁会愿意打仗?放着安稳日子不过,非要拿起刀和他人搏命,迫于无奈罢了,就比如之前的匈奴东胡,现在的乌桓,不打连日子都过不了!
    游牧民族同样如此,他们就渴望杀戮吗?频繁北扰的原因其实相当简单,粮食不够,每当冬天来临,对于百姓就将是灭顶之灾!牛羊大多会被冻死,还有面对寒冷的天气。
    除了向中原文明劫掠外,没有任何选择,谁都要活着的,实在不行,那便是“死道友不死贫道”,先保住自己的命。
    徐博深深的看了他一眼,之后才缓缓道:“唉,我知道你心中所想,无法是在迷茫今后的路,如今家族已经繁荣兴盛了两百年。”
    “最大的危机就在眼前,怎么渡过去我也不知道,也没有精力和时间再知道,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我做的不太好,但也没有办法,只能是暂且交给你了。”
    “记住,千万不要妥协,我徐氏立场一直都是刘氏,这是最保险的道路,更何况我族世食汉禄,累世公卿,应该懂得感恩,即使他们负了你也不能轻易改变原则!”
    “就以那一次距离吧,负我族的是宣帝,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做的确实不太地道,可康帝未负我家分毫,包括武帝景帝文帝惠帝高帝,哪一个不是重用?哪一个不是无条件的信任。”
    “这份恩情绝对不能忘啊。”
    徐博一直以来都是和先辈一样的观点,不知道为什么,大多数都是这种态度。
    事实也是如此,什么恩情不恩情的倒是其次,这东西又不能当饭吃,还是切实的家族利益更为重要。
    放眼未来,自己单干很不保险,比如现在的刘家已经陷入了衰微,可身为臣子的徐家却丝毫没有显露出疲软,足以担当大任的晚辈还在不断涌出来。
    比如徐忠徐旻,都是州牧级别的大官,同时还有很多个太守也姓徐,青州刺史、兖州刺史就是徐华的堂弟。
    底蕴相当强大。
    主要就是不确定性太高了,如果选择再投资一个人的话,那他将来会不会卸磨杀驴根本说不好,刘家那可是验证过了。
    只要作死当异姓王和造反,屁事没有,平时再规矩点,懂什么该管什么不该管,比如立储立后这种动摇国本的大事,一概不发表意见。
    即使君主逼问,也按照规矩办事,比如储君就是以嫡以长,皇后就看是否贤能端庄,是否会干涉朝中大事。
    这个套路徐家沿用了上百年,切实可行。
    若是换一个人换一个朝廷可就真的全都不好说了,万一是疑心病特别重的君主,那多年的投资可就全都打水漂了,这倒是其次,主要是家族也没了。
    更格局,一个频繁跳反的家族,怎么可能会被朝廷主流势力接纳,墙头草是不堪大用的,那就完全没有出头之日。
    比如某孔家,骨气一代不如一代,老祖宗孔子是多么铁骨铮铮的人,结果后代只知道“世修降表”,曹家篡汉投诚,司马家篡权投诚……一直反抗都不反抗一下。
    虽然延续了上千年,可再朝中几乎没有话语权,无非就是有名望一些。
    可这东西对徐家真没什么大用,名望是历代徐氏家主最不缺的,基本只要上了年纪,那么儒法两界的地位就会直线上升。
    徐博年轻时在太学也就是个小透明,可自从鬓角斑白以后,直接崛起,收到两院所有博士的一致推荐,批红前所未有的团结,当上了整个大汉最受尊敬的官职,太学令。
    太学令的地位理论上在三公之上,与太师太保太傅相同。
    通常即使是三公九卿都要毕恭毕敬,因为象征的实在太大了,再加上徐恭之后这一条身份,简直就是天生的“政治正确”。
    一群连皇帝都敢怼,甚至是集会游行逼迫其退位的刺头,面对徐博大气都不敢喘一个。
    前所未有份怂,李年昭这种儒家首席博士,看见孔光都能直着腰杆说话当场大儒。
    看见徐博这个太学令就只能以弟相称,并且要用敬词,弯着腰,丝毫不敢有之前的那副气势,根本看不出昔日的桀骜不驯。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不是威望,那相对来说倒是其次。
    太学令是整个大汉唯一能罢免太学博士的人!皇帝都不行!因为理论上,太学不归皇帝管,仅有的皇帝无法管理的机构。
    武帝刚刚设立时当然是可以的,毕竟太学博士也是臣子,可康帝中期以后就不一样,也是为了纪念徐恭,让太学成为了第一个独立于朝廷之外的东西。
    内部任命只能靠推举投票,或者说太学令直接任命。
    太学令的选拔方式就有点“现代民主”那味了,需要靠儒学院和法学院的博士投票。
    得票最高的就是太学令!除了这个方法以外都不行,其他人没有谁有资格任命。
    因此就会出现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双方都只投自己这边的人,虽然两院博士数量不同,可票数是一致的。
    就是有人能分到两票有人能分到一票的区别,首席博士最多,有四票。
    其中除却儒法两院外还有一个势力有资格投票,那就是太学倡导人,徐恭的家族,徐家!
    河南徐手上有八票,家主四票,族老各一票。
    一般情况下,徐家都是放弃,而儒法因为手中票数不同,通常会为了太学令职位的归属权吵的不可开交!谁也不让谁。
    最终,双方经过妥协后,会将票一股脑投给徐家家主,本质上是特殊身份发挥了作用,毕竟徐恭之后,还有比这更加可靠的吗?
    所以,李年昭毕恭毕敬就是情有可原了,真要是把徐博惹急眼了,是真能把他的头衔给撸掉!
    而且合理合规,法学院那边相当希望看到,会全力支持,更何况那里早就是徐家说了算了,在种种情况下,清河徐氏家主,能保持超然的地位。
    谁都不敢惹。
    徐华若有所思,之后又说道:“父亲王莽那边需要加派人手吗。”“不用,贸然行事只会打草惊蛇,家族养这些金牌探子可不易,还是用在重要的地方。”
    “嗯…父亲,丁氏已经入宫了。”他说道。
    丁氏是徐家埋入后宫的重要棋子,主要是替他们盯着宫里发生了什么。
    丁家是大汉功侯集团的一员,祖先丁复是大汉开国十八侯排名第十四的阳都侯。
    早年是老祖宗徐贞的心腹,多年来一直抱着徐家大腿,这次丁家被密探幕僚看重,选择了他们为重要棋子,扶持起来以对抗王家。
    是相当合适的,身份阳都侯,丁复之后,就算进宫也是名正言顺的,就算是那位太皇太后王政君都不能说什么。
    现在王太后就一直呆在长信宫里,毕竟皇帝已经成年,用不着她垂帘听政。
    平时还是比较老实的,毕竟王家现在的势力是真非常强,她的地位得到了根本保障。
    就算丁氏真的当上皇后也没什么用,目前看来,王氏的地位依旧无可撼动,禁军插不上手去。
    “让她好生尽到责任便是,宫里的中书令是我们的人,他会帮忙的。”
    徐博淡淡道。
    这个组织还没有实际名字,但已经成了规模,分工明确,以楼为单位,每一名楼主都掌握着强大的力量,一共分为十三个大部分。
    内部结构,大概就是楼主—幕僚—徐家家主。
    一直以来都是徐家家主亲自掌握,平时是幕僚整理并发号施令,势力非常之大。
    “明白。”徐华点头,他虽然初步接手了这支密探势力,但核心幕僚还没有与他接触,具体打算不怎么清楚。
    看起来应该是要扶持丁氏当皇后,有意的让她与皇帝接触。
    “对了,父亲宫里传来了一件事,我不知道当讲不当讲。”徐华有些支支吾吾,表情相当复杂,有些难以启齿。
    “讲。”
    “陛下似乎好龙阳君呐。”
    “嗯。”徐博的表情没有变化,他早就知道的。
    这位陛下……好男风,对女子不能说不感兴趣吧,只能说毫无接触,先帝虽然有过男宠,但还是更喜欢美女的。
    从他宠信赵飞燕赵合德姐妹就能看出,当今陛下真就是很专一了,这是大汉唯二的喜欢男人的皇帝,之前的性取向都很正常。
    也不知道为什么。
    “您知道?”他有些诧异,但很快恍然大悟,金牌探子都是父亲在掌握的。
    其实那位中书令就是金牌探子,徐华唯一自己掌握的。
    “那个叫董贤的是吧,他是我们的人,包括他父亲也是。”
    “这…”徐华愣住了,那安插丁氏意义就没那么大了,用董贤岂不是更好。
    “唉,既然陛下喜欢就不要拦他,就当是体验体验了。”徐博摆手,他刚刚得知时也很震惊。
    但仔细想想,说不定是令有深意呢,扶持宦官外戚试过了,可扶持男宠可还无人尝试。
    ………
    覆盎学府,儒学院处。
    今天是大儒李年昭的诞辰,所有学子都摩拳擦掌,准备了一份厚礼,想要得到这位的青睐。
    朝中儒臣,大多是李年昭的徒子徒孙,倘若真能让他另眼相看,那举孝廉应该是没有问题了,华夏一向很重视人情世故。
    大堂,李年昭意气风发的坐在主位,虽然今年已经五十岁了,但精神面貌还和而立之年一样好。
    当年逼宫刘骜一事让他名垂千古,上汉厉帝的恶谥更坐实了这一点,身为读书人,完成了毕生目标当然值得高兴。
    “哈哈…祝李兄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呐。”太学博士郑亮荣大笑着祝贺,身后的随从将贺礼一一放下。
    身后还有其他博士陆续走了进来,都带来了礼品。
    这些人在博士中都属于拔尖的,都有弟子在朝中任大官,或者干脆就是自己做官的。
    “同喜同喜。”李年昭站起身一一还礼,打趣道:“送这么贵重的东西干嘛,明年伱们诞辰的时候,我不得拿出更好的?”
    “哈哈哈…一份心意,心意到了就行。”郑亮荣笑道。
    “对,太对了,重要的是心意。”李年昭看了看,都是一些玉石文玩之类,很贵重。
    但其中一箱厚重的竹简显得颇为惹眼,他好奇的捡起来看看,发现密密麻麻全都是儒经!
    而且还是他自己著的儒经!
    李年昭当即来了兴趣,这应该是晚辈送的,相当有诚意,这可比什么贵重物品好的多,他又不需要那些。
    “这是你们哪位弟子让带的礼啊?看来对我的学术很认可嘛。”
    郑亮荣笑容更浓了几分:“我的三弟子王莽。”
    “王莽……”李年昭对这个人印象很深刻,“就是那个候补的博士人选,王家的王莽?”
    “你这老小子一直磨我批的那个。”
    (本章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