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法党和儒党
第51章 法党和儒党
太皇太后窦漪房去世,刘彻悲痛万分,在其塌下长跪不起,一直等到众臣来迎接,在徐恭劝阻下才不舍的离开。
随即他下令为窦太后大办丧事,命昔日的太后亲信许昌、庄青翟两人办理丧事,他到底什么打算已经很明显了。
接下来没有太后掣肘,刘彻总算是掌握了实权,再加上有徐恭辅佐,朝堂之上莫敢不从。
太后正式下葬,第一次皇帝亲政的早朝便开始了,这次必然是血雨腥风,整个大汉的格局都将被改变!
刘彻随意的坐在龙椅上,手扶着下巴看起来饶有兴致,此时他可谓是大权在握,意情风发,所有的抱负都能实现。
“许昌,庄青翟你二人是怎么为朕皇祖母办的葬礼?简直就是一塌糊地!”刘彻不怒自威,眼神波澜不惊,但却有着极致的压迫感。
“臣办事不利,请陛下责罚!”
两人赶紧跪在地上请罪,他们知道就算把自己累死都不可能让刘彻满意,这分明就是故意刁难他们的,但这也没有办法,自己做的孽就要还。
“责罚?朕确实是要罚你们,否则岂不是大不孝?”刘彻显然要趁机清算,冷声道:“来人,拖出去处死。”
“陛下恕罪,陛下恕罪!”
徐恭则立刻打起了圆场:“陛下,这二人虽办丧事不利,可再怎么样在任上也是兢兢业业的,臣以为不可随意处死。”
“既然老师求情此事就罢了,你们就罢相回到封地去吧。”刘彻见立威的目的达成,索性就借驴下坡。
两人这才如释重负:“谢陛下。”
处理完毕,刘彻就没在看他们:“不知诸位对于这空出来的右相和御史大夫之职心中可有人选?”
徐恭作揖:“陛下臣举荐卫尉田蚡拜相,此人精通儒法,又是太后之弟,论资论能当为丞相。”
“嗯,就拜田蚡为右相。”刘彻点点头,他心中的人选也是这个,毕竟谁都避免不了用外戚。
“臣谢陛下!”田蚡激动的出列。
“那这御史大夫就让司农韩安国接替吧。”
将新政最后的地理解决,刘彻便让人将之前题好的新策章程给取了出来,他要彻底改变大汉,将局部进行的新政推行全国!
这覆盎学府也就是太学的学生就至关重要了,他们都是两者皆有涉猎的人才,之前在汉中的实验结果就证明了此策的可行性。
“看看吧,这是新政的章程,从此以后诸公要用儒法治国,朕会在半年后开始考核,不过关者皆免除官位。”
刘彻的语气非常坚决不容置疑。
一些未学过儒法的大臣有点不太情愿,但却又没有办法,陛下的态度明显很坚决,再加上丞相徐恭的支持,朝堂上再无人可以阻止。
接着他又提拔汉中郡丞公孙弘为常山太守,张汤为城阳郡丞,其余出自太学的官员也大多被提拔,并且给予赏赐。
一时间,太学成为无数学生文人趋之若鹜的地方,因为陛下进行新政就必定要用里面的人!也就是说在那里更容易得到陛下的赏识。
太学在朝廷扶持下,规模翻了几倍不止,光元二年时已经有学员上千,上一批学生也已经投入使用,大多从事县级的基层官吏,极大的缓解了汉朝官员不足的问题。同时,刘彻重封在边疆征战,战功赫赫的周亚夫为太尉,兼领征北大将军,开府、持节,都督边疆郡县诸军事,暂时不回朝,抵御匈奴南侵。
因为太学学员数量的增加,负责教学的博士已经开始不够用了,毕竟他们大多都还是朝中大臣,有自己的公务在身,所以当务之急还是寻求那些真正的大儒大贤,由他们教导更加妥当。
所以身为太学祭酒的徐胄便亲自前往未央宫觐见,想要再多争取点资源。
“徐太常可有事?”刘彻加紧处理着政务,自从太皇太后驾崩,他正式亲政后就变得十分繁忙了,徐恭每次都会把奏折送过来。
他也总算是意识到皇帝没有那么好当的,自己的父亲、祖父当真是厉害。
“陛下,臣想奏的是太学之事。”徐胄作揖。
“这还要问朕?之前朕不是说了缺什么就去支吗。”
“不,因为陛下的支持,物资上很是充足,唯一欠缺的便是博士数量,现在是起步阶段,兼修儒法的大贤还是太少。”
“所以臣请求朝廷发布招贤令,将儒法大家全都征召到太学,如此相信定能更好的为朝廷培养人才。”
徐胄淡然道,那些儒法的大贤肯定会出山的,文人都是重名而轻利,金钱很难打动他们,但对这种“桃李满天下”的博士肯定很乐意担任。
特别是儒家,覆盎学府不就是孔子追求的有教无类吗,而且现在的儒生还没有腐朽,他们都是以匡扶天下为己任的。
因此只要朝廷肯招收,就必定会有人响应。
“招贤令?理所当然的。”刘彻思索片刻,还是打算这么做,因为太学确实是有空缺,而新政则需要大量人才。
此后,朝廷开始在各郡县张贴皇榜,招揽天下英才,来太学担任博士大夫。
像是申公、赵公等当年徐仲的挚友皆是率先响应,有这些大家牵头其余的隐士当然也是遵从朝廷号召,要么顺势入朝为官,要么前往太学任职。
响应者达上百人,太学的问题彻底解决。
到元光五年时,天下基层官吏已有半数出自太学,新政彻底推行了下去,但是随着规模的扩大难免会出现派别。
现在太学出身的学员大多都私自以徐恭为首,抱团取暖,对于其他人有着些许排斥。
但是在徐恭发怒罢免了几人后得到了好转,但也是一时的,朝廷非常青睐这些经过“忠君”思想熏陶的学生,对其加以重用,某种意义上摆脱了功臣世家和豪强对于人才的垄断。
当然,前提是太学还没有被渗透。
刘彻本人也对这种“报团”现象持放任态度,毕竟君王只在乎忠不忠诚,有没有才能,其他的倒是不怎么在意。
而且刘彻对他们也有应对措施,那就是从“学府派”中再分出以公孙弘、主父偃等为首的儒党,以张汤、赵禹等为首的法党。
两者在朝廷相互制衡,达到平衡状态。
(本章完)
太皇太后窦漪房去世,刘彻悲痛万分,在其塌下长跪不起,一直等到众臣来迎接,在徐恭劝阻下才不舍的离开。
随即他下令为窦太后大办丧事,命昔日的太后亲信许昌、庄青翟两人办理丧事,他到底什么打算已经很明显了。
接下来没有太后掣肘,刘彻总算是掌握了实权,再加上有徐恭辅佐,朝堂之上莫敢不从。
太后正式下葬,第一次皇帝亲政的早朝便开始了,这次必然是血雨腥风,整个大汉的格局都将被改变!
刘彻随意的坐在龙椅上,手扶着下巴看起来饶有兴致,此时他可谓是大权在握,意情风发,所有的抱负都能实现。
“许昌,庄青翟你二人是怎么为朕皇祖母办的葬礼?简直就是一塌糊地!”刘彻不怒自威,眼神波澜不惊,但却有着极致的压迫感。
“臣办事不利,请陛下责罚!”
两人赶紧跪在地上请罪,他们知道就算把自己累死都不可能让刘彻满意,这分明就是故意刁难他们的,但这也没有办法,自己做的孽就要还。
“责罚?朕确实是要罚你们,否则岂不是大不孝?”刘彻显然要趁机清算,冷声道:“来人,拖出去处死。”
“陛下恕罪,陛下恕罪!”
徐恭则立刻打起了圆场:“陛下,这二人虽办丧事不利,可再怎么样在任上也是兢兢业业的,臣以为不可随意处死。”
“既然老师求情此事就罢了,你们就罢相回到封地去吧。”刘彻见立威的目的达成,索性就借驴下坡。
两人这才如释重负:“谢陛下。”
处理完毕,刘彻就没在看他们:“不知诸位对于这空出来的右相和御史大夫之职心中可有人选?”
徐恭作揖:“陛下臣举荐卫尉田蚡拜相,此人精通儒法,又是太后之弟,论资论能当为丞相。”
“嗯,就拜田蚡为右相。”刘彻点点头,他心中的人选也是这个,毕竟谁都避免不了用外戚。
“臣谢陛下!”田蚡激动的出列。
“那这御史大夫就让司农韩安国接替吧。”
将新政最后的地理解决,刘彻便让人将之前题好的新策章程给取了出来,他要彻底改变大汉,将局部进行的新政推行全国!
这覆盎学府也就是太学的学生就至关重要了,他们都是两者皆有涉猎的人才,之前在汉中的实验结果就证明了此策的可行性。
“看看吧,这是新政的章程,从此以后诸公要用儒法治国,朕会在半年后开始考核,不过关者皆免除官位。”
刘彻的语气非常坚决不容置疑。
一些未学过儒法的大臣有点不太情愿,但却又没有办法,陛下的态度明显很坚决,再加上丞相徐恭的支持,朝堂上再无人可以阻止。
接着他又提拔汉中郡丞公孙弘为常山太守,张汤为城阳郡丞,其余出自太学的官员也大多被提拔,并且给予赏赐。
一时间,太学成为无数学生文人趋之若鹜的地方,因为陛下进行新政就必定要用里面的人!也就是说在那里更容易得到陛下的赏识。
太学在朝廷扶持下,规模翻了几倍不止,光元二年时已经有学员上千,上一批学生也已经投入使用,大多从事县级的基层官吏,极大的缓解了汉朝官员不足的问题。同时,刘彻重封在边疆征战,战功赫赫的周亚夫为太尉,兼领征北大将军,开府、持节,都督边疆郡县诸军事,暂时不回朝,抵御匈奴南侵。
因为太学学员数量的增加,负责教学的博士已经开始不够用了,毕竟他们大多都还是朝中大臣,有自己的公务在身,所以当务之急还是寻求那些真正的大儒大贤,由他们教导更加妥当。
所以身为太学祭酒的徐胄便亲自前往未央宫觐见,想要再多争取点资源。
“徐太常可有事?”刘彻加紧处理着政务,自从太皇太后驾崩,他正式亲政后就变得十分繁忙了,徐恭每次都会把奏折送过来。
他也总算是意识到皇帝没有那么好当的,自己的父亲、祖父当真是厉害。
“陛下,臣想奏的是太学之事。”徐胄作揖。
“这还要问朕?之前朕不是说了缺什么就去支吗。”
“不,因为陛下的支持,物资上很是充足,唯一欠缺的便是博士数量,现在是起步阶段,兼修儒法的大贤还是太少。”
“所以臣请求朝廷发布招贤令,将儒法大家全都征召到太学,如此相信定能更好的为朝廷培养人才。”
徐胄淡然道,那些儒法的大贤肯定会出山的,文人都是重名而轻利,金钱很难打动他们,但对这种“桃李满天下”的博士肯定很乐意担任。
特别是儒家,覆盎学府不就是孔子追求的有教无类吗,而且现在的儒生还没有腐朽,他们都是以匡扶天下为己任的。
因此只要朝廷肯招收,就必定会有人响应。
“招贤令?理所当然的。”刘彻思索片刻,还是打算这么做,因为太学确实是有空缺,而新政则需要大量人才。
此后,朝廷开始在各郡县张贴皇榜,招揽天下英才,来太学担任博士大夫。
像是申公、赵公等当年徐仲的挚友皆是率先响应,有这些大家牵头其余的隐士当然也是遵从朝廷号召,要么顺势入朝为官,要么前往太学任职。
响应者达上百人,太学的问题彻底解决。
到元光五年时,天下基层官吏已有半数出自太学,新政彻底推行了下去,但是随着规模的扩大难免会出现派别。
现在太学出身的学员大多都私自以徐恭为首,抱团取暖,对于其他人有着些许排斥。
但是在徐恭发怒罢免了几人后得到了好转,但也是一时的,朝廷非常青睐这些经过“忠君”思想熏陶的学生,对其加以重用,某种意义上摆脱了功臣世家和豪强对于人才的垄断。
当然,前提是太学还没有被渗透。
刘彻本人也对这种“报团”现象持放任态度,毕竟君王只在乎忠不忠诚,有没有才能,其他的倒是不怎么在意。
而且刘彻对他们也有应对措施,那就是从“学府派”中再分出以公孙弘、主父偃等为首的儒党,以张汤、赵禹等为首的法党。
两者在朝廷相互制衡,达到平衡状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