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时间特性,理论物理更专业的人士爱德华威腾!
第147章 时间特性,理论物理更专业的人士爱德华威腾!
上午的学术报告工作结束以后,众人都纷纷去了学校的餐厅。
中午有两个小时休息,时间相对还是很宽松的,十几个评审就都坐的很近,评审们都是苏东大学和校外中比较有名望的学者。
张硕、罗勇军以及颜崇文一起过来的,他们找了个四人桌子坐下。
齐志祥则是在临近的桌子。
其他人也朝着这个方向凑过来,齐志祥作为研讨会的负责人,自然要客气的招待上几句,然后他就体会到了王辉的感受。
好多人就只是和齐志强客气两句,根本没心思多说什么,就围在了张硕的旁边。
有些人干脆没看见齐志强,拎着把椅子就凑了过来。
他们来参加研讨会的目的就是为了张硕。
有些单纯是为了见一下张硕,顺便参加一个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研讨会。他们对张硕感到非常好奇,因为张硕很年轻就完成了非常惊人的研究成果。
有些则是为了研究。
包括ns方程数值模拟的研究,也包括费米子哈伯德模型的数值求解。
后者吸引力更大。
ns方程数值模拟的影响力很大,但因为研究已经非常深入,想要在其基础上进行拓展太难太难。
费米子哈伯德模型的数值求解就不同了。
其中的核心就是无穷尽多重离散法,若是能把方法用在其他复杂数学模型上,也就代表其他数学模型也可以进行数值求解。
这等于是开拓了一个研究领域。
在用餐的过程中,颜崇文就感叹道,“真是开拓了一个领域。”
“绝大部分数学模型无法进行数值求解,尤其是和物理研究相关的数学模型,即便只是分析都非常复杂。”
“如何把无穷尽多重离算法用在其他数学模型上,或许会成为很多学者所选择的研究方向……”
颜崇文说了一下研究的意义,又继续道,“超导实验室对这项研究非常的推崇。”
“他们的实验很多需要对费米子哈伯德模型进行求解,一些实验还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可以说,走在了超导机制研究的前沿。”
“你的这个研究会大大推动他们的实验分析,也许过不了多久,他们就会发表一系列成果了。”
“当然,国际上也是如此。”
“影响深远啊!”
颜崇文说着还给张硕介绍了一个研究员,名字叫苏志国。
苏志国表现的有些拘谨,他好半天才说出一句,“张硕教授,还记得我们在网上的讨论吗?实验,费米子哈伯德模型的求解?”
“哦~~~”
张硕顿时恍然大悟,“你就是和我讨论的那个网友?”
“我是,我叫苏志国,超导实验室研究员。”苏志国和张硕握了一下手,顿时表现的随意了很多。
颜崇文和其他人看的有些惊讶,“你们还在网上讨论过问题?”
苏志国解释道,“还记得网上有关费米子哈伯德模型的舆论吗?最开始和张硕教授讨论的那个网友就是我。”
“我就是和张硕教授说几句,完全没想到他那么快完成数值解的研究……”
“这真是误会了!”
张硕赶紧澄清道,“这个研究早就开始了,所以才会肯定的说可以进行数值求解,当时研究就已经快完成了。”
其他人顿时恍然。
他们针对这个话题说了几句,随后苏志国问了一个很专业的问题,“模型的数值求解确实能解决很多实验计算的问题,但是不是有方法能让这些个数值连贯起来?”
“你的意思是……数值模拟?”张硕理解着问道。
苏志国道,“也不一定是数值模拟。因为求解方法很复杂,我们只能针对实验的点位进行特定求解,求出来的点位并不连贯,也很难找到连贯的位置。”
“针对单个实验来说,对电子的运动把握还不是很清晰,我的意思是,可不可以用某种方法,来确定所求解的模型数值组的时间性质?”
时间性质。
这个词出现的非常少,但在超导机制的研究领域上,实验中计算时间性质把控也是很重要的。
超导机制,研究针对的是电子的运动特性。
电子是微观上存在的粒子,不像现实中的物体可以通过位置来判断时间前后。
比如,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
电子旋转1/2圈、以及旋转3/4圈的位置是同时测定出来的,那么问题来了——究竟哪个在先、哪个在后?
这是很难判断的。
一个简单的举例,就牵扯无法判定的时间逻辑,也是苏志国提问的关键:是否能数值求解的方式,来判断模型计算时间性质?
张硕思考了很久,还是给出了一个不确定的结果,“我觉得,单单依靠对模型进行求解,很难对于时间性做出判断。”
“想要真正做出这种判断,还是必须要进行实验的数值模拟。”
“我说的也不一定对。”
张硕解释道,“我没参与过超导机制的研究,对于一些实验内容并不了解。”……
学术报告会继续。
张硕看中了几项研究,就按照时间安排依次去听报告。
有些研究让他感觉有很大收获。
比如,有几个特定类型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奇点论证研究。
这些方程相对ns方程就很简单了,但进行奇点论证的内容,也让张硕感到收获很大。
另外,还有两篇特殊方程的光滑性论证。
从边界函数映射到光滑性研究,其中所用的方法和论证过程,让张硕对于研究方法的理解更加深入。
两天时间,任务进度上涨了‘2.3%’。
这个速度可以说相当快了,他自己闷头做研究的时候,平均每天也只涨0.1%。
现在两天上涨2.3%,速度等于快上了十倍。
“还是要多参加类似的报告会啊……”
张硕感慨。
若是自己闷头做研究,即便被卡主就进行‘氪币’操作,也需要差不多三年才能完成。
多参加几次类似的报告会,任务进度就会提升的很快,那么研究也肯定会用时更短。
第三天大部分都是工作报告。
这天主要是学者们交流非研究线性偏微分方程的方法、研究方向以及遇到的问题。
同一天,张硕也听到了一个好消息,是来自高能所计算中心。
计算中心的大型实验偏差分析算法项目,已经完成了核心算法的初次测试。
测试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问题,但大多数都是指程序错误,并没有算法逻辑的问题。
如果测试进行的顺利,大型实验偏差分析算法很快就会成型,常规来说,算法项目进行到这一步,再有一个月、两个月就能完成了。
到时候,就可以对于大型的粒子对撞实验进行数字偏差分析。
张硕也顺带询问了一下cp组的设备改造工作,得到的信息是设备改造工作还需要一段时间。
这个回答也就和‘遥遥无期’差不多。
没有确定的完成时间,也就代表改造工作可能碰到了难关。
张硕决定研讨会结束以后,好好问一下cp组的设备改造究竟遇到了什么问题,他对于强电磁干涉超子衰变实验还是很期待的,可不想因为改造设备碰到问题而拖延实验进度。
……
当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研讨会进行最后一天的时候,几乎没有人注意到国际物理期刊《物理评论快报》发布了新一期内容。
《物理评论快报》(prl),是国际最最顶级的物理期刊。
从上世纪50年代建刊以来,《物理评论快报》不断发表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其他物理学领域杰出研究人员的开创性研究,也成为了发表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论文最多的期刊。
过去40时间,发表的所有诺贝尔奖研究,超过65%都被收录在期刊中。
据说,只要在上面发表一篇论文,就有资格进入任何高校工作。
国际物理学的顶尖研究,很多都投稿在《物理评论快报》上,而不是《科学》,也不是《自然》。
比如,《引力波探测》。
这项研究发布出来以后,研究者很快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样的顶级期刊,想要发论文自然是很难的,评审也非常的严厉。
张硕的论文就碰到了审稿难的问题,或许不应该说是审稿呢,而是初审的编辑看不懂,也不知道其内容究竟在什么层次。
他投稿的论文,名字叫做《电磁力与混乱力场--粒子对撞实验中的未知物理现象》。
这是一篇理论物理的研究。
任何物理领域的学术期刊,理论物理论文要发表都是最难的,因为理论物理并没有实验支持,而没有观测到、未经证实的理论,严格说起来并不算是物理知识。
这样的研究很难说服实验物理的审稿人。
如果换做是其他投稿人,一篇看不懂、无法分出层次的理论物理研究,可能就被直接刷下了。
张硕不一样,因为他的名气很大。
《物理评论快报》编辑部也听过张硕的名字。
他们找个两个优秀的物理学者作为审稿人,两人研究了很久,还是无法做出评判。
最终,他们决定把论文转给更专业的人士--普林斯顿大学的半退休老教授爱德华-威腾。
(本章完)
上午的学术报告工作结束以后,众人都纷纷去了学校的餐厅。
中午有两个小时休息,时间相对还是很宽松的,十几个评审就都坐的很近,评审们都是苏东大学和校外中比较有名望的学者。
张硕、罗勇军以及颜崇文一起过来的,他们找了个四人桌子坐下。
齐志祥则是在临近的桌子。
其他人也朝着这个方向凑过来,齐志祥作为研讨会的负责人,自然要客气的招待上几句,然后他就体会到了王辉的感受。
好多人就只是和齐志强客气两句,根本没心思多说什么,就围在了张硕的旁边。
有些人干脆没看见齐志强,拎着把椅子就凑了过来。
他们来参加研讨会的目的就是为了张硕。
有些单纯是为了见一下张硕,顺便参加一个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研讨会。他们对张硕感到非常好奇,因为张硕很年轻就完成了非常惊人的研究成果。
有些则是为了研究。
包括ns方程数值模拟的研究,也包括费米子哈伯德模型的数值求解。
后者吸引力更大。
ns方程数值模拟的影响力很大,但因为研究已经非常深入,想要在其基础上进行拓展太难太难。
费米子哈伯德模型的数值求解就不同了。
其中的核心就是无穷尽多重离散法,若是能把方法用在其他复杂数学模型上,也就代表其他数学模型也可以进行数值求解。
这等于是开拓了一个研究领域。
在用餐的过程中,颜崇文就感叹道,“真是开拓了一个领域。”
“绝大部分数学模型无法进行数值求解,尤其是和物理研究相关的数学模型,即便只是分析都非常复杂。”
“如何把无穷尽多重离算法用在其他数学模型上,或许会成为很多学者所选择的研究方向……”
颜崇文说了一下研究的意义,又继续道,“超导实验室对这项研究非常的推崇。”
“他们的实验很多需要对费米子哈伯德模型进行求解,一些实验还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可以说,走在了超导机制研究的前沿。”
“你的这个研究会大大推动他们的实验分析,也许过不了多久,他们就会发表一系列成果了。”
“当然,国际上也是如此。”
“影响深远啊!”
颜崇文说着还给张硕介绍了一个研究员,名字叫苏志国。
苏志国表现的有些拘谨,他好半天才说出一句,“张硕教授,还记得我们在网上的讨论吗?实验,费米子哈伯德模型的求解?”
“哦~~~”
张硕顿时恍然大悟,“你就是和我讨论的那个网友?”
“我是,我叫苏志国,超导实验室研究员。”苏志国和张硕握了一下手,顿时表现的随意了很多。
颜崇文和其他人看的有些惊讶,“你们还在网上讨论过问题?”
苏志国解释道,“还记得网上有关费米子哈伯德模型的舆论吗?最开始和张硕教授讨论的那个网友就是我。”
“我就是和张硕教授说几句,完全没想到他那么快完成数值解的研究……”
“这真是误会了!”
张硕赶紧澄清道,“这个研究早就开始了,所以才会肯定的说可以进行数值求解,当时研究就已经快完成了。”
其他人顿时恍然。
他们针对这个话题说了几句,随后苏志国问了一个很专业的问题,“模型的数值求解确实能解决很多实验计算的问题,但是不是有方法能让这些个数值连贯起来?”
“你的意思是……数值模拟?”张硕理解着问道。
苏志国道,“也不一定是数值模拟。因为求解方法很复杂,我们只能针对实验的点位进行特定求解,求出来的点位并不连贯,也很难找到连贯的位置。”
“针对单个实验来说,对电子的运动把握还不是很清晰,我的意思是,可不可以用某种方法,来确定所求解的模型数值组的时间性质?”
时间性质。
这个词出现的非常少,但在超导机制的研究领域上,实验中计算时间性质把控也是很重要的。
超导机制,研究针对的是电子的运动特性。
电子是微观上存在的粒子,不像现实中的物体可以通过位置来判断时间前后。
比如,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
电子旋转1/2圈、以及旋转3/4圈的位置是同时测定出来的,那么问题来了——究竟哪个在先、哪个在后?
这是很难判断的。
一个简单的举例,就牵扯无法判定的时间逻辑,也是苏志国提问的关键:是否能数值求解的方式,来判断模型计算时间性质?
张硕思考了很久,还是给出了一个不确定的结果,“我觉得,单单依靠对模型进行求解,很难对于时间性做出判断。”
“想要真正做出这种判断,还是必须要进行实验的数值模拟。”
“我说的也不一定对。”
张硕解释道,“我没参与过超导机制的研究,对于一些实验内容并不了解。”……
学术报告会继续。
张硕看中了几项研究,就按照时间安排依次去听报告。
有些研究让他感觉有很大收获。
比如,有几个特定类型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奇点论证研究。
这些方程相对ns方程就很简单了,但进行奇点论证的内容,也让张硕感到收获很大。
另外,还有两篇特殊方程的光滑性论证。
从边界函数映射到光滑性研究,其中所用的方法和论证过程,让张硕对于研究方法的理解更加深入。
两天时间,任务进度上涨了‘2.3%’。
这个速度可以说相当快了,他自己闷头做研究的时候,平均每天也只涨0.1%。
现在两天上涨2.3%,速度等于快上了十倍。
“还是要多参加类似的报告会啊……”
张硕感慨。
若是自己闷头做研究,即便被卡主就进行‘氪币’操作,也需要差不多三年才能完成。
多参加几次类似的报告会,任务进度就会提升的很快,那么研究也肯定会用时更短。
第三天大部分都是工作报告。
这天主要是学者们交流非研究线性偏微分方程的方法、研究方向以及遇到的问题。
同一天,张硕也听到了一个好消息,是来自高能所计算中心。
计算中心的大型实验偏差分析算法项目,已经完成了核心算法的初次测试。
测试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问题,但大多数都是指程序错误,并没有算法逻辑的问题。
如果测试进行的顺利,大型实验偏差分析算法很快就会成型,常规来说,算法项目进行到这一步,再有一个月、两个月就能完成了。
到时候,就可以对于大型的粒子对撞实验进行数字偏差分析。
张硕也顺带询问了一下cp组的设备改造工作,得到的信息是设备改造工作还需要一段时间。
这个回答也就和‘遥遥无期’差不多。
没有确定的完成时间,也就代表改造工作可能碰到了难关。
张硕决定研讨会结束以后,好好问一下cp组的设备改造究竟遇到了什么问题,他对于强电磁干涉超子衰变实验还是很期待的,可不想因为改造设备碰到问题而拖延实验进度。
……
当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研讨会进行最后一天的时候,几乎没有人注意到国际物理期刊《物理评论快报》发布了新一期内容。
《物理评论快报》(prl),是国际最最顶级的物理期刊。
从上世纪50年代建刊以来,《物理评论快报》不断发表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其他物理学领域杰出研究人员的开创性研究,也成为了发表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论文最多的期刊。
过去40时间,发表的所有诺贝尔奖研究,超过65%都被收录在期刊中。
据说,只要在上面发表一篇论文,就有资格进入任何高校工作。
国际物理学的顶尖研究,很多都投稿在《物理评论快报》上,而不是《科学》,也不是《自然》。
比如,《引力波探测》。
这项研究发布出来以后,研究者很快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样的顶级期刊,想要发论文自然是很难的,评审也非常的严厉。
张硕的论文就碰到了审稿难的问题,或许不应该说是审稿呢,而是初审的编辑看不懂,也不知道其内容究竟在什么层次。
他投稿的论文,名字叫做《电磁力与混乱力场--粒子对撞实验中的未知物理现象》。
这是一篇理论物理的研究。
任何物理领域的学术期刊,理论物理论文要发表都是最难的,因为理论物理并没有实验支持,而没有观测到、未经证实的理论,严格说起来并不算是物理知识。
这样的研究很难说服实验物理的审稿人。
如果换做是其他投稿人,一篇看不懂、无法分出层次的理论物理研究,可能就被直接刷下了。
张硕不一样,因为他的名气很大。
《物理评论快报》编辑部也听过张硕的名字。
他们找个两个优秀的物理学者作为审稿人,两人研究了很久,还是无法做出评判。
最终,他们决定把论文转给更专业的人士--普林斯顿大学的半退休老教授爱德华-威腾。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