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孤儿军
第206章 孤儿军
“徐徐入营!”
约莫小半个时辰之后,博望苑西侧的军营外,响起一声声此起彼伏的嘹亮呼号。
只不过,随着军官们——随着北军出身的关中良家子弟铿锵有力,气势昂扬的呼号声涌入军营内的,并非是身形高大的兵丁;
而是一队队缄默不言的孩童。
这些孩童,大的约莫十四、五,已经到了婚娶的年纪。
小的则只有七八岁,身上军袍即便是按着自己的尺寸量身定制,也还是难免有些松垮。
在军官的带领下,机械式的涌入军营之内,于校场列队整齐;
随着军官们的命令,又哗啦啦盘腿坐到了地上,略有些迷茫的昂起头,这才看见校场靠近营房位置的点将台上,已经是被一位位身着朝服,甚至是皇子华服的贵人们所占据。
“这……”
“是要我们上战场了吗?”
“应该不会吧?”
“太祖高皇帝不是说,士不教,不得征的吗……”
孩子们很迷茫。
此刻,正盘腿坐在校场之内,齐齐昂首望向点将台的每一个孩子,都是父祖为国捐躯的英烈之后。
有些人,是祖父、曾祖父追随太祖高皇帝,最终战死于关东;
也有的人,是父亲死在了先帝年间的北方边墙,亦或是去年,爆发吴楚七国之乱后的关中战场。
只无一例外的是:在这里的每一个孩子,都已经失去了父母双亲,且没有可以为他们做监护人的直系亲属。
于是,太子刘荣一声令下,他们便在关中各地方郡县的统筹、护送下,来到了这方博望苑。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至于这些命运悲惨的孤儿,就更是如此。
无父无母,举目无亲,身无长物,却被某位贵人莫名召集到了一起,这些孩子也大都能明白:自己的后半生,应该就是被某位贵人当做死士培养,并最终,死在某一次刺杀/护送任务当中。
只不过,当这方军营拔地而起,孩子们也住进了这处位于博望苑内的军营之后,孩子们却发现接下来的一切,都有些出乎自己的预料。
“孤的锐士们,可都得了孤赐下的田亩?”
点将台上,刘荣昂首挺胸,双手背负于身后,目光在将台下的‘锐士’——或者说是娃娃兵们的身上次序扫过。
这一千多个孩子——这一千多個烈士遗孤,是刘荣往后的人生中,最值得信任、依仗的武装力量!
当然,这支武装力量,和拥有者刘荣一样,依旧还处于发育阶段。
但刘荣很清楚:当着一千多个娃娃兵,以太子亲卫——甚至是皇帝禁卫的身份,走出这方军营的一刻,不会有人怀疑刘荣的这句话。
不会有人怀疑,刘荣将这样一支武装力量,当成自己最值得仰仗的臂膀,究竟是对是错……
“禀家上,得了的。”
刘荣发问,栗仓自然是当仁不让的上前。
“奉家上之令,博望苑从附近,属于少府的上林苑皇田中,划拨了良田二十万亩。”
“此刻,校场之内,凡是家上所能见到的‘兵丁’,都已经得到了家上所赐的百亩良田。”
“明年开春之时,博望苑还会借出粮种,以及一应农具。”
“一年之后——也就是明年秋收之后,家上的‘锐士’们,便都可以自力更生了……”
听闻此言,确定自己的交代有了着落,已经被落实下去,刘荣也随即微微一点头。
给‘锐士’们,或者说是娃娃兵们赐田,是刘荣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最终做出的决定。
至于目的,却并非是单纯意义上的邀买人心。
诚然,自打太祖高皇帝刘邦开始,汉家的皇帝,就总是以赐田,来作为邀买百姓民心最简单直接的方式。
太祖刘邦,孝惠刘盈,先帝刘恒,乃至于当今天子启,都是如此。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天子通过赐田尽得天下人心的方式,也已经有些行不通了。
——太祖高皇帝时,天下已经经历了春秋战国、秦灭六国、天下群起而反秦,以及楚汉争霸等一系列战争。
天下千疮百孔,民居十室九空,诸夏疲敝,百废待兴。
在那样的情况下,太祖高皇帝大笔一挥,自然有的是藏进深山老林,以躲避战火的前秦遗民,乃至故六国遗民从山里走出来,将自己的户口录入汉家农籍,以换取那百亩田地、一方宅院。
到了孝惠皇帝时,贯彻整个太祖一朝的异姓诸侯叛乱悉数平定,天下终于彻底安稳了下来,汉天子赐田,也还是即不缺田,也不缺受赐的人。
但到了先帝之时,情况就有些微妙了。
——太祖七年,孝惠七年,前、后少帝,也就是吕太后掌政八年;
经过这前后二十二年的时间——尤其是吕太后掌政那八年,汉室天下已经从最初的困局中缓了过来。
天下承平多年,百姓民安居乐业,人口稳步增长。
这时候想要赐田,就多少有些麻烦了。
田还有;
作为刘汉天下最大的‘地主’,隶属于汉天子的皇田,怎也不至于连一次赐田都进行不了。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赐给谁?
赐给那些有田的自耕农,让他们的百亩田,变成二百亩、三百亩?
这显然不现实。
因为汉家对于底层农户的统治,是以商君所提出的‘一夫狭五口,以治百亩田’的核心准则,即自耕农小家庭为根基。
让农民拥有的田产超过百亩,那就意味着汉家默认,甚至是鼓励底层百姓,组建十人以上的大家庭,乃至大宗族。
对于宗族、豪强,汉家一向防之甚于防川,甚至专门出台了陵邑制度,来断绝地方宗族豪强,演变为世家门阀的可能性。
所以有田的人,是不能再得到赐田的。
可若是赐给那些无地之民,那麻烦就更大了。
——什么样的人,会在先帝一朝成为‘无地之民’?
答案是:曾得到过太祖高皇帝赐田百亩,却因为种种原因,将那百亩田产变卖了的破产农民。
理论上来讲,给这些败光了家产,把百亩良田尽数变卖的破产农民赐田,让他们重新回到自耕农群体的怀抱,确实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但问题在于,凭什么?
太祖皇帝给你一百亩地,你给败光了,我还要再给你一百亩地?
真要是这么干了,你把我给的这一百亩也给败光,是不是还得继续给你赐田百亩?
再有,便是那句古今通用的:不患寡,而患不均。
——甲乙两家农民,都得了太祖皇帝赐下的百亩田;
甲辛勤劳作,靠这百亩田养活了一家老小;
乙好吃懒做,坐吃山空,把这一百亩田给败光了。
这种情况下,若天子给乙赐田百亩,让甲乙二人重新回到起跑线,即‘各有百亩田’,那对甲公平吗?
长此以往,占底层百姓农户中绝大多数的‘甲’们,恐怕也会生出这样的心思;
——别特么苦哈哈种地了~
缺钱了,就把地给卖了得了;
反正等地卖完了,皇帝老子也还是会赐田,何必辛辛苦苦从土里刨食吃……
于是,先帝入继大统之后,兴致勃勃的想要赐田,最终却是了老大的力气,才从深山老林里的世外桃源,找了几百故六国,乃至宗周遗民,才算是把那次赐田给糊弄过去。
等到了当今天子启这一朝,那就更别提了;
天子启入继大统之后,才刚提出这个想法,就当即被时任丞相:故安侯申屠嘉给否了!
等明白了前因后果——知道了汉家不能赐田,不是因为没田可赐,而是因为没有可以赐田的对象,天子启便悻悻作罢,绝口不再提赐田之事。
至于封建王朝的催命毒药:土地兼并,汉家则采取了更高明、更高效的方式来解决。
——上林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先帝列为了‘可供破产自耕农佃租,并使破产农民在合理程度的扶持下东山再起’的国运调节器。
说回眼前,刘荣按照太祖高皇帝赐田故事,给自己的‘孤儿军’将士人均赐田百亩,说是邀买人心,确实多少有些牵强了。
看看这些孩子,大的十四五,小的更是只有七八岁,举目无亲,孤苦伶仃的;
给他们赐田,他们知道这是多大的恩德?
在这些孩子的认知当中,刘荣赐下的百亩良田,恐怕还不如一个委身为奴的机会有价值。
所以,刘荣此举,并非是要豪掷千金,以收买这些孩子的心。
而是……
“孤记得你。”
“你叫田多黍,家住长安田家寨。”
在千百娃娃兵目光注视下,刘荣来到将台前沿,居高临下的看向一个孩童。
孩童看上去十岁出头的年纪,身上军袍虽然明显是小尺寸,却也还是松松垮垮的;
头上的青铜胄,则显然无法量身定制过——成人尺码的头盔,差点把田多黍的上半个头装进去。
将台上传来刘荣的声音,田多黍更是不得不昂起头,再双手将青铜胄往上抬了抬,才勉强看到刘荣的身影。
还没来得及惊讶于刘荣对自己的了解,却见刘荣轻轻一跳,从那比自己还高些的将台上跳了下来,旋即便来到了自己面前……
“你父的身后之事,办的可还算妥当?”
又是一问传入耳中,田多黍顾不得再抬头上铜胄,当即便是一拱手。
“见、见过太子殿下!”
“回殿下的话:妥当。”
“有大人的袍泽帮衬着,又有殿下送来的棺椁,大人虽战殁沙场,却也算死得其所……”
没两句话的功夫,田多黍便当即红了眼眶,低下头,一手往上抬着头顶的青铜胄,一手揉起了酸涩的眼睛,惹得刘荣也是一阵不忍。
只见刘荣叹息着伸出手,将那顶明显大小不合适的青铜胄拿起,再用另一只手摸了摸田多黍的后脑勺。
“莫哭。”
“田伍长浴血奋战,身先士卒,何等英雄?”
“便是孤,听说了田伍长在战场上的风姿,也是敬佩不已。”
···
“既然没了父,又没了母,田氏的门楣,就要靠伱扛起来。”
“——哪怕田氏满门,只剩下你田多黍一人,但这门楣,也必须扛起来。”
“等日后开枝散叶,人丁兴旺,你田氏,还要靠你田多黍,来为子孙后人遮阴。”
“嗯?”
语气温和,言辞却不乏刚强的一番鼓励,也总算是让田多黍止住哭声,强撑着重重点下头。
对刘荣的疏离也少了些,当即便抿了抿唇,低头轻声道:“大人生前,是有三十亩田的……”
话音刚落,刘荣便含笑一点头:“孤知道。”
“骗走你家田亩的贱商,孤已经派人拿了。”
“——就先替你养在廷尉大牢;”
“等你再大些,孤便将那奸商交给你亲手处置。”
闻言,田多黍却是认认真真思考了许久,才坚定地摇了摇头。
“还请殿下,将那恶商处置了吧。”
“——大人身死,是在战场上为国捐躯,与那恶商钱氏并无关联。”
“虽然骗走了我家的田,但也终归罪不至死。”
“最主要的是:那么个卑鄙小人,不值得殿下用粮食养着……”
苦主有了决断,刘荣自也是不无不可的当即一点头,随口交代程不识一句,对面前少年也更高看了几分。
——条理清晰,恩怨分明;
是块材料。
“你,是叫吕去疾?”
“应该~是蓝田人……”
“妹妹到了伯父家,过得可好?”
“可通过书信?”
···
“嘿!是你小子!”
“贾四郎!”
“怎么样,这博望苑的营房,可是比你那破草堆住着舒服些?”
···
······
其实,军营内这上千孩童,刘荣能叫的上来名字的,也就是那么三五十个。
但耐不住栗仓实在太懂事儿——凑到点将台附近的,‘刚好’都是刘荣认识,起码是能叫的上来名字的。
就这么走了几十步,和七八个娃娃兵寒暄一阵,孤儿军上千‘将帅’看刘荣的目光,当即就变得不一样了。
——殿下,居然知道我们的名字!
甚至知道我们的经历!
他们当然知道自己的‘主子’,正是汉家的太子储君。
他们也知道:太子把他们召集在一起,在这军营住下,并非是要把他们培养成见不得光的一次性死士,而是要照顾他们的同时,将他们培养成一支百炼精锐!
至于太子赐下的百亩田,他们只当是太子担心他们自备,就让他们也和其他农人一样,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农田。
最重要的是:农田,意味着未来。
太子赐下农田,意味着这些孩子,都是有未来的。
只是直到今日,这些孩子才猛然惊厥:自己对太子而言,好像并不是‘那个谁’,而是一个个准确无误的名字!
这样的感觉,让这些还没有形成固定的三观——甚至还没有三观的孩子们,莫名生出了一种心潮澎湃的感觉。
而这,也正是刘荣的目的所在……
“将士们!”
待刘荣回到将台之上时,整个校场之内,已经是鸦雀无声。
故而,刘荣这一声中气十足的呼号,几乎是传到了校场的每一个角落。
——至少,传到了这千百孤儿军‘将士’中的每个人耳中。
毫无征兆,且前所未有的被称呼为‘将士们’,孩子们自然是愣在了原地;
但在看到将台之上,那一个个身着官服的贵人们陡然挺直了腰杆,孩子们也当即本能的站起身,昂首挺胸,将逐渐灼热起来的目光,投向那道散发着莫名光芒的身影。
便见将台之上,刘荣猛然抽出腰间佩剑,再反手将剑猛地一插!
而后,便单手握拳,轻轻悬在已经插入木板的剑柄之上,目光严肃的在将台下的‘将士们’身上扫过。
“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我汉家的忠臣义士之后。”
“——在为我汉家征战四方的过程中,你们的父祖血亲,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孤知道!”
“在闭眼前的最后一刻,他们最挂念的,便是你们——便是他们的亲人!”
···
“孤,很惭愧;”
“让这些忠义无双的英雄们,为我刘氏而身死他乡,孤,对不住你们。”
“——我刘氏,对不住你们!”
“但孤能做的,也只是循着他们闭眼前,最后的那一丝挂念,将你们接来这博望苑,接来这处军营。”
如是说着,刘荣便沉着脸,学着将士们的模样,就地盘腿坐了下来。
“去年,吴楚七国之乱时,孤曾在睢阳城头说过:凡是为我汉家捐躯的英烈,其孤寡遗孀,孤,亲养之!”
“——孤没有食言,也不会食言!”
“你们,是第一批;”
“之后,还会有一批又一批英烈后人,被孤接到这博望苑,在这处军营落脚。”
“未来的几年,你们都将生活在这里,在将官的带领下操练武艺、耕作田亩,学会男人应该学会的一切本领!”
···
“到了始傅的年纪,孤,会给你们选择。”
“想走的,百亩良田,供你们养家糊口,三屋宅院,替你们遮挡风雨。”
“——如果需要,孤还会给你们定下亲事,以成家立业。”
“这,是孤——是我刘氏,欠你们父辈、祖辈的。”
···
“愿意留下的,以上这些,也都有。”
“但有一点:既然留下,便要编入行伍,为孤亲军!”
“——凡孤亲军,位比四百石!”
“孤之亲军,号:羽林!!!”
(本章完)
“徐徐入营!”
约莫小半个时辰之后,博望苑西侧的军营外,响起一声声此起彼伏的嘹亮呼号。
只不过,随着军官们——随着北军出身的关中良家子弟铿锵有力,气势昂扬的呼号声涌入军营内的,并非是身形高大的兵丁;
而是一队队缄默不言的孩童。
这些孩童,大的约莫十四、五,已经到了婚娶的年纪。
小的则只有七八岁,身上军袍即便是按着自己的尺寸量身定制,也还是难免有些松垮。
在军官的带领下,机械式的涌入军营之内,于校场列队整齐;
随着军官们的命令,又哗啦啦盘腿坐到了地上,略有些迷茫的昂起头,这才看见校场靠近营房位置的点将台上,已经是被一位位身着朝服,甚至是皇子华服的贵人们所占据。
“这……”
“是要我们上战场了吗?”
“应该不会吧?”
“太祖高皇帝不是说,士不教,不得征的吗……”
孩子们很迷茫。
此刻,正盘腿坐在校场之内,齐齐昂首望向点将台的每一个孩子,都是父祖为国捐躯的英烈之后。
有些人,是祖父、曾祖父追随太祖高皇帝,最终战死于关东;
也有的人,是父亲死在了先帝年间的北方边墙,亦或是去年,爆发吴楚七国之乱后的关中战场。
只无一例外的是:在这里的每一个孩子,都已经失去了父母双亲,且没有可以为他们做监护人的直系亲属。
于是,太子刘荣一声令下,他们便在关中各地方郡县的统筹、护送下,来到了这方博望苑。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至于这些命运悲惨的孤儿,就更是如此。
无父无母,举目无亲,身无长物,却被某位贵人莫名召集到了一起,这些孩子也大都能明白:自己的后半生,应该就是被某位贵人当做死士培养,并最终,死在某一次刺杀/护送任务当中。
只不过,当这方军营拔地而起,孩子们也住进了这处位于博望苑内的军营之后,孩子们却发现接下来的一切,都有些出乎自己的预料。
“孤的锐士们,可都得了孤赐下的田亩?”
点将台上,刘荣昂首挺胸,双手背负于身后,目光在将台下的‘锐士’——或者说是娃娃兵们的身上次序扫过。
这一千多个孩子——这一千多個烈士遗孤,是刘荣往后的人生中,最值得信任、依仗的武装力量!
当然,这支武装力量,和拥有者刘荣一样,依旧还处于发育阶段。
但刘荣很清楚:当着一千多个娃娃兵,以太子亲卫——甚至是皇帝禁卫的身份,走出这方军营的一刻,不会有人怀疑刘荣的这句话。
不会有人怀疑,刘荣将这样一支武装力量,当成自己最值得仰仗的臂膀,究竟是对是错……
“禀家上,得了的。”
刘荣发问,栗仓自然是当仁不让的上前。
“奉家上之令,博望苑从附近,属于少府的上林苑皇田中,划拨了良田二十万亩。”
“此刻,校场之内,凡是家上所能见到的‘兵丁’,都已经得到了家上所赐的百亩良田。”
“明年开春之时,博望苑还会借出粮种,以及一应农具。”
“一年之后——也就是明年秋收之后,家上的‘锐士’们,便都可以自力更生了……”
听闻此言,确定自己的交代有了着落,已经被落实下去,刘荣也随即微微一点头。
给‘锐士’们,或者说是娃娃兵们赐田,是刘荣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最终做出的决定。
至于目的,却并非是单纯意义上的邀买人心。
诚然,自打太祖高皇帝刘邦开始,汉家的皇帝,就总是以赐田,来作为邀买百姓民心最简单直接的方式。
太祖刘邦,孝惠刘盈,先帝刘恒,乃至于当今天子启,都是如此。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天子通过赐田尽得天下人心的方式,也已经有些行不通了。
——太祖高皇帝时,天下已经经历了春秋战国、秦灭六国、天下群起而反秦,以及楚汉争霸等一系列战争。
天下千疮百孔,民居十室九空,诸夏疲敝,百废待兴。
在那样的情况下,太祖高皇帝大笔一挥,自然有的是藏进深山老林,以躲避战火的前秦遗民,乃至故六国遗民从山里走出来,将自己的户口录入汉家农籍,以换取那百亩田地、一方宅院。
到了孝惠皇帝时,贯彻整个太祖一朝的异姓诸侯叛乱悉数平定,天下终于彻底安稳了下来,汉天子赐田,也还是即不缺田,也不缺受赐的人。
但到了先帝之时,情况就有些微妙了。
——太祖七年,孝惠七年,前、后少帝,也就是吕太后掌政八年;
经过这前后二十二年的时间——尤其是吕太后掌政那八年,汉室天下已经从最初的困局中缓了过来。
天下承平多年,百姓民安居乐业,人口稳步增长。
这时候想要赐田,就多少有些麻烦了。
田还有;
作为刘汉天下最大的‘地主’,隶属于汉天子的皇田,怎也不至于连一次赐田都进行不了。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赐给谁?
赐给那些有田的自耕农,让他们的百亩田,变成二百亩、三百亩?
这显然不现实。
因为汉家对于底层农户的统治,是以商君所提出的‘一夫狭五口,以治百亩田’的核心准则,即自耕农小家庭为根基。
让农民拥有的田产超过百亩,那就意味着汉家默认,甚至是鼓励底层百姓,组建十人以上的大家庭,乃至大宗族。
对于宗族、豪强,汉家一向防之甚于防川,甚至专门出台了陵邑制度,来断绝地方宗族豪强,演变为世家门阀的可能性。
所以有田的人,是不能再得到赐田的。
可若是赐给那些无地之民,那麻烦就更大了。
——什么样的人,会在先帝一朝成为‘无地之民’?
答案是:曾得到过太祖高皇帝赐田百亩,却因为种种原因,将那百亩田产变卖了的破产农民。
理论上来讲,给这些败光了家产,把百亩良田尽数变卖的破产农民赐田,让他们重新回到自耕农群体的怀抱,确实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但问题在于,凭什么?
太祖皇帝给你一百亩地,你给败光了,我还要再给你一百亩地?
真要是这么干了,你把我给的这一百亩也给败光,是不是还得继续给你赐田百亩?
再有,便是那句古今通用的:不患寡,而患不均。
——甲乙两家农民,都得了太祖皇帝赐下的百亩田;
甲辛勤劳作,靠这百亩田养活了一家老小;
乙好吃懒做,坐吃山空,把这一百亩田给败光了。
这种情况下,若天子给乙赐田百亩,让甲乙二人重新回到起跑线,即‘各有百亩田’,那对甲公平吗?
长此以往,占底层百姓农户中绝大多数的‘甲’们,恐怕也会生出这样的心思;
——别特么苦哈哈种地了~
缺钱了,就把地给卖了得了;
反正等地卖完了,皇帝老子也还是会赐田,何必辛辛苦苦从土里刨食吃……
于是,先帝入继大统之后,兴致勃勃的想要赐田,最终却是了老大的力气,才从深山老林里的世外桃源,找了几百故六国,乃至宗周遗民,才算是把那次赐田给糊弄过去。
等到了当今天子启这一朝,那就更别提了;
天子启入继大统之后,才刚提出这个想法,就当即被时任丞相:故安侯申屠嘉给否了!
等明白了前因后果——知道了汉家不能赐田,不是因为没田可赐,而是因为没有可以赐田的对象,天子启便悻悻作罢,绝口不再提赐田之事。
至于封建王朝的催命毒药:土地兼并,汉家则采取了更高明、更高效的方式来解决。
——上林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先帝列为了‘可供破产自耕农佃租,并使破产农民在合理程度的扶持下东山再起’的国运调节器。
说回眼前,刘荣按照太祖高皇帝赐田故事,给自己的‘孤儿军’将士人均赐田百亩,说是邀买人心,确实多少有些牵强了。
看看这些孩子,大的十四五,小的更是只有七八岁,举目无亲,孤苦伶仃的;
给他们赐田,他们知道这是多大的恩德?
在这些孩子的认知当中,刘荣赐下的百亩良田,恐怕还不如一个委身为奴的机会有价值。
所以,刘荣此举,并非是要豪掷千金,以收买这些孩子的心。
而是……
“孤记得你。”
“你叫田多黍,家住长安田家寨。”
在千百娃娃兵目光注视下,刘荣来到将台前沿,居高临下的看向一个孩童。
孩童看上去十岁出头的年纪,身上军袍虽然明显是小尺寸,却也还是松松垮垮的;
头上的青铜胄,则显然无法量身定制过——成人尺码的头盔,差点把田多黍的上半个头装进去。
将台上传来刘荣的声音,田多黍更是不得不昂起头,再双手将青铜胄往上抬了抬,才勉强看到刘荣的身影。
还没来得及惊讶于刘荣对自己的了解,却见刘荣轻轻一跳,从那比自己还高些的将台上跳了下来,旋即便来到了自己面前……
“你父的身后之事,办的可还算妥当?”
又是一问传入耳中,田多黍顾不得再抬头上铜胄,当即便是一拱手。
“见、见过太子殿下!”
“回殿下的话:妥当。”
“有大人的袍泽帮衬着,又有殿下送来的棺椁,大人虽战殁沙场,却也算死得其所……”
没两句话的功夫,田多黍便当即红了眼眶,低下头,一手往上抬着头顶的青铜胄,一手揉起了酸涩的眼睛,惹得刘荣也是一阵不忍。
只见刘荣叹息着伸出手,将那顶明显大小不合适的青铜胄拿起,再用另一只手摸了摸田多黍的后脑勺。
“莫哭。”
“田伍长浴血奋战,身先士卒,何等英雄?”
“便是孤,听说了田伍长在战场上的风姿,也是敬佩不已。”
···
“既然没了父,又没了母,田氏的门楣,就要靠伱扛起来。”
“——哪怕田氏满门,只剩下你田多黍一人,但这门楣,也必须扛起来。”
“等日后开枝散叶,人丁兴旺,你田氏,还要靠你田多黍,来为子孙后人遮阴。”
“嗯?”
语气温和,言辞却不乏刚强的一番鼓励,也总算是让田多黍止住哭声,强撑着重重点下头。
对刘荣的疏离也少了些,当即便抿了抿唇,低头轻声道:“大人生前,是有三十亩田的……”
话音刚落,刘荣便含笑一点头:“孤知道。”
“骗走你家田亩的贱商,孤已经派人拿了。”
“——就先替你养在廷尉大牢;”
“等你再大些,孤便将那奸商交给你亲手处置。”
闻言,田多黍却是认认真真思考了许久,才坚定地摇了摇头。
“还请殿下,将那恶商处置了吧。”
“——大人身死,是在战场上为国捐躯,与那恶商钱氏并无关联。”
“虽然骗走了我家的田,但也终归罪不至死。”
“最主要的是:那么个卑鄙小人,不值得殿下用粮食养着……”
苦主有了决断,刘荣自也是不无不可的当即一点头,随口交代程不识一句,对面前少年也更高看了几分。
——条理清晰,恩怨分明;
是块材料。
“你,是叫吕去疾?”
“应该~是蓝田人……”
“妹妹到了伯父家,过得可好?”
“可通过书信?”
···
“嘿!是你小子!”
“贾四郎!”
“怎么样,这博望苑的营房,可是比你那破草堆住着舒服些?”
···
······
其实,军营内这上千孩童,刘荣能叫的上来名字的,也就是那么三五十个。
但耐不住栗仓实在太懂事儿——凑到点将台附近的,‘刚好’都是刘荣认识,起码是能叫的上来名字的。
就这么走了几十步,和七八个娃娃兵寒暄一阵,孤儿军上千‘将帅’看刘荣的目光,当即就变得不一样了。
——殿下,居然知道我们的名字!
甚至知道我们的经历!
他们当然知道自己的‘主子’,正是汉家的太子储君。
他们也知道:太子把他们召集在一起,在这军营住下,并非是要把他们培养成见不得光的一次性死士,而是要照顾他们的同时,将他们培养成一支百炼精锐!
至于太子赐下的百亩田,他们只当是太子担心他们自备,就让他们也和其他农人一样,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农田。
最重要的是:农田,意味着未来。
太子赐下农田,意味着这些孩子,都是有未来的。
只是直到今日,这些孩子才猛然惊厥:自己对太子而言,好像并不是‘那个谁’,而是一个个准确无误的名字!
这样的感觉,让这些还没有形成固定的三观——甚至还没有三观的孩子们,莫名生出了一种心潮澎湃的感觉。
而这,也正是刘荣的目的所在……
“将士们!”
待刘荣回到将台之上时,整个校场之内,已经是鸦雀无声。
故而,刘荣这一声中气十足的呼号,几乎是传到了校场的每一个角落。
——至少,传到了这千百孤儿军‘将士’中的每个人耳中。
毫无征兆,且前所未有的被称呼为‘将士们’,孩子们自然是愣在了原地;
但在看到将台之上,那一个个身着官服的贵人们陡然挺直了腰杆,孩子们也当即本能的站起身,昂首挺胸,将逐渐灼热起来的目光,投向那道散发着莫名光芒的身影。
便见将台之上,刘荣猛然抽出腰间佩剑,再反手将剑猛地一插!
而后,便单手握拳,轻轻悬在已经插入木板的剑柄之上,目光严肃的在将台下的‘将士们’身上扫过。
“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我汉家的忠臣义士之后。”
“——在为我汉家征战四方的过程中,你们的父祖血亲,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孤知道!”
“在闭眼前的最后一刻,他们最挂念的,便是你们——便是他们的亲人!”
···
“孤,很惭愧;”
“让这些忠义无双的英雄们,为我刘氏而身死他乡,孤,对不住你们。”
“——我刘氏,对不住你们!”
“但孤能做的,也只是循着他们闭眼前,最后的那一丝挂念,将你们接来这博望苑,接来这处军营。”
如是说着,刘荣便沉着脸,学着将士们的模样,就地盘腿坐了下来。
“去年,吴楚七国之乱时,孤曾在睢阳城头说过:凡是为我汉家捐躯的英烈,其孤寡遗孀,孤,亲养之!”
“——孤没有食言,也不会食言!”
“你们,是第一批;”
“之后,还会有一批又一批英烈后人,被孤接到这博望苑,在这处军营落脚。”
“未来的几年,你们都将生活在这里,在将官的带领下操练武艺、耕作田亩,学会男人应该学会的一切本领!”
···
“到了始傅的年纪,孤,会给你们选择。”
“想走的,百亩良田,供你们养家糊口,三屋宅院,替你们遮挡风雨。”
“——如果需要,孤还会给你们定下亲事,以成家立业。”
“这,是孤——是我刘氏,欠你们父辈、祖辈的。”
···
“愿意留下的,以上这些,也都有。”
“但有一点:既然留下,便要编入行伍,为孤亲军!”
“——凡孤亲军,位比四百石!”
“孤之亲军,号:羽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