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1.第647章 我爱朝献,朝献爱我吗?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647章 我爱朝献,朝献爱我吗?
    西苑大光明殿外,朝鲜国主李昖显得很紧张。
    他身穿织金蟒袍,腰系玉腰带,头戴八粱冠,加笼巾貂蝉。手持象牙笏,昂首挺胸,顾盼自雄,得意非凡。
    在身后是沈义谦和郑仁弘,中穿青领缘白纱中单,外罩青缘赤罗裳,赤罗蔽膝。
    头戴三品五梁冠,腰系赤白二色绢大革带,佩玉和黄、绿、赤、紫织成的云鹤锦绶,白袜黑履。
    三人都戴着耳暖。
    在殿外等候之余,三人轻声交谈着。
    “你们两人,终于能穿上天朝朝服,可喜可贺啊。”李昖看着两人,意味深长地说道。
    沈义谦和郑仁弘早就是铁杆明粉,他们名为朝鲜高官,实际上灵魂已经成为大明人,实实在在的精神大明人。
    他们在朝鲜朝野四下公开宣称朝鲜最好的结果,就是成为大明第二十一个承宣布政司。
    是的,现在大明除了顺天和应天两府,下分直隶、辽宁、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静海二十个承宣布政司。
    其中静海就是安南旧地,取自前唐静海军节度使。
    灭了安南,还要取名安南,这不是找不自在吗?
    那为何不用交趾?
    交趾最初叫交阯。
    《礼记》称“南方曰蛮,雕题交阯”。雕题是纹脸,交趾是足相向,交阯是指其俗男女同川而浴。
    反正都不是好话,都有贬低之意。
    既然收为一家人,就不能再取这样的名字,不利于安定团结。于是内阁在史书里翻了翻,呈上三个名字请朱翊钧圣裁。
    日南、象林、静海,朱翊钧斟酌了一番,最后定了静海,其它两个名字留到后面用。
    还有一个吉林承宣布政司,挂在辽宁布政司名下,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大家都默认它隶属于辽宁布政司。
    沈义谦和郑仁弘的言行遭到了朝鲜朝堂上“忠良正义”之士的强烈抨击,大骂他们背祖弃宗,激烈冲突,几次在李昖上演全武行。
    郑仁弘左眼角还有淡淡的乌青色,那是上月在朝鲜朝堂上被人打了黑拳的结果。
    正是在朝鲜朝堂上已“无立足之地”,沈义谦和郑仁弘才自告奋勇地陪着李昖来京师朝拜。
    李昖看着两人得意洋洋的样子,知道他俩已经卖了一个好价格,心里有点担心自己,到底能卖个什么价格?
    有风闻说天子会封自己一个国公,世袭罔替,然后在京师赐宅院府邸,以及大批钱粮。
    自此远离朝鲜那个是非地和汉城那个火山口,在繁华安定的京师居住下去,荣华富贵,世代相传。
    朝鲜三千里江山怎么办?
    干我屁事!
    我稀里糊涂被人拥上朝鲜国主的位置,完全就是一傀儡,每天就是给王大妃磕头请安尽孝道,在朝堂上说是是是,扮演明君。
    好日子还没过上几天,戊辰之变如漫山遍野的大火,席卷而来,差点把自己活活烧死。
    然后就再也没有荣华富贵,只剩下颠沛流离,朝不保夕了。一直乱了近两年,直到大明粑粑出手,朝鲜戊辰之变才算平息下去。
    自己原本还有一番心思,卧薪尝胆之后要发奋图强,学着大明天子的榜样,再造新朝鲜。可是观国政使司把人口清点目录呈给自己一看,差点吓尿。
    嘉靖二十二年,朝鲜国做过一次人口点检,官方人口为四百二十万人,不做统计的奴隶和隐户估计在六百万左右,合计一千万人口。二十多年过去,只多不少。
    万万没有想到,一场戊辰之变,现在朝鲜人口男女老少只剩下五百六十七万,足足少了一半。
    再清点两班名录、历代进士名录、儒学入学名录,这些曾经叱咤风云,执掌朝鲜命运的上万菁华,现在只剩下三百来人,还天天在朝堂上跟野狗一样互相撕咬。
    不知道什么时候,他们就会成为统计目录里的一个数字。
    自己不想成为其中的一个数字!
    天上掉下来的国主位置,自己根本没有靠它捞到什么好处,卖个好价钱也不错。
    要我爱朝献?
    我爱朝献,朝献爱我吗?
    三人各怀心思的站在大光明殿外,等候朝拜引导官带他们入殿。
    “李君,沈先生、郑先生,”引导官张四维走了过来,他一身朱罗朝服,头戴五梁冠,拱手问候,脸上的笑容让人如沐春风。
    “凤磐公!”李昖、沈义谦和郑仁弘三人连忙回礼。
    这位可是天朝名士,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
    翰林院掌院学士!
    天下文翰华士之首,居然做自己的朝拜引导官,李昖觉得特别有面子。
    “皇上马上就到,三位准备好了吗?”
    “好叫凤磐公知道,礼部和鸿胪寺官员,已经教诲过我等几遍,绝不敢有误。”
    “好,朝拜过天子,李君就可以安心在京师暂住下来,好好欣赏京华风采。”
    “天朝风采,是我等仰慕已久,这次能遍览通观,实在是李某之万幸。”
    寒嘘了几句,身穿斗牛服、头戴钢叉帽,手持拂尘的祁言走了出来,给张四维使了个眼色。
    “李君,沈先生、郑先生,我们准备好。”
    张四维一边说着,一边整理起身上的衣冠。
    李昖三人有样学样。
    四人整理好后,张四维站在最前面,昂首挺胸。李昖站在第二位,满怀期望。沈义谦和郑仁弘并列第三位,欣慰欢喜。
    四人顺着台阶走到殿前门外,正色肃声。
    祁言走到殿门里,朗声禀报:“启禀皇帝陛下,朝献国国主李昖,及右议政沈义谦、左赞成郑仁弘,在殿外候旨。”
    “宣!”
    朱翊钧朗声说了一声。
    有唱赞内侍弘声唱道:“皇帝有旨,宣朝献君臣!”
    声音在殿内回响,震得人耳朵嗡嗡响。
    张四维回头看了一眼,带着李昖三人,低着头走进殿里。
    李昖三人走到殿中就停住,双手持象牙笏,低着头肃立。
    张四维一直走到丹墀前,跪拜行礼,扬声道:“奉诏,引朝献君臣入朝觐见!”
    “见!”朱翊钧朗声应了一声。
    “遵旨!”张四维起身,站到一边,双手持笏,双袖合笼,肃穆地喊道:“奉诏,朝献君臣觐见!”
    李昖在前面,沈义谦、郑仁弘二人并立其后,成三角形一直走到丹墀前,刚才张四维跪拜的地方,掀起前襟,跪倒在地。
    “外臣朝献国主李昖,右议政沈义谦/左赞成郑仁弘觐见大明皇帝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张四维及时喊道:“起!”
    李昖、沈义谦、郑仁弘三人起身肃立。
    “拜!”李昖三人手合拢高举,附身手按地屈膝,两手相叠齐按地,头稽首至双手。
    “起!”
    李昖三人以两手齐按右膝起身。
    “拜!”
    李昖三人在张四维喊声中行四次稽首拜。
    “拜—叩首!”
    第五次跪下后,张四维又加了一句。
    李昖三人两手分开按地,头叩至地。
    “起!”
    至此,朝拜觐见天子的五拜三叩首之礼完成了。
    李昖三人站立不动,旁边的张四维扬声念了起来,念的是朝献国君臣朝拜觐见的上表。
    “天子事圆穹,君临万国。
    声教既通于南夏,田畴屡庆于西成。黎民乂安,边鄙不耸.礼严钦翼之容,乐被雍和之奏。苍璧既奠,紫烟其升。乾象粹清,灵心嘉向荐芬馨而祗肃,奉宝绶而尊崇。
    外藩官师,趋丹阙而献贡,伏彤墀而赞圣.体兹御赐之恩,式霈如春之泽。”
    李昖三人听得如痴如醉,心里的小人在摇头晃脑。
    不愧是翰林院掌院学士,他捉刀写的朝拜上表,凤彩鸾章,才藻艳逸。朝献外藩小国寡民,如何写得出这般文采斐然的文章来?
    等张四维念完,朱翊钧答道:“尔等躬心,朕已知悉。李昖。”
    “外臣在!”李昖上前半步答道。
    “你难得来一趟天朝京师,就好好住段时间。转眼就要过年了,正旦有大朝会,你以外藩身份一并参朝。
    等开了春,朕叫人陪着你们,到处去看看。烟三月下扬州,届时你们可以去江南看看,看看那里的山水,听听那里的歌赋。”
    李昖欣喜地答道:“谢皇上圣恩。臣等仰慕天朝文明许久,尤其是江南之地,更是向往之极。‘少年游荡足行乐,江南日日长春风。’
    皇上能恩准臣等去江南一游,臣感激零涕。”
    “哈哈,你们再如何想去江南,也要等到明年春天。这段时间,安安心心在京师待着。京师里也很有多好去处。卢沟桥,南苑,西山。”
    朱翊钧指了指站在旁边一直不做声的群臣,“今儿作陪的有顺天府少尹潘应龙,京师是他的地盘,等有了空,让他带着你们四处转转。
    你们这次在京师里要住得久,先把住所安顿下来。跟着潘少尹在京师五城转悠时,顺便看看空置的宅院,看到中意的就跟潘少尹说一声,收拾好了住进去。
    到了京师,就当是回了自己家一样。”
    李昖、沈义谦、郑仁弘三人心领神会,连忙恭声谢道:“臣谢过皇上圣恩。”
    接下来就是在大光明殿左殿赐宴,款待客人李昖三人。
    作陪的除了张四维、潘应龙,还有礼部尚书潘晟、鸿胪寺正卿曾省吾等五人。
    赐宴都是分餐制,李昖坐在左上首第一位,张四维坐在他下首位作陪。礼部尚书潘晟坐在他对面,右上首第一位,下面是曾省吾。
    沈义谦、郑仁弘分别坐在左边第三位和右边第三位,潘应龙和鸿胪寺左少卿王篆分别作陪。
    每人前面一张小案,摆着三个菜,两荤一素。一个汤,一碗米饭,还有两小碟小菜。
    还摆了一个酒杯,由专伺的小内侍端着酒壶,一一满上。
    赐宴桌子上是不会摆酒壶。
    你想怎么喝就怎么喝是不行的。万一喝醉了,御前失态,治你的罪是小事,扰了皇上的兴致是大事。
    所以酒壶在小内侍手里拿着,按照赐宴进展倒酒。
    据说小内侍的酒壶别有乾坤,万一有的人酒量很差,一杯脸红,两杯胆壮,三杯成仙。小内侍察觉到不对,倒出来的就不是宫廷玉液酒,而是凉白开。
    朱翊钧右手虚抬,示意了一下,站在他旁边的冯保大声喊道:“赐酒!”
    站在后面的小内侍连忙给众人酒杯满上。
    众人举起酒杯,齐声道:“臣谢赐酒!”
    朱翊钧举起酒杯,与众人同饮。他随意,你们必须一口干。
    赐了三杯酒,便开始吃饭。
    旁边乐队开始奏乐。
    鸣钟食鼎,奏乐吃饭,这是周礼传下的礼仪。
    别的时候可以不讲礼仪,接见外藩君臣时就必须讲一讲,要彰显天朝礼仪之邦。
    “饭饱酒足”,饭菜碗碟撤走,换上干净的长案,小内侍们又摆上笔墨纸砚。
    李昖、沈义谦、郑仁弘三人面面相觑,表示有点慌,什么意思?
    天朝礼仪太多,我们学不过来。
    张四维轻声对李昖解释了两句,原来按照惯例,文采盎然的文官大臣要就此景此情,挥毫写下诗词,歌功颂德,以做纪念,写得好还会刊行天下。
    写诗?
    天朝上国果真是礼仪之邦,文明故里,赐个宴还要写诗。
    潘晟的制诗:“维时属遘屯,畎亩足自适。进退与道俱,玉德怀贞白。皇天鉴昭晰,宝命所由锡。笃生太祖圣,配天立人极。”
    张四维的制诗:“世宗嘉天下,继统安济靖。圣文既炳焕,神武尤赫奕。贤才尽登用,秉德各修职。庶邦承覆载,贡献来九译。”
    两人制诗写得最好,赢得在场众人的一致赞赏,包括李昖、沈义谦、郑仁弘,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朱翊钧钦点了这两首诗,叫收入国史馆,再叫《皇明朝报》刊行。
    一场外藩朝拜大明天子的礼仪,完全结束。
    潘晟、张四维等人送李昖、沈义谦、郑仁弘三人出西苑。
    一行人说说笑笑,极为融洽,李昖三人向张四维表示,希望有幸到翰林院参观请教。
    张四维表示非常欢迎,虚左以待。
    一行人出到南华门,张四维目光一扫,敏锐地看到在门外不远处,那群等候的随从佐官里,站着沈一贯。
    两人目光在空中一交织,互相心里有了数。
    张四维和潘晟等人一起,送李昖三人坐上马车,待他们远去,大家拱着手,说着话,三三两两便散开了。
    候在那里的随从和佐官们,连忙向他们的老爷和主官们迎了上去,很快就围成了一个个小圈子,大家陆续上了各自的马车,逐一散去。
    张四维和沈一贯钻进马车里,马车刚一启动,沈一贯就迫不及待地说道:“凤磐公,学生打听到一件大事。”
    (本章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