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侦大明 第165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他们四个人,都是面无表情,寒着一张脸往前走,而人群便簇拥在他们周围,也跟着他们往前走。
    在街道两边还不断有人参加入进来,汇聚其中。而闻安臣不用问也能猜出来,他们去的方向应该正是这龙安府的府衙,活着就是元武县县衙的方向。
    不消说,这肯定是去告状的。
    闻安臣旁边一个六十来岁的老者向旁边一个少年人笑了两声,道:“这孙家都告了三十多年了,每次咱们龙安府新来一任府尊老爷,他便要去告一次,这三十多年下来,府尊老爷不知道换了多少个,他也不知道告了多少次?可有一次是有结果的吗?我瞧着呀,这一次肯定还是没什么说法,又跟前两年一般,直接给他搪塞了过去。”
    他嘿然冷笑一声:“这官家人啊,还不就是这么一个样子?”
    旁边的那少年听了也是连连点头,显然很是赞同。
    闻安臣听了这老者的话,心中大体能猜到一些东西,但是却不那么明朗,于是便拱拱手,冲着这老者问道:“这位老丈,敢问您,这告状的人是什么来路?他们又为何要告状呀?”
    那老者见他玉树临风,一表人才,又是一身华贵衣衫,便知不是寻常人,也不敢怠慢,赶紧还了一礼,笑道:“这位公子,您不是本地人吧?”
    闻安臣笑了笑,道:“没错儿,小可是陕西布政使司人,今日刚过来这边,就瞧见了这般大热闹,只是有些摸不清楚来龙去脉,便找老丈您询问一番。”
    “哎,那就难怪了。”
    那老者笑道:“若是咱们龙安府本地人,只怕少有不知道这件事的。”
    说着,他便将事情的原委向闻安臣道来。闻安臣听了,也是不由得啧啧称奇,这等事情,饶是他见多识广,也是没听说过。
    这件事儿,若是说起来,那话可就长了。而且,还牵扯到三十年前一件陈年旧案。
    说起来,这孙家也是龙安府中一个大户,算得上是一家豪族,但那是三十年前的光景了,现下的孙家,早就已经没落,说是破落户还差不多。
    三十年前的孙家,在整个龙安府,那是可以与吴家相提并论的。
    吴家做的是药材生意,而孙家做的,则是木材生意。
    川北山地绵延,有许多地方还是深山老林,人迹罕至,而越是深山老林,越是人迹罕至的地方,越是未曾被人类开采过的处女地,在那等原始大森林中,便越是有着一些山外根本就见不到巨型木材。
    孙家便是以开采木材,运送木材,外加贩卖木材为生。
    巨型木材这种东西,本来在中原大地上颇为常见。只不过中国这些皇帝们,历朝历代的这些统治者们,实在是太喜欢修宫殿了。
    秦始皇修阿房宫,又在关内数百里的范围之内修了270多所各类宫殿,直接就把关中大地上的巨型木材都给开采一空,甚至连秦岭上那些离着关中比较近的区域的巨型木材,都不能得以幸免。后来汉朝又是兴建宫室,而且规模都是极大,像是甘泉宫,长乐宫,未央宫等等,所需要的巨型木材何止千万?
    以至于到了明朝时候,再想修建巨型宫殿的时候,需要的那些木材都只能去云贵川的深山老林之中寻找了。
    明成祖朱棣的长陵祾恩殿里那数十根金丝楠木大柱,耗尽了中国最后一批巨型金丝楠木。
    以至于成祖皇帝之后的那些个皇帝,再想修宫殿的话,就只能用其它木材来代替了。但就算这样,其他木材能达到这般巨型的,可也不多。这等巨型木材,轻易寻找不到,需要到深山老林之中寻求。
    木材这种东西,瞧着粗大笨重,难以运输,感觉成本颇高,还没有多大利润,其实这完全就是一个非常错误的认知。
    事实正好相反,在封建时代,巨木的利润素来奇高。
    在封建王朝,尤其是在明清这种大木已经被开采的所剩无几,寻找非常困难,运输同样困难的时代,木材生意的利润就越发的好。
    别的不说,就拿嘉靖年间重修三大殿来说吧。三大殿被雷击发生火灾,自然要重修。而重修三大殿的时候,一根巨木,所要花费往往便是十几万两银子!
    要知道,在嘉靖年间,明朝一年的赋税,只算白银这一项的话,也不过是几百万两而已,几十根大木下去,一年的所有收上来的税银就都没了。
    像是这种巨型大木的生意,孙家是做不了的。没这个财力,也没有这个势力。像是这种涉及官府,涉及朝廷,涉及宫中,动辄数十万两银子的大买卖,若是背后没有一个强力的人物当靠山,那根本就不可能落到头上。
    孙家做的都是一些小型木材的生意,说是小型木材,其实是跟那些巨型大木相比。实际上,他们家经营的木材的体量也并不小了。
    孙家经营的这些木材,大者长有一两丈,粗有合抱;细的也有一丈多长,一抱多粗。大的那种,是卖给官府,卖给衙门,卖给大户豪绅的。官衙以及大户人家的宅子修得高大,需要的梁柱自然也就大,而小的那种也足以给寻常人家当屋梁,当椽子。
    孙家做这笔生意,已经坐了将近二百年了。
    孙家本来不是川龙安府人氏,他们的祖籍,在江浙一带。
    元朝末年时期,江浙一代那是最兵荒马乱,受战火荼毒最厉害的地区之一。先是蒙元跟朱元璋,跟明玉珍,跟张土诚等人在这儿打,后来又是朱元章、明玉珍、张土诚、陈友谅等人互相打……打来打去,把地方上打的是一片稀巴烂。
    百姓流离失所,死伤无数。真正可以用,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来形容。而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孙家的先祖为了躲避战乱,离开江浙一带世代聚居的地方,一路向西,最终在这四川龙安府定居下来。
    孙家虽然不是本地人,而是为了躲避战乱从外地迁居于此的,但却有些强龙过江的意思。因为孙家本是江浙那一带的大户,家资颇为不菲,在地方上也算得上是豪门大户。而且他们族人众多,行事也是颇为的嚣张强横,非常强硬。
    而嚣张跋扈虽然惹人生厌,但却也会让很多人不敢得罪他们,因此他们来到这龙安府之后,不但没有受到当地人欺负,反而是把当地不少人给压得喘不过气来,并且很快就在这里扎下了脚跟。
    战乱之时,只求自保,而后来朱元璋建立大明,四川也被平定,天下就此太平,于是孙家的人便就开始寻思着怎么着才能重回原籍了。
    毕竟,此时的人,乡土观念极重,落叶归根乃是每个人心中都想着的。他们当初离开江浙老家,实在是迫于无奈,而现在战乱平息,他们便就想着回去,毕竟那里是他们世代生活的地方,他们的宗族祠堂,祖宗的坟茔,都还在哪里。
    那里才是他们的根。
    于是,他们派出族中得力的几个人,让他们先回老家探探路看看情况。
    结果这几个人到了老家之后,却是发现,自已这一族人,只怕是再也回不来了。因为,他们的田宅已经不见了,宗族的祠堂也不见了,甚至连祖宗的坟茔,都已经见不到了。
    原来,在他们离开家乡不久之后,这里便是发了一起大洪灾,而他们家乡正是遭灾最严重的地方。宗族祠堂,家宅都被洪水冲垮,连坟墓都被夷平,老祖宗的尸骨都不知道给卷到哪儿去了。而战乱和洪水,摧毁了田地的边界,洪水退去之后,本来属于他们家的那一片田地,变成了无主的荒地。
    明朝初年时候,官府重新厘清天下田亩,本来属于他们家的这片地被县里定为荒地,而后分给没有土地的百姓。
    他们回去的那几个族人去官府讲理,但官府怎么可能跟他们讲理?当即便把那几个人给打了一顿,扔了出来,言道若是他们再敢来无理取闹,直接就下大牢。
    这一下,孙家的人害怕了,再也不敢去官府申诉了。
    他们几个人失魂落魄地回到了四川,把这情况向族人们一说,大伙儿也都是觉得没了希望。
    没了家宅,没了祠堂,没了祖坟,这还能叫桑梓之地吗?
    于是大伙儿便也绝了回去的念头。
    他们迁过来的,是整整一个家族的人,足足有四五十口之多。人多口多,消耗就大,再说了,他们族本来是豪门大族,吃穿用度都是遮奢惯了的,便是到了这异地他乡,也没有改过来,银钱如流水一般的花了出去,但却没什么进项,没什么收入。
    他们原先在老家,有上千亩田地,家中子弟根本什么都不用干,光靠着收租子就足够支持他们奢侈的生活了,所以族中之人游手好闲之辈很是不少,让他们干活儿,他们却是不肯去的。
    虽说他们过来的时候带的银钱很是不少,但坐吃山空之下,也根本就受不了。很快,孙家便是败落下去,一些分支偏房也都纷纷从家族之中脱离。
    很快,这诺大的孙氏宗族,便只剩下主房那一支了。
    第335章 陈年悬案
    剩下的这些孙家人也意识到不能再这么下去了,于是便积极寻找生财的门路。
    还别说,当真让他们找到了。
    他们发现川北山地这边,巨木众多,因此便开始做木材的生意。
    他们在山林之中伐木,将砍下的木头顺着溪流放下来,一直在溪流中飘上几十里。到了水流和缓的地方,再将这些木头拦截下来,而后从水中捞出,运到岸上,再搬到马车上,运到城中。
    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是极为困难。
    而其中最为困难的一环,则又当属拦截那些大木。让大木顺着溪水漂流而下,这是整个伐木运送的过程中,最为取巧,最为巧妙的一环。
    因为,这大木在水中漂流的一段儿,刚好是从山中飘到山外。如果不是顺水漂流,而是用人力运送走陆路运送的话,花费不知道要多少。而且山路艰险难行,只怕还要赔上性命,若是走陆路,那么,运送的成本将会数十上百倍的提高。
    如果说用这个法子进行水运,一根木头花费的运输成本是十两银子的话,那么走陆路,花费的运输成本至少是五百两银子,甚至上千两。
    但这样取巧的方法,真要实行起来,却也不是那么容易,还其中还有相当大的风险。
    试想一下,上千斤的大木,顺着湍急的水流从上流奔驰而下,声势是何等之险恶,力道又是何等之巨大?
    拦截之人若是不通晓其中的诀窍,不会那些技巧,就这么直直地迎上去,只怕当场就给撞得筋断骨折,飞出十几米外吐血身亡了。
    孙家的人为了琢磨出其中的技巧方法,也是送掉了一条人命。这生意刚做的时候,也真真是筚路蓝缕,举步维艰。
    但孙家终归是找到法子了,终归是支撑下来了,终归是赚了银子了。
    他们从永乐年间开始做这个生意,一直做到嘉靖年间。等到了嘉靖年间的时候,已经是成为了这龙安府中数一数二的大户,不敢说是家资巨万,但家产几万两银子,那是一点儿都不夸张的。
    伐木、运送木头、拦截木头这样的活儿,早就不用孙家的人亲自动手了,他们手底下雇了几十上百个壮丁,分成好几班,各司其职,效率颇高。
    他们的生意不断扩大,不但已经坐到了龙安府以及周边的几个府,甚至都扩展到了川南,甚至听说连成都的蜀王爷重修青羊宫的时候用的木头,有一部分都是从孙家这儿购买的。
    且不说这话是真是假,哪怕是假的,但既然有这样的传言冒出来,也说明孙家的实力不可小觑。至少也说明,孙家确实是有资格给蜀王府供应木材的。
    若是不出意外的话,孙家会一直都是龙安府的豪门大族,就这么维持下去,估计一直会等到明朝末年张献忠席卷四川的时候,到了那会儿才有可能回受到波及,会遭遇屠刀。
    但是,嘉靖二十六年的一场变故,却是让孙家一蹶不振,就此衰败下来。
    这件事情的起因,是因为有人害了红眼病,眼红孙家的钱财,眼红孙家的生意。
    孙家的生意做得这么大,银子如流水一般流到他们手中,自然就有人起了觊觎之心。
    孙家做这门儿生意一二百年了,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也碰到过不少的人,只不过最后他们都是被孙家给击败。挤垮,被从龙安府中给挤了出去。但是这一次,来的这个人,来头却是不小。
    这个起了觊觎之心的人,是当时担任龙安府知府的那一位大人的侄子。
    时至今日,那位大人的名字,甚至他侄子的名字,都已经被龙安府的人给忘记了,但是他们对此事却都是记得很清楚。
    那位知府大人的侄子,想把这块儿生意从孙家手中夺过来,先是直接上门大咧咧地讨要,让孙家以极低的价格把这份产业转让给他。对于孙家来说,这是祖宗传下来的基业,怎么可能就轻轻易易地转掉?
    只不过,他们却也知道此人是他们得罪不起的,便奉上一大笔银子,只求能够破财免灾。
    只不过他们却是低估了知府大人侄子的胃口。
    这位知府大人的侄子一见孙家回绝了他,觉得丢了面子,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立刻便使出种种手段。一时间孙家颇有些应付不急,狼狈不堪。
    只不过孙家也当真不是吃素的,立刻就开始在龙安府周围散布消息,言道,当今知府大人的侄子,要吞并他们家产,眼红他们孙家的生意等等。
    反正就是把这位知府大人的侄子给传的很是不堪。
    而偏偏这位知府大人又是一个很传统的读书人,正儿八经的进土出,很是注重名声气节,听闻此事之后立刻把他侄子叫到面前,狠狠的训斥了一通,并且勒令他在自已任期之内,不准在龙安府做生意,更不准打着自已旗号行事。
    知府大人这位侄子,虽然品德有亏,不过也当真是听话。果真,在他叔叔担任龙安府知府的这几年之内,他一直呆在老家,根本就没有涉足龙安府,更别提在这儿做生意了。
    孙家本以为这事儿就这么过去了,结果却没想到,那位知府大人才刚一离任,他这位侄子立刻就要回来了。而且他还放出话来,就是要在这了龙安府做木材生意,非要将孙家给挤垮不可。
    原来,这位知府大人的侄子,当初被自已叔叔训斥一顿,引以为奇耻大辱,更是对孙家狠之入骨,竟是立下誓言,这辈子一定要在不借助他叔叔权势的情况下,将孙家给搞垮。
    所以他叔叔一离任,他便卷土重来。
    一开始的时候,孙家并未把他放在心上。在他们看来,此人不过是个毛头小子而已,没有见识过世事深浅,只是仗着他叔叔的权势一路顺风顺水,又哪里知道做生意的艰难?等他吃些苦头,自然就知道厉害了,只怕想起今日这话来,他自已也会觉得可笑。
    但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这位知府大人的侄子,竟然是一位经商的天才。再说了,他虽然说是不借助他叔叔的权势,但是他叔叔在龙安府当了这几年知府,也留下许多的人脉,而由于他身上有着这一层身份,那些跟他叔叔有些关系的人,都对他颇为照顾,所以做起事来自然就事半功倍。
    用了大约三年的时间,孙家在龙安府的生意,竟然被他抢去了一大半。而且是用光明正大的手段,就是在生意上一步一步的排挤孙家。
    孙家没有料到竟然会出现这种情况,顿时便慌了手脚。他们想要全面发力,跟知府大人的侄子竞争,但这会儿已经晚了,无论如何都是争不过了。
    于是孙家在木材生意上的比例越来越小,收入越来越少,家族发展的颓势也是越来越明显。孙家已经没了办法,或者正确的说,应该是没了上得了台面的,属于正常手段的办法。
    要说阴险的手段,总还是能够耍的出来一些的。
    一看正常手段不管用,于是孙家心一横,干脆便用了一些见不得光的手段。说来也是可笑,之前是知府大人的侄子用阴谋诡计算计他们,而现在轮到他们用这种见不得光的手段去算计人家了。
    孙家买通了一个商人,让这个商人假装做买家,去跟知府大人的侄子,谈生意,言道要做一笔大生意,要从他那儿购买数量相当大的木材。这位知府大人的侄子自然很是高兴,如数按时将木材运到了那个商人的指定地点,但是这会儿,那商人却是消失了。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