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民族国家”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在讲民族国家的概念和意义前,请允许我先给你们讲一段不太为人所知的历史小故事。”
    姜星火没有直接填鸭式教学,而是起了个反例作为引子。
    “《仇国论》,听说过吗?”
    朱高煦眼神发直,李景隆也是一脸茫然。
    朱高煦看向了比较博学的李景隆,问道:“你听过吗?”
    “没听过。”
    “俺也一样。”
    “没听过没关系。”姜星火点点头,“《出师表》总该都听过吧。”
    “这当然了。”
    两人顿时觉得自己又从知识盲区回来了。
    “很好,那我且问你们,诸葛武侯为什么要写《出师表》?”
    姜老师的问题问的很愚蠢,两人却还是犹疑了一刹那,生怕里面有什么陷阱。
    “自然是为了北伐鼓舞士气。”
    姜星火继续问道:“那诸葛武侯北伐又是为了什么?”
    李景隆干脆背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所以说,诸葛武侯挥师北伐,是为了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对不对?”
    “对。”两人齐齐点头。
    “那诸葛武侯为什么要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呢?在益州老老实实地待着过日子不好吗?”
    两人开始姜老师今天似乎精神不太正常,持续地刨根问底。
    “当然是因为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就在姜星火又要问为什么的时候,李景隆忽然脑海里灵光一闪。
    duang~
    “我知道了!”
    “说说看。”
    李景隆疾声说道:“因为当时曹魏已经接受了汉献帝的禅让,汉王朝的法统依据,或者说‘天命’,已经转移到了魏王朝身上,而作为偏安一隅的季汉政权,如果不主动出击尽快讨伐曹魏,那么自身的‘天命’就会越来越弱,以至于彻底站不住脚。”
    “就是如此。”
    姜星火遗憾地说道:“而历史已经证明了,诸葛武侯北伐并未取得决定性胜利,最终星陨五丈原,而季汉,也成了偏安一隅的地方性政权,再也无力与曹魏争夺法统。”
    “而这个失去法统的后果,在诸葛武侯去世后的二十年里,开始逐渐显现。”
    “在刘璋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是刘璋的东州派,而在刘备、刘禅时代,占据季汉政权统治地位的,则是换成了荆州派,而不是益州本土派。”
    “益州本土派一直受到打压,却掌握着本土的土地、人口、财富、舆论,而正是因为缺乏法统依据,季汉政权才会从内部,就开始了瓦解。”
    “否则,伱以为为什么邓艾偷渡阴平抵达成都后,季汉就开城投降了?不是不能打,而是压根就不想打了。”
    “而季汉不想打,季汉被从内部瓦解,季汉的法统性被彻底摧毁,其实源于一篇后世不出名的文章。”
    “——《仇国论》。”
    隔壁密室。
    朱棣问道:“《仇国论》是什么东西?”
    大皇子朱高炽此时也犯了难,转而望向今天极少开口说话的老和尚道衍。
    道衍抬了抬眼皮,淡淡地说道:“是号称蜀中孔子的儒学谯周炮制的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最浓墨重彩的一句话就是‘处大国无患者,恒多慢;处小国有忧者,恒思善’,意思就是大国的能力强,就可以讨伐别的国家;小国的国力弱,就应该体恤国民多行善举。”
    朱高炽听完点了点头认同道:“听起来也挺有道理的,如果没有很大的把握,确实不应当穷兵黩武。”
    这句话不知道是不是刺到朱棣了,朱棣马上不悦地说道。
    “有个屁的道理。”
    “这篇《仇国论》明着就是说季汉不该去打曹魏,等着投降就完事了真真是混账东西,要是朕是季汉的皇帝,直接用鼎活烹了这老匹夫!”
    “若是人人都这么想,那仗也不用打了,弱小的国家也不需要存在了,直接投降强大的国家就好了。”
    朱棣越说越生气,越说越急眼。
    就好像明着是在说是季汉,实际上是在说他不该穷兵黩武,赌上整个北地百姓发动靖难之役一样。
    “四年前,朕还是燕王,那时候起兵靖难,那些酸腐文人怎么说朕的?”
    朱棣阴阳怪气地复述道:“太祖上宾,天子嗣位,布维新之政,天下爱戴。”
    “大王以一隅之地,张三军,抗六师,臣不知大王何意也?”
    “.(略)。”
    简单翻译。
    朱元璋刚死,朱允炆继位后维新改革,赢得了天下人(江南士绅)的爱戴,你朱棣靠着北平一地,仅仅三护卫的兵马,去对抗朝廷的大军,真不知道你怎么想的?我们朝廷里谋臣如云猛将如雨,以顺讨逆,打你不是跟玩一样?天下人(江南士绅)都说,你朱棣借口清君侧诛杀齐泰黄子澄,其实不过是像汉朝七王之乱时吴王刘濞说的‘清君侧诛晁错’一样,你想当皇帝的心路人皆知!你赶紧投降吧,朱允炆最多把你终身圈禁,这样你爹在天之灵也能安息,如果继续执迷不悟,等到朝廷大军一到,你就连个普通人都当不成了!
    朱棣难得地真情流露,直接啐了一声。
    “呸!”
    “没骨气的东西,妖言惑众,真英雄还怕敌人强?若是直接比一比纸面强弱,那古往今来,多少仗都是‘不可能赢’的?不知兵的酸腐文人,去他娘的。”
    道衍回忆起靖难时的艰苦岁月,一时竟也连连颔首。
    而这边,姜星火继续说道。
    “这其实不算是一篇文章,只是讲了一个讽刺故事。”
    “《仇国论》中,谯周举了两个虚构的国家‘因余’(意为剩下的,明示季汉)和‘肇建’(意为新建立的,明示曹魏)为例子,因余是小国,肇建是大国,两国世为仇敌,因余国人高贤卿问伏愚子,身为小国在面对大国时该使用什么战略,伏愚子举周文王与句践为例子,说明与民休养生息,民心安定就可以取得胜利。”
    接下来,姜星火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这个故事尽量精炼地翻译了一下。
    “但是高贤卿不同意,说楚汉相争之时,刘邦和项羽约定以鸿沟为界,互不侵犯,当项羽返回时,张良认为如果人民安定下来就不会再想变动,说服刘邦追击项羽,最后取得了胜利,又怎么一定要用周文王的那套方法呢?现在肇建国内部有变动,我们趁机出兵攻击其边境,是不是能增加它的麻烦而战胜他呢?”
    “伏愚子回答说,商朝与西周的时候,王纲坚固,社会安定,人民习惯于当时的统治阶级,要是在那个时候,刘邦怎么可能杖剑鞭马、夺取天下呢?反观秦朝末年,天下土崩瓦解,王侯递嬗,年年月月都改变统治者,老百姓均不知所措,所以豪强并争,力量强的收获便大,迟慢的便被吞并现在我们国家和肇建都已经立国很久了,不是秦朝末年动荡不安的时候,而有多国并立的形势,所以可以用周文王无为而治的方法,而不可以像刘邦那样南征北讨,如果人民疲劳,国家就会瓦解。”
    “俗话说与其射出很多箭没有命中目标,不如谨慎发箭,不要轻易出击。所以智者不会因为一时小利就转移目标,而是等到时机许可才一次出动,所以商汤、周武王能不战而胜,如果他们一味穷兵黩武,不能审时度势,则就算有智者也不能相救了。如果用兵如神,穿越急流,翻越山谷,不用船只便能渡过孟津,就不是我愚子所能做到的事了。”
    听完这个小故事,朱高煦接连搓手,做出了跟他爹一样的反应。
    “这他娘的不是在放酸屁?”
    “要俺说,汉室江山不可复兴,那是天意,季汉挡不住曹魏,输在气势,却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谯周这个人面兽心的东西,他慷慨陈词的那一套说的是个什么玩意?”
    李景隆赞同道:“天子尚且坐在龙椅上,他就迫不及待抛出异端之说来使人心涣散,诱使季汉不战自溃最终投降,而后又不能保守臣节,自行降敌,他是处心积虑地唯恐国家不灭,用心实在是歹毒无比!”
    姜星火听完了两人的义愤填膺,同样认可。
    “所以我才要说,一篇《仇国论》,‘胜’过两篇《出师表》。”
    “而之所以《仇国论》能摧毁季汉百姓的信心,便在于,季汉是一个传统的封建王朝,而非一个民族国家。”
    讲到这里,李景隆回过味来。
    原来姜郎举这个例子,便是要反面说明,没有‘民族国家’,便会出现季汉末期那样民心瓦解的例子。
    而反过来说,如果有了姜郎口中的‘民族国家’,面对外敌,民心便会更加凝聚?
    那这么说来,‘民族国家’这个东西,恐怕是很受皇帝喜欢的。
    毕竟,哪个皇帝都不想自己的国家到了末期,大臣们都争先恐后地瓦解自己人的民心,为的就是投降敌国当敌国的臣子继续享受荣华富贵。
    如果真的‘民族国家’这么有效果,想来如《仇国论》这般蛊惑人心的东西,以后就会彻底失去效果了。
    想到这里,李景隆愈发好奇。
    毕竟,他知道了太多秘密,如今又要踏上前途未卜的出使日本之旅,再知道点秘密,也无所谓了。
    债多了不愁,虱子多了不痒。
    姜星火只举了个例子,便再也没绕弯子了,他继续说道。
    “民族国家与传统封建王朝的区别非常之大,而这种区别,最主要地就是体现在百姓的归属感、凝聚力上。”
    “只有百姓知道了什么是民族国家,知道自己是谁,才会有归属感、凝聚力。”
    在李景隆的最后一课上。
    李景隆尽职尽责地履行了他的捧哏角色。
    “姜郎,什么是民族国家?”
    姜星火慢慢地、用他们能跟得上的语速说道。
    “民族国家与传统的封建王朝不同,民族国家的成员,也就是百姓,效忠的对象是有共同认同感的同胞及其共同形成的政治体制。这种认同感的来源可以是传统的历史、文化、语言,但最主要的是在政治体制内占据主导地位的主导民族。”
    朱高煦听完后问道:“那姜先生的意思是,以后百姓就都不效忠皇帝了吗?还是说,以后就不要番邦四夷这套东西了。”
    “当然不是。”
    “只是加了个解释的更清楚的说法罢了。”姜星火哑然失笑,解释道:“封建王朝是从秦始皇统一六国以来延续千年的政体,这就是百姓都认同的,所以大明皇帝自然就是百姓效忠的最高对象,否则岂不是乱了?另一面,正如现在的蛮夷要称大明天子为‘大皇帝’一样,以前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的意思是一样的。”
    “就是说,大明的皇帝,首先是以汉民族为主导的这个国家的‘汉家天子’,其次才是在朝贡体系内宗主国大明的‘大皇帝’。”
    朱高煦恍然地点了点头。
    李景隆也明白了这个概念的具体内涵。
    说白了,就是两层意思。
    第一层,大明皇帝还是大明皇帝,只不过大明代表的是以汉人为主导建立的封建王朝。
    第二层,你爹还是你爹,对四夷来说,朝贡体系是不变的。
    姜星火继续说道。
    “当然了,这并不是狭隘的理解为,汉人只认同汉人国家。”
    “而是说,正如孔子所讲的那样,要做到‘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李景隆若有所思,这样的解释,明显比华夷之辩要清晰多了。
    也就是说,异族当然可以融入这个国家,但前提是,这个国家始终是以汉人为主导的,如此一来,自然清晰地辨别出了华夷之分,同时也避免了女真人、蒙古人这种“以夷代华”的错误思想的出现。
    这样一来,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的问题,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了。
    因为答案只有一个,且毫不动摇。
    岳飞就是以汉民族为主导建立的民族国家的民族英雄!
    密室内,几人神情稍作振奋。
    “好!”
    顾成由衷感慨。
    姜星火之前讲的那些东西,他也就是听个新鲜,洞察未来更是半点都不信身居高位的老人很少有像道衍一般能接受新思想的,他们执掌权柄大半辈子人生阅历丰富,自然会极为固执地相信自己的判断,三观基本重塑不了了。
    但是,姜星火提出的这套以汉民族为主导的‘民族国家’理论,却是让顾老将军老怀大慰。
    “讲的真好啊!”顾成叹道,“如此一来,我等辛苦恢复汉家山河,便不虞被后世文人肆意抹黑了毕竟,就像是曹国公说的那样,等我等都到了地下,又能拿那些文人怎么样呢?总不能真从地下蹦出来吧。”
    顾成诚恳说道:“陛下,这姜星火,您该大用的。”
    “按老臣的判断,此人最差最差的来看,在朝廷里做个筹划军国大事,负责遏制错误思想的红袍大员,也是没问题的。”
    “您若是不用他,依照现在的环境来看,即便他有开宗立派之能,恐怕也会被卫道士们口诛笔伐围剿至死。”
    “卫道士杀人,用的可不是刀。”
    朱棣微微颔首,这本来就在他的计划内。
    而他旁边的道衍,却又一次陷入了深思。
    不对劲。
    ‘民族国家’绝不是姜圣这节课的最终目的。
    这节课,道衍上的很过瘾。
    因为他跟被动接受的几人不同,道衍从一开始,就隐隐约约猜测出了姜圣的目的极为隐秘且威力巨大。
    所以,道衍一直稍稍超前于姜星火进行中的思路。
    等等等等
    让老衲换一个思路。
    ‘民族国家’这个概念,还有什么用处?
    道衍的目光变得悠远了起来。
    他仿佛又一次看到了未来。
    道衍的大脑,在高速的运转,不停地推演着逻辑链条。
    如果下西洋顺利培养出了大明的商人阶层,那么商人阶层会怎么做?
    他们会加大海外贸易的力度,从外国赚取更多的财富。
    所以,他们必须要扩大工坊、手工工场的规模,招募雇佣更多的匠人和工人。
    这些新招募雇佣的匠人和工人,肯定不可能来自城池里,城池里的早就被招募了。
    所以他们只可能来自农村。
    这个数量一旦打破了平衡,就会造成如南宋那般城池极度繁华的畸形状态。
    如果农业也得到了进步,农人可以从耕地里解放出来,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城池。
    与此同时,也会有很多从海外殖民地的人来到大明。
    到了那时候。
    传统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就不再适应来自五湖四海的匠人、工人。
    毕竟,很多农人可能从小都没离开过村子,而在数百年前的华夏,隔着一条长江有可能就是两个国家。
    这种变革,打破了原本的认同。
    所以,就需要新的认同。
    也就是姜圣所说的‘民族国家’。
    那么接下来,有了‘民族国家’,它的意义是什么呢?
    姜圣,一定还要更深一层的含义,决不会到此为止。
    有意思.太有意思了
    道衍三角眼转动,目光回到了现实里,随后揉了揉自己的眉心。
    未知的信息太多。
    即便才华天纵如他,也推演不下去了。
    只能等待姜圣的进一步讲解。
    1.5万字求月票!!!看在作者化身猛码兽的份上可怜可怜吧!!!
    (本章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