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高平郗氏
第372章 高平郗氏
桓温的行为,吃相确实难看,毕竟在他写这封奏疏之前,谢尚的病情尚未恶化,这种行为,就好像是在盼着谢尚死一般。
但他顾不得那么许多,豫州实在太重要。
自后赵内乱以来,谢尚招降纳叛,豫州从一个侨置州郡,随着东晋的版图逐步向北扩张,除了颍川郡被桓温并入到了司州以外,豫州已经恢复到了西晋时的面积。
领历阳、汝阳、汝阴、新蔡、弋阳、西阳、淮南、庐江、安丰、秦郡、马头、晋熙、汝南、谯郡、梁郡、北南顿、东郡等十七郡。
若是桓温能够顺势控制豫州十七郡,便可更加得心应手的操纵江东朝廷。
既能削弱朝廷的实力,又可以壮大自己,何乐而不为。
如果没有桓温的这份奏疏,司马昱等人与小皇帝司马聃关起门来,就能商量出一个合适的人选,他们也正是准备这么做。
可如今桓温上表,这位权倾朝野的楚公,他的意见不容忽视,也不可以忽视。
由谁来接替谢尚成为豫州刺史,就不是他们几个人能够关起门来决定的事情,必须举行朝议,召集群臣来商量。
毕竟桓温一旦因此发怒,自然不敢将怒火撒向小皇帝司马聃,但保不准就声称司马昱、王坦之、王彪之三人蒙蔽圣听,要起兵清君侧。
嗯.如果有一天能把朝廷控制在自己的手中,那倒是可以这么说。
司马昱等人理解小皇帝的愤怒,但也只能劝说他息怒。
“陛下,为今之计,是要推选出一個忠于朝廷,但也能让桓温接受的人眩”
王坦之出自太原王氏,而王彪之则是王羲之的堂兄弟。
王右军便是右军将军王羲之,王羲之在两年前于会稽内史的任上辞官归隐,但如今其实也才五十四岁,完全可以起复为官。
“陛下,微臣斗胆举荐一人,不知王右军如何?”
即使司马聃有心想要越过朝议,但三人还是硬生生将他劝住了。
众人闻言,沉默不语。
只能是群臣一同商议,大部分人都觉得谢弈不是合适的人选,即使回绝了桓温的提议,桓温也不好发泄,总不能说满朝都是奸臣。
北魏末年的尔朱荣就是在南下控制洛阳以后,声称是朝中的奸臣们将国家弄得乌烟瘴气,最终在河阴屠杀王公百官二千余人,基本将北魏中央的高官消灭殆荆
桓温虽然不敢大肆屠戮公卿,可打着清君侧的旗号,逼小皇帝对他们几个人下杀手的能耐还是有的。
桓熙的势力基础则是北方的汉蕃士兵。
王彪之坦言道:
“回禀陛下,吾兄既不愿背叛朝廷,又不愿与儿时的旧友交恶,自觉在朝廷与桓氏之间难以抉择,迫于无奈之下,两次辞官。
当年桓温能够顺利接任荆州刺史,是因为他本就官拜徐州刺史,又是天子的姑父,同时和庾翼私交甚笃。
这种事情,尔朱荣可以干,桓熙不顾忌名声的话,也可以干,毕竟尔朱荣的势力基础是与他同族的契胡人,以及被他收编的反对朝廷的六镇鲜卑士兵。
然而这一提议却招到了王坦之、王彪之的激烈反对。
王坦之沉吟道:
这样的人物本就很少,又必须有接任豫州刺史的资历,想找到合适的人选更是难上加难。
王羲之曾担任江州刺史,这一资历,足以让他接替谢尚,出任豫州刺史。
唯独桓温不能效仿,因为他本就是与南方的士族合作,才能坐上荆州刺史的位置,他如果屠戮朝堂上的王公百官,必将引得南方各地皆叛。
片刻后,司马昱最先提议道:
“臣恳请陛下,另择他人,否则,若是以吾兄担任豫州刺史,一旦桓温倾其所有,已结欢心,臣只恐吾兄行差踏错,愧对晋室列祖列宗。”
王彪之之所以出言阻止王羲之出任豫州刺史,就是不希望将好不容易脱身的堂兄,重新拽入这片泥潭,让王羲之两面难做人。
况且,也正如他所言,一旦桓温加大力度向王羲之示好,很难不保证王羲之彻底倒向桓家。
司马聃虽然年纪小,却并不愚昧,既然连王彪之都在出面替王羲之回绝,他自然不会考虑那位以书法享有盛名的王右军。
“诸卿可还有人选?”
司马聃问道。
由于条件太过苛刻,既要忠于朝廷,又得让桓温不能拒绝,而且必须有官拜刺史的资历,一时半会,哪有那么多的人眩
正当司马昱、王彪之一筹莫展之际,王坦之却因为王羲之而想到了另一个人:
“陛下,臣以为,郗方回或可担此重任。” 司马昱、王彪之闻言,豁然开朗。
郗方回便是郗愔,是已故太尉郗鉴的长子,也是王羲之的妻弟。
此人以门荫入仕,袭爵南昌县公,曾在朝中担任中书侍郎,又先后担任过何充的骠骑将军长史、褚裒的征北大将军府长史。
何充是当年力主由桓温出镇荆州之人,褚裒则是太后的父亲。
当然,王坦之之所以笃定桓温不会反对有郗愔出任豫州刺史,是因为桓温的谋主郗超,便是郗愔之子。
桓温看在郗超的面子上,再怎么不情愿,只怕也会捏着鼻子认下此事。
郗愔之子虽然仕于楚国,但郗愔本人却是晋室忠臣,自从桓氏展露其野心以后,郗愔与郗超父子二人已经多年没有了往来。
而且,王坦之推举郗愔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要替小皇帝拉拢高平郗氏。
郗愔之父郗鉴虽然已经过世了十八年,但其留下的影响力还在。
郗鉴曾兼任兖州刺史、徐州刺史,都督徐兖青三州军事,又曾加督扬州八郡诸军事,先后参与平定王敦之乱、苏峻之乱,官至太尉,在朝野极具人望。
如今由郗愔出任豫州刺史,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至少桓温不愿意因为阻拦郗愔起复,而与高平郗氏交恶。
郗鉴久掌徐、兖二州,高平郗氏在当地有着很深的影响力,这一点桓温最是清楚。
毕竟他曾担任徐州刺史,都督徐、兖、青三州军事,只不过任职的时间不长,没有来得及让军民忘记郗鉴的遗泽。
司马聃见司马昱、王彪之都赞同王坦之的建议,便也不再多想,准备重新起用郗愔,以他接替谢尚,担任豫州刺史。
郗愔只有四十五岁,他在褚裒死后,又入朝当了几年官,不久便称病辞官,在章安县(今浙江台州章安镇)隐居。
此人不求宦达,否则,以其父的遗泽,郗愔早就贵为一方诸侯了
至于能否请动郗愔重新出山,王坦之、王彪之等人是一点也不担心。
士族深谙狡兔三窟之道,琅琊王氏有王彪之忠于朝廷,又有王羲之等人与桓氏暧昧不明,而陈郡谢氏同样如此,谢尚一心为公,但谢家之女谢道韫同时又是桓熙的妻子。
如今豫州刺史之位摆在郗愔面前,王坦之料定,他一定会毫不犹豫的接下。
毕竟郗愔之子郗超与桓温、桓熙父子走得太近,陷得太深,有朝一日桓家如果是像王敦、苏峻等人一样倒台,一如谢尚担忧陈郡谢氏一样,郗愔也得担心郗超为宗族带来横祸。
而出任豫州刺史,就是王坦之等人送来的一份礼物,能够让高平郗氏两头下注。
人活一世,无非为了名利。
郗愔担任豫州刺史,为晋室尽心竭力,在青史之上,留下忠贞之名。
哪怕郗愔是与桓温处处作对,即使桓氏代晋,莫非桓温还能因为怀恨在心,要将郗愔处死。
不看僧面看佛面,郗超为桓家鞠躬尽瘁,勤勤恳恳这么多年,桓温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将他的父亲治罪。
更不会因为郗愔的行为而迁怒于郗超。
既然没有后顾之忧,郗愔又怎么会拒绝朝廷的征辟。
豫州刺史对于别人来说,可能是烫手山芋,会夹在建康与襄阳之间难以做人,两面受气,王羲之当年就是因此辞掉了江州刺史。
而郗愔却可以毫无顾忌的向朝廷表忠,偏偏桓温无法反对。
翌日,清晨。
司马聃在正殿召开朝议,商讨该是由谁来接替谢尚出任豫州刺史。
亲桓氏的大臣们自然是因为桓温的奏疏,而为谢弈摇旗呐喊,但谢弈却遭到了亲晋室的大臣们的一致反对。
众人相持不下的时候,会稽王司马昱出面,举荐目前正在养老的郗愔重新出山,立即赢得了包括王坦之、王彪之在内,一众亲晋室的大臣的赞同。
而亲桓氏的大臣们的反对声音,就没有对方反对时那么激烈了。
毕竟于情于理,郗愔看上去都是最合适的人选,也是桓温不得不接受的人眩
群臣在殿内争议一番之后,最终还是支持郗愔接替谢尚的声音占据了上风,由司马聃拍板,当场下诏,派遣使者前往章安县,召郗愔入朝,册封官职。
而亲桓氏的大臣也在下朝之后,第一时间派人将这一结果送往襄阳。
天子已经做出决定,不是他们能够反对的,下一步的动作,还是要由桓温亲自定夺。
(本章完)
桓温的行为,吃相确实难看,毕竟在他写这封奏疏之前,谢尚的病情尚未恶化,这种行为,就好像是在盼着谢尚死一般。
但他顾不得那么许多,豫州实在太重要。
自后赵内乱以来,谢尚招降纳叛,豫州从一个侨置州郡,随着东晋的版图逐步向北扩张,除了颍川郡被桓温并入到了司州以外,豫州已经恢复到了西晋时的面积。
领历阳、汝阳、汝阴、新蔡、弋阳、西阳、淮南、庐江、安丰、秦郡、马头、晋熙、汝南、谯郡、梁郡、北南顿、东郡等十七郡。
若是桓温能够顺势控制豫州十七郡,便可更加得心应手的操纵江东朝廷。
既能削弱朝廷的实力,又可以壮大自己,何乐而不为。
如果没有桓温的这份奏疏,司马昱等人与小皇帝司马聃关起门来,就能商量出一个合适的人选,他们也正是准备这么做。
可如今桓温上表,这位权倾朝野的楚公,他的意见不容忽视,也不可以忽视。
由谁来接替谢尚成为豫州刺史,就不是他们几个人能够关起门来决定的事情,必须举行朝议,召集群臣来商量。
毕竟桓温一旦因此发怒,自然不敢将怒火撒向小皇帝司马聃,但保不准就声称司马昱、王坦之、王彪之三人蒙蔽圣听,要起兵清君侧。
嗯.如果有一天能把朝廷控制在自己的手中,那倒是可以这么说。
司马昱等人理解小皇帝的愤怒,但也只能劝说他息怒。
“陛下,为今之计,是要推选出一個忠于朝廷,但也能让桓温接受的人眩”
王坦之出自太原王氏,而王彪之则是王羲之的堂兄弟。
王右军便是右军将军王羲之,王羲之在两年前于会稽内史的任上辞官归隐,但如今其实也才五十四岁,完全可以起复为官。
“陛下,微臣斗胆举荐一人,不知王右军如何?”
即使司马聃有心想要越过朝议,但三人还是硬生生将他劝住了。
众人闻言,沉默不语。
只能是群臣一同商议,大部分人都觉得谢弈不是合适的人选,即使回绝了桓温的提议,桓温也不好发泄,总不能说满朝都是奸臣。
北魏末年的尔朱荣就是在南下控制洛阳以后,声称是朝中的奸臣们将国家弄得乌烟瘴气,最终在河阴屠杀王公百官二千余人,基本将北魏中央的高官消灭殆荆
桓温虽然不敢大肆屠戮公卿,可打着清君侧的旗号,逼小皇帝对他们几个人下杀手的能耐还是有的。
桓熙的势力基础则是北方的汉蕃士兵。
王彪之坦言道:
“回禀陛下,吾兄既不愿背叛朝廷,又不愿与儿时的旧友交恶,自觉在朝廷与桓氏之间难以抉择,迫于无奈之下,两次辞官。
当年桓温能够顺利接任荆州刺史,是因为他本就官拜徐州刺史,又是天子的姑父,同时和庾翼私交甚笃。
这种事情,尔朱荣可以干,桓熙不顾忌名声的话,也可以干,毕竟尔朱荣的势力基础是与他同族的契胡人,以及被他收编的反对朝廷的六镇鲜卑士兵。
然而这一提议却招到了王坦之、王彪之的激烈反对。
王坦之沉吟道:
这样的人物本就很少,又必须有接任豫州刺史的资历,想找到合适的人选更是难上加难。
王羲之曾担任江州刺史,这一资历,足以让他接替谢尚,出任豫州刺史。
唯独桓温不能效仿,因为他本就是与南方的士族合作,才能坐上荆州刺史的位置,他如果屠戮朝堂上的王公百官,必将引得南方各地皆叛。
片刻后,司马昱最先提议道:
“臣恳请陛下,另择他人,否则,若是以吾兄担任豫州刺史,一旦桓温倾其所有,已结欢心,臣只恐吾兄行差踏错,愧对晋室列祖列宗。”
王彪之之所以出言阻止王羲之出任豫州刺史,就是不希望将好不容易脱身的堂兄,重新拽入这片泥潭,让王羲之两面难做人。
况且,也正如他所言,一旦桓温加大力度向王羲之示好,很难不保证王羲之彻底倒向桓家。
司马聃虽然年纪小,却并不愚昧,既然连王彪之都在出面替王羲之回绝,他自然不会考虑那位以书法享有盛名的王右军。
“诸卿可还有人选?”
司马聃问道。
由于条件太过苛刻,既要忠于朝廷,又得让桓温不能拒绝,而且必须有官拜刺史的资历,一时半会,哪有那么多的人眩
正当司马昱、王彪之一筹莫展之际,王坦之却因为王羲之而想到了另一个人:
“陛下,臣以为,郗方回或可担此重任。” 司马昱、王彪之闻言,豁然开朗。
郗方回便是郗愔,是已故太尉郗鉴的长子,也是王羲之的妻弟。
此人以门荫入仕,袭爵南昌县公,曾在朝中担任中书侍郎,又先后担任过何充的骠骑将军长史、褚裒的征北大将军府长史。
何充是当年力主由桓温出镇荆州之人,褚裒则是太后的父亲。
当然,王坦之之所以笃定桓温不会反对有郗愔出任豫州刺史,是因为桓温的谋主郗超,便是郗愔之子。
桓温看在郗超的面子上,再怎么不情愿,只怕也会捏着鼻子认下此事。
郗愔之子虽然仕于楚国,但郗愔本人却是晋室忠臣,自从桓氏展露其野心以后,郗愔与郗超父子二人已经多年没有了往来。
而且,王坦之推举郗愔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他要替小皇帝拉拢高平郗氏。
郗愔之父郗鉴虽然已经过世了十八年,但其留下的影响力还在。
郗鉴曾兼任兖州刺史、徐州刺史,都督徐兖青三州军事,又曾加督扬州八郡诸军事,先后参与平定王敦之乱、苏峻之乱,官至太尉,在朝野极具人望。
如今由郗愔出任豫州刺史,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至少桓温不愿意因为阻拦郗愔起复,而与高平郗氏交恶。
郗鉴久掌徐、兖二州,高平郗氏在当地有着很深的影响力,这一点桓温最是清楚。
毕竟他曾担任徐州刺史,都督徐、兖、青三州军事,只不过任职的时间不长,没有来得及让军民忘记郗鉴的遗泽。
司马聃见司马昱、王彪之都赞同王坦之的建议,便也不再多想,准备重新起用郗愔,以他接替谢尚,担任豫州刺史。
郗愔只有四十五岁,他在褚裒死后,又入朝当了几年官,不久便称病辞官,在章安县(今浙江台州章安镇)隐居。
此人不求宦达,否则,以其父的遗泽,郗愔早就贵为一方诸侯了
至于能否请动郗愔重新出山,王坦之、王彪之等人是一点也不担心。
士族深谙狡兔三窟之道,琅琊王氏有王彪之忠于朝廷,又有王羲之等人与桓氏暧昧不明,而陈郡谢氏同样如此,谢尚一心为公,但谢家之女谢道韫同时又是桓熙的妻子。
如今豫州刺史之位摆在郗愔面前,王坦之料定,他一定会毫不犹豫的接下。
毕竟郗愔之子郗超与桓温、桓熙父子走得太近,陷得太深,有朝一日桓家如果是像王敦、苏峻等人一样倒台,一如谢尚担忧陈郡谢氏一样,郗愔也得担心郗超为宗族带来横祸。
而出任豫州刺史,就是王坦之等人送来的一份礼物,能够让高平郗氏两头下注。
人活一世,无非为了名利。
郗愔担任豫州刺史,为晋室尽心竭力,在青史之上,留下忠贞之名。
哪怕郗愔是与桓温处处作对,即使桓氏代晋,莫非桓温还能因为怀恨在心,要将郗愔处死。
不看僧面看佛面,郗超为桓家鞠躬尽瘁,勤勤恳恳这么多年,桓温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将他的父亲治罪。
更不会因为郗愔的行为而迁怒于郗超。
既然没有后顾之忧,郗愔又怎么会拒绝朝廷的征辟。
豫州刺史对于别人来说,可能是烫手山芋,会夹在建康与襄阳之间难以做人,两面受气,王羲之当年就是因此辞掉了江州刺史。
而郗愔却可以毫无顾忌的向朝廷表忠,偏偏桓温无法反对。
翌日,清晨。
司马聃在正殿召开朝议,商讨该是由谁来接替谢尚出任豫州刺史。
亲桓氏的大臣们自然是因为桓温的奏疏,而为谢弈摇旗呐喊,但谢弈却遭到了亲晋室的大臣们的一致反对。
众人相持不下的时候,会稽王司马昱出面,举荐目前正在养老的郗愔重新出山,立即赢得了包括王坦之、王彪之在内,一众亲晋室的大臣的赞同。
而亲桓氏的大臣们的反对声音,就没有对方反对时那么激烈了。
毕竟于情于理,郗愔看上去都是最合适的人选,也是桓温不得不接受的人眩
群臣在殿内争议一番之后,最终还是支持郗愔接替谢尚的声音占据了上风,由司马聃拍板,当场下诏,派遣使者前往章安县,召郗愔入朝,册封官职。
而亲桓氏的大臣也在下朝之后,第一时间派人将这一结果送往襄阳。
天子已经做出决定,不是他们能够反对的,下一步的动作,还是要由桓温亲自定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