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以才取士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368章 以才取士
    这世上,唯一能制住桓温的,也就只有司马兴男了。
    如果真让阿满饿得面黄肌瘦的跑去司马兴男面前哭诉,只怕楚国的国库都得让她搬空。
    王猛笑着应和道:
    “此计甚妙,如今财政紧张,世子身为大梁储君,也是时候挺身而出了。”
    阿满闻言,一脸错愕,他不清楚这两人究竟是不是真的这样打算。
    当然了,在桓熙面前,阿满还是要表现出最恭顺的态度,只见他站起身来,认真道:
    “孩儿愿为父亲分忧。”
    桓熙伸手抚着他的小脑袋,欣慰道:
    “好孩子,今后会有用得上你的时候,但还不是现在,为父只是与你说笑而已。”
    阿满郑重的点点头,随即闭上了嘴,旁听桓熙与王猛商议军国大事。
    桓熙最终还是决定找桓温借些钱粮,毕竟就眼下来说,桓温暂时没有用兵的计划。
    哪怕兖州近在咫尺,可是面对前燕,尤其是在利于骑兵作战的平原地区,桓温没有一支强大的骑兵配合,很难有所作为。
    “如今永儿尚且年幼,微臣还未曾替他考虑过婚事。”
    既然不动刀兵,在南方休养生息,桓温肯定是有余力支持桓熙一批钱粮。
    “为人父母,自当为儿女计,能与令郎相配者,正是我家洛娘。”
    因此,桓温目前的精力都放在了经营洛阳,逼迫晋室还于旧都,进而谋朝篡位之上。
    王猛明知故问:
    只需等到食盐的销路打开,源源不断的盐利输入国库,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而他手上的楚国精骑,也只能做到傲视江东的程度。
    王猛当然知道桓熙这话是什么意思,也清楚他询问的是王永,而非王皮,毕竟就连王猛自己都对王皮恨铁不成钢,桓熙又怎会将女儿往火坑里推。
    在商量完国事以后,桓熙这才与王猛提起了私事:
    “先生,令郎可曾立下婚约?”
    王猛故作惊讶:
    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如果王永真的已经有了婚约,桓熙自然是要打消招他为婿的想法。
    桓熙不容他拒绝:
    “昔日龌龊不足夸,先生如今是梁国的尚书令,也是桓某的先生,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怎能轻贱自己。
    桓熙当即道:
    “不瞒先生,我如今正想替令郎撮合一桩好姻缘,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虽然自力更生值得赞扬,但在困难的时候,适当借助外力,也绝非耻辱。
    “敢问是哪家的贵女,竟然能够请动梁公代为说媒。”
    “此间并无外人,我不妨与先生直言,桓氏本为刑家,若非祖父在南渡之后,四处结交名士,而后殉于王事,安有今日的富贵。
    桓熙当场就该桓温写了一封信。
    桓熙闻言笑道:
    “微臣家世卑微,曾是贩夫走卒,能有今日,已是侥幸,犬子又怎敢再奢望名门贵女。”
    “况且,北海王氏因有先生,将来必在江东诸姓之上。
    “洛娘与令郎天作之合,还请先生万莫推辞。”
    王猛见桓熙把话都说到这个份上,终于也不再推辞,当即点头答应下来,就连对照生辰八字的环节都给省了,二人当场写下婚书,不容反悔。      阿满看着父亲与先生三言两语之间,就将阿妹的婚事敲定下来,不由想起自己与周幼娘的婚约。
    桓熙在阿满的婚事上,不曾问过他的意见,如今,洛娘同样是被蒙在了鼓里。
    当然,现在可不是提倡婚姻自由的时代。
    桓熙在刚才与王猛的对话中有了些许感悟,他看向阿满,郑重说道:
    “魏晋之所以倾颓,在于士族垄断官职,固步自封。
    “阿满,取士之道,应该重才,而非门第。”
    桓熙是真的不放过任何能够教育阿满的机会,毕竟自己如今再怎么辛苦,将来的家业都要交到阿满的手上,继承人的教育,再怎么重视也不为过。
    王猛闻言,深有感触道:
    “有赖梁公唯才是举,否则,以我的家世,只怕难有出头之日。”
    不等阿满说话,桓熙笑道:
    “《史记》有一言: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先生有经天纬地之才,即使没不曾遇见我,也会有人慧眼识珠。”
    王猛长叹道:
    “若非梁公,臣只能屈身事于异族。”
    事实也正是如此,如果没有桓熙,王猛即使南下,因为出身低微,他很难得到重用。
    桓熙见状,对阿满道:
    “倘若我以门第取人,必定会错过王先生这样的大贤,岂不可惜。
    “假使王先生并未得道重用,愤而出走,将来执掌燕、虞之朝政,为父等于是斩下了自己的臂膀,而替慕容儁与苻坚安上,悔之晚矣1
    阿满当然清楚王猛的才能,他正色道:
    “父亲叮嘱,孩儿铭记在心,不敢忘怀。”
    桓熙欣慰的点点头。
    不管未来如何,至少阿满的态度从来都是挑不出毛病的。
    桓熙又看向王猛,方才一番对话,又让他想起一件早已搁置的事情:
    “先生,我看如今时机已经成熟,可以迈出以才取士第一步了。”
    桓熙说的以才取士,并非是后世的科举制。
    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着蛋,现在就推行科举制,只怕是要激起南方士族的激烈反对,为桓熙将来接管桓温的基业制造不必要的阻碍。
    而北方士族,同样会心存怨言。
    桓熙所要做的,是准备效仿隋文帝,命各郡的太守,每年推选三人,前来长安考核,量才录用。
    这其中必然会存在些许猫腻,比如,名额可能会被士族所垄断,毕竟真要是寒士,除非名动四方,否则凭什么得到太守的推荐。
    桓熙并不仇视士族,毕竟他自己就是士族出身。
    虽然早些年通过颁布招贤令,招揽了一批有能力的寒门子弟,但桓熙的基本盘还是士族。
    乱世之中,他要的是有能力的人才,而不仅仅只是出身寒门的人才。
    路要一步一步走,饭要一口一口吃,面对九品中正制这个庞然巨物,只能采用温水煮青蛙的方式,不可操之过急。
    (本章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