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6章 语出惊人
王文龙和李文松一早就从清华园出发,前往北京西郊外的礼部仪制司,这个衙门现在管着监督僧道司的工作。
仪制司也是大名鼎鼎的礼部四清吏司之一,过去曾经是负责管理仪仗和教授礼仪的,但是这个工作现在已经有鸿胪寺取代,仪制司惟一剩下的法定工作就是教习驸马,万历皇帝只有一个活到成年的女儿,早就嫁人了,孩子都生了仨,仪制司这法定工作有和没有也一样。
所以说万历皇帝觉得大明的官员臃肿也不全是空穴来风,就说仪制司上下十几口人,占着那么大的地方,啥工作都没有,偏偏作为礼部的四大司之一还不能撤,其存在纯纯的浪费皇粮。
马车上,李文松掏出一本书递给王文龙道:“建阳看看这本《国富论》。”
王文龙看了一眼,点头道:“字迹清晰,刻工秀气,该是曲阜一代的刻字工来做的,用的油墨和福建版刻不同,发紫彩,天津墨?纸张也滑厚,北直隶的柘皮纸。此书在北方已算一等一了,比起江南的坊刻也不算差。”
李文松惊道:“建阳果然是印书的行家,只看一眼,便将这书籍的底给摸透了!”
王文龙一笑,他已经是大明朝一等一的印刷业人才,接过那书随便翻翻就知道是用蜡版油印技术印出来的,油墨质量可以看出不是福建产的,但也非常不错。
蜡板油印技术已经在全国铺开,有其他的作坊学会制作油墨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王文龙的油墨和蜡纸产品能够守住福建和江南的地盘就已经不容易了。
李文松笑着道:“这是我让人找能工巧匠开刻的一套《国富论》,我想在京城重印此书还有《葡萄牙国史》,想要建阳出一两篇简介。”
王文龙好奇问道:“能有利润吗?”
李文松笑道:“皇家开海公司的政策一下来,京城中要买这两本书的人可是多着哩。”
王文龙瞬间明白了李文松的想法,心想这李文松比其他大哥李文全可是有头脑的多。他的老书反正已经在南方发行过,按照此时规矩,李文松在京城直接开刻不跟他说也不算犯忌讳,而李文松主动跟他讲起此事,说不得以后如果书籍大卖,他还能有份分红。
分红的钱王文龙已经不太在乎,但是李文松这样做事还是让王文龙颇为欣赏。
他点头道:“我过两日便将两篇文章送来。”
李文松大笑:“多谢多谢。”
两人的马车来到礼部仪制司的地盘,那是处很大的府院,仪制司教习驸马是要教各种礼仪的,包括怎么陪皇上骑马,所以仪制司的工作场地中就圈了一块马场进去。
在明朝之前,中原王朝的高级别和尚道士聚集之地其实是翰林院,毕竟翰林院集中的就是历朝历代社会地位最高的知识分子精英。
不过到了大明朝,八股取士确定了严格的科学规范,读书人有了固定升官途径,对于儒家推崇已经远超其他思想流派。于是聚集着最高知识分子精英的翰林院中,除了儒家便不会再有其他流派的知识分子存在。
如今大明的宗教管理机构是僧道司,但是这是个虚职衙门,设官不给禄,做这样的僧正道官总让人觉得没什么社会地位,有点名望的宗教界人士总想找一个正规衙门挂靠,礼部和太常寺都管理僧道司事物,太常寺已经虚设,所以如今天下有追求的和尚道士能挂职的地方,普遍就是礼部下面的各房主事了。
两人一下车,仪制司主事张端连忙上前笑道:“建阳先生,久仰大名了。”
“张主事好,能来仪制司做会讲,文龙万分荣幸。”王文龙拱手回礼。
张端本人并不有名,但是他老爹却是个厉害家伙,他老爹张瀚曾经当到本朝的南京督察院右都御史,当年()
张居正曾想升张瀚做吏部尚书,然而张瀚不满张居正的行事风格,辞官而去。那时正是万历皇帝和张居正刚刚产生矛盾的时候,万历皇帝由此颇为尊敬张瀚,前几年张瀚去世时,万历皇帝还赠太子少保并加了谥号。
张瀚做官之时正是儒门学派龙蛇并起的时候,那时泰州学派骂天骂地,张瀚自己也养出了一路特别的儒家思想,张瀚信奉“恤商”之论,宦游四方之时特别关注全国各地的商业经营和市场状况,写作《商贾纪》,是江南小市商阶级的鼓吹者。
这思想也影响到了张瀚的小儿子张端,王文龙和张端一路谈话,惊奇的得知张端居然是京城的民党成员。
王文龙之前甚至不知道京城居然有了民党,而且还能吸引官员加入。
“建阳先生。”
“王寺丞。”
仪制司外依然停了好多马车,王文龙走进院子,就见有四十多个儒生打扮的人在等待。
“这几位是?”王文龙想不到一个来礼部的会奖还能聚集到这么多人,不禁好奇众人身份。
他面前的一个中年读书人笑着说道:“在下林泉子,宛平府道正。”
又有一个儒生笑说:“陈海山,江西人,昌平县道会司正。”
“原来都是道长了。”王文龙笑着道。
各地的僧道司主官升官道观都是当地的宗教界人士,这个职位很有油水可捞,可在京城,许多贵族子弟都喜欢研究道经,京城的僧官道正不是普通和尚道士可以染指的,基本被一群贵族子弟所担任。哪怕一直到清朝,京城之中的道督等职也都长期被满清王府所把持。贵族子弟更喜欢研究这些。
王文龙也明白为何李文松会叫他来跟一群道士做会讲了,这些人说是道士,倒不如说都是京中的贵族子弟,因为万历皇帝曾经推荐过他的书,所以王文龙的名气在这群人之中还挺大。
王文龙在众人的簇拥之下走上高台,台下的人还纷纷议论着,王文龙双手虚按,台下的讨论之声才渐渐小下去。
王文龙笑着说道:“今日来到仪制司作会讲,我既不太会念道经,台下各位又都是道门中的翘楚,此事上便不班门弄斧了。”
众人都笑。
王文龙继续道:“今天我便讲讲我大明的武德为何必然江河日下吧……”
台下众人一愣,接着瞬间哗然。
王文龙面对着一群京中的贵族子弟,大明利益体系的得利阶层,居然要讲大明为何必然江河日下?
李文松一呆之后,却忍不住笑起来,这王文龙还真卖力气。
他请王文龙来,就是为了能够请名士会讲,在京城的道教圈子中得到更大名声。王文龙讲的事情越能够引起轰动,李文松作为组织者越有面子。
仪制司也是大名鼎鼎的礼部四清吏司之一,过去曾经是负责管理仪仗和教授礼仪的,但是这个工作现在已经有鸿胪寺取代,仪制司惟一剩下的法定工作就是教习驸马,万历皇帝只有一个活到成年的女儿,早就嫁人了,孩子都生了仨,仪制司这法定工作有和没有也一样。
所以说万历皇帝觉得大明的官员臃肿也不全是空穴来风,就说仪制司上下十几口人,占着那么大的地方,啥工作都没有,偏偏作为礼部的四大司之一还不能撤,其存在纯纯的浪费皇粮。
马车上,李文松掏出一本书递给王文龙道:“建阳看看这本《国富论》。”
王文龙看了一眼,点头道:“字迹清晰,刻工秀气,该是曲阜一代的刻字工来做的,用的油墨和福建版刻不同,发紫彩,天津墨?纸张也滑厚,北直隶的柘皮纸。此书在北方已算一等一了,比起江南的坊刻也不算差。”
李文松惊道:“建阳果然是印书的行家,只看一眼,便将这书籍的底给摸透了!”
王文龙一笑,他已经是大明朝一等一的印刷业人才,接过那书随便翻翻就知道是用蜡版油印技术印出来的,油墨质量可以看出不是福建产的,但也非常不错。
蜡板油印技术已经在全国铺开,有其他的作坊学会制作油墨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王文龙的油墨和蜡纸产品能够守住福建和江南的地盘就已经不容易了。
李文松笑着道:“这是我让人找能工巧匠开刻的一套《国富论》,我想在京城重印此书还有《葡萄牙国史》,想要建阳出一两篇简介。”
王文龙好奇问道:“能有利润吗?”
李文松笑道:“皇家开海公司的政策一下来,京城中要买这两本书的人可是多着哩。”
王文龙瞬间明白了李文松的想法,心想这李文松比其他大哥李文全可是有头脑的多。他的老书反正已经在南方发行过,按照此时规矩,李文松在京城直接开刻不跟他说也不算犯忌讳,而李文松主动跟他讲起此事,说不得以后如果书籍大卖,他还能有份分红。
分红的钱王文龙已经不太在乎,但是李文松这样做事还是让王文龙颇为欣赏。
他点头道:“我过两日便将两篇文章送来。”
李文松大笑:“多谢多谢。”
两人的马车来到礼部仪制司的地盘,那是处很大的府院,仪制司教习驸马是要教各种礼仪的,包括怎么陪皇上骑马,所以仪制司的工作场地中就圈了一块马场进去。
在明朝之前,中原王朝的高级别和尚道士聚集之地其实是翰林院,毕竟翰林院集中的就是历朝历代社会地位最高的知识分子精英。
不过到了大明朝,八股取士确定了严格的科学规范,读书人有了固定升官途径,对于儒家推崇已经远超其他思想流派。于是聚集着最高知识分子精英的翰林院中,除了儒家便不会再有其他流派的知识分子存在。
如今大明的宗教管理机构是僧道司,但是这是个虚职衙门,设官不给禄,做这样的僧正道官总让人觉得没什么社会地位,有点名望的宗教界人士总想找一个正规衙门挂靠,礼部和太常寺都管理僧道司事物,太常寺已经虚设,所以如今天下有追求的和尚道士能挂职的地方,普遍就是礼部下面的各房主事了。
两人一下车,仪制司主事张端连忙上前笑道:“建阳先生,久仰大名了。”
“张主事好,能来仪制司做会讲,文龙万分荣幸。”王文龙拱手回礼。
张端本人并不有名,但是他老爹却是个厉害家伙,他老爹张瀚曾经当到本朝的南京督察院右都御史,当年()
张居正曾想升张瀚做吏部尚书,然而张瀚不满张居正的行事风格,辞官而去。那时正是万历皇帝和张居正刚刚产生矛盾的时候,万历皇帝由此颇为尊敬张瀚,前几年张瀚去世时,万历皇帝还赠太子少保并加了谥号。
张瀚做官之时正是儒门学派龙蛇并起的时候,那时泰州学派骂天骂地,张瀚自己也养出了一路特别的儒家思想,张瀚信奉“恤商”之论,宦游四方之时特别关注全国各地的商业经营和市场状况,写作《商贾纪》,是江南小市商阶级的鼓吹者。
这思想也影响到了张瀚的小儿子张端,王文龙和张端一路谈话,惊奇的得知张端居然是京城的民党成员。
王文龙之前甚至不知道京城居然有了民党,而且还能吸引官员加入。
“建阳先生。”
“王寺丞。”
仪制司外依然停了好多马车,王文龙走进院子,就见有四十多个儒生打扮的人在等待。
“这几位是?”王文龙想不到一个来礼部的会奖还能聚集到这么多人,不禁好奇众人身份。
他面前的一个中年读书人笑着说道:“在下林泉子,宛平府道正。”
又有一个儒生笑说:“陈海山,江西人,昌平县道会司正。”
“原来都是道长了。”王文龙笑着道。
各地的僧道司主官升官道观都是当地的宗教界人士,这个职位很有油水可捞,可在京城,许多贵族子弟都喜欢研究道经,京城的僧官道正不是普通和尚道士可以染指的,基本被一群贵族子弟所担任。哪怕一直到清朝,京城之中的道督等职也都长期被满清王府所把持。贵族子弟更喜欢研究这些。
王文龙也明白为何李文松会叫他来跟一群道士做会讲了,这些人说是道士,倒不如说都是京中的贵族子弟,因为万历皇帝曾经推荐过他的书,所以王文龙的名气在这群人之中还挺大。
王文龙在众人的簇拥之下走上高台,台下的人还纷纷议论着,王文龙双手虚按,台下的讨论之声才渐渐小下去。
王文龙笑着说道:“今日来到仪制司作会讲,我既不太会念道经,台下各位又都是道门中的翘楚,此事上便不班门弄斧了。”
众人都笑。
王文龙继续道:“今天我便讲讲我大明的武德为何必然江河日下吧……”
台下众人一愣,接着瞬间哗然。
王文龙面对着一群京中的贵族子弟,大明利益体系的得利阶层,居然要讲大明为何必然江河日下?
李文松一呆之后,却忍不住笑起来,这王文龙还真卖力气。
他请王文龙来,就是为了能够请名士会讲,在京城的道教圈子中得到更大名声。王文龙讲的事情越能够引起轰动,李文松作为组织者越有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