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7章 党争
王文龙不想搅入浑水,回答说道:“朝中事情,我见识浅薄,不好发表意见,但是咱们江南物理社是一群同好想着光大物理之道而共同组成。好不容易有了这样一个会社,还想请各位都本一个坚定立场,无论朝中如何争斗,在物理社中咱们都是一脉同道,不要自相作对为好。”
王文龙摆明了不想参与党争,多的话一句也不愿意说。
沈泰鸿这时却说道:“我过去也曾听父亲在书信中提起,建阳于时局是有独到看法的,还请帮忙分辨。”
方从哲也点头道:“建阳但说无妨,出了此屋,没人会对外提起此事,如今时局纷扰,我也想听听建阳的看法。”
外人只以为王文龙是一个谋士幕僚,并不觉得他的视角可以影响朝局,对于他对于时局的想法也不是太过于关心,但是以方从哲和沈泰鸿的高度来说,他们。却需要更多样的视角去看待时事,以免行差踏错,并且他们都知道之前王文龙的事迹,还真的有些好奇他的想法。
两人都是如此说,王文龙知道如果不说出些有见解的话两人肯定不放他过去,他只得思考着道:“如今内阁之中的争斗,双方互有计较,而且都能说出对方的不是,互相争斗一来是想要保住自己利益,二来也是害怕失败之后会被对方落井下石,非单单为了争权夺利,也是自保而不得不为,这样的想法我站在旁观者角度也能理解。”
“但这样的争斗总该有个底线,这场斗争只会让两边都受伤害,还会折损许多朝中大臣,最后结果无非是:庙廊空虚,上下相隔,从此之后士大夫也会好胜喜争,并且大损国力,终至凤声气习日趋日下莫可挽回。”
对于第二次妖书案的斗争结果并不是王文龙自己的总结,而是后来叶向高回忆起此案之时给与的评价,东林党自己作为在二次妖书案之后成功上位的党派,都觉得这一场争斗对于国家实在没利益。
如果说之前浙党和东林党双方还能捏着鼻子互相容忍把局势维持下去,在第二次妖书案之后双方就算是彻底撕破脸了,从此之后就只有互打互杀不死不休。
听到王文龙的话方从哲默然不语,沈泰鸿却是颇为不认同。
他说道:“建阳以为党争是错,然而若不出个结果这朝廷还怎么能做事?如今朝中已经成这样局势,若不斗倒对方,接下去双方无论哪一边当权,提出的所有想法都只会被对方一味反驳。”
王文龙闻言笑道:“现在沈首辅想要把东林一脉打压下去,然而能打压到什么样的程度?而今沈首辅已经进入内阁九年,该提拔的人也提拔了,而沈归德入阁不满两年就能造成如此大的声势,几乎和首辅大人分庭抗礼,可见如今朝中和沈首辅不同调的人已然十分之多,沈首辅秉正九年都做不了的事情,难道靠这一场就可以把对方打下去?”
“这个……”沈泰鸿也不能违心的说浙党这一次就能把东林党打倒,一时哑口无言。
沈泰鸿思索一番,又坚持说:“东林党说阮明卿写作妖书,背后指使人很可能就是郭正域,但东林党上下全都为他隐瞒,这做法着实无赖,建阳同不同意?”
王文龙点头“我不知道郭正域是否与这事有关,但东林党内肯定有人知道详情,知情不报,故意诬陷,这做法的确不好。”
但他转而又说道:“无论沈尚宝对东林党如何想,我只求不要将斗争引入物理社中,小小物理社承受不了这许多矛盾,若是两位实在不同意,我便宣布退出物理社。”
沈泰鸿道:“我不是这个意思。” 王文龙道:“言尽于此。”他拱拱手,扭头就走。
东林党和浙党之间的矛盾在争吵之中只会越来越深,双方都没有解开矛盾的想法,王文龙也没有能力过多干涉。
他只是心中可惜。
这党争的后续影响在此时除了王文龙之外恐怕没有人能够猜到。
浙党和东林党的争斗在万历朝不会有结果,东风西风互相较劲,到了万历后期就会扩大成三党和东林党的争斗,然后天启年间三党投靠魏忠贤变成阉党,东林党和阉党之争横跨崇祯朝,一直延续到南明。
京城都已经丢了,南明小朝廷之中,东林党后人和阉党后人还在一个想立福王、一个想立潞王,在小朝廷里还搞起党争,互相打压,甚至因为吴楚党争使得南明与大顺军大西军的战斗力无法整合。
一直到前世历史上的顺治时期,投降了满清的冯诠和陈名夏甚至还在满清朝廷的汉臣之中掀起北党与南党之争。冯诠是阉党出生,陈名夏是东林之后,多尔衮出面打压南党,北党得势,而到了康熙年间南党又开始报复,和康熙年间的满清贵族权力斗争搅合在一起。
康熙都对这群汉臣的党争感到诧异,实在不知道他们之间哪来那么大的仇恨,曾一脸懵逼的跟满人贵族说:“但谓明之亡、亡于太监,则朕殊不以为然,明末朋党纷争,在庭诸臣至封疆社稷于度外,唯以门户胜负为念,不待智者,知其必亡。”
历史已经证明,明末党争最终双方谁也打不死对方,而且会绵延七八十年,纯纯内耗。
王文龙离开之后,方从哲和沈泰鸿互相看着,方从哲忍不住对沈泰鸿说道:“云将刚才不该那样同建阳说话,建阳所为也是为物理社好,物理社能够成立,所靠的刊印图书、捐赠教材,全都是建阳一力主导,有人搅扰物理社的运营这是在挖他的心血,他出来反对理所应当。”
沈泰鸿却皱眉道:“士涵难道听不出他有意偏袒东林党人?妖书案明明是东林党率先发难,当时我父受到怀疑也没人帮助,如今我父好不容易将局势扳回,为何王建阳却又来相劝,这不就是要我们忍气吞声?”
“我如何不知令尊的委屈?”方从哲诚恳说道:“但王建阳所说道理却不错,为政者当以公心办事,怎能纠结于私怨呢?”
沈泰鸿思索良久,拱手点头道:“是我肚量小了,多谢士涵教训。”
(本章完)
王文龙摆明了不想参与党争,多的话一句也不愿意说。
沈泰鸿这时却说道:“我过去也曾听父亲在书信中提起,建阳于时局是有独到看法的,还请帮忙分辨。”
方从哲也点头道:“建阳但说无妨,出了此屋,没人会对外提起此事,如今时局纷扰,我也想听听建阳的看法。”
外人只以为王文龙是一个谋士幕僚,并不觉得他的视角可以影响朝局,对于他对于时局的想法也不是太过于关心,但是以方从哲和沈泰鸿的高度来说,他们。却需要更多样的视角去看待时事,以免行差踏错,并且他们都知道之前王文龙的事迹,还真的有些好奇他的想法。
两人都是如此说,王文龙知道如果不说出些有见解的话两人肯定不放他过去,他只得思考着道:“如今内阁之中的争斗,双方互有计较,而且都能说出对方的不是,互相争斗一来是想要保住自己利益,二来也是害怕失败之后会被对方落井下石,非单单为了争权夺利,也是自保而不得不为,这样的想法我站在旁观者角度也能理解。”
“但这样的争斗总该有个底线,这场斗争只会让两边都受伤害,还会折损许多朝中大臣,最后结果无非是:庙廊空虚,上下相隔,从此之后士大夫也会好胜喜争,并且大损国力,终至凤声气习日趋日下莫可挽回。”
对于第二次妖书案的斗争结果并不是王文龙自己的总结,而是后来叶向高回忆起此案之时给与的评价,东林党自己作为在二次妖书案之后成功上位的党派,都觉得这一场争斗对于国家实在没利益。
如果说之前浙党和东林党双方还能捏着鼻子互相容忍把局势维持下去,在第二次妖书案之后双方就算是彻底撕破脸了,从此之后就只有互打互杀不死不休。
听到王文龙的话方从哲默然不语,沈泰鸿却是颇为不认同。
他说道:“建阳以为党争是错,然而若不出个结果这朝廷还怎么能做事?如今朝中已经成这样局势,若不斗倒对方,接下去双方无论哪一边当权,提出的所有想法都只会被对方一味反驳。”
王文龙闻言笑道:“现在沈首辅想要把东林一脉打压下去,然而能打压到什么样的程度?而今沈首辅已经进入内阁九年,该提拔的人也提拔了,而沈归德入阁不满两年就能造成如此大的声势,几乎和首辅大人分庭抗礼,可见如今朝中和沈首辅不同调的人已然十分之多,沈首辅秉正九年都做不了的事情,难道靠这一场就可以把对方打下去?”
“这个……”沈泰鸿也不能违心的说浙党这一次就能把东林党打倒,一时哑口无言。
沈泰鸿思索一番,又坚持说:“东林党说阮明卿写作妖书,背后指使人很可能就是郭正域,但东林党上下全都为他隐瞒,这做法着实无赖,建阳同不同意?”
王文龙点头“我不知道郭正域是否与这事有关,但东林党内肯定有人知道详情,知情不报,故意诬陷,这做法的确不好。”
但他转而又说道:“无论沈尚宝对东林党如何想,我只求不要将斗争引入物理社中,小小物理社承受不了这许多矛盾,若是两位实在不同意,我便宣布退出物理社。”
沈泰鸿道:“我不是这个意思。” 王文龙道:“言尽于此。”他拱拱手,扭头就走。
东林党和浙党之间的矛盾在争吵之中只会越来越深,双方都没有解开矛盾的想法,王文龙也没有能力过多干涉。
他只是心中可惜。
这党争的后续影响在此时除了王文龙之外恐怕没有人能够猜到。
浙党和东林党的争斗在万历朝不会有结果,东风西风互相较劲,到了万历后期就会扩大成三党和东林党的争斗,然后天启年间三党投靠魏忠贤变成阉党,东林党和阉党之争横跨崇祯朝,一直延续到南明。
京城都已经丢了,南明小朝廷之中,东林党后人和阉党后人还在一个想立福王、一个想立潞王,在小朝廷里还搞起党争,互相打压,甚至因为吴楚党争使得南明与大顺军大西军的战斗力无法整合。
一直到前世历史上的顺治时期,投降了满清的冯诠和陈名夏甚至还在满清朝廷的汉臣之中掀起北党与南党之争。冯诠是阉党出生,陈名夏是东林之后,多尔衮出面打压南党,北党得势,而到了康熙年间南党又开始报复,和康熙年间的满清贵族权力斗争搅合在一起。
康熙都对这群汉臣的党争感到诧异,实在不知道他们之间哪来那么大的仇恨,曾一脸懵逼的跟满人贵族说:“但谓明之亡、亡于太监,则朕殊不以为然,明末朋党纷争,在庭诸臣至封疆社稷于度外,唯以门户胜负为念,不待智者,知其必亡。”
历史已经证明,明末党争最终双方谁也打不死对方,而且会绵延七八十年,纯纯内耗。
王文龙离开之后,方从哲和沈泰鸿互相看着,方从哲忍不住对沈泰鸿说道:“云将刚才不该那样同建阳说话,建阳所为也是为物理社好,物理社能够成立,所靠的刊印图书、捐赠教材,全都是建阳一力主导,有人搅扰物理社的运营这是在挖他的心血,他出来反对理所应当。”
沈泰鸿却皱眉道:“士涵难道听不出他有意偏袒东林党人?妖书案明明是东林党率先发难,当时我父受到怀疑也没人帮助,如今我父好不容易将局势扳回,为何王建阳却又来相劝,这不就是要我们忍气吞声?”
“我如何不知令尊的委屈?”方从哲诚恳说道:“但王建阳所说道理却不错,为政者当以公心办事,怎能纠结于私怨呢?”
沈泰鸿思索良久,拱手点头道:“是我肚量小了,多谢士涵教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