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瞌睡来了就有枕头
这既是因为赈灾的粮食撑不了太久,也是为了避免有人好逸恶劳。
按这般实施,流民若想糊口,都需要做工挣钱。且有的流民拖家带口的,为了养活一家子,必会积极做工,这样一来,就把他们稳住了。
加上只要有富户愿意伸手,城中粮食能撑的稍微久一点,再等买的粮食从南方运来,这些粮商不降价也不成了。
对于这些粮商,则要分而治之。哄抬粮价不知悔改的,以雷霆手段震慑;能拉拢过来的,可允诺给予一定好处。
商人不缺钱,但是需要名誉和社会地位。如此看来,可以让瑞王为积极救灾、平抑粮价作出突出贡献的粮商请旨褒奖。
写到此处,贾珠又想到汪阁老家族如今就在城中,是首屈一指的大户。少不得要让四皇子亲自去一趟汪家。如果不成,只能写信回京给汪阁老了。
其实汪家只要不短视,根本用不着阁老出面。只要知道四皇子来了,定会率先响应。
一旦汪家有行动,其他大户自会跟从,这样一来,城中缺粮的事也会大大缓解。
如此这般写了一回,差不多有十多页纸。贾珠放下笔吹干墨迹,这才揣着条陈去了议事厅。说起来,他也想看看这些商贾是个什么做派。
只可惜来的晚了,去的时候那边刚刚结束。众商贾跟在豫商会长后头鱼贯而出,贾珠远远看着,倒也不急着过去了。
一位身材微胖的商人原本跟在众商贾后头,此时远远看见贾珠来了,连忙拐了弯过来打千:“给贾大人请安了,小人乃江宁薛家在开封的管事。”
贾珠一听挑了挑眉:“这倒是巧了,竟在这里遇到你。不知薛姨夫近来可好?”
无他,贾?赈灾队员?珠原本就打算亲去江宁找薛姨夫牵线买粮的,没想到瞌睡来了就有枕头,薛家竟在开封有产业,这管事的还专门来找自己。
所以贾珠也言语间和薛家拉拉关系,亲戚之间好办事嘛!
这位管事笑着一揖:“多谢贾大人关心,家主近来一切都好。小人白宏,正是开封这边薛家铺子的管事。小人本来准备回江宁交账,没想到遇着流民围城,只得暂时在城内停留。
早就听闻朝廷要派钦差过来赈灾,没想到竟是贾大人,这真是莫大的缘分啊。”
贾珠见这位管事口甜舌滑献殷勤,连忙摆了摆手:“白管事不必多礼。我且问你,薛家在开封做什么生意?”
白管事见他问起,顿时愁眉苦脸:“好教大人知晓,我们家在开封是经营当铺、粮铺生意。您有所不知,囤积粮食、高价卖粮是几家寡头大粮商联合起来定下的。
我们薛家在此地不过外来户,难道胳膊还能扭过大腿?所以会长他们说不能平价卖,我们家自然也得遵从。”
贾珠斜睨了他一眼,冷冷道:“依我看,薛家也想趁机发些财吧?”
白管事连忙解释:“大人这就错怪我们了,这也是不得已啊!天地良心,刚刚殿下一说让粮商在内的众商贾出钱粮,我们薛家捐的也就比粮商会长略低一线罢了。”
贾珠见他不提平抑粮价之事,就知道四皇子第一次谈判怕是铩羽而归了。于是岔开话题,只问这白管事:“我家和你们薛家也是亲戚,咱们也别说这外道话了。
我如今就问一句,如果让你想办法从南边帮忙买粮,你可能做到?”
白管事一听,就知道朝廷拨的赈灾粮估计没多少。其实他心里也矛盾的很,一边觉得自家得先观望一下几家大粮商再看要不要降价,毕竟私自降价就是与整个粮商行会为敌;另一边也暗暗着急何时才能南下江宁。毕竟流民围城,他得回去交账,还要回家过年呐!
自己刚才过来请安,却是因着十月初曾在薛宅见过这位贾大人。此时流民围城,若有一位肯出手相助自己回江宁的,恐怕也只有这位了。
所以白管事早就打定主意,必要找个机会拜见贾珠的。只是没想到贾大人却先开口请他帮忙,实在是出人意料。
转念一想,贾大人是自家老爷的亲外甥,又不是穷亲戚,这等贵亲,能帮一帮想必老爷也不会反对。
可如果公然替贾大人买粮,不就成了开封府里粮商行会的叛徒,日后怕是得罪的人海了去了,生意就不好做了。
于是白管事面露难色,一时竟不知如何开口。
贾珠看他这副样子,就知道必是有后顾之忧。于是略一思忖,开口道:“如果薛家能在此事中助殿下和我一臂之力,我愿劝殿下在陛下面前为薛家请功。”
白管事听了这话,顿时心脏剧烈地跳动起来。他在薛家干了半辈子,一向以自家是皇商为傲。可大明的皇商也着实不少,薛家在其中并不突出。
且时常听人说,少东家不是经商的料,他们这些老伙计都很担心薛家的将来。
若是能在豫省赈灾中立功,到时候朝廷有了封赏,对薛家自是大大的好事。说不得那时这开封府粮商行会会长的位置,就轮不到姓许的坐了!
再者他也不知怎么回事,一见这位贾大人就有种莫名其妙的亲近之意,总觉得对方不会害他。
于是白管事想了半天,咬了咬牙开口道:“若是如此,小人愿为贾大人跑一趟江南。只是此事还望大人保密,事成之前万不可让那些粮商知晓。”
贾珠知道他是怕打击报复,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这个你放心,我只说与殿下知道。另外我再想办法给你派些人,这一路山高水长,路上也安全些。”
白管事笑着拱手:“那就多谢大人了,小人等您的消息。”
贾珠这才挥了挥手让白管事离开,自己就往议事厅里找四皇子去了。
四皇子刚刚和这些商贾说完事,心情不算愉快。不提其他行业的商人,就说这些粮商,就平抑粮价之事,一个个嘴里没一句准话。看自己年轻,还拿捐粮来搪塞一二。
按这般实施,流民若想糊口,都需要做工挣钱。且有的流民拖家带口的,为了养活一家子,必会积极做工,这样一来,就把他们稳住了。
加上只要有富户愿意伸手,城中粮食能撑的稍微久一点,再等买的粮食从南方运来,这些粮商不降价也不成了。
对于这些粮商,则要分而治之。哄抬粮价不知悔改的,以雷霆手段震慑;能拉拢过来的,可允诺给予一定好处。
商人不缺钱,但是需要名誉和社会地位。如此看来,可以让瑞王为积极救灾、平抑粮价作出突出贡献的粮商请旨褒奖。
写到此处,贾珠又想到汪阁老家族如今就在城中,是首屈一指的大户。少不得要让四皇子亲自去一趟汪家。如果不成,只能写信回京给汪阁老了。
其实汪家只要不短视,根本用不着阁老出面。只要知道四皇子来了,定会率先响应。
一旦汪家有行动,其他大户自会跟从,这样一来,城中缺粮的事也会大大缓解。
如此这般写了一回,差不多有十多页纸。贾珠放下笔吹干墨迹,这才揣着条陈去了议事厅。说起来,他也想看看这些商贾是个什么做派。
只可惜来的晚了,去的时候那边刚刚结束。众商贾跟在豫商会长后头鱼贯而出,贾珠远远看着,倒也不急着过去了。
一位身材微胖的商人原本跟在众商贾后头,此时远远看见贾珠来了,连忙拐了弯过来打千:“给贾大人请安了,小人乃江宁薛家在开封的管事。”
贾珠一听挑了挑眉:“这倒是巧了,竟在这里遇到你。不知薛姨夫近来可好?”
无他,贾?赈灾队员?珠原本就打算亲去江宁找薛姨夫牵线买粮的,没想到瞌睡来了就有枕头,薛家竟在开封有产业,这管事的还专门来找自己。
所以贾珠也言语间和薛家拉拉关系,亲戚之间好办事嘛!
这位管事笑着一揖:“多谢贾大人关心,家主近来一切都好。小人白宏,正是开封这边薛家铺子的管事。小人本来准备回江宁交账,没想到遇着流民围城,只得暂时在城内停留。
早就听闻朝廷要派钦差过来赈灾,没想到竟是贾大人,这真是莫大的缘分啊。”
贾珠见这位管事口甜舌滑献殷勤,连忙摆了摆手:“白管事不必多礼。我且问你,薛家在开封做什么生意?”
白管事见他问起,顿时愁眉苦脸:“好教大人知晓,我们家在开封是经营当铺、粮铺生意。您有所不知,囤积粮食、高价卖粮是几家寡头大粮商联合起来定下的。
我们薛家在此地不过外来户,难道胳膊还能扭过大腿?所以会长他们说不能平价卖,我们家自然也得遵从。”
贾珠斜睨了他一眼,冷冷道:“依我看,薛家也想趁机发些财吧?”
白管事连忙解释:“大人这就错怪我们了,这也是不得已啊!天地良心,刚刚殿下一说让粮商在内的众商贾出钱粮,我们薛家捐的也就比粮商会长略低一线罢了。”
贾珠见他不提平抑粮价之事,就知道四皇子第一次谈判怕是铩羽而归了。于是岔开话题,只问这白管事:“我家和你们薛家也是亲戚,咱们也别说这外道话了。
我如今就问一句,如果让你想办法从南边帮忙买粮,你可能做到?”
白管事一听,就知道朝廷拨的赈灾粮估计没多少。其实他心里也矛盾的很,一边觉得自家得先观望一下几家大粮商再看要不要降价,毕竟私自降价就是与整个粮商行会为敌;另一边也暗暗着急何时才能南下江宁。毕竟流民围城,他得回去交账,还要回家过年呐!
自己刚才过来请安,却是因着十月初曾在薛宅见过这位贾大人。此时流民围城,若有一位肯出手相助自己回江宁的,恐怕也只有这位了。
所以白管事早就打定主意,必要找个机会拜见贾珠的。只是没想到贾大人却先开口请他帮忙,实在是出人意料。
转念一想,贾大人是自家老爷的亲外甥,又不是穷亲戚,这等贵亲,能帮一帮想必老爷也不会反对。
可如果公然替贾大人买粮,不就成了开封府里粮商行会的叛徒,日后怕是得罪的人海了去了,生意就不好做了。
于是白管事面露难色,一时竟不知如何开口。
贾珠看他这副样子,就知道必是有后顾之忧。于是略一思忖,开口道:“如果薛家能在此事中助殿下和我一臂之力,我愿劝殿下在陛下面前为薛家请功。”
白管事听了这话,顿时心脏剧烈地跳动起来。他在薛家干了半辈子,一向以自家是皇商为傲。可大明的皇商也着实不少,薛家在其中并不突出。
且时常听人说,少东家不是经商的料,他们这些老伙计都很担心薛家的将来。
若是能在豫省赈灾中立功,到时候朝廷有了封赏,对薛家自是大大的好事。说不得那时这开封府粮商行会会长的位置,就轮不到姓许的坐了!
再者他也不知怎么回事,一见这位贾大人就有种莫名其妙的亲近之意,总觉得对方不会害他。
于是白管事想了半天,咬了咬牙开口道:“若是如此,小人愿为贾大人跑一趟江南。只是此事还望大人保密,事成之前万不可让那些粮商知晓。”
贾珠知道他是怕打击报复,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这个你放心,我只说与殿下知道。另外我再想办法给你派些人,这一路山高水长,路上也安全些。”
白管事笑着拱手:“那就多谢大人了,小人等您的消息。”
贾珠这才挥了挥手让白管事离开,自己就往议事厅里找四皇子去了。
四皇子刚刚和这些商贾说完事,心情不算愉快。不提其他行业的商人,就说这些粮商,就平抑粮价之事,一个个嘴里没一句准话。看自己年轻,还拿捐粮来搪塞一二。